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于姓歷史名人

                  2023-02-27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于姓歷史名人和事件有哪些,于姓歷史都有哪些名人,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于姓歷史名人的相關圖片

                  姓于的歷史上的名人有誰?

                  [于氏屬地]

                  東海郡,今山東郯城。

                  [于氏來歷]

                  于姓來源有三支:①周武王封第三個兒子叔于邘國(今河南泌陽縣西北邘臺鎮),后代子孫以國為姓,稱為邘氏。后因“邘”、“于”同音通用,就去邑旁為“于”,即于氏。②兩晉十六國時,上述一支的于姓后代有部分人隨拓跋遷居代州,改姓為勿忸于氏,至北魏孝文帝時,又恢復于姓。③唐時,復姓淳于氏為了避唐高宗永淳年號之諱而改姓于。

                  [于氏名望]

                  于姓人口眾多且分布廣泛,是我國當代第二十八大姓。歷史上的于姓人才濟濟,涌現出不少名人。例如,西漢有丞相于定國,東漢有名將于禁,北周有大臣于謹,唐代有大臣于頎、于休烈、于志寧、于琮,詩人于欽,元朝有兵部侍郎于欽,明朝有兵部尚書于謙,清代有名臣于敏中、于成龍等。其中以于謙最廣為人知,他在國家危急關頭,能打敗敵人,保衛國家,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可惜后來卻被誤信讒言的明英宗殺害。

                  歷史上姓于的名人有哪些

                  回答了覺得可以要采納

                  于姓的名人很多,把主要名人都列出來了,請看完比較全面。

                  一、姓氏源流

                  于(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后代,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后,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據《廣韻》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說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陽西北于邘邰鎮),稱于邘叔。后來,于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于,是為河南于氏,史稱于姓正宗。

                  2、出自古復姓淳于氏,為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所改單姓于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所載,淳于公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淳于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復姓淳于氏改為單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復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襲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時的萬忸于氏,為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恢復本姓于。據《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忸于氏原為山東于姓人,后隨鮮卑改之,孝文帝漢化改革,又復于姓。這一支于氏雖然是從鮮卑族的萬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當作外來的姓氏看待,但在實際上,他們仍然是漢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漢代之時,有一位名為于公的后代,隨著拓跋氏離開了中原,并且為了適存于鮮卑族而改姓為萬忸于氏,等到后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復姓為于而已。

                  4、出自賜姓或少數民族改于姓而來:

                  ① 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于名忠,清八旗尼瑪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達斡爾、鄂倫春、土、回、高麗等小數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于邘叔。為周武王姬發之次子(一說第三子),武王滅商后,大舉分封諸侯,他把于邘國分封給于叔,起初于叔為于邘叔,其名得于封地。后來于邘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于邘,后來干脆去掉邑旁姓于,稱為于姓,史稱于姓正宗,是為河南于氏,后世于姓尊于叔為于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繁衍播遷河南沁陽縣北部一帶,是古于邘國所在地,當然也是于姓的發祥地。在于邘國滅亡后較長的一段時間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遷基本是以河南境內為主,如方城、午湯、許昌、伏牛山等地。秦漢時期,于姓人開始以河南為中心緩慢向周邊播遷,北遷山西、河北、東遷安徽、山東,西遷陜西、甘肅,此期于姓主要是以我國北方的中原地區為繁衍播遷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東海、河內,由此,東遷入山東的于姓也開始興旺起來。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的軍閥紛爭割據,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于姓人跟隨著逃難大軍,大舉南遷于東南廣大地區,五胡亂華,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而戰爭又使中原地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躲避戰亂,處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則就近南下湖北,后輾轉于四川、湖南。隋唐時期,由于國家統一,戰亂減少,也由于國人根深蒂固的戀家思想,于姓遷徙有等于無,卻繁衍昌盛起來,于姓相繼在北方形成了幾處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并擄走徽、欽二宗,有于姓人隨往黑龍江。南宋后期,于姓開始由浙入閩,由閩入粵。元末農民起義軍四起,社會動蕩不安,江南人口銳減,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優越位置,所受影響不大,朱明王朝建立,遷山西人于人口蕭條處,則山西于姓也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其分別遷山東、河南、河北、陜西、江蘇等地。此前有河南于姓遷順天府(今北京市)(據《于氏宗譜》所載)。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東的于姓人為多,闖關東謀生并定居。至此于姓人已遍布天下。如今,于姓分布以山東省為多,約占全國漢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陜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于姓約占全國漢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于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較多分布廣泛,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歷史上的于姓人才濟濟,涌現出不少名人。

