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3旅游蘇州春節有什么特別的風俗活動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蘇州春節有什么特別的風俗活動,蘇州春節有哪些民俗活動,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蘇州習俗:春節一早開門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春節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準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春節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
老北京
臘月家家事兒多
自進入臘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后,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初一,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腌臘肉、鐵雀兒、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張、樓子莊元寶。初十以后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廿日之后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臺;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術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后輩謹慎花錢,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只找到這些,把分給我吧!!
除夕之前,蘇州有送年盤的習俗,據蘇州文士顧祿記載,里巷門墻之間,百姓互以豬蹄、青魚、果品等饋貽,稱為饋歲盤,俗呼為送年盤。那幾日,仆嫗成群,絡繹道途,受盤之家,賞賚亦稍稍豐盈。清人潘際云《饋歲》詩曰:"門巷相連意氣親,送將微物亦情真。略如佳節詢親友,聊比盤餐洽比鄰。
蘇州自古文風昌盛,民間貼春聯的習俗盛行不衰,傳統春貼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春聯不僅滿足了人們辟邪的心理,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貼春聯的同時少不了貼“福”字,對于這個“福”字,有人正貼也有人倒貼,用倒貼來諧音“福到”。老蘇州人一般不倒貼“福”字,而將“福”字正貼,寓意著順當。
蘇州過年風俗有送灶、吃口數粥、送年盤等。
舊時蘇州應該是臘月二十四日送灶上天的,至于為什么現在蘇州臘月二十三、二十四都有人過節。則是由于早年北方移民帶來了當地的習俗,久而久之臘月二十三、二十四都有了。蘇州周邊的農家,送灶那天都要做團子來感謝灶王爺,感謝灶王爺一年來的庇護和上天言好事的功德,這謝灶團子都做得非常大,含意寄托于田里的莊稼,團子做得越大,收獲越豐盛。
送灶的第二天,即臘月二十五,蘇州所有人家都要用赤小豆雜米煮粥,以祀神食。祭祀后,闔家長幼人人都得吃一碗,就算是襁褓中小兒和家里的貓貓狗狗,也得象征性地吃一點。外出沒回來的家人,他的那份也得備好,這就叫口數粥。范成大在《口數粥行》說:“家家臘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可見自南宋起,蘇州就有這個習俗了。
除夕之前,蘇州有送年盤的習俗,據蘇州文士顧祿記載,里巷門墻之間,百姓互以豬蹄、青魚、果品等饋貽,稱為饋歲盤,俗呼為送年盤。那幾日,仆嫗成群,絡繹道途,受盤之家,賞賚亦稍稍豐盈。清人潘際云《饋歲》詩曰,“門巷相連意氣親,送將微物亦情真。略如佳節詢親友,聊比盤餐洽比鄰”。
蘇州市介紹
蘇州市,簡稱蘇,古稱姑蘇、平江,是江蘇省轄地級市、Ⅰ型大城市,上海大都市圈和蘇錫常都市圈重要城市,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風景旅游城市。截至2021年,全市下轄5個區、代管4個縣級市,總面積8657.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84.78萬人,城鎮人口1052.62萬人,城鎮化率81.93%。
