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6影視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一個有趣的事情,以及一個有趣的事情,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天下大同的核心思想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平等、和諧地相處。
天下大同,原是古代儒家宣揚的“人人為公”的理想社會,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思想底框。孔子提倡四海之內皆兄弟,普天之下,每個人都情同手足,仁人愛物。完全可以說天下大同就是孔子儒家所提倡“仁”理念的最終實現結果。
在這個大同世界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每個人都誠實守信,互相謙讓,尊老愛幼,各司其職,天下為公。由于每個人的道德素質都達到了頂峰,所以每家每戶在業內睡覺都不用關上大門。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
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不過大同社會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只有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的修養到達相當高的境界就可以實現大同社會。
天下大同的核心思想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平等、和諧地相處。
天下大同,原是古代儒家宣揚的“人人為公”的理想社會,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思想底框。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他講“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中華民族應該親如一家,情同手足。
孔子也是世界華人的精神寄托和靈魂家園,是華人文化的同根同祖同源,“大同”是“仁”的最終歸途。“大同”是中國古代對理想社會的一種稱謂,相當于西方的“烏托邦”,大同思想,也就是中國的烏托邦思想。
“天下”是中國古人對世界的知識體認和意義表達,是表征地理空間、文化心理、秩序理念的有機體。“天下”作為先哲對客觀世界的感性體驗和直觀想象,既指“天圓地方”的空間場域,又將“天圓地方”作為天下秩序的基本框架,即“天人一體”的空間秩序。
大同是中國古代思想,指人類最終可達到的理想世界,代表著人類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基本特征即為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沒有差異,沒有戰爭。這種狀態稱為“世界大同”,此種世界又稱“大同世界”。
天下大同的意思是:全世界都是人們所公有的。指古代儒家的一種思想境界。
天下大同,原是古代儒家宣揚的“人人為公”的理想社會,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思想底框。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他講“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中華民族應該親如一家,情同手足。孔子也是世界華人的精神寄托和靈魂家園。孔子是華人文化的同根同祖同源。“大同 ”是“仁”的最終歸途。
“天下”:古時多指中國范圍內的全部土地;全國。現多指全世界。
“大同”:大同是中國古代思想,指人類最終可達到的理想世界,代表著人類對未來社會的憧憬。
擴展資料
“天下大同”出自西漢·戴圣《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釋義: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人人都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成長,使老而無妻、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
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大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天下大同
天下大同的核心思想:世界上所有人都平等、和諧地相處。
?"大同"最核心的思想,又是"內圣外王"之道。何謂"內圣外王"之道呢?
所謂"內圣外王"之道,就是指,一個人“內在”的才能、品德應該達到"圣"的程度"圣"是儒家用來指稱天下才能、品德極高的人;外在的權力又要達到"王"的權力"王"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天下最有權力的人。
歷史背景
“大同”是中國古代對理想社會的一種稱謂,相當于西方的“烏托邦”;大同思想,也就是中國的烏托邦思想。這種思想源遠流長。
《詩經》中的《碩鼠》篇(產生于公元前 611年以前),把貴族剝削者比做一只害人的大老鼠,并且發出了決心逃離這只大老鼠的“適彼樂土”、“適彼樂國”、“適彼樂郊”的呼聲。《碩鼠》是迄今保留下來的關于大同空想的最早的材料之一。
天下大同的意思是:全世界都是人們所公有的。指古代儒家的一種思想境界。
天下大同,原是古代儒家宣揚的“人人為公”的理想社會,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思想底框。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他講“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中華民族應該親如一家,情同手足。
孔子也是世界華人的精神寄托和靈魂家園。孔子是華人文化的同根同祖同源。“大同”是“仁”的最終歸途。
天下大同造句:
1、他們,寧愿失業,也希望天下大同。
2、于是一戰定乾坤,從此宇內升平天下大同。
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4、我要天下大同,讓普通人平安;讓習武之人強大;讓修仙之人長生。
5、有人主張勵精圖治,天下大同,依法治國,讓人們有法可依,有跡可循。
6、引而申之,當兩種偉大的文明真正實現交融和互補,天下大同的夢想還會遙遠么?
