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7熱點中國人的國民性究竟如何,你對此有何看法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中國人的國民性究竟如何,你對此有何看法,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中國的國民們,除了每個人天生具有的“本性”之外,他們每個單個的人,在社會家庭生活中得到的對后天性格的培養方式、理念、模式都是大同小異。”
在我們華夏民族悠久歷史的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發展中,逐漸形成了感性、中庸、務實、內斂、委婉、柔和等中國典型的國民性。
中國國民的性格最講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來自于莊子在他的著述中的初步闡述,其中心思想便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被漢代偉大的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經過他的充分研究后,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并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經過后來的傳統文化印證而穩定下來。
由于中國古代的先民們,他們發展起來的農耕的基礎,就是對土地以及自然的依賴性較強。中國在文明發展形態中屬于農耕文明、土地文明,人們往往以族群形式聚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集體概念。
無論是農奴制度下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中國先民們的農耕活動,在當時生產力條件根目錄低下的情況下,單個人的自然人是無法承擔的農耕活動的巨大需要,必然由群體通力合作才能夠勉強完成,故對群體合作與群體利益有較高要求。
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中國的國民們,除了每個人天生具有的“本性”之外,他們每個單個的人,在社會家庭生活中得到的對后天性格的培養方式、理念、模式都是大同小異。
這種培養方式和理念,塑造了我們大國國民的中庸、內斂、溫雅、質樸、本分、馴服、中性的民族性格,同時也留下了我們“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天高皇帝遠”和“形式主義面子工程”的冷叛逆的性格。
1、團結統一、和而不同、兼容并包、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識。
2、其融歷史觀念、哲學思想和治理理念于一體,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即使在不同的時代條件下,都始終保持積極而強大的張力。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4、重德精神、務實精神、自強精神、寬容精神。
5、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實精神、應變精神。
擴展資料
中華名族
1、中華民族還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這兩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含義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
2、"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于血緣(有共同的祖先)。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更愿意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太愿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即使這些詞最初都是僅僅指漢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華民族。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淵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華民族精神。
清朝時,中國人麻木自大的,直到鴉片戰爭的大炮轟開了中國人的大門,這才驚醒了一部分中國人,但是大多數人還是在麻木之中.。
用一種植物來形容就是玉米,自大而且脆弱.。
抗戰時,中國人表現出了勇敢和懦弱的兩面性.勇敢是因為八年的抗戰,犧牲了5600萬同胞的代價,這場戰爭終于打贏了.懦弱的一面是中國出了大量的漢奸和偽軍,這在世界戰爭史上都是空前的,展現了中國懦弱的那一面.。
用一種植物來形容就是柑橘,生在淮南則為桔,生在淮北則為枳.。
而現代的中國就像柿子一樣,對內宣稱是紅紅火火的,而對外就是盡揀軟的捏.。
美國論壇這樣評價中國人,你認為呢?
中國人缺乏誠信和社會責任感。
中國人不了解他們作為社會個體應該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普通中國人通常只關心他們的家庭和親屬,中國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緣關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個理性的社會基礎之上。中國人只在乎他們直系親屬的福址,對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所遭受的苦難則視而不見。
毫無疑問,這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道德觀勢必導致自私,冷酷,這種自私和冷酷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最關鍵因素。
中國從來就沒有成為一個法制社會,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守法行為格格不入。中國人老想走捷徑。他們不明白這樣一個事實:即成就來自于與努力工作和犧牲。
中國人傾向于索取而不給予。他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生活的真蒂不在于你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給予社會和你的人類同胞多少。
大多數中國人從來就沒有學到過什么是體面和尊敬的生活意義。
中國人普遍不懂得如何為了個人和社會的福址去進行富有成效的生活。潛意識里,中國人視他們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從而獲得別人的認知。這樣一來,一個人就會對“保有面子” 這樣微不足道欲望感到滿足。“面子”是中國人心理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它已經成為了中國人難以克服的障礙,阻礙中國人接受真理并嘗試富有意義的生活。
這個應受譴責的習性使得中國人生來就具有無情和自私的特點,它已成為中國落后的主要原因。中國人沒有勇氣追求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首先,他們沒有從錯誤中篩選正確事物的能力,因為他們的思想被貪婪所占據。再有,就算他們有能力篩選出正確的事情,他們也缺乏勇氣把真理化為實踐。
