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1女性源頭活水是由那兩句詩引申出來的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源頭活水是由那兩句詩引申出來的,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源頭活水”在詩句中比喻讀書越多,道理越明,現也指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源頭活水出自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后人由此提煉出成語“源頭活水”。
源頭活水寓意是學問要有長進,事業要有發展,就要不斷地吸取新的東西、探索新的問題。源遠才能流長;生活的河流只有靠源頭活水不斷輸入,才能永不枯竭,永保清澈。
人們應該自覺地探索現實,不斷挖掘自己的源頭活水,冶煉、篩選人們對世界的理解,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因此豐富多彩。所以人們要不斷地獲取世界的新信息,勇敢地進行自我更新。為心靈地圖不斷地攫取補給之源。
源頭活水的近義詞及造句
源頭活水的近義詞是源頭之水。
造句:讀書不僅是教師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源頭活水”!
指不斷學習新知識,接受新思想,活到老學到老。
觀書有感(其一)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被打開,清澈明凈,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閃耀晃動。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比喻讀書越多,道理越明;現也指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出自宋·朱熹《觀書有感》
含義是: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
注釋: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
【作者】朱熹?【朝代】南宋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
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擴展資料;
觀書有感賞析:
朱熹《觀書有感》是一首說理詩。從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風景之作,實際上說的是讀書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這首詩包含著雋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啟發而又歷久常新,寄托著詩人對讀書人的殷切希望。
讀書需要求異求新,詩作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讀書,不斷從讀書中汲取新的營養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學生在讀書時要克服浮躁情緒,才能使自己的內心清澈如池水。源頭活水不斷,池水才能清澈見底映照出藍天云影,人只有經常開卷閱讀才能滋潤心靈煥發神采。
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云影。要問這池塘怎么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以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學習,要堅持開卷不斷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詩的寓意多么深刻!
詩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達了一種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悅的讀書感受。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所領悟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愉悅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
詩人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表面是寫水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才“清如許”,實則預示人要心靈澄明,就得不斷認真讀書,不斷求新求異,不斷獲取新知,才能達到至高的境界。
源頭活水是什么意思
源頭活水(拼音yuántóuhuóshuǐ),是一則來源于文人作品的漢語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朱熹《觀書有感》。
“源頭活水”比喻讀書越多,道理越明,現也指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在句中作賓語、定語。朱熹是宋代的大理學家,他不僅善文,詩歌也寫得比較清新活潑。
他留傳下來的一些詩篇中,不少是他讀書之余,思考問題時,散步中偶有所得的即興之作。有一年,春初的一天,朱熹迎著和煦春風,踏著翠綠的小草,手里拿著書本,在池塘邊徘徊,苦苦地思索著讀書中遇上的一個難題。
猛然,忽有所得,抬頭再看看那面前的一個池塘:塘面如明鏡一般,塘水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一時興起,便反復吟詠成七言詩《觀節有感》一首。
這首詩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
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琴詩》是北宋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譯文:如果琴聲來自于琴,那么放在琴匣里為什么發不出聲音? 如果琴聲發自手指,那么為什么不在你的手指上聽琴聲??
《琴詩》作品鑒賞:
此詩僅用兩句反問,說明離開人的彈奏,琴本身不能發聲;離開彈奏工具;人的指頭也不能發聲。只有當人的指頭作用于彈奏工具琴時,才會發出悅耳動聽的音樂。
這實際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哲學命題,即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互相依存的。人不能離開物,物更不能離開人。人和物的有機結合,才能創造生活,創造世界。全詩簡單明了,言簡意賅,反映了宋代哲理詩的主要特點。
源頭活水,是一句常用成語,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源頭活水,原比喻讀書越多,道理越明.現也指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觀書有感這首詩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的道理。
出自:《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是宋代學問家朱熹的作品。原文: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在此期間,他往來于南城、南豐。
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贊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
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并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
賞析: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
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才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作者介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