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7教育關于曹操的故事簡短概括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關于曹操的故事簡短概括,曹操的故事簡介100字左右,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智激袁紹
曹操年輕時,和袁紹兩人常常喜歡做游俠。他們兩人曾經去看別人結婚,乘機偷偷進入主人的園子里,到半夜大喊大叫:“有小偷!”青廬里面的人,都跑出來察看,袁、曹兩人便拔刀搶劫新娘。
在他倆跑出來后,中途迷了路,陷入了荊棘叢中,袁紹動不了。曹操又大喊:“小偷在這里!”袁紹驚恐著急,趕快自己跳了出來,兩人終于得以逃脫。
2、望梅止渴
有次曹操帶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們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傳話給士兵們說:“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后,嘴里都流口水。他們憑借著這個,得以到達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3、官渡之戰
建安四年,袁紹舉兵十萬南下,消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于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
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
4、誤殺呂伯奢
當時曹操被董卓追殺,他逃到呂伯奢家中,但呂伯奢不在,由于曹操懷疑呂伯奢的兒子等人要殺他,于是先下手為強,殺了呂伯奢一家,后來發現是誤殺。于是離開,在路上遇到呂伯奢,可能怕呂伯奢泄露自己的行蹤,也一起殺了。做事很果斷。
5、曹操割發代首
古代曹操的官兵在經過麥田時,曹操命令官兵們不準踐踏麥地,否則要殺頭。于是官兵們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小心翼翼地蹬過麥田,這樣一個接著一個,相互傳遞著走過麥地,沒一個敢踐踏麥子的。老百姓看見了,沒有不稱頌的,有的望著官軍的背影,還跪在地上拜謝。
曹操騎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飛起一只鳥兒,驚嚇了他的馬。他的馬一下子躥入田地,踏壞了一片麥田。他要執法官為自己定罪,被執法官拒絕。曹操要舉刀自殺,被眾人勸住。于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說:“那么,我就割掉頭發代替我的頭吧。”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去世后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1、早年經歷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國志》稱其為漢相曹參之后,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與才能,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這些為他后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穩健的基礎。
2、曹操嶄露頭角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懸于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
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于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一些當朝權貴,礙于其父曹嵩的關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調任頓丘(今清豐)令。
當時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甚至有了買官制度。朝廷徵還其為東郡太守,拜為議郎,曹操不肯迎合權貴,遂托病回歸鄉里,春夏讀書,秋冬弋獵,暫時隱居了。
當時天下紛亂,先是發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靈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們,但被曹操拒絕,后來王芬事敗自殺。接著,又有西北金城郡(今蘭州)的邊章、韓遂殺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余萬反叛朝廷。
中平五年(188年),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3、曹操陳留起兵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何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何進想趁靈帝駕崩、宦官失勢之機誅滅十常侍,但沒有取得何太后的支持。于是何進便召時任并州牧的董卓進京,脅迫何太后同意。然而此舉打草驚蛇,董卓尚未抵達京城,何進已被宦官下手謀殺。
