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少數民族的節日

                  2023-03-16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少數民族的節日還有哪些少數民族,以及少數民族的節日名稱和慶祝方式,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少數民族的節日的相關圖片

                  少數民族的節日有哪些?

                  1、阿昌族——火把節

                  火把節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斗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2、白族——三月街 ???

                  三月街亦稱“觀音市”、“觀音街”;“祭觀音街”,白族傳統盛大節日,也是白族傳統的民間物資交流和文娛活動的盛會,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三月街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

                  3、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是中國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和中南半島某些民族的新年節日。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中國傣族節期在傣歷六七月(清明節后十日左右)。

                  4、布郎族——開門節

                  開門節,也稱“出洼”,是信奉小乘佛教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等的傳統節日,流行于云南地區。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與關門節(入夏節)相對應,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

                  5、朝鮮族——上元節? ??

                  上元節一般指元宵節。 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

                  1、蒙古族的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

                  今天的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每年農歷6月初四開始的為期5天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項目。

                  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傣族的潑水節

                  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又稱“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

                  當日,中國西雙版納、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臺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后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于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

                  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藏族的酥油花燈節

                  酥油花燈節,藏語稱“美多卻杰”,其間還要由寺院舉辦跳神等歌舞活動。跳神者身穿繡袍,臉戴面具,在藏式喇叭、嗩吶、牛皮鼓和鑼鼓的伴奏下,邊舞邊歌,以示歡慶。

                  每年藏歷正月十五日,為了慶祝釋迦牟尼與其他教派辯論的勝利,在藏區各大寺院都要舉行油塑藝術展覽,即用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鳥獸的形象并點燃酥油燈進行祝福。藏族稱之為“甘丹昂曲”,為傳統的宗教節日。

                  4、拉祜族的月亮節

                  月亮節是拉祜族農事節日,又叫“哈巴節”。拉祜語音“哈巴”,意為月亮,在拉祜年歷八月十五舉行,原為祭獻月亮,歡慶豐收。

                  祭禮在晚上月出時舉行,各家挑選最好瓜果作為祭品,用篾桌擺設,抬到祭山神的地方(寨子后面)祭獻為人們分出了耕種節令的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圍著篾桌跳蘆笙舞,歡度節日。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祭月亮加入了賧佛內容,地點改在寨內奘房。由佛爺在奘房掛上一幅繪有月亮圖案的白布,在白布下方設供桌、香爐、蠟臺等佛事用具。天黑前,人們帶著鮮黃瓜、芭蕉、菠蘿等供品供佛,點香燃燭、燒紙錢,佛爺念經祈禱。

                  賧佛后,便到寨內活動。老人齊聚喝酒烤茶;年輕人云集歌場跳蘆笙擺舞、賽唱傳統歌謠,能唱出本民族的歷史淵源者就獲得歌手稱號。

                  5、苗族的花山節

                  花山節,又叫"跳場"、"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東北、滇南、川南一帶苗族的傳統佳節,源于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在每年5月初舉行。

                  四川的興文縣一帶,云、貴、川三省毗鄰,苗族同胞集中,人們跨省前來參加,人數常達數萬人,規模盛大,萬眾歡騰。屏邊苗族自治縣舉行的花山節規模也很大,文山、馬關、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趕去參加。

                  擴展資料

                  雪頓節是藏族傳統節日,起源于公元11世紀中葉。每年藏歷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時藏語音譯,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酸奶子的節日。后來逐漸演變成以演藏戲為主,又稱“藏戲節”。

                  屆時,拉薩市附近的居民身著鮮艷的節日服裝,扶老攜幼,邊飲邊談,載歌載舞,觀看藏戲,享受節日的歡樂。下午各家開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來賓行敬三口干一杯的“松準聶塔”,唱各種不同曲調的勸酒歌。歌罷,客人將酒三口飲完。敬酒聲、祝福聲、歡笑聲經久不息。當晚霞染紅天際,人們才踏著暮色離開羅布林卡。