天下大同出自西漢·戴圣《禮記·禮運》中所記錄下的孔子語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孔子在上段話中講的意思是: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人人為天下為他人共濟正確的言行,社會達到選賢的作皇帝和官員,百姓講鄰里和睦,不只對親人才親,對自己的兒子才當做兒子,人人象親人,同輩人的兒子人也可當做自己的兒子那般對待,這就是說這時的人已不分彼此,每個人的心思言行都靠譜都為眾人認同,每個人都是受律而動的人,對模式眾人無分別得象一人是一人,大家都一律的相好,無有隔離異樣,都心里彼此悅納,不偏坦誰不過分為已為那個人,人的言行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對人事總是作正確的應對而得平安舒適。那時人平安過到老象樹般老枯而死,成年人都適宜的安排事務,幼年少年根據自身的特質培養,孤男寡女的孤苦的殘廢的有病的都有好的養護。男人對外邊的女人講分別不亂來,女的有歸屬不婚外情。貨物多余象廢物那樣丟棄而不心疼的拿出來供別人使用不必藏在自家,人有多余的本領精力不顯自己,不去為自己,不當好的,只去服務社會他人,因此,人謀而有控不興風作浪,不逞能的盡性子去發泄,不有礙社會有礙他人,這樣人就沒必要地去偷去搶去貪污去干犯罪的事,因有這些就連不久才從外地遷來的人家也可不閉自家大門而平安無事,這樣子就是人人同守社會規則中得出來的,人各按其景其境而行其事各得應得的,人求同好就得共好,各好其好,好好平等,這就是上眾人心想的好的社會,這社會就是大同社會。
天下大同,原是古代儒家宣揚的“人人為公”的理想社會,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思想底框。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他講“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中華民族應該親如一家,情同手足。孔子也是世界華人的精神寄托和靈魂家園。孔子是華人文化的同根同祖同源。“大同 ”是“仁”的最終歸途。
天下
1.古時多指中國范圍內的全部土地;全國。
2.指全世界。
大同
大同[1] 是中國古代思想,指人類最終可達到的理想世界,代表著人類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基本特征即為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沒有差異,沒有戰爭。這種狀態稱為“世界大同”,此種世界又稱“大同世界”。現代又加入了全球范圍內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融合的思想。 盡管大同思想為中國思想,但西方的烏托邦,以及現代的共產主義、地球村這些思想也與大同在許多地方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
發展過程大同概念出自《禮記·禮運》大同章,通常簡稱“禮運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上段解釋: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最高境界
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這是天道精神的體現。《禮記·禮運》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近代康有為《大同書》也提出“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
大同思想
編輯
一.歷史背景
“大同”是中國古代對理想社會的一種稱謂,相當于西方的“烏托邦”;大同思想,也就是中國的烏托邦思想。這種思想源遠流長。《詩經》中的《碩鼠》篇(產生于公元前 611年以前),把貴族剝削者比做一只害人的大老鼠,并且發出了決心逃離這只大老鼠的“適彼樂土”、“適彼樂國”、“適彼樂郊”的呼聲。《碩鼠》是迄今保留下來的關于大同空想的最早的材料之一。
春秋末到秦漢之際
春秋末到秦漢之際的大同思想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制度發生劇烈變動的時期。在這樣一個新制度產生的分娩陣痛時期,產生出各種各樣的關于理想社會的設計,農家的“并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國寡民”理想和儒家的“大同”理想,是這一時期大同思想的三種主要類型。
農家
“并耕而食”的理想人人勞動,沒有剝削;社會生產基本上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為主,但存在若干獨立的手工業,并進行著農業和手工業產品之間的交換,交換按等價原則進行,沒有商業欺詐;不存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分工,不存在專業的腦力勞動者,連君主也和人民“并耕而食”。農家的這種理想,實質上是農民小生產者對自己落后的經濟地位的理想化。
道家
“小國寡民”的理想人類分成許多互相隔絕的“小國”,每一個小國的人民都從事著極端落后的農業生產以維持生存,廢棄文字,盡量不使用工具,人人滿足于簡陋低下的生活而不求改進;同外部世界斷絕一切聯系,即使對“雞犬相聞”的“鄰國”(實際上是鄰村),也“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而舟車等交通工具是根本用不著的。道家的“小國寡民”理想,實際上是一種歷史倒退的幻想。
儒家
大同的理想沒有私有制,人人為社會勞動而不是“為己”;老弱病殘受到社會的照顧,兒童由社會教養,一切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沒有特權和世襲制,一切擔任公職的人員都由群眾推選;社會秩序安定,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對外“講信修睦”(《禮記·禮運》),鄰國友好往來,沒有戰爭和國際陰謀。
更深遠的影響
儒家的大同理想比農家、道家的理想更詳盡,更完整,也更美好,更具有誘人的力量。因此,它在中國思想史上也有更大、更深遠的影響。
儒家大同理想是在《禮記》的《禮運》篇中提出來的。《禮運》篇大概產生于秦漢之際或漢初,這時,新興地主階級已經建立起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專制帝國,正在雄心勃勃地為鞏固封建政權,發展封建主義經濟基礎而斗爭,于是,它的某些思想代表人物就設計出大同這種理想社會方案,為自己的事業描繪一個虛無縹緲的遠景。
[《禮記·禮運》(清嘉慶十一年刻本)]《禮記·禮運》(清嘉慶十一年刻本)。
奠定
上述三種類型的大同理想,奠定了后代大同思想的發展基礎,后代出現的農民小生產者的大同類型,基本上都是屬于農家類型的;一切在王朝更替、農民戰爭中受到損害,企圖用“避世”來尋求解脫的人,都憧憬著道家類型的理想境界;而儒家的大同理想,則往往為新興社會力量的代表人物所汲取。
西漢以后
