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6數碼紅杏枝頭春意鬧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大家好,本文將圍繞紅杏枝頭春意鬧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展開說明,紅杏枝頭春意鬧屬于什么感受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弄明白的事情,想搞清楚紅杏枝頭春意鬧屬于什么寫法需要先了解以下幾個事情。
用了擬人,對偶的修辭手法。
前一句是視覺到感覺,看到柳樹綠了表明春天到了,寒意退去,漸漸暖和。
后一句是視覺到聽覺,紅杏花開,聯想到春日百鳥爭鳴。
1、《玉樓春·春景》原文如下: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2、注釋:
⑴木蘭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調同“玉樓春”。
⑵縠(hú)皺波紋:形容波紋細如皺紗。縠皺:即皺紗,有皺褶的紗。棹(zhào):船槳,此指船。
⑶春意:春天的氣象。鬧:濃盛。
⑷浮生:指飄浮無定的短暫人生。語本《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⑸肯愛:豈肯吝惜,即不吝惜。一笑:特指美人之笑。
⑹持酒:端起酒杯。《新唐書·庶人祐傳》:“王毋憂,右手持酒啖,左手刀拂之。”
⑺晚照:夕陽的余暉。南朝宋武帝《七夕》詩之一:“白日傾晚照,弦月升初光。”
3、譯義:
信步東城感到春光越來越好,皺紗般的水波上船兒慢搖。條條綠柳在霞光晨霧中輕擺曼舞,粉紅的杏花開滿枝頭春意妖嬈。總是抱怨人生短暫歡娛太少,怎肯為吝惜千金而輕視歡笑?讓我為你舉起酒杯奉勸斜陽,請留下來把晚花照耀。
4、賞析:
此詞上片從游湖寫起,謳歌春色,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色彩鮮明的早春圖;下片則一反上片的明艷色彩、健朗意境,言人生如夢,虛無縹緲,匆匆即逝,因而應及時行樂,反映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尋歡作樂思想。作者宋祁因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而名揚詞壇,被世人稱作紅杏尚書。
起首一句泛寫春光明媚。第二句以擬人化手法,將水波寫得生動、親切而又富于靈性。“綠楊”句寫遠處楊柳如煙,一片嫩綠,雖是清晨,寒氣卻很輕微。“紅杏”句專寫杏花,以杏花的盛開襯托春意之濃。詞人以擬人手法,著一“鬧”字,將爛漫的大好春光描繪得活靈活現,呼之欲出。
5、作者簡介: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學家。字子京,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后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天圣二年進士,官翰林學士、史館修撰。與歐陽修等合修《新唐書》,書成,進工部尚書,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謚景文,與兄宋庠并有文名,時稱“二宋”。詩詞語言工麗,因《玉樓春》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世稱“紅杏尚書”。
“鬧”字。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論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一個字,即傳達出春日萬物爭喧的情景,這正是詞人的高明之處。運用的是通感的修辭手法。全詩如下;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擬人、對偶。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表現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因此該句子使用了擬人、對偶的修辭手法來襯托了當中的意境。修辭手法是為提高表達效果,用于各種文章或應用文,在語言寫作時表達方法的集合。
動詞是句子的關鍵,動詞的錘煉尤其能收到好效果,如“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動詞“鬧”字則意境全出,有色有聲.。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被比的事物叫本體,用來作比的事物叫喻體,有些比喻有聯系本體的比喻詞。從結構形成式上,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借喻三種明喻:基本形式是甲像乙。如:石拱橋的橋洞成孤形,就像虹。本體“石拱橋的橋洞,喻體”“虹”,比喻詞“像”聯系本體和喻體。明喻 常用的比喻詞還有“像、、、、似的”、“像、、、、、一樣”、“仿佛、”、“好比”等。值得注意的是,并非用了“像”“好像”之類詞語的句子就一定是比喻,如而是同類事物(眼睛)之間的比較去年。
暗喻:基本形式是甲是乙。如: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是一幅青綠山水畫。本體“那又濃又翠的景色”,喻體“一幅青綠山水畫”,比喻詞“是”聯系本體和喻體。暗喻常用的比喻還有“變成”、“成為”等。