蘇州市地處江蘇省東南部、長三角中部,東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全市地勢低平,境內河流縱橫,湖泊眾多,太湖水面絕大部分在蘇州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蘇州市。
送灶神
貼春聯
打檐塵
祭灶:男兒獻酌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臘月二十四夜,吳人稱念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家家用飴糖捏成元寶樣,稱糖元寶,不過用糖元寶祭灶神不是為了讓灶神長一口結實的牙齒,而是想把灶神的嘴巴黏住,不讓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述職時打小報告。還要用糯米粉裹豆沙餡為團,名謝灶團,但是祭時婦女不得參加。祭祀完畢把灶上神馬揭下,用竹編為轎和鐙,并備豆、草為秣馬焚送門外,余灰撒屋頂,然后撥火中未燼轎鐙取回納灶中,謂之接元寶,又馬料余者人有食之眼亮之說。
民間祭灶,源于古人拜火習俗,古代祀祝融為火神,各地民間建有很多火神廟,古時祭灶稱“為老婦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后受儒道男尊女卑思想和陰陽理論的影響,民間形成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習俗。隨著灶的出現,才出現了灶神,后來又人格化,納入了道教的神靈譜系。相傳漢時陰子方臘月做飯,見灶神現形,他家里貧窮,只有黃羊,陰子方于是用黃羊祭祀,后來陰子方富裕起來,民間俗信其祭灶虔誠有回報,故百姓祭灶多用黃羊,更加誠敬,宋以后灶神納入到道教體系中,則改用素食祭灶。祭灶時間民間有“官三、民四、蛋家五”的說法,祭灶的目的是通過灶神上天述職,祈求家庭平安、衣食有余。所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而接灶神回家,有的地方是除夕夜,有的地方則是正月初一,各依所例。
撣檐塵: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
農歷十二月古稱臘月,蘇州各里巷地保以新歷分送每戶,人家則酬些錢文,稱送歷本。沿街每晚巡更者高叫“火燭小心”,俗稱叫火燭。
臘二十三或二十四及二十七日,家家看黃歷,擇日打掃衛生,準備過年,俗呼為撣檐塵,此俗最初見于宋代的江南地區,而且是在除夕夜,后來大都選在臘月二十四進行,在祭灶之后灶神上天,便可以掃除屋中一切塵穢了。而且古人視二十四為小除夕。灶神上天百無禁忌,掃穢遠棄,以便窮去富來。可見古人撣檐塵是為了新年將至除舊布新。
口數粥:糊涂一碗共飽吃,盡除癘疫消殘年。
灶神上天述職后的第二天即臘月二十五日,玉皇聽完灶神匯報后,親自下凡視察人間善惡,民間又有“迎玉皇”的俗信活動。我國古代信仰天帝,玉帝的信仰則是較晚才出現的,唐以后民間才開始普及玉帝信仰,蘇州民間習俗,此日家家戶戶煮赤豆粥祀神,名曰“口數粥”,有貓狗者亦與焉,說是吃了赤豆粥可以驅疫。
二十五日夜農村則有燒松盆的習俗,門首架柴,成井字形,齊屋高,舉火焚燒,俗稱相暖熱。村農以長竿燃燈田間,焰高者稔,稔,吳語,莊稼成熟大豐收之意。謂之照田蠶,又稱照田財,是祈求新年豐收的一種習俗。
除夕團圓筵:一夜連雙歲,五更歷二年。
舊俗正月初一到初五皆不設市,所以年節之物在除夕前都須預備完畢,家家戶戶忙購置南北雜貨,雞鴨魚肉,紙馬香燭,酒肆藥鋪各以酒糟、蒼術、辟瘟丹等送給老主顧,這一切買賣、贈送俗稱年市。城鄉則互贈豬蹄、青魚、年糕、果品、稱送年盤。
臘月三十日,除夕夜,家家舉宴,長幼咸集,多說吉利語,俗稱吃年夜飯,又稱合家歡。菜肴豐富,全雞全鴨蹄髈、豬肉成方形,稱“四喜肉”;且極講究口彩,蛋餃稱“元寶”寓意招財進寶;肉圓稱“團圓”;豆芽形似如意稱“如意菜”;青菜梗長又色綠稱“長庚菜”;“梗”與“庚”同音,風干茄加果蔬稱“安樂菜”。芹菜寓意勤勤懇懇。魚,講究的人家用大黃魚,小戶人家則用鳊魚。一般是在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后,最后才上桌,且不能吃完,須留下魚頭魚尾,預示新年“年年有余、有頭有尾”。菜盤一定要成雙成對,以討吉利口彩,紫銅暖鍋熱氣騰騰,里面放有咸肉、肚片、筍片、蛋餃、菠菜、白焐蛋等葷素菜肴。全家圍坐,喜氣洋洋,象征家道興旺。年夜飯畢,相約圍爐守歲,“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迎接新年到來,小輩向長者辭年,長輩給小輩放壓歲錢,壓歲果子,以紅絲帶穿百錢置桔、荔枝諸果于枕畔,取吉利百歲讖。