封建時代的大同思想西漢中葉以后至清代第一次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社會發展一直停留在封建主義階段,沒有形成新的生產力和新的階級,因而儒家大同類型的理想,未再出現新的模式。農家類型的大同理想,主要通過組織農民起義的宗教團體的某些生活制度體現出來,東漢末期張魯的五斗米教是最早的典型。道家類型的大同理想,則在東晉陶淵明(365/372/376~427)的《桃花源記》中形成了新的、最有影響的典型。
五斗米教張魯據有漢中后,廢除官吏,設“祭酒”分管部眾,各祭酒的轄區設義舍,放置義米、義肉,供行人無償取用。對部眾的管理強調用說服教育方式,對犯法的人也首先教育,寬恕三次不改而后處罰。
《桃花源記》陶淵明在文中幻想出一處同現實世界隔絕的人間樂土──桃源洞,那里沒有剝削、壓迫和戰爭,人們永遠處于和平、寧靜和溫飽的環境中,過著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對外部世界幾百年來的王朝廢興、社會動亂都一無所聞,自秦末進洞以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在中國大同思想發展史上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此后一千多年,幻想逃避現實社會的苦難的人普遍地憧憬著“世外桃源”,它成了人間樂土的同義語。
中國近代的大同思想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逐漸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社會劇烈變動的時期。
在中國近代,農家類型和道家類型的大同理想仍有所表現,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和章太炎(1869~1936)的《五無論》分別是二者的典型。但是,在中國近代的大同理想中占主要地位的卻是儒家的大同類型,它被許多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用來表達自己的社會理想,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康有為和孫中山的兩種大同理想。
康有為的大同理想康有為寫了《大同書》,設想未來的大同社會是一種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沒有剝削的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很高。國界消滅,全世界統一于一個“公政府”之下,沒有戰急。政治上實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制度,沒有貴賤等級。男女完全平等,家庭已消滅,不存在父權、夫權壓迫。
孫中山的大同理想主要內容是:土地國有,大企業國營,但生產資料私有制仍然存在,資本家和雇傭勞動者兩個階級繼續存在;生產力高度發展,人們生活普遍改善;國家舉辦教育、文化、醫療保健等公共福利事業,供公民享用。
康有為和孫中山都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壓迫、貧富分化、危機、失業等現象有所批評,但他們的大同理想基本上都還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理想化。康有為的現實主張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逐步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因而對自己的大同理想不愿立即實行,主張經過緩慢的改良在遙遠的未來使“君銜……徐徐盡廢而歸于大同”(《大同書》)。孫中山作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則要求把他的大同理想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就付諸實施,要求“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孫中山選集》)。
二.大同思想的價值
當今世界的全球化如何“化”和向何方向“化”都直接涉及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甚至每一個人的前途命運。例如,全球化是統一于單一的西方模式,還是各種文化和文明的相互融合,求同存異?全球化是用軍事的、經濟的乃至文化的霸權征服世界,還是世界各國、各民族平等相待、和平共處、共謀發展?全球化對我們每個國家和民族價值觀念和習慣做法提出了什么樣的挑戰?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回答。
中國是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十分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其中包括對當今全球化本質內涵的最早追尋與賦予。當然,這里特別需要指出兩點:
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涉及全球化本質內涵的部分思想原先是特指內地和邊疆、中原與邊區、漢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中國處理國與國關系和積極參與全球化的原則。
二是當今時代已經發生了十分巨大的變化,今天所說的全球化,無論從內涵還是到外延,都遠比昔日中國傳統文化所涉及的本質內涵要廣泛豐富得多,但千百年積淀下來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關于當今全球化本質內涵的思想,依然是人類文明的魂寶。正確認識和評價中國傳統文化有關涉及全球化本質內容的精華,對于推動當今全球化的健康發展,仍然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對全球化本質內容究竟有哪些蘊含,我們應特別關注并批判地汲取哪些有益的東西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觀念和原則:
第一,“天下為公”、世界“大同”。這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為之不懈奮斗的理想和信念,也可以說,這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對全球化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本質內涵的最早賦予。2500多年前春秋末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明確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所謂大同,就是指生產資料共有,人們之間沒有等級差別、沒有剝削壓迫、平等和睦相處、各有所得所樂。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與孔子幾乎同時代的老子則設計了一幅沒有欺壓,人人平等,人人勞動,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所謂理想社會藍圖。孔子、老子的大同思想主要是從倫理的角度出發,表現出對遠古原始社會的一種懷念和追戀。