                  據佛教規定,出家比丘在一段時間內禁止出門。夏季,藏歷6月底期滿,比丘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以酸奶子進行施舍。當時純屬宗教活動。

                  17世紀中葉,清朝正式冊封五世達賴和四世班禪后,西藏各地著名的藏戲團體集中到拉薩為雪頓節助興,雪頓節活動演變成為以藏戲匯演為主,宗教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重要節日,故又稱“藏戲節”,因其范圍局限在寺廟內外,并以哲蚌寺為中心,故稱為“哲蚌雪頓節”。

                  18世紀初,雪頓節活動中心從哲蚌寺轉移到羅布林卡,允許市民入園觀看藏戲。西藏民主改革后,雪頓節成為人民群眾自己的節日。節日期間有哲蚌曬佛、藏戲表演、逛林卡等活動。

                  每年的藏歷6月30日,拉薩市西郊的哲蚌寺都舉行盛大的“展佛”活動,讓更多的信徒有機會膜拜佛祖,地方政府對這樣的佛事活動不加干預。節日期間,羅布林卡內,人山人海,林木間到處是帳篷、地席,藏族群眾歡聚在這里喝著青稞酒、酥油茶,吃著酸奶子,并觀看藏戲和欣賞各種文藝節目。

                  1993年,拉薩市人民政府決定,從1993年起,每年舉辦一次拉薩雪頓節,同時舉辦拉薩雪頓節物資交易會。1993年8月16日,首屆“雪交會”開幕。如今雪頓節已發展成融文藝匯演、經貿洽談、招商引資、物資交流、產品展銷、體育競技、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日盛會。

                  2004年,拉薩市人民政府決定,為了解決傳統雪頓節以藏歷為準,每年的公歷日期不一致,給國內外游客造成不便的問題,從2004年起,除哲蚌寺展佛活動依然按傳統的藏歷6月30日進行外,由市政府主辦的雪頓節固定為每年公歷8月18日開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國少數民族節日。

                  少數民族的節日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節日各個民族都是不同的,比如蒙古族有舊歷新年;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

                  1、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2、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3、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4、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都來源于伊斯蘭教。

                  5、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后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6、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谷神保佑。

                  7、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后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圣紀節三大節日。

                  8、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

                  古爾邦節,開齋節后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圣地)朝覲的最后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舍。

                  圣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圣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9、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

                  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桿編織一只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10、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1、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12、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圣紀節。

                  13、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14、獨龍族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時間在農歷臘月?中,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時間長短視食物準備情況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15、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16、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斗牛節、花炮節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個象征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扎。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

                  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里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

                  17、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傈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

                  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桿者下來后,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桿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桿結束后,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伙子的煙包,并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愛慕之情。

                  闊什節,“闊什”是傈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傈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于漢族的春節。

                  18、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藥。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19、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圣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20、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主要節日是農歷新年。

                  21、維吾爾族

                  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節。

                  22、瑤族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畬、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只名叫“盤瓠”的龍犬)節、達努節等。達努節是為紀念創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日,日期為農歷五月二九日。此外還有“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曬衣節、干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23、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24、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宗教節日則指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25、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26、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

                  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

                  27、苗族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于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后舉行。

                  28、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

                  29、畬族

                  畬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畬族畬族春節。

                  30、土族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歷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31、錫伯族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節和西遷節。

                  32、德昂族

                  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宗教節日有“進洼”(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凈居把齋節日。還有潑水節。

                  33、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節。根據彝族的歷法,一年10個月,每月36天。年節無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此外還有跳公節、插花節及二月八年節等。

                  34、土家族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中,“以趕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春節,漢族過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漢人至少提前一天過年,所以叫“趕年”,土家族過“小年”,也要比漢人提前一天。還有土牛毛大王節。