“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飴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除夕夜吃過團圓飯,主婦忙著準備“年飯”,新煮米飯,盛新竹籮中,置紅桔、烏菱、荸薺、糕、元寶、插松枝于上,陳列中堂,新年里蒸食之,取年有余之意,俗稱“年飯”。然后接回上天述職的灶神,祭以酒果糕餌,供凈水于灶山上。家家汲取井水,須備三五日之用,然后以糕、果、酒祭井泉童子,封井,到初三或初五日始開,并以井水拭目,可令目不昏。媳婦除夕夜須送繡制新鞋給公婆,稱過年鞋。
除夕夜寢室中祀床神,俗稱床公床婆,祈終歲安寢。大門口旁或豎撐門炭,稱炭將軍,或束甘蔗于門側,祈新年生活越來越甜蜜,門上插冬青、柏枝、芝麻梗,稱節節高。還有易門神,貼春聯、鏡聽等年俗。
易門神貼春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年夜團圓筵畢,至夜分時易門神,貼春聯,吳俗門神多是桃花塢木刻年畫,年前玄妙觀內購買門神年畫所在成市,人們爭購踴躍,以祈新年喜氣。三清殿四周掛滿了桃花塢木刻的各樣年畫,以壽星、天官、一團和氣、芒種春牛等吉祥如意圖案的年畫最暢銷,購買之人多是蘇州城四周的鄉農,特別是春牛圖最為熱銷,故殿前書畫攤內有句行話“三春靠一冬”。
關于門神,舊時多畫秦叔寶、尉遲敬德之像。門神起源較早,是古代五祀之一,漢代以后人格化門神出現。先有勇士成慶,后又畫荊柯為門神,南北朝時為神荼、郁壘,唐時則為秦叔寶,尉遲敬德,五代又以鐘馗為門神。民間貼門神的目的是辟驅鬼邪。
春聯是由辟邪物演變而來的。民間俗信桃木可以避邪,古時門掛桃木二板,王充《論衡》云:“立桃像人于門戶。”后刻神荼,郁壘像,五代蜀主孟昶在桃板上寫“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五言字聯,從而產生了我國第一副對聯。明時太祖朱元璋酷愛春聯,故貼春聯的習俗在民間開始普及,桃符正式改稱為“春聯”。蘇州自古文風昌盛,民間貼春聯的習俗盛行不衰,自入臘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春聯講究對仗平仄,風格千姿百態。如:“爆竹聲中一歲除,總把新桃換舊符”;“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橫批“萬象更新”;“五福臨門”等等,春聯不僅滿足了人們辟邪的心理,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鏡聽:入懷明鏡圓如月,夜闌好語聽人說。
鏡聽之俗,相傳在《鬼谷子》里就有記載,其云:“鏡聽之俗,在元旦之夕。”除夕之夜,悄悄禱告于灶神,以杓投灶上鍋中,隨杓柄所指示的方向,懷揣古鏡外出走動,聽路人無意之言,以占卜新年自己的運程好壞,俗稱鏡聽。據《清稗類鈔·迷信類》:“昆山徐健庵尚書乾學昆季三人,未第時,除夕相約鏡聽。乃翁偵知,先走匿門外,俟三子出,揖而前曰:‘恭喜兄弟三鼎甲。’三子知翁之戲言也,不顧兒走。會有二醉人連臂而來,甲拍乙之肩而言曰:‘癡兒子,你老子的話是不錯的。’蓋以非語相戲也。已而果應其言。”書中所說三徐,就是蘇州歷史上的一甲三名的徐乾學、徐元學、徐秉義,時稱“昆山三徐”。真是“莫將離別傷妾心,鏡里流光去如電。更有寒儒望得元,尤多貪賈卜財源。此夕街頭扶醉漢,隔墻有耳勿輕言。”
賴債廟:寒城店客終宵開,一年積欠除夕催。
蘇州自明以來經濟繁榮,市肆貿易,習多賒欠,至除夕,店家計數索錢,稱之節帳。年夜里街巷燈籠搖曳,催債人爭相馳逐,自昏達旦。躲債之人都至虎丘后山供奉牛馬王的磨王廟里躲藏,此廟因名為賴債廟。在蘇州民間有許多關于賴債廟的故事。如有一則故事:說是除夕夜一位做蠶商生意的商人躲債來到賴債廟,他用自己的余錢幫助了另一位躲債人,自己尋了短見,那人有了救濟的本錢辛苦做生意,又挖到一個聚寶盆發了大財,為了紀念幫助過他的人,除夕夜在虎丘的賴債廟里請戲班來搭臺唱戲祭祀死者。據說現在虎丘還有賴債廟的遺跡和嚴禁重利盤剝的碑文呢。
揚州
年夜飯:年夜飯里有四樣菜必不可少:炒水芹路路通;炒豌豆苗安安穩穩;紅燒鰱魚(整條)年年有余,燒雜燴全家福。
紅包:揚州的紅包要在過年的時候揣在新衣服里。
拜年:新年走大局,早起吃湯圓,用橘子敬客,去舅舅家拜年互送糕點(阜寧大糕),寓意高升。
常州
年夜飯:忙忙碌碌的除夕中午吃餛飩,晚上年夜飯必備清蒸魚,再加一道八寶甜飯足矣。
紅包:常州的紅包都是放在步步糕(年糕)里的。
拜年:在常州拜年有一條需要記住,那就是初四不可以去拜年,不吉利的,還有拜年一定要說新妮夸落(新年快樂)!
