2023-03-29特產為什么半斤八兩是指兩者差不多的意思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為什么半斤八兩是指兩者差不多的意思,為什么是半斤八兩不是半斤五兩,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經常聽到有人說半斤八兩,半斤八兩現在的意思是說雙方勢均力敵。可是在古代,半斤就是八兩,因為古時候的一斤的重量就是16量,跟現在的換算不同,難道一斤十兩不是更好計算嗎?
我們都知道秦朝統一之前,每個國家的計量單位都不統一,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計量單位,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在自己國家怎么用都可以,但是國與國之間也會有貿易往來,不同的計量單位交易起來就比較麻煩了,同樣重量在這個國家是一斤,在其他國家可能就是一斤二兩,而且貨幣也不同,所以交易起來非常麻煩。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統一度量衡就迫在眉睫的了,不管從前是哪國人,統一了就是一個國家的人了,自然就不能再使用本國計量單位,一斤就需要重新設定了。
據說秦始皇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李斯,李斯拿不定主意要把多少量為一斤,就去找秦始皇,秦皇就寫給他四個字,天下公平,李斯思前想后,只好把這個四個字的筆畫數了數,發現一共有十六筆畫,于是就把一斤設定成了十六兩。
是不是這么回事我們無處查證,這些也都是傳說,除了這個版本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在古代,南斗六顆星表示的是天,而北斗七星表示地。古人對浩瀚星空很有研究,認為無論人在地上做什么事情天上的天神都會看到,做生意要是缺斤少兩就是奸商,做出了這樣的事情天上的天神就會看到是會遭報應的。
所以就有了一斤十六兩的計量單位,也是為了提醒商人做生意要講誠信,不能缺斤少兩,否則失去了信譽就沒有了立身之本。十六兩為一斤的計量單位一直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徹底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歷史上,一斤曾經是十六兩,所以半斤是八兩。半斤與八兩二者輕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一般為貶義詞。
除了約定俗成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成語已經是一個既定的組合,他的意義甚至用法都有可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比如空穴來風),但是唯獨這個組合你是難以改變的,同時需要結合給出具體的語境。而成語的意義和組合是確定的,不需要Content就可以獨立存在并被正確理解。
擴展資料: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一:"問:'來時無物去時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師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
【示例】:
1、宋·釋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踏著秤錘硬似鐵,八兩原來是半斤。"。
2、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28出:"兩個半斤八兩,各家歸去不須嗔。"。
3、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 眾將看他兩個本事,都是半斤八兩的,打扮也差不多。"。
歷史上,一斤曾經是十六兩,所以半斤是八兩。半斤與八兩二者輕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一般為貶義詞。
除了約定俗成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成語已經是一個既定的組合,他的意義甚至用法都有可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比如空穴來風),但是唯獨這個組合你是難以改變的,同時需要結合給出具體的語境。而成語的意義和組合是確定的,不需要Content就可以獨立存在并被正確理解。
擴展資料: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一:"問:'來時無物去時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師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
【示例】:
1、宋·釋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踏著秤錘硬似鐵,八兩原來是半斤。"。
2、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28出:"兩個半斤八兩,各家歸去不須嗔。"。