                  35、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的節日有春節、中秋節等,大致與漢族的傳統節日相同。但達斡爾人對這些節日卻有自己傳統的節慶習俗特點。

                  36、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37、保安族

                  民族傳統節日也都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如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等。

                  38、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樹開花為歲首,月亮周期變化12次為1年。每年莊稼收獲后,珞巴族都要舉行近兩天的豐收節,叫做昂德林節。節日期間全村男女身穿盛裝,各家端出準備好的美酒,共享節日食品。

                  39、壯族

                  三月三歌會、春節、陀螺節、隴端節、吃立節、婭拜節等。

                  40、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歷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雖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不過此節,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

                  “好收色”是“染黃飯”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當地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谷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

                  “矻扎扎”節,每年夏歷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帶哈尼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時3—5天,其慶典活動極為隆重。

                  “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歷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里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41、拉祜族

                  拉祜族統一的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其中春節是最大有節日。這些節日的來歷和過節的內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

                  按照拉祜族的歷法,一輪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來按照漢族的歷法三年潤一個月,但他們還是潤月不潤節,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潤月年,就會出現過兩次節和過兩次年的情況。有的地方過前一個月的節,不過后一個月的節。

                  42、仫佬族

                  仫佬山鄉幾乎每1個月都有節日。由農歷正月初一春節(即農歷年)開始到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爺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個節日都有其活動的形式與風格。有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43、普米族

                  普米族節日,主要是“大過年”、“大十五節”、“供巖洞”、“轉山會”、“嘗新節”等,這些節慶活動,多與生產勞動和宗教習俗有密切的聯系。

                  44、基諾族

                  這是紀念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一般在6月間舉行,歷時3天。阿嫫堯白創造了基諾族及其山川、日月、動物、植物,最后在造田運動中遭人暗算而殉難。基諾族的節日與祭祀活動基本不分的。

                  45、布依族

                  查白歌節是布依族的重大節日。每逢農歷六月二十一日這天,貴州、廣西、云南三省區邊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從四面八方聚集在興義縣的查白場,舉行盛大的歌會。

                  歌節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浪哨時要互甩糠包,包上綴有多條繡花穗須,拋甩時猶如彩蝶漫天飛舞,十分好看。此外還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46、哈薩克族

                  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和納吾魯孜節。前三個是源于伊斯蘭教的節日。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傳統節日。“納吾魯孜”是哈薩克語“送舊迎新”之意,節期在民間歷法的新年第一天(公歷3月22日前后)。

                  47、水族

                  水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最隆重的當推“端節”。水族有自己的歷法,“端節”就選擇在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當于農歷八月至十月),時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種,也是水歷的年終歲首,因此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

                  48、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時間是農歷十月初一。另一年節日是“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等。

                  49、塔吉克族

                  節日分傳統節日和宗教節日兩大類。迄脫乞迪爾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舉行。宗教節日就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塔吉克族不封齋,所以開齋節不如其他兩個宗教節日熱鬧。該族最隆重的宗教節日是巴羅提節,亦稱燈節,每年齋月前兩個月舉行。

                  50、京族

                  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為“唱哈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唱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頭兩地在農歷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紅坎在正月十五。“唱哈節”在哈亭內舉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選用上等木料,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51、高山族的節日

                  臺灣高山族的排灣人,每年十月金秋季節,各個部落都要舉行豐收節的盛會。熱情的排灣人總是請來許多客人,一起慶祝豐收。人人把家中的好酒好菜帶到盛會地點,首先敬族長或村長一杯“敬長酒”,祝愿大家幸福快樂。然后以酒代茶,任客人狂飲。

                  高山族的春節別具特點:其一,以往每當除夕夜晚,一些寺廟里要演出“避債戲”,欠債欠租的人躲進寺廟里看戲;其二,全家人在大年夜里,要一齊圍坐在放火鍋的大圓桌子前聚餐;其三,“走春”,是民間“拜年”的俗語,特別盛行,走春人所到之處互致祝福,主人以裝有糖果、甜菜的食盒款待;其四,春節期間,高山族同胞有吃“長年菜”的習俗。