措喻:基本形式是直接把甲說成乙。如: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本體“很深的隔閡”沒有出現,也不用比喻詞,而是把“很深的隔閡”(立體)直接說成“厚障壁”(喻體)。2、對偶,語句構整齊對稱,音節勻稱和諧,相對或相反的兩個意思都能得到突現,而且使表達的內容凝練、集中。使對偶要恰當,要服從表達內容需要。
3、排比
把內容緊密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連接說出來,這種修辭方法叫排比。例如: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加點的幾個短語就是排比,熱情贊頌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精神的可貴。
排比的表達作用主要在增強語言的氣勢,此外,由于排比的語句結構相似,使語言表達富于和諧、勻稱的形式美。
4、比擬
把物當成人或把人當成物,使被描述的對象具有人的思想感情、特征、動作或具有物的形態、特征動作,,這種修辭方式叫比擬。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兩類。擬人是把事物當人寫。如“血雨腥風里”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頭,不向敵人彎腰。再如“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在這里彈琴。”這種表現手法生動活撥,有利于抒發感情,給人以真切感覺,使讀者更容易受到感染。擬物是把人精神狀態、行為動作當成動物或植物描寫。擬物也有褒有貶。例如“他甘當人民的老黃牛。”有褒意。再如“據點里的黑狗、黃狗都在睡夢中。忽然轟的一聲從床上掀下地來。連槍也摸不著”,尾巴一夾,頭一縮,直往外奔。把敵人比作狗,有貶意。
5、夸張
為了強調,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故意對事物的形象、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叫夸張。如“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再如寫離愁別恨用“淚流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垂。”夸張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廣泛用的一種修辭方式。它不受客觀事物的限制,故意言過其實,然而又使人有勝似真實之感。夸張手法運用得當,可以加深讀者印象,引起讀者聯想,使讀者受到強烈感染。運用夸張時首先要注意真實性,夸張不是夸大,不能胡說八道,要合情合理。對此魯迅先生曾有精辟論述,他說:燕山雪花大如席,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著一點真實在里面,使我們立刻就知道燕山原來有這么冷。如果說,廣州雪花大如席,那就是笑話了。”因此憑空臆造、信口開河,那是虛夸,有時甚至是撤謊,與夸張根本不是一回事。不過,夸張的真實不僅是在事物的表面真實,而著重在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征。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如果一定要寫出真實數字。“十三尺”或三十尺“反而收不到好效果了。夸張還要避免庸俗。
6、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說出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人或事物有密切關系的東西來代替,如用部分代替全體,用具體代替抽象要說,用人的外部特征代替人等。如“解放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用“一針一線”這部分財物代替財物的全部。
7、雙關
雙關是故意讓一句話或一個詞語有兩種不同解釋,它表面上是一個意思,內含另一個意思,而內含的意思才是主要的。例如“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詩中的“晴”就是雙關 ,表面是晴天的晴,內含感情的“情”。這是諧音雙關。于詩情畫意之中表達了深厚的情感。再如《經樓夢》中“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內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這是意義雙關。
8、反語
反語是指字面意思和實際要表達的意思正相反,也叫說“反話”。魯迅的某些文章,為了斗爭的需要,經常使用反語。如:
“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實際是揭穿帝國主義者侵略本性;表面請放心來瓜分,實際是揭穿堅決反抗侵略。以上是諷刺性反語,它具有強烈的諷刺作用,也有的反語能使人歡快,如“張大娘又嗔又喜地說:“這老東西,真是個冤家對頭啊!不知道愛惜自己”。表面上稱愛人是“老東、西冤家對頭”實際上充滿心愛與贊美之情。
9、反復