3、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 眾將看他兩個本事,都是半斤八兩的,打扮也差不多。"。
半斤等于八兩的來由
20世紀我國才逐步制定了度量衡標準。從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朝代幾度頒布新規定,有一個歷史演變過程。
最初,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清廷擬訂“劃一度量衡制”推行新章程,使用國際重量標準,請“國際權度局”(在巴黎)制造鉑銥合金原器和鎳鋼合金副原器,1909年制成運回中國。但是在1928年(中華民國十七年)以前,我國仍使用“老秤”。“老秤”1斤=16 兩 = 597克。
1928年,中華民國(南京)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規定采用“萬國公制”為標準制,并暫設輔制“市用制”作為過渡,即1公尺為3市尺,1公升為1市升,1公斤為2市斤。1928年以后,規定全國改用“新秤”,以便“斤”與“克”的計算:“新秤”1斤=16兩 = 500克。改革后的“市制”適應民眾習慣,又與“公制”換算簡便,逐漸為民眾接受。
半斤改為五兩的時間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市用制通行全國。 1955年10月,最初印制的糧票、油票、肉票等都采用舊秤1斤16兩制(每兩約31克重),使用這種“16進制”,計算和管理都很不方便。所以1959年國務院下令,改為新秤10兩制(每兩50克重)。
拓展詞義
半斤八兩
讀音:[ bàn jīn bā liǎng ]。
釋義:八兩:即半斤。一個半斤,一個八兩。比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眾將看他兩個本事都是半斤八兩的;打扮也差不多。”
造句:
這不過是半斤八兩而已。
我認為他們和那些否認抽菸會造成肺癌的人可說半斤八兩。
想想上周伊朗還是邪惡軸心一部分,敘利亞也是半斤八兩。。
當我們兩個孩子吵架時,我從不知道該罵誰,因為他們都是半斤八兩,差不多。
大碟半斤八兩可說是許冠杰歌唱生涯的第一個高峰,亦是許氏兄弟電影的第一個里程碑。
近義詞:各有千秋 、截然不同 、工力悉敵 、一丘之貉 、不相上下、 勢均力敵 、平分秋色 、銖兩悉稱、并駕齊驅、 旗鼓相當。
反義詞:眾寡懸殊、 截然不同 、天差地遠 、天壤之別、 春蘭秋菊、 大相徑庭 、千差萬別 、相去懸殊、判若兩人。
古時候的半斤等于八兩。古時度量衡標準與現不同,一斤等于16兩,半斤就是八兩。
半斤八兩:
半斤八兩是漢語成語,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
成語辨析
“半斤八兩”和“勢均力敵”,都有“彼此相等不分高低”的意思。但半斤八兩偏重在形容水平相等;“勢均力敵”偏重在形容力量相等,主要用于敵我雙方勢力相等。“半斤八兩”的成語來由有歷史典故。古時度量衡標準與現不同,一斤等于16兩,半斤就是八兩,“八兩=半斤、半斤=八兩”兩者正好相等。
一斤等于16兩,在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十六兩制在計算的時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現在的一斤等于十兩。
傳說
傳說木桿秤是魯班運用杠桿原理發明的,再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為13兩一斤。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要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丞相李斯請示一斤定多少兩,秦始皇揮筆寫下“天下太平”四個字(當然是傳說嘍,那時候應該是篆字,應該好多筆畫)。李斯前思后想之后頓悟,這四個字是16筆,于是定為一斤16兩,在原來13顆星基礎上又添加了“福祿壽”三星,改成16 兩一斤。
原因如下:
古代的時候一斤是十六兩,這個制定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直到后來才改為十兩為一斤。十六兩為一斤,那半斤就正好是八兩了, 這也就是這個詞的由來。
簡介:
斤(拼音:jīn)是漢語通用規范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見于商代甲骨文,產生時間可能更早,其古字形像曲柄的斧頭,斤的本義就是這一類的木工工具。斤字在現代多用于重量單位名稱,一斤等于十兩,舊制為十六兩,合二分之一千克。
表示重量單位的“斤”來自“釿”。“釿”是金屬重量單位,亦貨幣名。戰國時期燕國、晉國、楚國多以“釿”為單位,有時簡寫作“斤”。
按古代的計量方式:一斤等于16兩,所以半斤就是八兩,所以半斤和八兩也就差不多是一樣。
所以這個成語的意思也就是不相上下。
典故 “半斤八兩”一語出自16進制的古衡器流行時期,因古稱一斤有16兩(沿用至50年代),故形容“半斤”和“八兩”毫無區別.中國古稱一斤有16兩,每一兩就是一顆星,16兩就是16星.它們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組成.買貨人如把東西稱給人家旺旺的,就得足了星(特別是福祿壽).半斤八兩:現在其實就是說都差不多差別不大,略帶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