                  長年菜也叫“芥菜”,吃這種菜預示壽命長。住在臺灣蘭嶼島上的高山族雅美人的婦女,大都留著長長的頭發,每逢年節,她們便在村寨草坪上翩翩起舞,隨鼓樂有節奏地把頭發拋前拋后,一揚一落。據說跳這種長發舞,是祝父母長輩延年益壽之意。

                  52、赫哲族節日

                  烏日貢節?“烏日貢節”產生于1985年,意為娛樂或文體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時間在農歷五月中旬,節期2至3日,地點在同江市與饒河縣赫哲族聚居區輪流。

                  53、門巴族節日

                  門巴族的節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宗教節日,一類是歲時年節。宗教節日主要在曲科節、薩嘎達瓦節、主巴大法會、達旺大法會,歲時年節主要有門巴族新年。

                  曲科節:在每年的六月莊稼成熟時舉行。過節時人們聚集起來,舉行隆重的朝拜儀式,然后在喇嘛和扎巴的帶領下,背經書舉經幡,圍繞村莊和莊稼地轉一周,祈求神靈保佑,人丁興旺,莊稼豐收。群眾自備酒飯,在地頭田間載歌載舞,整個活動進行2—3天。

                  薩嘎達瓦節: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到時每家都要拿出一定數量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交給寺廟,寺廟的喇嘛再把糌粑做成“措”分給大家吃,眾人互相敬酒吃喝,到晚上,每家房前屋后還要點酥油燈,以示慶祝,并把這一天作為進入農時的標志,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就要開始做農活了。

                  主巴大法會:是墨脫宗全宗性的大法會,在豐收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間舉行,歷時3—18天不等,歉收之年不舉行。主要活動有念經、跳神、演出宗教戲劇等。人們自備酒肉、食物,歡聚一起,白天飲酒觀看跳神表演,夜晚在野外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歡度節日。

                  達旺大法會:在每年的藏歷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歷時三天。節日里,人們除了觀看跳神表演、傳統戲劇《卓娃桑姆》、跳牦牛舞等,還要舉行一些自娛活動,如賽馬、拔河、射箭等。

                  54、裕固族節日

                  裕固族的節日主要有春節、剪馬鬃節、祭祀“騰格爾汗”活動和藏傳佛教的宗教節日。祭“騰格爾汗”儀式源自古老的薩滿教習俗。

                  “騰格爾”在裕固語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騰格爾汗”即“天神”(也稱“長生天”)。?從初一到十五為宗教節日的正月大會,寺院多舉辦酥油燈花展,僧人頭戴牛頭馬面等假面具跳“昌木”(護法)舞,邊跳邊念念有詞,場面十分隆重。

                  剪馬鬃節在每年農歷四月中旬擇日舉行,一般為期兩天。屆時馬主要準備酥油、奶茶、青稞酒、手扒肉等食品及剪馬鬃用的盤子,盤子里還放置一座用炒面疙瘩壘成的7至8層小塔,塔上澆有酥油,凝固的酥油可使塔固定在盤里。塔表示四面八方平安富足。剪馬鬃的剪刀把上也系條吉祥的白色哈達。

                  55、景頗族節日

                  景頗族的節日有全民性的傳統目瑙縱歌節、生產方面的新米節、南瓜節、包谷節、青年人的能仙節等。

                  目瑙縱歌節: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景頗族支系叫“目瑙”,?載瓦、龍峨、勒期等支系稱“縱歌”,現在統稱為“目瑙縱歌”,其本意均為“跳舞”。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辦,一般為期2—6天,時間取雙不取單。舉行慶典活動時,首先要選擇一塊風水良好的吉祥之地作為場地,在場地中央豎立4棵目瑙柱,每棵柱上都畫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義的圖案,正中間交叉著兩把長刀和寶劍。

