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文將圍繞奴下一個子是什么字展開說明,奴幾是什么意思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弄明白的事情,想搞清楚奴是什么意思啊需要先了解以下幾個事情。
一 教育方針
偽滿初期的教育方針是根據“建國精神”和“即位詔書”的趣旨,使受教育者承認“日滿協和”的精神,以忠孝大義培養忠于皇帝陛下之馴服國民。后來,新方針則改為“日滿親善”、“一德一心”,把友邦改為“親邦”大日本帝國了。由養成忠于皇帝陛下到“忠于天皇陛下”之忠良國民了。以此為基調,“以國民生活必需的實學為基礎,傳授知識技能,增進身體健康,重勞作教育和實務教育,不偏于知識教育。”培養國民成為皇帝陛下和日本天皇陛下的、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忠實奴才。
二 教育體制
減少受教育者的受教育年限,以達到愚民、奴化并迅速使役中國人民為目的。如保留原小學的四、二制,把前四年定為國民義務教育,后二年稱國民優級學校;改原中學的三、三制為四年制的“國民高等學校”,簡稱“國高”,分農科、工科、商科三類;改師范學校由初中招生的三年制為由優級學校招生的二年制特修科和四年制的本科;改原大學四年制為三年制。
當時鐵嶺市(現銀州區)有小學四所:東關小學、西關小學、南關小學、北關小學;優級三所:銀崗女子優級學校、龍山優級學校、中央優級學校,共有學生四千五百人,教職員—百三十人。另有省立“鐵嶺國民高等學校”一所,學生五百四十人;國立“鐵嶺師道學校”一所,(校址暫設沈陽北陵區),有學生二百人。還有一所日本人私立的”自強日語學堂”,有學生一百人左右。較比舊中國少了—所私立小學、一所“蠶桑專科”、一所“工科學堂。”
三 教育行政組織
為加強教育統治,全面推行奴化教育,改原來教育由民生部代管體制,專設了教育部,教育部長盧元善。省設教育廳,縣設教育科。
當時鐵嶺市的教育仍由行政科代管,科下設教育股,科長是日本人叫東條,股長是中國人張云騰,實際教育股的大權掌握在日本人深澤手中。國民學校設正校長一人,全是中國人;中央優級小學正校長一人,另有日本主事一人叫吉田茂,總管全市各小學校(包括國民優級學校)的財經、人事、教學工作的大權;“國高”正副校長各一人,副校長是日本人叫可須水,總務主任也是日本人叫佐藤,另有日系教員數人;師道學校正副校長各一人,副校長日人叫山田彌貴,教務主任大高,訓育主任高橋,總務主任佐藤,軍事教官大龜,都是日本人,除正校長和滿語教員外其他科任教員也全是日本人。學校的大權掌握在日本人手中,正校長純屬傀儡。當時流行這樣一句民謠:“滿洲人官高位卑薪低,日本人官低權大薪高”。日本人的薪金比同職的中國人高出一倍以上。
四 課程設施及內容
1、滿語:把原“國文”改稱“滿語”,小學一年級“國文”原第一課是“人、一人二手”,后改為皇帝陛下,并有彩印的滿洲國旗、溥儀的照片。象什么三月一日建國節、天照大神、神武天皇、天皇陛下、日滿親善、一德一心等等,都是滿語的教材內容。后來,“國高”的滿語課都加上日文了。
2、日語:從小學三年級起就開設日語,每周四節,“國高”、“師道”日語節數超過滿語。上日語課時師生不許說中國話,學習日語的方法就是背誦,每堂老師都要用一半時間檢查背誦,如果背不出來輕則挨罵、罰站,重則拳打腳踢,所以學生最怕上日語課。當時學生編出這樣一句歌謠:“啊、伊、屋、爺、噢,上堂把罪受;殺、西、斯、塞、受,挨打沒有夠”。