中國人習慣接受廉價和免費的事物,他們總是夢想奇跡或者好運,因為他們不愿意付出努力,他們總想不勞而獲。很少有中國人明白一個事實,就是威望和成就是通過一步步努力的工作和犧牲實現的,不付出就沒有所得。簡單來說,如果是為了謀生,那一個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為了生活,一個人必須要去奉獻。
由于在貧窮的環境下生長并且缺少應有的教育,大多數中國人不懂得優雅的舉止和基本的禮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著裝笨拙粗鄙卻不感到害羞。
他們在青少年時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說謊并從別人那里索取,而不是去與別人去分享自己的所有。
中國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國家。但無限制生育政策所帶來惡果使得中國成為了無限廉價勞動力的輸出國。這些輸出也包括那些受過教育的勞力輸出,除了他們的教育水平,實則和其他一般苦力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中國大規模生產的便宜產品降低了輸入這些產品的地區的商業信用度。由于技術落后,管理失敗,中國制造的單位能耗要比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高出很多。
因此,隨著出口額的增加,中國在擴大生產的同時喪失著寶貴的能源。同時,這種行為也嚴重的污染了環境,使中國變為全世界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國家。
目前中國正在遭受著資本主義社會2大邪惡的折磨,即環境的破壞與人性的喪失。由于中國人天生的貪婪的本性,它們可以毫無保留的接受資本主義的陰暗面即無止境的追求利潤,忽視人的尊嚴。
中國人對西方的技術與產品狂熱追求卻對西方管理文化所強調的坦率,直接,誠實這些品質漠不關心。
由于中國文化不鼓勵敢于冒險這種優良品質,所以中國人極力避免冒險,他們也不想尋求機會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中國人對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義性并不感興趣,相反他們更執迷于對物質的索取,這點上要遠遠勝于西方人。大多數中國人發現他們不懂得“精神靈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這樣的概念,因為他們的思想尚不能達到一個生命(補:即肉體和靈性的并存)存在的更高層次。
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專注于動物本能對性和食物那點貪婪可憐的欲望上。
在中國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為了尋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質量,而只是身份和顯赫地位的象征和標志。中國的知識分子從別人那里得到尊敬并不是因為他們為了別人的幸福做過什么,而只是因為他們獲得占有了相當的知識。事實上,他們中的大多數只不過是一群僅僅通曉考試卻從不關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中國的教育體系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失敗和恥辱。它已經不能夠服務于教育本應所服務的對象:社會。這個教育體系不能提供給社會許多有用的個體。它只是制造出一群投機分子,他們渴望能夠受益于社會所提供的好處卻毫不關心回報。
中國可以培養出大批的高級能人才,但卻很少可以培養出合格的可以獨立主持的管理級專家。服務于一個公司或者社會,光有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勇氣,膽量,正直和誠實的領導才能,這恰恰是大多數中國人所缺少的品性。正如亞瑟.史密斯,一位著名的西方傳教士一個世紀前所指出的,中國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氣和正直的純正品性。這個評價,雖然歷經百年,如今依舊準確診斷出中國綜合癥的病因。
大多數中國畢業生對選擇出國并為外國工作不會感到內疚,事實上他們首先欠下了中國人民在教育上為他們所做出的犧牲。隨著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破壞和逐步衰弱,大多數的中國人,包括受過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內心世界的路口.。
同時,東北再“虎”一點,膽子大一點,日本人統治的再長一點,領導與群眾共同點在多一點,這就是今天的狀態。
國民性,即一個國家的人民由于生存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生產方式,從而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心理、社會意識,由此產生出自己穩定的、獨特的社會經濟----政治結構形態。這種結構形態反過來又是國民的社會心理、社會意識定型化,形成牢固的社會風俗、習慣傳統。兩者發福交錯影響,經歷歷史積淀,就形成為國民性。
國民性包含國民的政治意識、自我意識、價值觀念、社會交往準則、最普遍的個性素質、心理特征等。國民性是一個國家民族最主要的內在特征。每個國家的民族特性,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它對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發展,發生重大影響。
用來表示文化精神和心理結構的集合概念。指一個民族多數成員共有的、反復起作用的文化精神、心理特質和性格特點。又稱民族性格。不過,國民性通常是以國家為單位考察國民特點時使用;民族性格則相對于人格概念。中國學者莊澤宣在《民族性與教育》(1938)一書中說,“民族性系一個民族中各個人相互影響所產生之通有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對個人深具壓迫敦促之勢力”。美國社會學家A.英克爾斯在《民族性格》(1969)一文中把民族性格定義為成年人中最頻繁出現的比較持續的人格特點或方式,并稱之為“眾趨人格”。
一些人在剛接觸一些中國人時認為中國人軟弱可欺容易馴服乃至被統治,這一些人中的不隨隨著接觸更多中國人,更深的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歷史,會發現這個民族整體上富有反抗精神難以屈服,這個民族的文化產生了一代又一代影響英雄烈士,依然在不斷醞釀產生著,待我則后虐我則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莫道石人一只眼挑起黃河天下反,陸沉不必由洪水誰為神州理舊疆,忍令上國衣冠淪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還我河山,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這是個有正義感的民族,勇敢,智慧,團結,能認識和改正自己錯誤,不斷獲得發展,這也是這個民族存在至今的原因。
你要認識中國人的國民性是很復雜的過程,很難說清的,身邊的很多事情體現出來,比如對搶劫的冷漠,仇富的情緒,害怕官員或竄制服者等等。中國人忍辱負重,勤勞簡樸,善良溫順。你最好看看魯迅的文章,里面能夠找到很多,還有魯迅很早前就推薦的美國明恩溥寫的《中國人的素質》。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將中國人的國民性總結為“愚弱”,即愚蠢與懦弱,愚蠢是因為沒有是非標準,懦弱則是因為不敢為是非而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