反復是有意重復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以達到突出某種感情、強調某個意思 、加深讀者印象的目的。可分為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
1、連續反復
連續出現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中間沒有間隔叫做連續反復。例如:
沉默,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2、間隔反復
同一具詞語或句子不連續出現,有其他詞語或句子間隔在中間叫做間隔反復。例如:我們還在這樣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必要了。離三月十八日也有兩星期,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記念劉和珍君》)。
10、引用
引用是采用別人的話或成語、典故、諺語詩詞等,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說明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如:陶潛說過,“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倘能如此,這也就夠了,(《紀念劉和珍君》引用可以采用明引的方式—指明引話的出處:也可以采用暗引的方式—不指明引話的出處。如引原話必須要用引號,概述大意則可以不用引號。
11、頂針
頂真又叫聯珠,是把前一語句的末尾部分作為后一語句的開頭部分,這樣一直連貫著說下去。例如: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12拈連
拈連是利用上下文的聯系,把適用于前一事物的詞語自然巧妙地連用于后一事物,使語氣暢達,行文簡潔明快。
例如:織魚網啊,織魚網,織出一片好風光。
13、對比
對比又稱對照,是相對比較,以更鮮明地說明問題。
例如:這些人,馬克思主義是有的,自由主義也是有的:說的是馬克思主義,行的是自由主義;對人是馬克思主義,對己是自由主義。(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
14、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這種修辭方法叫設問。例如: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
恰當地使用設問,有時是為了強調自己的某種看法,有時是為了引起讀者(聽眾)的注意,有時是為了自然引出下文。
15、反問
反問,又叫反詰,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例如:“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嗎?你不以我們的祖國有著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嗎?”就是借疑問的形式,用很強的語氣表達了: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
什么情況用反問,要看表達的需要。
yexinwu5253 最后編輯于 2007-05-01。
“紅杏枝頭春意鬧”意思是粉紅色的杏花開滿枝頭,春意盎然,出自《玉樓春·春景》宋朝宋祁的一首詞。
作者宋祁是北宋的官員,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詞人。他在考取進士之后,經皇帝召試,授直官職,是一個當時十分有才名的人。宋祁曾與歐陽修等人一起合修了《新唐書》,《新唐書》的修訂歷時十余年,其中大部分內容出自宋祁之手。
因為撰書有功,宋祁在《新唐書》制成之后,被進封為工部尚書,這首著名的《玉樓春·春景》就是作者在晉升工部尚書之后創作的。
這首詞描寫的是明媚的春光,和作者及時行樂的愉悅心情,全詩分上下兩闕,上闕寫作者自己漫步在春意濃濃的東城,看到船行駛過水面的時候,在水面沖出層層的波紋,晨間未散的水霧籠罩著新發芽的楊柳,粉紅色的杏花開滿了枝頭,一派春意盎然。
下半闕寫作者自己的感悟。認為人生苦惱多,歡樂少,不知道誰愿意撒下千金,博美人一笑,大家舉杯勸說夕陽,為這美好的春光再留片刻。
其中“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是全詞最著名的一句,在這首詞在京城傳開的時候,令無數的人拍手稱贊,作者宋祁還因此句得到了“紅杏尚書”的稱呼。
作者描寫的是早春時節生機勃勃,色彩明艷的郊外春景,清晨的薄霧還沒有散去,水光、楊柳、杏花在輕微的寒氣里組成了作者眼中最可人的春色。
“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襯托了春意之濃,“鬧”字更是將爛漫的大好春光描繪得活靈活現。這首《玉樓春·春景》至今都是詠春的經典之作。
這段對仗工整的一副對聯,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上聯使用了一個【曉】字,下聯使用了一個【鬧】,就使這幅對聯有了人的情感了。
比喻
春日東郊的楊柳上,冬日的氣息在逐漸遠去,柳枝飄動尤如炊煙裊裊,紅杏樹上花朵鮮艷,如火如荼,使得春日的熱鬧之景更加生動,體現出了一個"盛"的境界。
可能還是 對偶 吧?
本答案僅供參考。。。
這是一個不成立的比擬修辭手法!