同年九月,董卓入京,執掌朝政,把漢少帝廢為弘農王,而改立其弟陳留王為漢獻帝,又派人把弘農王母子毒死,自稱太師,專擅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愿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 曹操到陳留后,“散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兗州(治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郡縣,陣斬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兗州牧。曹操和鮑信合軍進攻黃巾。
鮑信戰死。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于將黃巾擊敗。當年冬天,獲降卒三十余萬,人口百余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又助袁紹打敗劉備、單經及陶謙諸軍。
初平四年(193年)春天,曹操在匡亭六百里大追擊大敗袁術、黑山軍、南匈奴。徐州牧陶謙率軍攻入兗州南部的任城,曹操率軍征討陶謙攻克徐州十余城。
4、曹操逐鹿中原
初平四年(193年)秋天,曹操的父親曹嵩來曹操處路上,被陶謙派兵殺害 [19-20]? ,曹操遂進兵徐州(治郯,今山東郯城),向東南擴展勢力。陶謙退守郯縣。不久曹操軍糧將盡,撤圍回軍。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東海。
曹操征徐州期間,所過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東郡守備陳宮對曹操不滿,于是與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張超、從事中郎許汜及王楷等同謀叛亂,迎呂布為兗州牧。呂布為當時名將,先為董卓部將,后與王允定計誅殺董卓。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辛亥,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昌。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討伐張繡,軍隊駐扎在淯水,張繡舉眾投降,旋即復叛,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戰死。此后,曹操又兩度攻擊張繡,都沒有徹底擊破。九月,曹操東征袁術,袁術棄軍而逃至淮河,梟袁術留守四將。
建安三年(198年)四月,曹操遣謁者裴茂率中郎將段煨討李傕,夷三族。九月,曹操東征徐州,進攻久與他為敵的呂布。在曹軍攻勢之下,呂布軍上下離心,十二月,呂布部將魏續、宋憲等生擒陳宮歸降曹操。
呂布見大勢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將呂布、陳宮、高順等人處死,收降呂布部將張遼以及泰山豪杰臧霸、孫觀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張楊舊部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范圍擴張到黃河以北。
5、曹操官渡之戰
消滅睦固后,為了應對之后與袁紹的戰爭,曹操預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潛在影響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領齊(治今山東臨淄)、北海(治今山東壽光東南)等地,鞏固右翼;又命大將于禁屯軍黃河南岸,監視袁軍。
不久,張繡聽從謀士賈詡之計,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張繡為揚武將軍,解除了后顧之憂。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曹操自率軍屯于官渡(今中牟北),準備迎擊袁紹。
劉備在陶謙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呂布攻占,劉備投奔曹操。曹操認為劉備是個英雄,先后表他為豫州牧、左將軍。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術準備逃往青州往依袁紹,曹操派劉備去截擊,袁術北上不得,嘔血而死。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謀誅曹操事泄,被曹操殺掉。劉備遂襲殺徐州刺史車胄,占據徐州。
曹操為了免于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后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曹操對此胸有成竹,說:“劉備,人杰也,今不擊,必有后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遂進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劉備逃奔袁紹。
袁紹大軍來攻,許都震動。曹操安慰眾將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眾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我奉也。”