                  古代

                  于公: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西南),以善于決獄而成名,他所洗雪的“東海孝婦”一案,更是千古美談。 其子定國、孫永皆封侯。

                  于定國:東海郯縣人,漢初丞相,少學法于父,后為獄吏,宣帝時,任廷尉,決疑平法,后為丞相,被封為西平侯。

                  于吉:瑯邪(今山東膠南縣)人,東漢時方士,為孫策所殺,有《太平清領書》傳世。

                  于禁:泰山巨平(今山東泰安南)人,三國時魏名將,因征戰有功,封益壽亭侯,后被水淹七軍,為關羽所擄,釋放后,羞愧而死。

                  于志寧:京兆高陵(今屬陜西)人,貞觀中為太子右庶子,高宗時拜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并封燕國公,以華州刺史致仕。

                  于休烈:唐代洛陽人,開元初舉進士,累官至積賢殿學士。性恭儉仁愛。禮賢下士。

                  于濆:唐代晚期詩人,雖不為時人所重,但卻具有顯著現實主義創作特色,藝術上雖不夠錘煉,但質樸無華,明快直切。《全唐詩》收其詩四十五首。

                  于謙: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兵部尚書,土木堡事變,明英宗被俘,也先挾英宗南下,他擁立景帝穩固人心,大敗也先,取得北京保衛戰大捷。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而復位,于謙被斬,這是歷史上的一樁冤案,有《于忠肅集》。

                  于慎行:山東東阿人,明代文學家,曾任禮部尚書,其學有原委,貫穿百家,詩文弘麗,一時推為大手筆,有《讀史漫錄》、《谷城山館詩文集》。

                  于成龍:(老于成龍)山西永寧(今屬交口)人,清代廉吏,其為官清廉,愛民如子,重視教育,興修學校,康熙贊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兩江總督。

                  于成龍:(小于成龍)祖籍遼東,生于直隸固安(今河北省固安縣),為漢軍鑲黃旗人,曾任通州知府,直隸巡撫、河道總督等要職。

                  于準:清山西永安人,官至江蘇巡撫。于敏中:清江蘇金壇人,進士及第,后為軍機大臣。

                  近代到民國

                  于式枚:賀縣(今賀州)人。光緒六年(1880年)進土,授兵部主事。充李鴻章幕僚多年,奏牘多出其手。1896年參加康有為倡設的保國會。1906年任廣東提學使,廣西京官聯名上奏薦其兼任廣西鐵路公司總理,規劃建筑廣西境內鐵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憲政大臣,上奏反對立憲和召開國會,維護專制皇權,立憲派請罷。因得皇族和頑固派支持,擢升郵傳部侍郎、禮部侍郎、學部侍郎、修訂法律大臣、國史館副總裁。辛亥革命后悲憤憔悴,穩居青島,謝絕袁世凱聘為參議。

                  于右任:陜西三原人,國民黨南京政府成立后,歷任審計院院長、政府委員、監察院院長、最高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又是著名書法家、詩人,善草書,1964年病逝于臺灣,有《右任文存》、《右任詩存》行世。

                  于學忠:山東篷萊人,早年為吳佩孚之干將,后離吳投張,轉入奉系,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過臺兒莊戰役和武漢保衛戰,是張學良被軟禁后奉系的重要將領。

                  現代的就更多了

                  于權伸 中國 1904~1973 吉林遼源 開國少將(1955年)

                  于時雨 中國 1910~1942 吉林輝南 抗日愛國人士 。

                  于桑 中國 1917~2008 四川渠縣 共產黨員,少將軍銜 。

                  于笑虹 中國 1914~1973 山東即墨 共產黨員,少將軍銜 。

                  于俠 中國 1915~2002 安徽金寨 開國少將(1964年)

                  于敬山 中國 1919~1996 安徽宿州 共產黨員,少將軍銜 。

                  于波 中國 1930~2006 山東文登 海軍少將 。

                  于殿臣 中國 1930~ 江蘇鎮江 少將軍銜(1988年)

                  于永波 中國 1931~ 遼寧瓦房店 共產黨員,上將軍銜。

                  于鴻禮 中國 1931~ 遼寧丹東 少將軍銜(1988年)

                  于敏 中國 1926~ 河北寧河 核物理學家,中國“氫彈之父”

                  于占元 中國 1905~1997 北京 戲劇教師 。

                  于是之 中國 1927~2013 河北唐山 話劇演員,中國話劇代表人物。

                  于承惠 中國 1939~2015 山東蓬萊 演員,武術家 。

                  于榮光 中國 1958~ 北京 演員 。

                  于魁智 中國 1961~ 遼寧沈陽 京劇表演藝術家 。

                  于震 中國 1975~ 北京 演員。

                  歷史上姓于的名人有哪些?