                  緊靠目瑙柱是兩座奏樂高臺,圍繞高臺的木樁上掛有各種樂器,如鋩鑼、大皮鼓等。以目瑙柱為中心,用竹片等圍成一個圓圈,來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來賓在“瑙雙”(領舞)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鼓點,伴著豪壯的樂聲翩翩起舞。相傳在久遠的年代惟有太陽的子女才會跳目瑙舞。一次太陽王舉行盛大的“目瑙”慶典,邀請地球上的鳥類前去參加。

                  雀鳥們學會“目瑙”舞后回到地上跳時被景頗族的先人看到,大家一同去觀看并學會了跳“目瑙”舞,流傳至今,成為一個民族盛大的慶典。舊時“目瑙縱歌”主要有山官和有財力的人主持,用于祭祀、慶祝農業豐收和戰爭而舉辦,還請董薩前來主持和組織,吟唱景頗族的創世史詩,殺牛宰雞祭鬼魂。

                  1980年以后,中斷了20余年的節日重新恢復,其內容和形式有了很多新的變化,屏棄了原來念鬼祭鬼的內容和程序,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

                  新米節:是慶祝豐收的節日,每年在谷子成熟未正式收割前舉行。新米節前,主人將自己地里長的最好的谷子收回來,曬干,舂好,并備好酒菜。

                  在節日的那天,邀請鄰里來做客,用新米煮飯,讓大家來品嘗。在宴慶開始之前,主人要舉行祈禱儀式,感謝谷魂和眾鬼給了一個好收成,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蓄平安,獲得更大的豐收。新米節實際上也是個交流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的農耕交流會,人們一邊飲酒談笑,一邊談論農事,談論來年的計劃。

                  能仙節: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十日舉行。這個季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辛勞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這一農閑的好時節,依照傳統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舉行能仙節。節日里,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的盛裝,佩帶各種的裝飾品,聚集在一起,進行民歌、射擊、打彈弓、刀舞等比賽。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蒙古族:“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每年七八月間舉行。

                  2、回族: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圣紀節。

                  3、藏族:藏歷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此外,還有藏歷4月15日的薩嘎達瓦節、7月上旬的雪頓節和沐浴節,以及豐收在望時的望果節等。

                  4、維吾爾族: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

                  5、苗族:苗年、春節、四月八、吃新節、龍船節、清明節。

                  6、彝族:傳統節日是火把節。

                  7、壯族:比較具有民族特點的節日有中元節、牛魂節(又稱牛王節)、三月三歌節和吃立節。

                  8、布依族:傳統的民族節日有過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鮮族: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節日,還有老人節、流頭節等。

                  10、滿族: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中秋節等。

                  11、侗族: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節等。

                  12、瑤族:節日較多,有大節日、小節日之分:大節日有盤王節(盤王是瑤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達努節(達努,瑤語意為不要忘記,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節日),小節日幾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漁潭會。

                  14、土家族: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嘗新節,一些地區也過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

                  16、哈薩克族: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

                  17、傣族:潑水節(即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

                  18、黎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19、傈僳族:過年節、收獲節、火把節、中秋節。

                  20、佤族:春節、播種節(佤歷氣艾月公歷三月)、“崩南尼”、接新水節、取新火、新米節、堆沙節、取新火節、便克節、開門節、關門節、漢歷老年、七月半、火把節、中秋節、拉木鼓節等。

                  21、畬族:春節、元宵節、三月三染烏飯祭祀祖先、清明節、四月八造麥精飯、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十月祭多貝大王節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較流行的有春節、豐收節。

                  23、拉祜族:傳統節日有新米節、火把節等。

                  24、水族:端節又稱過端,水語叫借端,與漢族春節相似。此外,還有端午節、清明節、七月半、六月六等節日。

                  25、東鄉族:爾德節、古爾邦節(宰牲節)、圣紀節。

                  26、納西族:傳統節日有白沙農具會、龍王廟會和騾馬會等。此外,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火把節等。