先說它為什么是一個比擬修辭手法?百花齊鳴四個字是擬百花為鳥,“齊鳴”是比擬詞。但這個比擬句并不成立,因為花不會“鳴”也不會“歡歌”。
有人可能會說,聽到百花齊鳴是“通感”修辭。錯!通感修辭的典型例句是:紅杏枝頭春意鬧。將視覺看到紅杏,轉化為聽覺“鬧”。這是因為春意是可以“鬧”的,比如蜜蜂就會發出聲音。
但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識告訴我們,開花是不會有聲音的!何來百花還會齊“鳴”?所以約定俗成的成語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沒有人說“百花爭鳴"。
1. 比喻 也叫譬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為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主要包括如下四種形式: (1)叫喻,即比喻的事物(喻體)和被比喻的事物(本體)同時出現,兩者之間有的有比喻詞,有的省略比喻詞,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2)暗喻,即將本體直接說成是喻體.語氣更肯定,感情更強烈,如“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孔雀東南飛》)。 (3)借喻,即詩中惜喻體代指本體.如“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李白《送友人》)。 (4)博喻,即連續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喻體,來說明或描繪本體,如“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2.借代 不直接寫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惜與之有密切關系的另事物代替。例如,“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紅”代指“花”,“綠”代指“叫”。再如,“辛苦遭逢起一經,十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過零丁洋》).“干戈”,泛指兵器,這里代指戰爭。
3.夸張 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把被描寫的事物加以藝術地夸大或縮小,給人以強烈的、異乎尋常的感覺,從而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4 比擬 把人當物來寫或把物當人來寫。前者稱之為擬物.后者稱之為擬人,如“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 兵”(姜夔《揚州慢》),使用了擬人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戰爭,何況于人! 。
5 雙關 是指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借助語音和語義的聯系,使語句同時關涉兩種事物,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效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劉禹錫《竹枝詞》),“晴”諧音“情”,一語雙關。
6 頂真 即用前句最末的詞語作為后句的開頭,上遞下接,環環相扣。頂真能使句子聯系緊密,能表達同環復沓的思想感情,增強節奏感。例如,“返咸陽,過宮墻;過官墻,繞同廊;繞同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監;泣寒監,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馬致遠《議宮秋》),首尾相接,句句蟬聯,淋漓盡致地抒發了離人別后的傷感凄涼之情。
7 反復 詩歌中重復出現某些句子,可以加強語勢。反復可以強調某個意思,突出某種感情,渲染某種氣氛,使讀者獲得深刻的印象,如“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問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占》),“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兩句間隔反復,是曲中之眼。
8 對偶 用字數相等、結構相似、意義相對的組短語或句子來表達相關或相反的意思。例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 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這四句是詩中的頷聯與頸聯,對偶很是工整。詩人的羈旅愁思與孤獨之感,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達到了完美結合。
9.排比 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并排。它可使詩歌節奏感加強,增強語勢,更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例如,“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問,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漢樂府《江南》), 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鋪排渲染,捕繪出魚兒們倏忽往 來、活潑嬉戲的動態,襯托出采蓮少女的活潑可愛及愉快心情。
10 通感 是指運用具體生動的語言,通過變換感覺角度來描述事物性狀和情貌。例如,“綠楊煳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這一句的妙處,在于用聽覺的“鬧”來表現視覺感受,呈現出杏花盛開、春意盎然的景象。又如“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王實甫《西廂記》), 者描寫霜林時,巧妙地把視覺的“秋叫紅”與人的感覺“醉” 溝通起來,情趣雋水,耐人尋味。
11 層遞 是指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長、由低到高、由輕層層遞進的格式。例如,“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虞美人·聽雨》),這首詞按照“少年、壯年(中年)、老年”這人生發展順序,抒寫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階段聽雨的感受;少年不請十世事,故聽雨歌樓柔情蜜意;壯年感時傷世,故聽雨客州悲憤難抑;老年飽經風霜,故聽雨僧廬遁世不驚。這可說是詞人對自己一生經歷形象化的概括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