                  有于定國、于禁、于謙、于成龍等人。

                  于定國,字曼倩,東海郯人。宣帝時任廷尉,為人謙恭,決疑平法,務在哀鰥,加審慎之心,當時人說:“于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少學法于父。父死,亦為獄吏,后擢為丞相,封西平侯。

                  于禁,字文則,鉅平人,曹操名將。武帝時召拜軍司馬,征戰有功,持軍嚴整,累遷左將軍,封益壽亭侯,假節鉞。謚厲。

                  于謙,字廷益,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永樂進士。歷官御史、兵部右侍郎。正統十三年(1448年),遷左侍郎。次年秋,瓦剌也先大舉寇邊,宦官王振挾英宗親征,兵部尚書鄺埜從征,留他理部事。未幾,發生“土木之變”,英宗被俘,京師震恐。監國成王擢之為兵部尚書,全權經劃京師防御。他擁立成王即位,是為景帝。十月,也先挾英宗破紫荊關入窺京師,他分遣諸將列陣九門外迎敵。而身自督戰,也先挾英宗北逃。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乞和,請歸英宗。及迎還英宗,安置南宮,稱上皇。后以所謂“謀逆罪”被殺害。

                  于成龍,字北溪,歷官羅城知縣、黃州同知、兩江總督,所到之處,以清廉著稱,時稱“天下清官第一”。

                  請問姓于的古代有什么名人

                  1、于定國

                  于定國字曼倩,東海郡郯縣人。他的父親于公曾任縣獄史、郡決曹等官職,判案公平,觸犯法網而被于公依法判刑的人,沒有因不服而心懷怨恨的。郡中的百姓為他立了生祠,稱作于公祠。

                  于定國于是拜師學習《春秋》,親自手執經書,面北而行弟子之禮。他為人謙虛恭謹,尤其敬重精通經術的士人,即使是地位低下,徒步行走前來拜訪的人,定國都以平等禮儀相待,照顧周全,尊崇備至,因此,受到士人的普遍贊譽。? ? ? 。

                  2、于永

                  于永,西漢時期丞相于定國之子,官至光祿勛、御史大夫。于永承襲了父親于定國的爵位。于永年少時因嗜酒而多有過失,年近三十時卻改變志節修養品行,并依靠父親的蔭澤出任侍中中郎將、長水校尉。于定國逝世時,他遵照禮儀居家守喪,以孝道而聞名。

                  于永是以列侯的身份授任散騎光祿勛,官至御史大夫。并娶館陶公主劉施為妻。劉施是漢宣帝劉詢的長女,漢成帝劉驁的姑母,賢惠而有德行,于永也因賢良而被選為駙馬。皇上正準備拜于永為宰相時,于永卻逝世了。? ? ? ? 。

                  3、于志寧

                  于志寧(588~665年),字仲謐,雍州高陵(今陜西高陵縣)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師于謹曾孫。于志寧著有文集四十卷、《諫苑》二十卷,并參與修撰《隋書》、《律疏》、《大唐儀禮》、《周易正義》、《尚書正義》、《留本司行格》。

                  于志寧出身于河南于氏。于氏出自鮮卑萬紐于氏,孝文帝改革時,改漢姓為于,遷居河南洛陽,遂以河南為于氏郡望,為代北虜姓大族,世代為北魏高官。

                  4、于慎行

                  于慎行,明代文學家、詩人。字可遠,又字無垢。東阿縣東阿鎮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

                  主要詩作有《驅車上東門行》、《子夜歌四首》、《子夜春歌二首》、《子夜夏歌二首》、《子夜秋歌二首》、《子夜冬歌二首》、《感懷》、《雜詩三首》、《長安道》、《楊柳青道中詩》等。現存詩作九十四首。

                  5、于成龍

                  于成龍 ,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人。清初名臣、循吏。于成龍擅長書法,詩詞亦工。他的著述、奏稿等先后由其門人和孫于準輯成《于山奏牘》7卷附錄《詩詞合選》1卷和《于清端公政書》8 卷行世。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農歷四月十八日,于成龍在兩江總督任上終于走到了人生的最后關頭,終年六十八歲。于成龍去世時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別無余物,市民痛哭,塑建雕像祭祀,謚號“清端”。

                  于成龍逝世后,南京男女老幼,商販僧侶皆痛哭流涕,可見中下層人民對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親為撰寫碑文,這是對他廉潔刻苦一生的表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于定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于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于志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于慎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于成龍。

                  歷史上姓于的名人有哪些?