3、國民道德:原稱建國精神,實際是奴化思想教育課,以“忠孝”為綱,培養學生忠于滿洲皇帝陛下,熱愛滿洲“王道樂土”。滿洲國是日本親邦扶植起來的,所以更要忠誠于天皇陛下。這是國民道德的主旨。
4、日本史和滿洲史:國高以上的學校歷史課,只講“日本史”和“滿洲史”,取消了原中國通史課。“日本史”先講:從天照大神開國的神話,到神武天皇統一日本,明治維新、日俄戰爭、九一八建立滿洲國。接著講“滿洲史”:長白山天池朱雀銜果神話,努爾哈赤涎生,接著皇太極沈陽建都、溥儀長春即位。取消了入關后三百年的滿清歷史,巧妙地把滿洲和日本接在一起了。使學生不知自己為中國人,只知是日本的奴屬國。
五 奴化教育形式
日本人奴化教育的特點:從思想上強制灌輸,從日常生活習慣中培養人們的奴性,漸漸使中國青少年習以為常到終生奉行。
1、宗教式的禮儀制度:
(1)早會。各級學校每天都有早會,早會是固定的幾個內容:其一,升旗、唱國歌。旗是滿洲國旗,紅、蘭、白、黑,滿地黃。國歌先前是“天地內有了新滿洲,新滿洲便是新天地……”后改“神光開宇宙,表里山河壯皇猷,……”神光指日本天照大神,意思是滿洲是日本開辟出來的。
其二遙拜,先向北深鞠躬三次,一拜皇帝陛下,二拜建國神廟(供日本天照大神),三拜建國忠靈廟,供為建立滿洲而犧牲的日本將士,然后向東轉遙拜日本天皇陛下。
其三默禱。時間一分鐘,悼念陣亡將士,祈求“大東亞圣戰完遂”。
其四讀國民訓。國民訓是日文的,由教師或一名學生領讀,全體隨讀。國民訓共五條,但次序全是一,不按一、二、三、四、五排列。如一、國民須念建國淵源,發于惟神之道,致崇敬于天照大神,盡忠誠于皇帝陛下;一、國民須以忠孝仁義為本,民族協和,努力于道義國家之完成;一、國民須舉總力,實現建國理想,邁進于大東亞共榮圈之達成。不再一一列舉,由此可見一般了。
其五是訓話。訓話主要由校長、副校長、或訓育主任擔當。他們是每會必講,講的都是一個內容:戰爭形勢和當好良民。
(2)捧讀詔書。節慶典禮上必須捧讀詔書,偽滿節慶假日多,如建國節、萬壽節、天長節(天皇誕辰)、地久節(日本皇后誕辰)、“回鑾訓民詔書”頒布紀念日、建國神廟祭祀、建國忠靈廟大祭,還有每月八日的“時局詔書”奉戴日等等。詔書有《即位詔書》、《回鑾訓民詔書》、《時局詔書》等,隨具體節日變換。
《回鑾訓民詔書》主旨是“朕與天皇陛下精神如一體,爾眾庶更應仰體此意,與友邦一德一心,以奠定兩國之基礎,……”
《國本奠定詔書》主旨為:我自建國以來,邦基益固,國運益昌……莫不皆賴天照大神之神庥,天皇陛下之保佑,詔爾眾庶建立建國神廟,訓以一德一心……”
《時局詔書》:“與日本天皇陛下精神如一休、爾眾庶臣民咸有一德之心、朕將不可分離關系,團結共同防御之義,死生存亡,斷弗分攜……舉國力而援親邦之戰。”
詔書由正職校長(滿洲人)捧讀,由主任教師棒遞,校長、主任均著協和服,戴協和帽、佩帶協和禮帶、戴白手套。先是主任教師把裹以黃色彩緞的詔書放在奉陳匣中,用黑漆托盤高舉在頭上,邁小步走,到講臺前轉正步,有轉彎處都要拐硬彎,畢恭畢敬遞給校長,然后低頭退下。校長恭恭敬敬慢慢地一層一層地打開。先揭緞布摺放一邊,打開匣蓋;解開系詔書的黃絲繩,展開詔書宣讀。全體師生低頭靜聽。讀畢,慢慢卷起,系上綁繩、放入匣中,用黃緞裹好,高高舉起。這時主任教師早己敬立臺前,把詔書接過、高舉如前送回奉陳庫內。每次奉讀均如此一絲不茍,如有差錯則大逆不道,定受嚴懲。
各校在校長室內都建有奉陳庫,奉陳庫木制,高約三尺、寬二尺,放置于崇高而安全之處。如遇水火災害必須先把詔書、御影搶救出來。燒毀校舍無罪,詔書損壞罪大。平時學生經過奉陳庫時,都得向御影和詔書行深鞠躬禮。
2、軍國主義的階級服從:
嚴格的禮節束縛,絕對的階級服從,是貫徹奴化教育的第二要素。不論任何場合下,只要聽到皇帝陛下的字樣,必須馬上立正,表示尊敬,否則大逆不道,罪該萬死。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也是絕對服從,在街上見到老師要立正敬禮,或行舉手禮;到教員室辦事先在門外高聲用日語說“報告!”得到允許后進入,行鞠躬禮,然后立正講話,事畢敬禮向后退兩步,向后轉退出老師說啥是啥,學生只有服從,絕不可提出疑議和反對。教師處罰學生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罰站、罰跪、打手板、用教鞭抽……最厲害的是挨日本老師打,他們打人的方法是用拳頭打嘴巴,而且是左右開弓。日本教官的打法更與眾不同,先左右兩個嘴巴接著對胸部打一拳,隨著腳下踢一腳把學生打倒,挨打者要取立正姿勢,不許躲閃,打倒了馬上起來,立正,準備繼續挨打。遇到受罰的人多了,日本老師打不起了,則變為同學面對面打“協和嘴巴”,如果學生互相之間打的不重、不狠,還得重打。還有罰跑步、罰頂木槍跪著等等。
學生之間也是下級生服從上級生、一般學生服從帶“長”的干部。在街上見到上級生要敬禮。如果路上沒看見或者忘掉敬禮,回校后常常被上級生打得鼻青臉腫。
3、軍事化的生活管理:
大東亞戰爭爆發后,日本法西斯提出的口號“全民皆兵”。當時“國高”學生的服裝為頭上日本戰斗帽、上身穿帶刀口的日本士官生軍服、馬褲、打裹腿、帶腰皮鞋或巴式高腰膠鞋(俗稱水襪子),衣領上有表示年級的杠杠,胸前佩戴名簽,臂上有臂章。平時早會集合或節慶典禮集會,學生均手執木槍,大中小隊長佩戴指揮刀。
住宿的日常生活全按軍隊化的管理,師道學校學生全住宿,國高生有部分是走讀的。住宿生睡前,衣帽鞋襪、裹腿皮帶全按指定位置放置。起床號一響,五分鐘穿衣疊被打裹腿、五分鐘盥洗。集合號一響馬上到操場集合點名、跑步。舍監檢查被褥折疊、牙具臉盆擺放情況,助教官檢察穿著風紀,稍有不合格就要受到打罵懲罰。
4、法西斯的軍事訓練:
“國高”和“師道”學生每周都有四節以上軍訓課,學校配有軍事教官。鐵“國高”教官是上尉級偽滿軍官,“師道”是少校級日本軍官,以下各配有助教,助教多是偽國兵中退役的軍士級士兵。
軍訓課從立正、稍息至隊列,到實彈射擊,按步兵操典反復訓練。學生最怕的是挖戰壕訓練,在指定的時間內指定二人挖成一個寬七十五公分,深一米五的二人掩體。如完不成就要受到拳打腿踢,教官還高聲罵道:“你們死了,死了的!”因為在戰爭時挖不成戰壕要流血犧牲的。將畢業的班級在畢業前要有一周時間的野營訓練,這更是艱苦緊張可怕的七天。記得我在師道學校讀書時學校到北陵后的亂墳崗區野營。有一天夜間正好我站崗。那是一個漆黑的夜,本來我就膽小,平時鬼神觀念在頭腦中很深,又加上看到周圍磷磷的鬼火在空氣中蕩漾,就更加害怕。手里端一支老掉了牙的三八大蓋,但里邊沒子彈,所仗勢的是槍上上有刺刀。突然聽到趿趿的腳步聲,仔細一看前邊來了一個“鬼”,混身白毛,口里一明一滅的噴著火。這東西一聲不響直奔我走來。我大聲喝道:“誰!”這東西忽然立起來奪我的槍,我忙后退兩步,拼死搏斗,然而不到兩個回合槍就被奪去了,以后我就人事不知了。事后才知道原來是助教,反穿羊皮襖,口含手電筒一閃一閃的,夜間看去就像噴火一般。由于我認真搏斗了,第二天好歹算沒挨打,可是嚇得我一個多月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5、提倡武士道精神,鼓勵學生打架斗毆:
當時“鐵嶺師道”在沈陽,和奉天八高、滿鐵鐵路學院左右為鄰,三個學校之間學生卻經常發生械斗。使用的武器有皮帶、木棍、匕首,打群架的人次有時多到百人以上。日本教官非常鼓勵這種械斗。如果打勝了假裝不聞不問,如果打敗了或被外校打傷了,則大罵學生“混蛋”!并且鼓動學生組織報復。若是對方找上門來,日本教官就出面承當,表面調解批評,背后卻表揚學生是“好樣的!”打勝的帶傷者學校給治傷,打敗的學校不管。有一次我們把偽警察打了,警察署長找上門來,教官卻搬來日本憲兵隊長來保護。日本人所以這樣做,表面看是提倡武士道精神,而實際是煽動中國人之間的互不團結,互相殘害,利于他們的統治。但如果打了日本人那是絕對不行的。
六 勞作和勤勞奉仕
農業國高每周都要到實習地勞動兩個下午。鐵嶺國高實習地在八里莊,主要種蔬菜,還有一部分旱田。學生入學時交納農具費五元,每人發三樣農具:鍬、日本镢頭、鐮刀,
寫上各人的名字,共同保存在農具室里,勞動均有定額,高低必須完成。日本人喜歡種胡蘿卜。細長的白蘿卜和狗寶(桔梗),種這蔬菜都得把土地深翻到一米來深,所以勞動量很大。學生都不愿干,有時偷工減料,深翻不到深度就蓋土,鋤草不斷根用土埋等等,一但被發現就要挨打。
有時還得上街賣菜,四人一輛木輪手推車,兩人推、兩人拉,穿街過巷叫賣。因為教園藝的老師是日本人,所種的菜全是日本人喜吃的,像人參(胡蘿卜)、大根(絆倒驢蘿卜)、狗寶(桔梗)、甘蘭、西紅柿等,所以必須到日本街(現車站、南馬路一帶)去賣。日本人挑剔非常大,買賣應答都得有禮貌,菜還得洗干凈,稱完秤得給送到屋里,收錢后還得行禮說:“多蒙關照”等等!隨路還得給日本老師送菜,進屋必須脫鞋、跪著(實際是一種坐的姿勢)與師母講話,所以同學都不愿去。這腳色都由小隊長之類干部學生去擔當。菜必須當天賣完,有時天黑了都回不了家。實在賣不完就得幾人掏腰包買下,然后回校交帳。
國高第四年畢業前有一月期間的“勤勞奉仕”。勤勞奉仕就是給日本人干活。有—年鐵嶺國高到奉天“滿洲飛機制造株式會社”去奉仕,學生在那里吃不飽(每天一斤糧,三頓稀粥)睡不好。每天勞動定額很高,日本監工不是罵就是打,回校以后學生大都瘦骨嶙岣了。
七 畢業后的出路
國民小學畢業后,念不起國優的,只好回家自找出路;優級畢業少數可以考升“國高”,其余自便,有的可以考警察學校,偽滿有“四大硬”之說:“憲兵隊、協和會,警察狗子、消防隊。”警察掙錢不多,管事可不少。最能利用職權敲榨百姓。一些利祿熏心的人多走此路;其次是考進日本各工廠當“養成工”(技工學徒),像奉天的“滿飛”、“滿洲電線”、“滿洲鐵路”等均大量招養成工,到處張貼簡章,網羅“國高”落榜生或找不到工作的優級畢業生,一旦考入日本工廠,經過二年“養成工”培訓,就得永遠給日本人當牛做馬了(中途退廠要交培養費,而且馬上有被抓勞工危險)。
“國高”畢業后,出路較廣。上等的可升大學,但是偽大學少得可憐,加上學費昂貴一般人念不起。成績好點的可以考國務院八大部的委任官試補,這可以穿協和服,戴小國旗領徽,享受官公吏特配,二年后當上委任官;次一級考地方各政府的雇員,再次的可以考“興農合作社”、“滿洲生活必需品株式會社”等單位當雇員,這個工作可以多貪污些配給品。偽滿像煙、酒、糖、豆油、面粉、棉布、火柴等均由上述部門配給,因物資奇缺,配給品可以賣高價。最差的也能混一個小學教員,雖然掙幾個死錢,沒有外“油水”,但可以躲“國兵”(緩征),不去“勤勞奉仕”,國高畢業生走這條路的人較多。
總之,都是給日本人當走狗,為虎作倀,欺壓百姓,但是有人感到這樣做奴下奴還比老百姓好些,這當然是日本奴化教育的后果了。
(責任編輯 周慶及)
(本文作者:桂維林,鐵嶺師范學校高級講師,市政協委員、文史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