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6生活蘇洵與蘇轍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分別是什么
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蘇洵與蘇轍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分別是什么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蘇轍的六國論與蘇洵的六國論結構異同點,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蘇洵《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蘇洵認為:六國的滅亡,并不是因為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是滅亡的原因。六國不賄賂秦國等于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地保全。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蘇轍《六國論》: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
蘇轍認為:六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沒能利用好能與秦國相抗衡的勢力,即韓和魏國的國力,他認為若韓魏將武力抗衡進行到底,六國最終的結果不會至于此地。六國另一個滅亡的原因歸咎于各國謀士的目光短淺。
六國被秦國滅亡的教訓,是許多文史家關注的話題。僅“三蘇”就每人寫了一篇《六國論》。蘇軾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蘇轍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于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戰,滅國是咎由自取。
蘇洵的《六國論》不同于以上兩篇。蘇洵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揮。蘇洵的寫作目的不在于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而在于警告宋朝統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借古喻今,以談論歷史供當今統治者借鑒,這是蘇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從歷史情況看,六國滅亡的原因并不是“賂秦”。
蘇洵《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蘇轍《六國論》: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
蘇軾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士的作用并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久存的原因。國家就可以安定了。蘇轍的則是針對六國不免于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滅國是咎由自取。
蘇洵的《六國論》更為精彩,因為更能和當時的社會現實聯系到一起,也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六國破滅的原因,引人深思,還能起到以古鑒今的作用。
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六國論》,首先提出了六國破滅的原因。劈頭四句話“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就斬釘截鐵地給六國之所以滅亡定下結論。蘇洵認為:六國之所以滅亡,不在于它們的武器不銳利,也不在于它們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們一味地拿土地作為賄賂,向秦國乞求和平。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北宋建國以后,鑒于唐末藩鎮割據,五代軍人亂政,因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解除節度使的權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軍,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中央。
為了防范武將軍權過重,嚴令將帥不得專兵,甚至外出作戰,也必須按皇帝頒發的陣圖行事。將官經常輪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致使軍隊沒有戰斗力。這樣的措施雖然杜絕了軍閥擁兵作亂,但是也造成軍事上的衰頹。
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貢大量銀兩以及商品。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六國論。
雖然是父子,但思想和見解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