                  1.于公

                  西漢的丞相,是東海郡郯縣人,曾任職縣獄吏。傳說他精通律法,以善于決獄而成名,不論案件大小,都認真審查。其生前平反了東海孝婦案,此故事對后世影響深遠,為后人歌頌傳揚,此外,此案件是關漢卿創作《竇娥冤》的原型。

                  2.于吉

                  東漢末年黃老道代表人物之一。關于他生前的事跡有兩種說法:一、據《后漢書·襄楷傳》記載,認為于吉是《太平經》的作者;二、《三國志·孫策傳》注引《江表傳》:認為于吉是三國時期的道士。

                  3.于禁

                  三國時期曹魏的名將,是泰山鉅平人,當時的泰山鉅平也就是現在的山東泰安南。他早先時期是鮑信的部將,在鮑信死后,得王朗引薦在曹操手下做事,在曹操的帶領下,南征北戰,立下了許多戰功,他去世之后,被后人將其與張遼、徐晃等合稱為“五子良將”。

                  姓于的名人

                  1、于吉(?-200年,一作干吉、干室)東漢末年黃老道代表人物之一,史書有兩種說法:

                  (1)認為其即《太平經》作者。《后漢書·襄楷傳》:“順帝時,瑯邪宮崇詣闕,上其師干吉于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青領書》。”

                  (2)認為其乃三國時道士,《三國志·孫策傳》注引《江表傳》:“時有道士瑯邪于吉,先寓居東方,往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制作符水以治病,吳會人多事之。”后為孫策所殺。

                  2、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三國時期魏國武將。本為鮑信部將,鮑信為救曹操而死,于禁歸屬曹操。此后,跟隨曹操伐呂布、圍張超、掃黃巾、擊袁術。曾在張繡造反時討伐不守軍紀的青州兵,并固守營壘,因此曹操稱贊他可與古代名將相比。

                  在官渡之戰,又數次立下戰功。跟隨夏侯惇在博望坡被劉備擊敗。跟隨夏侯淵在東海郡逼降昌豨。然而,在討伐梅成時,于禁輕率地回軍,導致敵軍占據了地利。此后的十年,都沒有再獨立領兵。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襄樊之戰爆發,于禁再次獨立領兵,卻遭遇洪水,在敗給關羽后投降,致使晚節不保。關羽敗亡后,于禁從荊州獲釋到了吳國。黃初二年(221年),孫權遣還于禁回魏,同年去世。

                  3、于贈是唐代六詔之一的越析詔王,是前任王波沖的兄子。波沖與豪酋張尋求相繼被殺后,部落無人領導,于是連同土地歸附南詔。于贈不同意,與一些部眾渡瀘水,走到龍佉河建邑。后來南詔進侵,于贈戰敗后投瀘水死,政權滅亡。

                  4、于謙,漢族 ,1969年1月24日生于北京,祖籍陜西藍田。相聲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員、北京搖滾協會副會長、北京馬術文化節兒童馬術推廣大使。

                  1982年考入相聲班學藝,在校期間跟隨相聲演員王世臣、羅榮壽、高鳳山、趙世忠學習。1985年拜師石富寬先生。1995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影視導演系。

                  2000年開始與郭德綱合作表演相聲,之后參與電視劇《九九歸一》的拍攝,2001年出演電視劇《天下第一丑》,接著又參與電視劇《孫中山》的拍攝,2010年主演電影《三笑之才子佳人》,2013年與郭德綱搭檔登上春晚舞臺。

                  5、于成龍(1617年—1684年) ,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初名臣、循吏。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歷史上姓于的名人

                  于 公

                  漢代東海郯(今山東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為縣獄吏。執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決皆不恨。他所洗雪的“東海孝婦”一案,以善于決獄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談。并且為中國民間代代相傳的因果報應的道德規范,留下了為善為惡“萬應不爽”的典型。

                  于 吉

                  一作干吉,瑯琊(今山東省膠南市)人,東漢時方士,據稱在曲陽泉水上得神書《太平清領書》(實為自著),多巫覡雜語。后至南方以符水為人療病,人多事之,遂為吳·孫策所殺,著有《太平清領書》傳世。