客觀條件上,曹操處于劣勢,但由于他能正確分析客觀條件,善于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所以能揚長避短,采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使戰爭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轉化,經過自己主觀上的努力,終于贏得了勝利。
官渡之戰,曹操擊潰了最大的敵人袁紹,由他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官渡之戰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6、曹操遠征烏桓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病死,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不和,發生火拼。袁譚不敵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譚之機,進軍圍攻鄴城(今河北邯鄲臨漳西一帶)。袁尚率軍回救,依滏水(今滏陽河)為營,曹操進軍將其營寨包圍。袁尚害怕,請求投降,曹操不許。袁尚乘夜逃跑,袁軍潰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縣)。
曹操命人拿著繳獲袁尚的印綬節鉞招降鄴城守軍,城中斗志崩潰。鄴城遂被曹操攻破。從這一年起,曹操把自己的據點北遷到了冀州鄴城,政令軍隊此后皆從此出,而漢獻帝的都城許縣則只留些許官吏。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又以負約為名,攻滅袁譚,冀、青二州平定。于是,曹操上表讓還兗州牧,改任冀州牧。袁尚兵敗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烏桓。同年,黑山軍首領張燕率領其部眾十余萬人投降曹操。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攻滅高干,平定并州。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余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決定遠征烏桓。漢末,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結合,是為三郡烏桓,其首領為遼西部的蹋頓。三郡烏桓與袁氏關系一直很好,并屢次侵擾邊境,擄掠人口財物。
十一月至易水,代郡烏丸行單于普富盧、上郡烏丸行單于那樓將其名王來賀。同年郭嘉因水土不服、氣候惡劣、日夜急行操勞過度,在曹操北歸前病逝。歸程途中,據《曹瞞傳》記載:“時寒且旱,二百里無復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
既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后勿難言之。’”
7、曹操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開辟玄武池訓練水軍。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并自任漢朝丞相。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鋒轉而南向。七月,進軍南征荊州劉表。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劉琮以為無法抵擋,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
這時,官渡之戰后投奔劉表的劉備屯駐于樊城(今湖北襄樊),聽說劉琮投降,便率軍向江陵(今屬湖北)撤退。江陵為荊州重鎮,存有大量軍用物資。
曹操聽說,怕江陵落入劉備之手,遂親率五千騎兵從襄陽(今湖北襄樊)疾馳三百里,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將劉備追上,大破其軍,隨后進占江陵。?。
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船頭釘上大釘,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后借助風勢,直向曹軍沖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曹操率軍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西北)陸路撤回江陵。撤軍北還。
8、曹操平定涼州
赤壁戰敗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穩定內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賢令》,說:“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目的是盡量把人才收羅到自己身邊。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開始對關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隸校尉鐘繇率大將夏侯淵以討伐漢中(治南鄭,今陜西漢中東)張魯為名進兵關中。關中馬超、韓遂、楊秋等十部心生疑懼,一時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將曹仁進攻關中,馬超等人屯據潼關。