但這種大同思想對中國歷代思想家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南宋康與之虛構了一個與封建等級制度根本對立的“計口授田”,人人耕桑,自食其力,勞動成果平均分配的烏托邦式社會景象。直到近代,中華民族的大同思想又不同程度地與西方傳來的自由、平等、博愛觀念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結合起來。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義中的平等思想,提出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的社會綱領。我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戊戌變法領袖康有為著《大同書》,提出破除國、級、種、形、家、產、亂、類、苦九界,實現 “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既無專制之君主,亦無民選之總統”的“大同之世”。我國近代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政治家、思想家孫中山明確指出中國五大種族擴充自由、平等、博愛于全人類,大同盛世則不難到來。中華民族不僅是胸懷遠大理想的民族,而且是一個執著理想、為理想獻身的民族。東漢末年五斗道首領張魯在漢中立“義舍”、置“義米”、“義肉”,過路者量腹取食。南宋初鐘相起義提出了“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的綱領。幾乎歷次農民起義都把貴賤平等、上下同一當作自己的旗幟,并為大同理想的實現進行了不掘不撓的斗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思想雖有很大的歷史局限性,但是,浸潤在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大同”思想中的全人類之間那種不分貧富貴賤,充滿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崇高理念和精神,則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必然歸宿,它和產生于古希臘斯多噶學派中的世界大同、人人平等的思想一樣,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也應當是當今全球化核心內涵中最可寶貴的東西,并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
第二,“以和為貴”、“親仁善鄰”、“協和萬邦”。這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的優秀傳統倫理美德,可以說,這也是中華民族為實現大同之道而鋪就的對外關系的基石。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以和為貴”、“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友好相處、互助平等的精神,既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處理人際關系和民族關系的基本價值取向,同時也是中國人民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原則。中國是舉世聞名的文明古國,其對外關系源遠流長。中國古代先秦時期尚無近代意義上的中外關系而言,但其有關靜下、仁和的思想都是十分寶貴的。老子說:“大者宜為下”,“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這就是說大國尤其應謙下。大國象居于江河的下流那樣謙下,天下就容易交融、雌順,人類就容易和平相處。這是最早反對大國主義的思想胚芽。戰國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孟子提出的“交鄰國以道”、“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智者為能以小事大”,則體現了他的“仁政”理論。
文化中的“天下大同”
1990年12月,日本著名社會學家中根千枝教授和喬健教授在東京召開“東亞社會研究國際研討會”,為費孝通80華誕賀壽。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主題進行演講時,費老總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是指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價值標準,各自有一套自己認為是美的東西。這些東西在別的民族看來不一定美,甚至會覺得丑惡。然而,民族接觸的初期還常常發生強迫別的民族改變他們原有的價值標準來遷就自己的情形,能容忍“各美其美”是一大進步。只有在民族間平等地往來頻繁之后,人們才開始發現別的民族覺得美的東西自己也覺得美。這就是“美人之美”。這是高一級的境界,是超脫了自己生活方式之后才能得到的境界。這種境界的升華極其重要。再升華一步就是“美美與共”。不僅能容忍不同價值標準的存在,進而能贊賞不同的價值標準,那么離開建立共同的價值就不遠了。的確,“美美與共”是不同標準融合的結果,那不就達到了我們古代人所向往的“天下大同”了么?正如費老所言,這是可以聯系到今后世界人類學怎樣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問題。
關于為什么要天下大同理解正確的是(當今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各國的經濟互相依賴得越來越緊密。如果其他國家常年處在戰亂或貧窮之中,很可能會影響到我們自己國家的情況。從道德層面而言,我們對于每個人都有道德責任,無論他們的國籍和民族是什么。從自己國家的長遠利益出發,我們需要幫助其它國家。)。
天下大同,原是儒家宣揚的“人人為公”的理想社會,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思想底框。“天下”是古人對世界的表達;“大同”出自《禮記》,指沒有差異、沒有戰爭,是“仁”的最終歸途。
天下大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也是對當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詮釋。“天下”是中國古人對世界的知識體認和意義表達,是表征地理空間、文化心理、秩序理念的有機體。作為一個地理詞匯,“天下”指天空下的一切存在物。
天下大同原是古代儒家宣揚的“人人為公”的理想社會,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思想底框。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他講“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中華民族應該親如一家,情同手足。而萬法歸一則是佛家,道家對于世事的領悟(一變萬,萬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