                  于 禁

                  字文則,曹操時期外姓第一將。早期隨鮑信起兵討黃巾,后來又一起歸附曹操,被任為軍司馬。從此跟隨曹操四處征戰,屢建功勛。曹操征張繡失利,大軍潰散,唯獨于禁臨危不亂,且戰且退. 路遇青州兵四處搶劫,被于禁追殺后就去告發于禁叛變,于禁先扎下營寨才去見曹操,曹操問他怎么不先來解釋,于禁認為分辯事小,退敵事大,曹操對于禁堅毅沉穩的作風大加贊賞,封他為益壽亭侯。后來在敗呂布,破袁紹等大小戰役中,于禁等五良將都輪流任先鋒和后拒,成為曹軍將領中的骨干精英。曹操曾經因惱怒朱靈而想撤掉他的兵權,就派于禁去辦,于禁手執文書僅帶數十騎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在曹軍中就是這樣地令人畏懼。官至左將軍,假節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包圍曹仁,于禁率軍救援,漢水泛濫,七軍被淹,于禁放棄抵抗而被俘,關押在江陵,而曹仁的部下龐德卻不屈被殺。后來關羽被孫權所破,于禁獲釋而到了吳國,直到黃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國,那時他都已經須發皆白,面容憔悴,見了皇帝淚流滿面。曹丕下旨,認為于禁兵敗是洪水暴發所致,而不是軍事指揮上的錯誤,并引用春秋時名將荀林父孟明視的事例來安慰他。后來命于禁去高陵祭拜曹操,并預先在陵中畫有他戰敗降敵,而龐德不屈的圖畫,于禁見到后,慚愧發病而死。謚為厲侯。

                  于栗磾

                  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黑槊將軍,世間少有的猛將。請看魏書《魏書.于栗磾傳》

                  于 烈

                  北魏忠臣的楷模。深受拓跋宏等四代北魏皇帝的器重。

                  于 昕

                  北朝懷朔、武川鎮將。在北魏擊破柔然的過程中,立有大功。

                  于 濆

                  唐代晚期詩人,雖不為時人所重,但卻具有顯著現實主義創作特色,藝術上雖不夠錘煉,但質樸無華,明快直切。《全唐詩》收其詩四十五首。

                  于 謙

                  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間進士,曾歷任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期間,平反冤案,賑濟災荒,頗得民心。英宗時,宦官王振專權,朝廷腐敗。蒙古瓦剌貴族也先率軍來犯,明軍出兵阻擊,全軍覆沒,英宗被俘,舉國上下為之震動。一些朝臣主張南逃避敵,于謙力排眾義,誓死保衛京師,并擁成王為帝(景帝)。后瓦剌軍破紫荊關直逼京師,他親自督戰,擊斃也先,大敗瓦剌軍。后官加少保,總督軍務。英宗被釋放后,于景泰八年發動“奪門之變”,奪回帝位。于謙被捕下獄,以“意欲謀逆”罪被叛處死刑,史稱“行路嗟嘆,天下冤之”。憲宗成化時,于謙被復官并賜祭,葬于西湖三臺山麓。有《于忠肅集》。

                  于 準

                  清代山西省永寧(今屬交口)人,清官于成龍的孫子,官至江蘇、貴州巡撫。輯有《于清端公政書》等,于成龍的許多事跡都是他給整理的。

                  于 振

                  清代江蘇金壇人。字鶴泉,號秋田。生卒年不詳。清雍正元年(1723年)狀元。此科為慶祝雍正帝登極大典特設恩科。雍正帝以于振為其登極首科狀元,恩賜有加。除依例授職翰林院修撰外,還讓他以修撰銜入值南書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鄉試主考官。雍正三年,賜居澄懷園。雍正五年,出任湖廣學政。后因事遭貶,降為行人司司副。

                  于定國

                  字曼倩,系于公之子,西漢東海郯縣人,漢初丞相,少學法于父,后為獄吏,宣帝時,任廷尉,決疑平法,后為丞相,被封為西平侯。

                  于志寧

                  唐代官吏。字仲謐(558-665),京兆高陵(今屬陜西省)人,貞觀中為太子右庶子,高宗時拜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并封燕國公,以華州刺史致仕。

                  于休烈:唐代洛陽人,開元初舉進士,累官至積賢殿學士。性恭儉仁愛,禮賢下士。本性真誠樸實,機警聰明。肅宗即位當了皇帝,于休烈從中都趕到京城被任命為給事中,后來又改任為太常少卿兼知禮儀使。中原遭到戰亂破壞,文物書籍損失嚴重,于休烈將自己收藏的《五代論》獻給國家,肅宗皇帝很滿意,任命他為工部侍郎。于休烈在朝中任職三十多年,擔任過許多重要顯赫的官職,但家中卻沒有什么積蓄。一直保持正直儉樸,溫文爾雅,從來也不將喜怒顯示在臉上,他禮賢下士,鼓勵提拔年輕人。雖然他官位高責任大,但工作勤奮,不知疲倦。他非常愛好讀書,手中整天都拿著書本。