9、曹操位極人臣
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準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故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征孫權。次年正月,曹軍進至濡須口(今安徽巢縣東南),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其將公孫陽。孫權親率軍七萬,前至濡須口抵御曹軍。二軍相持月余,各無所獲。曹操見孫權軍容嚴整,自己難以取勝,遂撤軍北還。
同年五月,復《禹貢》九州。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于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建安十八年(215年),曹操率大軍西征,而江淮防線空虛。于是,曹操寫密信,向江淮一帶的將領們做出了人員分工的指示。最終,大將張遼以800將士擊破了東吳10萬大軍,體現了曹操的識人之明。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他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10、曹操相爭漢中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見劉備已取得益州,而漢中是益州門戶,“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劉備必然要攻取漢中。于是曹操搶先一步,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張魯。
五月,攻克河池,斬氐王竇茂;七月,曹操大軍進至陽平關(今陜西勉縣西北)。張魯聽說陽平關失守、逃往巴中。曹操進軍南鄭,盡得張魯府庫珍寶。十一月,張魯出降曹操,漢中遂為曹操所有。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曹操再次南征,率軍猛攻濡須口,擊敗孫權,孫權派都尉徐詳求降,曹操同意,并允諾重新結為姻親。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自陽平關南渡沔水(今漢水),依山而進,駐軍于定軍山(今陜西勉縣東南),夏侯淵出兵與劉備爭奪地勢,被黃忠斬殺,曹軍大敗。之后,曹操親率大軍來奪漢中,但是劉備堅壁不出,曹軍與劉備軍相距數月,無利,遂放棄漢中。
11、曹操襄樊會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曹操剛剛從漢中撤出,劉備大將關羽就從荊州向他的東南防線襄、樊一帶發動了進攻。曹操聞知,立刻派大將于禁率兵往救樊城。
孫權因關羽處其上游,不愿意讓關羽勢力發展,且他早有攻取荊州之心,于是聯結曹操,準備以大將呂蒙偷襲荊州要地江陵。曹操接到書信后,將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繼續堅守,自己進至摩陂(今郟縣東南),臨近指揮,又派兵十二營增援徐晃,命他反擊關羽。
經過惡戰,關羽敗走。不久,呂蒙偷襲江陵得手。關羽撤往益州,路上被孫權軍擒殺,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到許昌,曹操以諸侯之禮安葬。襄樊戰役結束。
12、曹操壯士暮年
曹操在孫權擒殺關羽、取得荊州后,表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并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
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群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 曹操自己還不想廢獻帝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
當月,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謚曰武王。 他臨死前留下《遺令》。 根據曹操的遺囑,他于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于鄴城(今河北邯鄲臨漳縣)西郊的高陵。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1、陳留起兵: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何太后臨朝聽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愿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今洛陽東)。曹操到陳留后,“散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2、誅殺董卓:曹操征徐州期間,所過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東郡守備陳宮對曹操不滿,于是與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張超、從事中郎許汜及王楷等同謀叛亂,迎呂布為兗州牧。呂布為當時名將,先為董卓部將,后與王允定計誅殺董卓。