                  27、景頗族:主要有新米節、目腦節。

                  28、柯爾克孜族: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

                  29、土族:春節、端陽節、二月二等。

                  30、達斡爾族:春節、二月二、端午節、農歷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

                  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飯”(歡慶豐收之意)節、春節、走坡(青年男女進行社交的節日)、牛生日節和后生節。

                  32、羌族:春節、農歷十月初一的年節(羌族以十月為歲首)。

                  33、布朗族:開門節、關門節等。

                  34、撒拉族: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圣紀節。

                  35、毛南族:春節、中元、清明節,分龍節又叫五月廟,是毛南族特有的節日。

                  36、仡佬族:春節和八月節等。

                  37、錫伯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

                  38、阿昌族: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會街節等。

                  39、普米族:大過年、大十五節、轉山會、嘗新節。

                  40、塔吉克族:肉孜節(開齋節)、臺合木茲瓦司脫節(又叫播種節)、茲完爾節(又叫引水節)、巴羅堤節(巴羅堤、即八月)。

                  41、怒族:春節、鮮花節、祭谷神、祭山林節。

                  42、烏孜別克族: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

                  43、俄羅斯族:復活節、圣母圣誕節等。

                  44、鄂溫克族:敖包會、那達慕、米闊魯、春節等。

                  45、德昂族: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等。

                  46、保安族:開齋節(也叫爾德節)、古爾邦節(宰牲節)、圣紀節。

                  47、裕固族:因信仰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宗教節日是他們的主要節日。傳統節日除“點格爾汗”儀式和定期的宗教節日外,還有春節。

                  48、京族:最隆重的節日是唱哈節,其他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盂蘭節、中秋節等。

                  49、塔塔爾族:肉孜節、古爾邦節和撒班節(犁頭節)。

                  50、獨龍族:卡雀哇(獨龍語,皇節之意)是獨龍人一年中惟一的節日。

                  51、鄂倫春族:主要有春節,也過端午節和中秋節。

                  52、赫哲族:春節、元宵節、“二月二”吃豬頭等。

                  53、門巴族:“達娃覺尼巴洛沙”、“達娃當巴洛沙”和“雀可節”(即望果節)。

                  54、珞巴族:藏歷年、洞更谷乳木節、旭獨龍節等。

                  55、基諾族:特毛且(過年)、新米節等。

                  中國少數民族節日大全

                  我國少數民族的節日非常繁多,本人知道的有以下幾個:

                  1、馬奶節:蒙古族

                  2、那達慕大會:蒙古族

                  3、圣紀節:回族、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撒拉、塔吉克、烏茲別克、柯爾柯孜、塔塔爾、保安等。

                  4、開齋節:同圣紀節的民族

                  5、古爾邦節:同圣紀節的民族

                  6、藏歷年:藏族、門巴等民族

                  7、傳召:藏族

                  8、薩葛達瓦節:藏族、門巴族

                  9、雪頓節:藏族

                  9、沐浴節:藏族

                  10、三月三:藏族

                  11、爬坡節:苗族

                  12、龍船節:苗族

                  13、蘆笙節:苗族

                  14、苗年:苗族

                  15、彝年:彝族

                  16、跳公節:彝族

                  17、火把節:彝族、哈尼族、白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布朗族、普米族等民族。

                  18、趕花街:彝族

                  19、吃立節:壯族

                  20、歌圩:壯族

                  21、老人節:朝鮮族

                  22、秋夕節:朝鮮族

                  23、土王節:侗族

                  24、冬節:侗族

                  25、斗牛節:侗族

                  26、趕坪節:侗族

                  27、趕鳥節:瑤族

                  28、三月街:白族

                  29、繞三靈:白族

                  30、過趕年:土家族

                  31、那吾魯孜節:哈薩克族

                  32、潑水節: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

                  33、卯節:水族

                  34、端節:水族

                  35、海坡會:納西族

                  36、花兒會:土族、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等民族。

                  37、羌年:羌族

                  38、轉山會:普米族

                  39、大年:普米族

                  40、乞脫乞迪爾節:塔吉克族

                  另外,春節、元宵節、立春節、二月二、上巳節、花朝節、清明節、活佛節、端午節、六月六、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立冬節、除夕等節日是漢族及全國各民族的重要節日。