                  于玭(1507—1562)

                  字子珍,號冊川,自幼聰惠。山東東阿人(今屬平陰縣)曾在副都御史劉隅等所辦的東流書院讀書。十三歲即考取庠生。又補廩生,后又在山東生員競考中獲第一名。被稱為神童。嘉靖七年戊子(1528)舉人,任許州知州,服闋寧、靖州知州,二十年辛丑(1541)謁選,先后為許州、靜寧州知州、平涼府同知。因他判案公道,斷案如神,又體恤百姓,并親到民間放賑救貧,眾皆交口稱頌,三年后升平涼府同知。又三年后,因政績卓著,再升慶陽府知府。累贈通議大夫,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三十一年壬子(1552)辭官歸。后謝居家園。其原配便是劉隅兄,進士劉田之女,誥封淑人。

                  于慎思(1531—1588)

                  字無妄,號航隱,又號龐眉生,小字襕衫。山東東阿人(今屬平陰縣)東阿諸生、太學生。善古歌行,尤工古賦,有《龐眉生集》、《群書題跋》等。二兄于慎思,受其父影響,少年負志,博覽群書,尤愛兵家著論,且記性極強,過誦而不忘。曾隨父戎邊。受大中丞張子立青睞。十九歲入鄉試時,因考場兵備森嚴,強令考生解衣光腳,視考生如犯人,因而惱怒,從此不再科試。萬歷十五年,于慎思入京師,居于慎行官坻,“欲試詞林游太學,”不幸逝世于京師,享年五十八歲。朝中各部,皆去挽吊。留有著作《龐眉生集》,于慎行為其作序。所作《石淙記》、《游監山記》,是描寫洪范山水的好文章。因他鐘愛褚村石淙景致(即今洪范鎮紙坊村東南),特在此構筑別墅,會四方文人墨客賞景賦詩。

                  于慎行:(1545.11.3—1608.1.9),

                  享年63歲。字無可,更字無垢,又字可遠,號谷山,世稱于閣老。 五世祖于慎行明代東阿(今屬山東省平陰縣)人。十四歲,試童子科,六人為首。明隆慶二年(1568)十七歲入進士弟, 五世祖于慎行授翰林院庶吉士,破格授翰林院編修。擢升經筵日講官,選庶吉士,先后曾任修撰、侍講、左諭德、侍讀學士、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禮部尚書兼學士,后累升資政大夫,禮部尚書,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東閣大學士,萬歷三十五年卒,贈太子太保謚文定。著有《谷城山館文集》、《谷城山館詩集》、《讀史漫錄》、《谷山筆塵》、《兗州府志》、《東阿縣志》等百余卷留世。他娶妻秦氏,累封淑人。在史館以讀書為事,明習典制,貫通百家,與馮琦并為文學名臣。其詩文弘麗,一時推為大手筆。著有《讀史漫錄》、《谷城山館詩文集》等。

                  于元燁

                  字仲華,山東東阿人(今平陰洪范鎮謝莊人)中書舍人,歷遷常州、順天二府通判,刑部員外郎中,莉平府知府,兵部尚書兼七省督師,賜尚方劍,終殉國。世稱“金陵尚書”

                  于成龍

                  字北溟(1617-1684),號于山,山西省永寧(今屬交口)人,清代廉吏,其為官清廉,愛民如子,重視教育,興修學校,康熙贊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兩江總督。

                  于敏中

                  字叔子(1714-1779),號耐圃,清江蘇金壇人,于漢翔孫,清雍正癸卯年(1723年)狀元于振之弟。少時資性過人,讀書勤奮,雍正七年(1729年)考取舉人。乾隆丁已年(1737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執掌山西試。不久擔任山東、浙江學政,掌管所屬各府、廳考試童生及生員。敏中擔任浙江學政期間,考吏拔秀,罷庸補能,按期組織勻舉,擔任會試總裁,所拔多知名士。因其滿腹經綸,文章冠絕一時,書法清秀灑脫,又通熟掌故,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選任兵部侍郎,后改戶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存,期間奉旨編纂《戶部則例》126卷。乾隆二十五任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歷時近20年;還就任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文淵閣領閣事先培植職,朝廷諭書多出其手。清廷 開設四庫館,他受命為正總裁,與大學士劉統勛力主搜輯《永樂大典》中古書。還擔任國史館、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館總裁。平定四川金川時,敏中負責軍書旁午,以書旨功賞戴雙眼花翎,畫像掛列紫光閣。乾隆四十二年敏中奏準,以紀事本末體撰寫《欽定臨清紀略》16卷。翌年,又奉旨編輯《西清`硯譜》24卷。還著有《素余堂集》、《日下舊聞考》159卷。卒后贈文襄,賜祭葬。