3、官渡之戰: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4、赤壁之戰:公元208年,曹操妄想一舉消滅劉備,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會水戰,初戰失利,于是曹操退駐江北,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曹操吃了敗仗,便任命投降的荊州將軍蔡瑁和張允訓練北方士兵學習水上作戰,初見成效。
5、襄樊會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曹操剛剛從漢中撤出,劉備大將關羽就從荊州向他的東南防線襄、樊一帶發動了進攻。經過惡戰,關羽敗走。不久,呂蒙偷襲江陵得手。關羽撤往益州,路上被孫權軍擒殺,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到許昌,曹操以諸侯之禮安葬,襄樊戰役結束。
擴展資料:
東漢末年,面對天下大亂,以漢獻帝劉協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中國北方地區,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民、實行“租調制”,促進中原地區經濟生產和社會穩定。
建安十八年(213年),獲封魏公,建立魏國,定都鄴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冊封魏王,權位在諸王之上。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曹操去世,謚號為武,安葬于高陵。其子曹丕稱帝,追封皇帝,謚號為武,廟號太祖。曹操喜歡用詩歌、散文抒發政治抱負,反映民生疾苦,是東漢文學的代表人物,被魯迅稱贊“改造文章的祖師”。擅長書法,被唐朝張懷瓘《書斷》評為“妙品”。
曹操主要事跡:
1.曹操獻刀——為了除掉禍國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計,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殺董卓,不料卻被發現,曹操隨機應變,以獻刀為名瞞了過去。隨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2.割發代袍——曹操騎馬正在走路,忽然一只鳥兒,驚嚇了他的馬。他的馬一下子躥入田地,踏壞了一片麥田。他要執法官為自己定罪,被執法官拒絕。曹操要舉刀自殺,被眾人勸住。于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說:“那么,我就割掉頭發代替我的頭吧。”
3.官渡之戰——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今河南封丘西)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關于曹操的典故
行刺張讓
曹操曾私入中常侍張讓的府邸試圖行刺,張讓發覺,派人追捕,曹操揮舞著手戟,從庭堂一路打將出來,張讓的衛士無法接近他,曹操且戰且退,退到垣墻邊時,縱身一跳,逾墻而出。
望梅止渴
有次曹操帶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們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傳話給士兵們說:“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后,嘴里都流口水。他們憑借著這個,得以到達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曹操的故事有:
1、悔殺華佗:
曹操患有頭風病,依賴于華佗的治療,但華佗因為離家太久想念家鄉,就回家借口妻子生病,屢次拒絕曹操的邀請,曹操非常生氣,就將華佗下獄,處以死刑。曹操雖然頭風病沒有得到根治,但是并不后悔殺了華佗。直到他最喜愛的兒子曹沖病重而死,曹操才后悔不已。
2、杖殺幸姬:
有一個曹操寵愛的姬妾常常陪曹操在白天睡覺,躺在曹操的床上。有一次曹操臨睡前對她說:“一會記得把我叫醒”。后姬妾看到曹操睡得很香,就擅自做主沒有把他叫醒。等到曹操自己醒來發現錯過了時辰,就下令把這個姬妾杖責至死。
3、橫槊賦詩: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率大軍飲馬長江,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曹操操取槊立于船頭,慷慨而歌。蘇東坡在《前赤壁賦》里稱其“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4、迎回文姬:
曹操在平定北方后,出于對故人蔡邕的憐惜與懷念,“痛其無嗣”,于是在建安十一年派遣使者用金璧將其女蔡文姬從北方匈奴之地贖回國中,重嫁給陳留人董祀,并讓她整理蔡邕所遺書籍四百余篇,為中國文化的傳播作出了側面貢獻。
5、割發代首:
有一年萬物豐收之時,曹操奉皇命率軍經過麥田,下令說:“士卒不要弄壞了麥子,有違反的處死!”軍中凡是騎馬的人都下馬,用手相互扶著麥子走。
