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1育兒九國公約主要調整的是哪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關系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九國公約主要調整的是哪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關系,九國公約主要調整的是哪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沖突,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九國公約》的規定主要針對( )(2分) A、德國劃山東為其勢力范圍 B、日本在一戰期間獨霸中國 C、美國得出“門戶開放”政策 D、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 (2)這個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的條約是在哪次國際會議上簽訂的?條約中“友邦人民”指誰? (2分) (3)該條約主要調整了哪兩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1分) (4)該條約的簽訂對美國有何好處?(1分) 答案(1)B;(2)華盛頓會議 帝國主義列強(2分);(3)日、美(2分);(4)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2分)。
1、1919年巴黎和會以后,美日兩國因爭奪在華利益,矛盾日益尖銳。
2、1921年美國急欲改變日本在華的優勢局面,瓦解英日同盟,遂以解決中國問題為名,召開了美、英、法、日、意大利、荷蘭、比利時、葡萄牙、中國參加的會議,簽署了《九國關于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
3、公約限制了日本獨占中國的野心,緩解了美日在亞太地區的矛盾。
主要內容:
一、除中國外締約各國協定:
1、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
2、給予中國完全無礙之機會,以發展并維持一有力鞏固之政府。
3、施用各國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
4、不得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而減少友邦人民之權利,并不得獎許有害友邦安全之舉動。
二、締約各國協定不得彼此間及單獨或聯合與任何一國或多國訂立條約或協定或協議或諒解,足以侵犯或妨害第一條所稱之各項原則者。
三、為適用在中國之門戶開放,或各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更為有效起見,締約各國除中國外,協定不得謀取或贊助其本國人民謀取。
四、締約各國協定對于各該國彼此人民間之任何協定,意在中國指定區域內設立勢力范圍,或設有互相獨享之機會者均不予以贊助。
五、締約各國除中國外,對于上稱之中國鐵路基于任何讓與、或特別協約、或他項手續,各該國或各該國人民得行其任何管理權者,負有同樣之義務。
六、締約各國除中國外,協定于發生戰事時,中國如不加入戰團,應完全尊重中國中立之權利。中國聲明,中國于中立時愿遵守各項中立之義務。
擴展資料:
背景:
1919年巴黎和會后,美日兩國因爭奪在華利益,矛盾日益尖銳。1921年美國急欲改變日本在華的優勢局面,瓦解英日同盟,孤立日本,遂以解決中國問題為名,召開了此次會議。
提案是由中國北洋政府在美國的授意下提出的,會議期間,中國方面曾提出收回關稅自主權,取消領事裁判權,撤退外國駐華軍隊和收回租界、租借地等,但均遭拒絕。
為了調和帝國主義列強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日、意、中、比、荷、葡戰勝國為重新瓜分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和中國北洋政府,在華盛頓會議上簽訂《九國關于中國事件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通稱《九國公約》。
公約的核心是肯定美國提出的在華實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并賦予它國際協定的性質,限制了日本獨占中國的野心。實質上是在美國占優勢的基礎上,帝國主義列強建立的對中國的聯合統治。這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九國公約。
材料一
美國在巴黎和會上未獲實利,隨即將目光轉向了東方,加快了同日本爭奪遠東和太平洋的步伐。在美國的發起下,1921—1922 年間,美、英、法、日、意、中等九國在華盛頓舉行國際會議。
問題:
材料一集中反映了哪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這次會議對中國簽訂了什么條約?該條約產生了什么嚴重后果?
回答:
材料一集中反映了【美國和日本】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
《九國公約》
(打破了日本獨占中國的計劃)為列強在中國的侵略提供了方便。
2.《九國公約》日本實力增強,幾乎獨霸中國,英、美力圖遏制日本背景的擴張時間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目的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④地區的矛盾主導國美國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影響關系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建立并維護內容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九國公約》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⑤”等目的,使影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基礎上,戰后國際秩序凡爾賽形成得以重建,被稱為“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一華盛頓體系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持戰實質后和平的國際關系體系。
更多本題試卷
【答案】④東亞和太平洋;⑤門戶開放。
【解析】本題考查華盛頓會議和《九國公約》。
華盛頓會議的目的是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
《九國公約》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問: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列強在亞太地區的矛盾主要在哪兩個國家之間?
答:日本與美國之間。
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對巴黎和會和《凡爾賽和約》;以及對隨后舉行的華盛頓會議和《美英法意日五國關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即《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等內容的考察。
英法美操縱了巴黎和會,是協約國一方的分贓會議。華盛頓會議是美、英、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由美國建議召開的國際會議。亦稱太平洋會議。
? ?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華盛頓舉行。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巴黎和會雖然暫時調巴黎和會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西方的關系,但它們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銳,日美之間的矛盾尤為激烈。華盛頓會議目的是要解決《凡爾賽和約》未能解決的帝國主義列強之間關于海軍力量對比和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帝國主義和平體系。在華盛頓會議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國。《九國公約》,全稱《九國關于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公約的核心是肯定美國提出的在華實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并賦予它以國際協定的性質,使日本獨占中國的野心遭到挫折。美國是此次會議的最大勝利者:取得了和英國同樣的海軍力量,又抑制了日本在東亞和太平洋的勢力。
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國于1922年在華盛頓通過。實質: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四國條約》 締約國在太平洋區域的權利遭受任何國家威脅時,締約國應協商采取有效措施。 ●《五國海軍條約》 美、英達到了限制日本海軍力量的目的。作為對日本的讓步,規定了美、英、日要維持太平洋西部區域海軍基地現狀。 即英、美不得在這個區域建設新的海軍基地。 ● 中國問題是會議中心議題 《九國公約》。:“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給予中國完全無阻礙之機會,以發展并維持一有力的鞏固之政府”;“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 實質上是要挾中國政府執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解決山東懸案條約》。中日山東問題因歐戰而起,抗爭前后歷時八年,終因華盛頓會議的“邊緣”談判而將“中日民四條約”、中日山東問題換文,以及對德和約中的山東問題的三大條款等不平等條約、條款統統推翻,在法律形式上結束了日本對山東的軍事占領和政治控制,中國收回了部分喪失的主權。同時,條約中開放膠州為商埠的規定,實際上是使山東敞開大門任由帝國主義各國共同侵略。 華盛頓會議它并未消除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此后,美日兩國之間在遠東及太平洋地區的爭奪愈演愈烈。 華盛頓會議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