                  于式枚

                  清末官員,民初遺老。字晦若(1853-1916)。賀縣(今賀州)人。光緒六年(1880年)進士,授兵部主事。充李鴻章幕僚多年,奏牘多出其手。1896年參加康有為倡設的保國會。1906年任廣東提學使,廣西京官聯名上奏薦其兼任廣西鐵路公司總理,規劃建筑廣西境內鐵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憲政大臣,上奏反對立憲和召開國會,維護專制皇權,立憲派請罷。因得皇族和頑固派支持,擢升郵傳部侍郎、禮部侍郎、學部侍郎、修訂法律大臣、國史館副總裁。辛亥革命后悲憤憔悴,穩居青島,謝絕袁世凱聘為參議。1916年移居上海病死。

                  于右任

                  原名伯循,字誘人,后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號騷心、髯翁,晚號太平老人,陜西省三原人。光緒舉人。早年投身民主革命,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活動。國民黨南京政府成立后,歷任審計院院長、政府委員、監察院院長、最高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又是著名書法家、詩人,善草書,1964年病逝于臺灣,有《右任文存》、《右任詩存》行世。

                  于學忠

                  國民黨愛國將領。字孝侯(1890-1964),山東省蓬萊市于家莊村人,早年為吳佩孚之干將,后離吳投張,轉入奉系,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過臺兒莊戰役和武漢保衛戰,是張學良被軟禁后奉系的重要將領。

                  于桑: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公安戰線的優秀領導干部、公安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享受部長級醫療待遇老紅軍。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于姓的歷史來源及其歷史名人!!!急需

                  我國的于姓,有兩個主要的來源,一支源自周文王的姬姓,

                  一支則是傳自晉時鮮卑族拓跋氏所建的代國。

                  于謙 于禁 于斌 于全興 于成龍(天下廉吏第一)

                  歷史上的名人有姓于的么

                  于 公:漢代東海郯(今山東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為縣獄吏。執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決皆不恨。他所洗雪的“東海孝婦”一案,以善于決獄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談。并且為我國民間代代相傳的因果報應的道德規范,留下了為善為惡“萬應不爽”的典型。

                  于 吉:一作干吉,瑯琊(今山東省膠南市)人,東漢時方士,據稱在曲陽泉水上得神書《太平清領書》(實為自著),多巫覡雜語。后至南方以符水為人療病,人多事之,遂為吳·孫策所殺,著有《太平清領書》傳世。

                  于 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省泰安南)人,三國時魏國名將,因征戰有功,封益壽亭侯,后被水淹七軍,為關羽所擄,釋放后,羞愧而死。

                  于栗磾: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黑槊將軍,世間少有的猛將。請看魏書《魏書.于栗磾傳》

                  于 烈:北魏忠臣的楷模。深受拓跋宏等四代北魏皇帝的器重。

                  昕:北朝懷朔、武川鎮將。在北魏擊破柔然的過程中,立有大功。

                  于 濆:唐代晚期詩人,雖不為時人所重,但卻具有顯著現實主義創作特色,藝術上雖不夠錘煉,但質樸無華,明快直切。《全唐詩》收其詩四十五首。

                  于 謙: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間進士,曾歷任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期間,平反冤案,賑濟災荒,頗得民心。英宗時,宦官王振專權,朝廷腐敗。蒙古瓦剌貴族也先率軍來犯,明軍出兵阻擊,全軍覆沒,英宗被俘,舉國上下為之震動。一些朝臣主張南逃避敵,于謙力排眾義,誓死保衛京師,并擁成王為帝(景帝)。后瓦剌軍破紫荊關直逼京師,他親自督戰,擊斃也先,大敗瓦剌軍。后官加少保,總督軍務。英宗被釋放后,于景泰八年發動“奪門之變”,奪回帝位。于謙被捕下獄,以“意欲謀逆”罪被叛處死刑,史稱“行路嗟嘆,天下冤之”。憲宗成化時,于謙被復官并賜祭,葬于西湖三臺山麓。有《于忠肅集》。