未想曹操自己所坐的馬竟然尥蹶子竄進了麥地,招來手下的主簿來論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應對說:自古刑法是不對尊貴的人使用的。
曹操反而說:“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違反,如何能統帥屬下呢?然而我身為一軍之帥,在完成任務前是不能夠死的,請求對自己施予刑法。”于是拿起劍來割斷一截頭發投擲在地上。
錯殺呂伯奢、割發代首、望梅止渴、割須棄袍和夢中殺人的故事簡介如下:
1、?錯殺呂伯奢
曹操因刺殺董卓不成而逃離洛陽,途中被陳宮所救,共同來到呂伯奢家,呂伯奢吩咐家人殺豬款待二人,自己前往西村買酒;但曹操卻誤以為家人的磨刀聲是要殺死自己,于是盡殺呂氏家人。離開呂家后遇見買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因擔心呂伯奢將告發自己,于是揮劍砍死呂伯奢;
2、割發代首
曹操的官兵在經過麥田時,曹操命令官兵不準踐踏麥地,否則要殺頭。于是官兵們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小心地蹬過麥田,曹操騎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飛起一只鳥兒,驚嚇了他的馬。他的馬一下子躥入田地,踏壞了一片麥田。
他要執法官為自己定罪,被執法官拒絕。曹操要舉刀自殺,被眾人勸住。于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說:“那么,我就割掉頭發代替我的頭吧。”
3、望梅止渴
曹操帶兵攻打張繡,行軍途中沒有水,帶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們渴得要命,紛紛停下乘涼,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沒發現水源,曹操急中生智,傳令下去說前邊有一梅林,時下正是產梅子的季節可以用梅子解渴,士氣大振而快速前進。
4、割須棄袍
曹操攻打潼關的時候,西涼兵來勢兇猛,曹軍將士都抵擋不住,只聽得西涼軍大叫:“穿紅袍的是曹操!”曹操就馬上急脫下紅袍。又聽得大叫:“長胡子的是曹操!”曹操驚慌,拿著佩刀馬上割了胡子。軍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訴了馬超。馬超又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聽見喊聲,立即扯起衣角包著下巴逃跑。
5、夢中殺人
曹操惟恐別人會趁自己睡覺的時候加害自己,常常吩咐左右道:“我夢中喜歡殺人,我睡著的時候大家不要靠近。”一天白天,曹操在帳中睡覺,被子掉在地上,一個侍衛過來幫曹操把被子蓋好。曹操跳起來,拔劍殺了侍衛,又上床繼續睡覺。
醒來之后,曹操故意驚問道:“是誰殺了侍衛?”左右把實情告訴了他,曹操痛哭,命令厚葬侍衛。從此大家都相信曹操會在夢中殺人。
擴展資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后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曹操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呂伯奢。
百度百科—割發代首
百度百科—望梅止渴
百度百科—割須棄袍
百度百科—曹操
一、曹操刺殺董卓
話說那日一早曹操手執七星寶刀進朝拜見董卓,只因曹操每日來拜已成慣例,董卓未有察覺,便將睡去,見董有所酣睡,喚而不聞,掄臂舉刀刺去,未想董問睡熟,銅鏡中刀光一閃,翻身便問“孟德何為?"曹操隨即應變,假言獻刀于董,董見到欣喜,暫忘曹在,曹操乘機離去……
二、曹操割發代首
曹操發兵宛城時規定:“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并皆斬首。”于是騎馬的士卒都下馬,仔細地扶麥而過。可是,曹操的馬卻因受驚而踐踏了麥田。他很嚴肅地讓執法的官員為自己定罪。執法官對照《春秋》上的道理,認為不能處罰擔任尊貴職務的人。曹操認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卻違反,怎么取信于軍?即使我是全軍統帥,也應受到一定處罰。他拿起劍割發,傳示三軍:“丞相踏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以代。”
三、殺糧官定軍心
曹操攻打袁術,相持不下,糧草快完了,曹兵十七萬,日費糧食浩大,又荒旱,接濟不及。他叫糧官王垕小斗放糧,權且救一時之急。王垕按令去做,將士因吃不飽大嘩。為平民憤,以盜竊官糧罪把王垕推出去斬首,借糧官的人頭以穩定軍心。
四、煮酒論英雄
三國時,董承約會劉備等立盟除曹。劉恐曹生疑,每天澆水種菜;曹聞知后,以青梅綻開,煮酒邀劉宴飲,議論天下英雄。當曹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聞之大驚失箸。時雷雨大作,劉以膽小、怕雷掩飾而使曹操釋疑,并請征剿袁術、借以脫身。
五、裝瘋騙父反咬一口
曹操小的時候,很頑皮,歷史上寫飛鷹走狗,經常四處玩耍,挺調皮的,他的叔父就經常勸曹操的父親管一管曹操,一次,曹操看到叔父走過來,馬上倒在地上口吐白沫,渾身抽抽(大抵是這種意思),他的叔父馬上去告訴曹操的父親,后來曹操的父親一來,看到曹操挺正常的,沒什么事,曹操就告訴他的父親,說叔父一向看不慣我,不喜歡我,亂說的。從此曹操的父親再也不信他叔父的話了。
六、劫新娘