鎮江
年夜飯:除夕的魚在初一吃,最好是鰱魚,寓意年年有余,絕不能是鯽魚。肴肉鹵凍透明,猶如水晶。
紅包:紅包必須有,但是不可以是400元。
拜年:初一的湯圓和紅棗寓意早發、圓通,寓意發財。新年帶四樣,必備糕點云片糕和金剛臍,拜年的時候要帶走糕。
無錫
年夜飯:糟扣肉,姆媽味道。青菜取長壽之意,豆芽是如意的象征,肉釀面筋寓意“代代富”,水芹菜寓意“勤勤懇懇”。蛋餃形似元寶,寓意“招財進寶”。豆苗寓意“平平安安”,八寶飯寓意“長年吃飽飯”、“家庭圓滿”。吃魚只吃鯉魚。
紅包:紅包最早收到的地方。
拜年:早餐吃糕絲、圓子、面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余”。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
南京
年夜飯:南京人過年必吃的,非什錦菜莫屬了。制作方便寓意好,什錦菜里既有薺菜、菠菜這些綠葉菜,也有胡蘿卜絲、黃豆芽、黑木耳等進行點綴,色彩繽紛,代表著人們討個好彩頭的心愿。守歲時,要吃一種甜羹,又叫福壽湯。
紅包:長輩給晚輩的紅包要是吉利數字討個好彩頭。
拜年:餛飩也要有,初一吃餃子不是南京人的傳統,而是吃“元寶蛋”(就是茶葉蛋),還要要給客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一個“歡喜團”(把糯米粉蒸熟以后曬干,搓成一團),寓意甜甜蜜蜜、歡歡喜喜。
蘇州
年夜飯:蘇州的年夜飯,常常叫成大年夜飯吃的時候會在飯鍋里把米與荸薺同煮,吃到荸薺時,叫掘藏誰先掘到藏了,馬上現拿賞錢,一團歡喜為保證大家都能掘到一個,煮飯時,會按照吃飯的人數,放入等量的荸薺。自制年糕寓意年年高。
紅包:長輩凡見幼輩皆要送壓歲錢,晚輩都可大賺一筆。
拜年:桂花糖年糕,討個好口彩,正月初一.歲朝,男子開門放爆竹三聲,叫開門炮仗,象征“高升三級”。家家懸掛神軸,點香燭,供粉團茶食糖果“拜喜神”。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徐州
年夜飯:油炸麻葉子不能少,炸丸子、千子必須有,還有就是過年頓頓不能少的豬肉水餃,除夕邊看春晚邊包餃子,誰家剁餃子餡的聲音越大來年越幸福。江蘇地區唯一只吃餃子的地方。
紅包:磕頭才有紅包,磕頭時長輩給壓歲錢。
拜年:拜年到處逛,男人出去拜大年,越拜人越多,越拜越熱鬧。婦女去拜年越拜越熱鬧,小姑娘在家等著聊天嗑瓜子。
連云港
年夜飯:連云港是沿海城市,海魚的品種比較多,用鹽腌一下,曬成干,別提多鮮美了。有些地方還會曬一些風鵝、風雞之類的。家家戶戶灌香腸。
紅包:紅包要吉利,一般是雙數。
拜年:大年初一餃子湯圓一起吃,甜甜蜜蜜大吉大利,拜年每到一家,主人都要贈以瓜子、花生等物,俗稱“不空手”。大年初三各家爭著到井邊挑“平安水”,祈求家人平安;大年初五是財神日子,講究的人家則要吃湯圓(元寶),面條(錢串子)。
南通
年夜飯:南通的特色菜——野雞絲雖貌不驚人,但《紅樓夢》里卻有叫做“簪肉圓兒”,咸肉灌腸要必備。
紅包:討紅包時要說吉利話,恭喜發財之類的。
拜年:一大早的吃薺菜豆腐,諧音“聚財頭富”。聽說南通有除夕收債的特殊風俗。
鹽城
年夜飯:除夕的年夜飯,一般人家會用馬莧菜和扁豆角的干子燒豆腐,叫“安樂菜”。有的人家年夜飯上必有卜頁,叫”百業興旺”。有的吃芋頭,因芋頭俗名叫“芋好人”,預示來年會遇好人。年夜飯的鍋巴不能吃,要留下過年,預示來年吃用有余。
紅包:200元起不超1000元,吉利數字受歡喜。
拜年:早起吃湯圓,爸爸開大門,過年不吃米飯。
泰州
年夜飯:溱潼魚圓。
紅包:100元起步,同樣是長輩送給晚輩。
拜年:大年初一吃“開口”,云片糕、紅棗、京果之類,另還要吃粉絲下雞蛋,粉絲也叫“水粉”“薯粉”。初一初二只吃熟菜,初三才淘米煮飯。正月初二姑爺帶著媳婦回娘家。
蘇州春節習俗的書有清嘉錄,過年瑣記,蘭生講蘇州。蘇州春節習俗,臘月二十起,打掃衛生,買年貨, 臘月二十四,送灶上天,臘月二十五,喝口數粥,除夕之前,送年盤,討債躲債,臘月二十九,小年夜。
