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6特產烤子魚是海魚還是河魚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烤子魚是海魚還是河魚,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鳳尾魚屬于海魚。鳳尾魚屬名貴的經濟魚類,因其尾部分叉形狀像鳳凰的尾巴,短呈紅色,尖細窄長,猶如鳳尾,故稱。鳳尾魚是一種洄游性小型魚類,平時多棲息于外海,每年春末夏初則成群由海入江,在中下游的淡水入口處作產卵回游。
此外,鳳尾魚亦是原產于南美洲的花鳉科觀賞魚類孔雀魚的俗稱。凡是色彩艷麗的觀賞“鳳尾魚”一般指的都是孔雀魚。鳳尾魚分布在圭亞那、東海和南海等地。
擴展資料
鳳尾魚做法:
主要材料:鳳尾魚500克,面包屑2湯匙,油3湯匙,刺山柑1湯匙,大蒜1個。
1、清潔鳳尾魚,并打開。
2、取一只碗,加入橄欖油,刺山柑,檸檬皮,香菜,蒜蓉,面包屑,并均勻地攪拌在一起做成餡料。
3、在每個鳳尾魚上撒一點餡料。
4、把鳳尾魚卷成一卷。
5、將鳳尾魚放置在涂過油的烤盤里,剩余的面包屑均勻撒在上面。
6、放入焗爐烤8-10分鐘(180℃),即可食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鳳尾魚。
鱭魚是海水魚也是淡水魚。
鱭魚是沿近海中上層魚類,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亦常可于河口區、沼澤區及內灣區發現。
鱭魚又名子鱭、鳳尾魚、彩虹魚、百萬魚、刀魚、鳳鱭、烤子魚、豆仔魚,體延長,側扁 ,向后漸細長。腹部棱鱗顯著,吻短,圓突,等于或略大于眼徑。眼中等大。口大,下位;口裂傾斜。
相關信息:
東山常見為梅鱭和刀鱭,一般長六至十二厘米,隔年的刀鱭可長達三十厘米左右。梅鱭生長在浮游生物豐富的開闊水域。每年太湖梅鱭生長其間,太湖“封湖”禁捕,到八月中旬開湖,全湖捕船云集,統一起捕,蔚為壯觀。梅鱭魚體形雖小,力道很足,游速很快,漁民要用七道篷的大船拖網追捕。故漁民有“梅鱭頭上七道篷”之說。
如果再追不及,篷與篷間再加風袋,增加船速,超過魚速,達到追捕目的。一對漁船,晝夜捕捉,多時能捕魚一至二噸,收入可觀。梅鱭魚不僅細嫩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元素,被視為席上珍品。梅鱭大部分曬成梅鱭干或制成罐頭食品公司,遠銷海內外。
? ?1.烤子魚,就是鳳尾魚。
? ? ?2.每年五六月間,成群的鳳尾魚由淺海洄游入長江口產卵。當一筐筐閃著銀光的小魚從崇明島運 ? 上來時,上海人家的餐桌上,必有這道烤子魚。
? ? ?3.烤子魚,是要用雌魚的。春天的鳳尾魚腹內多籽,肉質生嫩,炸到骨頭酥脆,浸到調料中吸足 了味道,佐酒,下飯,那種滋味,做夢想起來都是要流口水的。當然,春天吃帶仔的雌魚,這種做法是非常缺乏環保觀念的,需要批判一下。美國常見一種叫smelt的小貓魚,我常常用來冒充烤子魚,味道還行,只是缺了那條鳳尾,沒有賣相。
? ? ? 4.腌料事先準備好,每家有每家的口味。我常用桂皮兩塊,冰糖一塊,八角半枚,甘草少許,香葉一片,蔥結一段,老姜一塊拍散,生抽半杯,老抽小半杯,家里有老鹵也可加個半杯,連同兩杯高湯或清水,一道燒開后轉小火燜15分鐘,加入料酒一大勺。離火冷卻后,冷藏過夜。
將鳳尾魚去內臟,刮鱗洗凈,魚子塞回魚肚內,擦干水分。起油鍋,四成熱油溫,將魚炸至酥脆。最后將炸好的魚浸入腌料。油炸,小魚比大魚難,要炸到酥脆,又不能過頭一點點,火候和耐性,老要緊的。一邊炸,一邊浸,一邊吃,原本一斤,到上桌時,也就剩下七兩了。