小的時候和袁紹等一群伙伴,去搶劫人家的新娘子,后來人家追出來,袁紹不小心掉進一個坑里,怎么也爬不上來,曹操于是大喊一聲:賊在這里。袁紹一掙,就跳了出來。
七、誤殺呂伯奢
當時曹操被董卓追殺,他逃到呂伯奢家中,但呂伯奢不在,由于曹操懷疑呂伯奢的兒子等人要殺他,于是先下手為強,殺了呂伯奢一家,后來發現是誤殺。于是離開,在路上遇到呂伯奢,可能怕呂伯奢泄露自己的行蹤,也一起殺了。做事很果斷。
八、戰敗袁紹
新三國有這么一個情節:當是曹、袁兩軍對峙,曹軍位于戰場西面,袁紹居東,時值上午時分,陽光照射曹軍雙眼影響作戰,于是曹操就想了一個主意,命人在兩軍陣前放置桌椅,說是要與袁紹話舊,畢竟二人以前同殿為臣,如今敵對,確實也有很多話要說。待到曹操將袁紹的家人都問候了個遍,太陽已經西斜,此時戰機對敵不利對己無害,便下令進攻,是時萬箭齊飛,袁軍很多還看不清楚。
《三國演義》中關于曹操的的故事:曹操智獻刀、曹操疑殺呂伯奢、曹操割發代首、曹操割須棄袍、哭祭典韋、跣迎許攸、焚書不問、楊修之死。
1、曹操智獻刀
曹操借了王允的“七寶刀”,來到丞相府來見董卓,正好呂布也在,實在不好下手,沒想到董卓講究禮尚往來,見曹操送寶刀給自己,就讓呂布去牽西涼好馬送與曹操,機會已到,此時不殺董卓等待何時?正好董卓累了轉面向內而臥,背對著曹操,機會更佳,于是曹操拔出寶刀正要行刺,不料董卓仰面從衣鏡中看到曹操拔刀,事已敗露,此時機智應變的曹操忙跪下說“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于是董卓也不懷疑,接受了寶刀。董卓此時也愚蠢也,哪有送刀不當面送,反在背后送的道理。曹操接受董卓送己的良馬,借著試騎的名號,逃之夭夭了。假如曹操敗露被殺,在歷史上曹操也會留下忠臣的美名而不是奸臣的惡名。
2.曹操疑殺呂伯奢
曹操刺殺董卓不成,倉皇逃出京城,半道上與陳宮結伴,來到成皋地方。天色將晚,曹操以鞭指林深處對陳宮說:“這里有個呂伯奢,是我父親的結義兄弟,咱們到他家借住一宿。”
來到呂伯奢家中,呂伯奢安頓他倆歇息,自己進了里院很久才出來,對曹操和陳宮說:“家中無好酒,我到西村去買酒。”說完匆匆騎驢而去。
曹操與陳宮歇了一會兒,忽聽里院有磨刀之聲。曹操生性多疑,對陳宮說:“呂伯奢不是我的至親,走的可疑,我倆出去打聽打聽。”只聽院里有人說:“捆牢殺掉,如何?”聽到這里,曹操二話沒說,拔劍直入,頃刻之間將呂伯奢一家八口人全都殺死了。搜到廚房,卻看見里面捆著一只待殺的豬。曹操頓時傻了眼。
誤殺了好人,曹操和陳宮忙出莊上馬,準備離去,正好遇到買回好酒的呂伯奢。曹操怕呂伯奢帶人來追殺他們,索性連真心款待他的呂伯奢也殺死了。陳宮說:“明知是好人卻還要殺死他,這是最大的不義!”曹操心里感到內疚,嘴上卻不認輸:“寧讓我對不起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對不起我。”陳宮見曹操如此兇殘,趁夜晚離開了他。
3.曹操割發代首
三國時期,曹操發兵宛城時規定:“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并皆斬首。”這樣,騎馬的士卒都下馬,仔細地扶麥而過。可是,曹操的馬卻因受驚而踐踏了麥田。他很嚴肅地讓執法的官員為自己定罪。執法官對照《春秋》上的道理,認為不能處罰擔任尊貴職務的人。曹操認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卻違反,怎么取信于軍?即使我是全軍統帥,也應受到一定處罰。他拿起劍割發,傳示三軍:“丞相踏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以代。”
4.曹操割須棄袍
西涼兵來勢兇猛,曹軍將士都抵擋不住,只聽得西涼軍大叫:“穿紅袍的是曹操!”曹操就馬上急脫下紅袍。又聽得大叫:“長胡子的是曹操!”曹操驚慌,拿著佩刀馬上割了胡子。軍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訴了馬超。馬超又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聽見喊聲,立即扯起衣角包著下巴逃跑。后人有詩說:
潼關戰敗望風逃,孟德倉惶脫錦袍;劍割髭髯應喪膽,馬超聲價蓋天高。
5、哭祭典韋:張秀詐降曹操,然后曹操的大將典韋戰死,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然后曹操哭著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
6、跌迎許攸: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與袁紹對決,曹操缺糧,兵又少,情況極為不妙。許攸是袁紹的某個文官,然后由于和袁紹發生矛盾,來投靠曹操。曹操當時還在睡覺,然后聽到許攸來投奔,連鞋都沒穿,連跌帶爬地出來迎接許攸。
7、焚書不問:益州劉璋由于和漢中張魯不和,派張松要曹操求援,但是張松認為劉璋暗弱,難成大氣候,就想讓曹操取而代之,于是攜帶西蜀地圖前往,但是張松長得很丑,曹操看著不爽,無視張松,但是曹操的主簿楊修很欣賞張松的文才,因為張松只是看了曹操的畢生心血《孟德新書》一遍,就倒背如流,過目不忘,還說曹操是仿造戰國時代的無名氏之作,說蜀中三歲小兒都會背誦,于是曹操直接問都不問,把《孟德新書》給燒了。
8、楊修之死:當時,諸葛亮攻打漢中,曹操兵退漢水,曹操對于這場戰爭說“雞肋,雞肋”,楊修聽了之后就知道曹操有退兵之心,就耍小聰明,于是四處說準備退兵。曹操愛將夏侯敦聽了也在收拾行李,曹操看見了就問怎么回事,夏侯敦如實回答,曹操怒氣萬分,就直接殺了楊修,雖然最后還是退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