除夕,接灶,年夜飯,做年糕,壓歲錢,守歲,燒頭香,年初一,開門炮仗,吃小圓子,年初三,小年朝,年初五,接路頭神,正月十五,上元節。
春節習俗年初五接路頭神
財神,俗稱路頭神,財神統財,人人有關,尤商家開業為財,故他們的慶祝最為起勁,正所謂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清朝吳中才子顧祿總結的非常到位,從初五開始,商家也都恢復營業。
1、曬書
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習俗。在這一天,圖畫書在法庭上曬太陽,昆蟲和蟑螂被腐蝕,這是特別有效的。 修道院和寺廟將西藏經文移到陽光中暴曬,僧侶們借此機會給村里的婦女開“翻經禱告”。 他們在炎熱的太陽下,聲稱“經文可以翻過十次,世界可以回歸世界”。
2、乞七節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乞七節,又名女兒節。民間傳說今晚,喜鵲成群地飛到銀河系,他們建造了一座橋梁,讓牛郎和織布工在銀河橋上相遇。 民間習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織女,并懇求她的智慧和技巧,被稱為“乞巧”。
3、戲劇
蘇州是昆劇和蘇劇的故鄉,昆劇是中國首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興起于元末明初時蘇州的昆山、太倉一帶,自明代隆慶、萬歷之交,至清代康熙、嘉慶年間,昆劇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興盛,其時在蘇州城鎮、鄉村,人們對昆劇迷戀到了如醉如狂地步。
4、元宵節和燈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吳中舊有“鬧元宵”習俗。人們敲擊鑼鼓鐃鈸為戲,不同節奏有不同的箔稱,如“跑馬兩夾雪”、“下西風”等;或三五成群,各執一器,邊擊邊行,兒童嘻笑環繞,滿街鼎沸,謂之“走馬鑼鼓”。
元宵前后又稱燈節,正月十三上燈,十八落燈。期間自制和出售的各種彩燈精奇百出,光怪陸離,人物類、瓜果類、百族類以及琉璃燈、走馬燈等各色燈彩,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夜晚城內城外游人如潮,“燈彩遍張,不見天日,”再加上盤旋跳躍的龍燈舞,熱鬧異常。鄉間還有醵資造燈塔者,夜間上火,其光數里之外可見。還有賽燈之舉,各以彩燈爭妍斗奇,觀者踴躍,其樂無窮。
擴展資料
蘇州古城遺存:
蘇州古城遺存的古跡密度排名第三,蘇州古城14.2平方千米。蘇州古城和蘇州園林為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雙遺產"集于一身,而昆曲、陽澄湖大閘蟹、周莊是三張國際級、重量級的品牌。
蘇州園林甲天下,為中國十大名勝古跡之一,其中九座園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截止2009年有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為世界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吳中第一名勝”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其成為游客來蘇州的必游之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江蘇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后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