子鱭魚,江邊的人叫做“烤子魚”。是鳳尾魚中的雌魚,生于半咸淡水域的長江口。魚體側扁,有些像草魚,只是尾部延長,銀白色。捕撈的時間在夏至前后,季節性很強。叫它子鱭魚,是因為魚肚內有鼓鼓的魚卵。這魚卵細糯,味道鮮美,入口有肥肥的滿足感。從食療上說,魚卵還能起到滋補人腦和骨髓的作用。可是在現在,子鱭魚在我們市域之內卻不多見,名氣也不大,不少大菜館里,菜譜上雖有糖醋子鱭等名目,實是無貨供應。可是在明朝那個時候,它的名氣要比鰣魚、刀魚、河豚長江三鮮大,而且還是江陰獨有的貢品。
跟從朱元璋起義,后為帳前先鋒的定遠人吳國興(后朱元璋替他把國興改成了良,史書上成了吳良),在江陰城外的秦望山大敗張士誠,攻克江陰城后,朱元璋就命吳國興為指揮使守衛江陰。朱元璋駕幸江陰,考察了江陰的主山君山,客山由里山(花山)。吳國興在家中,設宴招待。時值子鱭魚的捕獲季節,上的菜中,有一道子鱭魚。史書上沒有說吳國興家的廚師是用何種方法烹調的,朱元璋品嘗之后,贊不絕口。這么好吃的魚,最好離開江陰到南京也能吃上,朱元璋命吳國興“歲貢萬斤”(沈德符《萬歷野獲編》)。沈德符是明代后期萬歷年間人,距朱元璋時,快近200年了,他記載的子鱭魚充貢的斤數,與江陰縣志的記載差別很大。縣志上記載朱元璋要吳國興每年充貢五百斤,沈德符記成了一萬斤。我想開始時,朱元璋不會這么獅子大開口,一萬斤的數目,應是逐年增加的。但不管你多少,朱元璋要子鱭“歲貢”,“歲貢”不是一次性的事,而是年年要做的事,朱元璋的一句話,成了江陰百姓三百年不斷的一個禍害。
朱元璋時,都城在南京,江陰到南京三百多里路。初夏的氣溫已經不低,子鱭捕撈后,把鮮魚用車船運到南京,走上二三天。又無冰箱什么保鮮,運送到南京皇宮廚房里,若是不腐敗,一定不會怎么新鮮了,而且數量也在逐年增加,針對這個問題,充貢的鮮子鱭改成了腌子鱭干。為解決這個問題,在洪武十三年,江陰地方官,在江陰南鎖巷西面,設置了咸曬所,用來專門腌曬子鱭。后來咸曬所又更名為御膳廠。1402年,朱棣攻克南京,奪了侄兒朱允炆的王位,自己做了皇帝,隨后改北平為北京,北京成了都城,此時進貢的數量已增加到,“每歲腌子鱭魚一萬斤”(《嘉靖〈江陰縣志·食貨記·進貢〉》)。江陰到北京幾千里,充貢“鹽而干之”的子鱭魚,裝船從大運河北上,運輸起來就方便了。
雌性子鱭魚,要比雄性子鱭魚大一些,一般長有14—16厘米,體重有15—20克。一萬斤魚干要多少鮮子鱭?捕撈子鱭魚時間,只是在短短的初夏,季節性十分強,江陰的官吏們不敢怠慢,為了完成任務,派有專職官員協辦這事。官員怕捕撈的任務難以完成,只能提高了收購子鱭魚的價錢,來刺激漁民捕撈的積極性。在高價的誘使下,漁民們駕著小船,沒日沒夜地在長江的風里來浪里去。當時的捕撈條件差,水平不高,船小網小,在茫茫的江頭海尾,一天能捕撈多少?咸曬所的官員也是忙壞了,鮮魚腌后曬成干,黃梅天氣沒有好太陽?沒有太陽怎么辦?進貢子鱭魚,對官員來說,任務重時間緊,是上下不討好的煩惱事,對漁民來說,雖是能增加些收入,但這是一件在風浪里充滿風險的事。子鱭干只是宮中祭享、筵席中的一道菜,卻給地方官員和百姓添加了無數難題。
隆慶元年(1567),光祿寺卿趙錦,到江陰做縣令。光祿寺卿,在明代是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宮中膳羞的宮員。趙錦一到江陰,經過調研,深深地體會到進貢子鱭魚干,是一件擾民的事情。他知曉子鱭魚的魚干,在宮中的膳羞中,起到的僅不過是無足輕重的一道菜的作用,于是他大膽奏請朝廷,說明子鱭魚捕撈的艱辛,請皇上恩準罷貢,朝廷通達下情,貢品子鱭魚干不能沒有,就改少到50斤,但其余的9950斤不是免去,而是改折成銀兩充貢。原進貢的子鱭干,折成銀二百七十兩四錢二分二厘,車腳銀(運費)三十兩。還有一筆“欽賞皇錢”五兩四錢八厘。“欽賞皇錢”不要交國庫,是由地方政府掏口袋,替皇帝發給辦事出力官員的獎金(崇禎《江陰縣志》)。