                  于 準:清代山西省永寧(今屬交口)人,清官于成龍的孫子,官至江蘇、貴州巡撫。輯有《于清端公政書》等,于成龍的許多事跡都是他給整理的。

                  于 振:清代江蘇金壇人。字鶴泉,號秋田。生卒年不詳。清雍正元年(1723年)狀元。此科為慶祝雍正帝登極大典特設恩科。雍正帝以于振為其登極首科狀元,恩賜有加。除依例授職翰林院修撰外,還讓他以修撰銜入值南書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鄉試主考官。雍正三年,賜居澄懷園。雍正五年,出任湖廣學政。后因事遭貶,降為行人司司副。

                  于定國:字曼倩,系于公之子,西漢東海郯縣人,漢初丞相,少學法于父,后為獄吏,宣帝時,任廷尉,決疑平法,后為丞相,被封為西平侯。

                  于志寧:唐代官吏。字仲謐(558-665),京兆高陵(今屬陜西省)人,貞觀中為太子右庶子,高宗時拜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并封燕國公,以華州刺史致仕。 于休烈:唐代洛陽人,開元初舉進士,累官至積賢殿學士。性恭儉仁愛,禮賢下士。本性真誠樸實,機警聰明。肅宗即位當了皇帝,于休烈從中都趕到京城被任命為給事中,后來又改任為太常少卿兼知禮儀使。中原遭到戰亂破壞,文物書籍損失嚴重,于休烈將自己收藏的《五代論》獻給國家,肅宗皇帝很滿意,任命他為工部侍郎。于休烈在朝中任職三十多年,擔任過許多重要顯赫的官職,但家中卻沒有什么積蓄。一直保持正直儉樸,溫文爾雅,從來也不將喜怒顯示在臉上,他禮賢下士,鼓勵提拔年輕人。雖然他官位高責任大,但工作勤奮,不知疲倦。他非常愛好讀書,手中整天都拿著書本。

                  于慎行: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隆慶進士。萬歷初歷翰林院修撰,充日講官。因劾張居正奪情,引疾歸。后起官,歷侍講學士、禮部左右侍郎,累遷至禮部尚書。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尋病卒。在史館以讀書為事,明習典制,貫通百家,與馮琦并為文學名臣。其詩文弘麗,一時推為大手筆。著有《讀史漫錄》、《谷城山館詩文集》等。 于成龍:字北溟(1617-1684),號于山,山西省永寧(今屬交口)人,清代廉吏,其為官清廉,愛民如子,重視教育,興修學校,康熙贊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兩江總督。

                  于敏中:字叔子(1714-1779),號耐圃,清江蘇金壇人,于漢翔孫,清雍正癸卯年(1723年)狀元于振之弟。少時資性過人,讀書勤奮,雍正七年(1729年)考取舉人。乾隆丁已年(1737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執掌山西試。不久擔任山東、浙江學政,掌管所屬各府、廳考試童生及生員。敏中擔任浙江學政期間,考吏拔秀,罷庸補能,按期組織勻舉,擔任會試總裁,所拔多知名士。因其滿腹經綸,文章冠絕一時,書法清秀灑脫,又通熟掌故,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選任兵部侍郎,后改戶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存,期間奉旨編纂《戶部則例》126卷。乾隆二十五任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歷時近20年;還就任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文淵閣領閣事先培植職,朝廷諭書多出其手。清廷 開設四庫館,他受命為正總裁,與大學士劉統勛力主搜輯《永樂大典》中古書。還擔任國史館、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館總裁。平定四川金川時,敏中負責軍書旁午,以書旨功賞戴雙眼花翎,畫像掛列紫光閣。乾隆四十二年敏中奏準,以紀事本末體撰寫《欽定臨清紀略》16卷。翌年,又奉旨編輯《西清`硯譜》24卷。還著有《素余堂集》、《日下舊聞考》159卷。卒后贈文襄,賜祭葬。

                  于式枚:清末官員,民初遺老。字晦若(1853-1916)。賀縣(今賀州)人。光緒六年(1880年)進士,授兵部主事。充李鴻章幕僚多年,奏牘多出其手。1896年參加康有為倡設的保國會。1906年任廣東提學使,廣西京官聯名上奏薦其兼任廣西鐵路公司總理,規劃建筑廣西境內鐵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憲政大臣,上奏反對立憲和召開國會,維護專制皇權,立憲派請罷。因得皇族和頑固派支持,擢升郵傳部侍郎、禮部侍郎、學部侍郎、修訂法律大臣、國史館副總裁。辛亥革命后悲憤憔悴,穩居青島,謝絕袁世凱聘為參議。1916年移居上海病死。

                  文章來源:http://www.412cn.com/7t1pjsi1.html

                    <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哎呦视频在线资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