                  參考資料:網上

                  少數民族的節日有哪些

                  一、壯族——三月三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主要分布區,三月三是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壯族最為典型。三月三又叫做上巳節,是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

                  這一天是以唱歌為主要活動內容的祭祖的節日,因此又叫歌圩節、歌婆節。三月三是壯族祭祖的日子。這一天壯族人家都要帶著準備好的祭品,如肉食、糕點、香燭和紙幡到祖先墳上祭祖。擺好供品,行祭拜之禮。

                  二、藏族——雪頓節

                  藏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著民。雪頓節是藏傳佛教以及西藏地區生活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一般在藏歷的6月舉行。在藏語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就是吃酸奶的節日,因此又叫“酸奶節”。

                  因為雪頓節期間有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和規模盛大的曬佛儀式,所以有人也稱自為“曬佛節”。每年雪頓節,都會舉辦隆重的曬佛儀式,耗牛賽,歌舞表演。

                  三、蒙古族——那達慕

                  蒙古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多信奉藏傳佛教,建有內蒙古自治區。“那達慕”大會,是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蒙古、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人民的盛大集會。

                  “那達慕”意思是“娛樂”和“游戲”。每年夏、秋季節舉行。大會期間,各地農牧民騎馬趕車,帶著皮毛、藥材等農牧產品。

                  四、維吾爾族——肉孜節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圍,肉孜節是中國新疆地區的主要節日,肉孜節又叫做開齋節。

                  成年男女穆斯林在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封齋1個月,這段時間禁絕飲食、房事和一切非禮行為,洗滌罪過。開齋節這天,家家戶戶打掃衛生,成年回族穆斯林都要洗大凈,沐浴凈身,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衣服,然后到清真寺參加會禮。

                  五、蒙古族-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

                  后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址建造。過去內蒙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彝族傳統節日是火把節,苗族苗年。白族年節三月街。服飾有蒙古族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回族婦女常戴蓋頭。

                  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復的銀飾品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于世。

                  少數民族歷史沿革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公元前221年),標志著中國帝制時代歷史的開始。在此后的兩千年歷史發展中,也有一部分肥膩華夏民族或者在周邊外國或邊疆地區建立政權,或者入主中原,成為統治民族。

                  如秦代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西域各族、西部的羌、東北的東胡(鮮卑、烏桓)、夫余等族都建立過自己的政權;魏晉南北朝時期,除兩晉的短暫統一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曾建立過23個政權。

                  其中匈奴族建立過前趙、北涼、夏3個政權;鮮卑族建立過代、北周、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涼、南燕等政權;羌族建立過后秦;巴氐族建立過后漢;漢族建立過前涼、冉魏、西涼、后蜀、北燕5個政權。

                  隋唐后,經五代十國到宋、遼、金,中國又一次經歷割據,形成各民族政權對峙的局面。如宋朝先后與契丹族的遼、女真族的金朝對峙等。此后,蒙古帝國在蒙古高原興起。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滅宋,入主中國。

                  我國56個少數民族都有哪些節日

                  中國有56個民族,各有各的風俗習慣,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少數民族的禮節、生活、家庭、婚俗、服飾、圖飾、忌諱,讓不同民族的你深入他們的生活。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2、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后,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并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后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文章來源:http://www.412cn.com/0qf7ioo2.html

                    <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哎呦视频在线资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