清朝建立后,新朝不承襲舊朝的那一套,子鱭進貢的事就徹底罷卻了。以后偶有人提起,像康熙年間的詩人陶孚尹寫的《澄江竹枝詞》中有“賤殺江頭子鱭魚”句,子鱭魚因是貢品,提高了它的身價,當不再是貢品,子鱭的身價一落千丈,捕撈子鱭的產業也隨著衰敗。
我居住的小鎮,離江邊不算太遠,在我小時候,經常有江邊人挑著鱭魚干沿街叫賣。鎮上人叫這魚干為“鳳尾魚”。鱭魚干大多是雄性鱭魚,雌性的價格高,已揀去,但沒有揀盡,雌性鱭魚干也不少。鱭魚干很便宜,真正是“賤殺”,二三角錢一斤,貧困的人家也吃得起。家母經常買,用她的說法是既開了葷,又省了鹽。鱭魚干的煮法很簡單,在煮飯時,鍋中放了竹制的“碗架架”。魚干放在碗中,放了調料后,擺到“碗架架”上燉。飯燒好了,子鱭干也燉熟了。子鱭干很香,能下飯。實在太咸了,凡是中午吃過子鱭干,下午上課時老是想喝水。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與一位蘇姓同事到王志超家去玩。王志超對我說,你們來得正巧,南通朋友送我半斤腌鱭魚干,今天我們鱭魚干下酒。魚干咸,燒酒度數高,吃得一嘴苦辣。事隔幾十年,一想起那次喝酒,舌頭就會回憶起當年的苦辣味。
鄰鎮陸橋常有長江野生雜魚賣,買的次數多了,與賣雜魚的中年人熟悉并有了交情。每次有品質好的長江雜魚,他會來電通知。有一次他來電說有新鮮的長江鱭魚。我一聽說是鱭魚,叫家人開了車過去,一看鱭魚真的很新鮮,價錢都沒有還,把他所有的2斤多鱭魚全都買下了。鱭魚雄性的多,雌性的少。紅燒了搭老酒。我女兒的烹魚功夫,雖不能說是上乘,中乘還是夠得上的。細細品味,肉質不及野生的太湖白魚嫩、細,但也不能說是粗,放在舌頭上感覺,很難用詞明白表達,像方言中所說的“糟”。魚卵的口感只覺得是肥一些,與鳊魚卵差不了多少,真如明代江陰知縣黃傅所說的,子鱭“無甚佳異”(《弘治〈江陰縣志·物產〉》),朱元璋吃了大加贊賞,不能說這個窮人出身的皇帝,對美食的見識少,品味能力不高,只能這樣理解,這魚朱元璋喜歡。
現在江陰的長江水面已經捉不到子鱭魚。我到張家港雙山沙看朋友,朋友請我們在一家小飯店吃中飯,點菜時我見菜單上有“糖醋子鱭”。現在不是子鱭捕撈季節,哪里來的子鱭?當是菜單上有目無菜,隨口問了老板,老板說有的。心想一定是冰箱里的貨色。到了江邊,吃的菜肴,越地方性越好,于是點了。當糖醋子鱭上來后,吃了才知是淡子鱭干浸胖放大后燒的。作料味道還好,舌頭的記憶力真強,吃著吃著,我吃出了小時候家母在飯鍋上清燉的咸子鱭干味道。
不一定是海魚,煎燒烤子魚什么樣的魚都可以烤,包括河魚,一樣都可以。
子魚一種淡水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而且幾乎沒有什么刺,老人孩子都很喜歡,尤其清蒸味道鮮美。
食材
主料
子魚
1條
輔料
蒸魚豉油
適量
鹽
適量
蔥
適量
姜
適量
料酒
適量
步驟
1.子魚洗凈
2.切塊
3.放入碗中用料酒鹽腌制幾分鐘。
4.再次洗凈上鍋蒸
5.準備蔥姜
6.蒸熟
7.蒸熟后的子魚
8.倒出蒸魚湯汁
9.加入蒸魚豉油和蔥姜加熱
10.加熱后
11.淋上子魚即可
12.鮮美的子魚就好了
鳳尾魚,又名“鳳鱭”,崇明叫“子魚”,上海稱“烤子魚”、“仔魚”。因魚的形狀象鳳凰的尾巴故名鳳尾魚,是崇明的特產之一。鳳尾魚是名貴經濟魚類,肉質鮮美,供鮮食或制罐頭食品。 通常人們喜歡將它油炸,加上輔料佐餐,味香酥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