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裴洪崗為啥叫裴奶奶,裴洪崗醫生是哪里人,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黃帝內經》(相傳為黃帝所作)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相傳為黃帝所作。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
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黃帝內經成編于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并吸收了秦漢有關天文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2、《傷寒雜病論》 東漢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確立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規律,它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著作,開創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同時在制劑學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對后世也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歷代醫家無不尊張仲景為“醫圣”,故有“醫圣者,即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
3、《神農本草經》 (相傳為神農氏所作)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于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于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
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4、《本草綱目》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時珍(東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歷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此書采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序例(卷1、2)相當于總論,述本草要籍與藥性理論。
卷1“歷代諸家本草”,介紹明以前主要本草41種。次輯錄明代以前有關藥物氣味陰陽、五味宜忌、標本陰陽、升降浮沉、補瀉、引經報使、各種用藥禁忌等論述,其中又以金元諸家之論居多。卷3~4為“百病主治藥”,沿用《證類本草》“諸病通用藥”舊例,以病原為綱羅列主治藥名及主要功效,相當于一部臨證用藥手冊。
5、《千金方》 唐 孫思邈
《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作者孫思邈,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唐朝孫思邈所著,約成書于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后世醫家影響極大。
《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其治內科病提倡以"五臟六腑為綱,寒熱虛實為目",并開創了臟腑分類方劑的先河;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為針灸治療提供了準繩,對針灸取穴的準確性頗有幫助。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黃帝內經
百度百科-傷寒雜病論
百度百科-神農本草經
百度百科-本草綱目
百度百科-千金方
來源一:
曾姓起源于姒姓。
1、黃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據說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當時的舜帝就賜予禹姒姓。發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將帝位禪讓給禹。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國號夏后氏。
2、夏朝建都于陽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建立鄫國。
3、古代習慣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實力并不強大的鄫國歷經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其后代用原國名“鄫”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4、曾姓長久以來,一脈傳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實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無二曾”的說法。
來源二:
少數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滿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絕大部分的父系是漢族。
擴展資料:
姓氏的分類
1、單姓
單姓(dān xìng):只用一個字的姓。與復姓相對。如:“王、李、張、劉、陳、智、楊、黃、趙、周、吳、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據統計,中國有單姓6931個。
2、復姓
復姓(fū xìng),指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如:歐陽、司馬、上官、西門。復姓的來源較多,如官名、封邑、職業等,有些則源于少數民族改姓。
3、《中國姓氏大辭典》顯示,中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雙字姓9012個、三字姓4850個、四字姓2276個、五字姓541個、六字姓142個、七字姓39個、八字姓14個、九字姓7個。
4、分別為:西木感給特杜立給特、西木薩給特杜立給特、西姆薩給特杜立給特、那烏那基爾杜立給特、禿禿黑里兀惕塔塔兒、烏朗漢吉爾莫吉爾敏、奧勒特給特瑪魯基爾、十字姓1個即:伙爾川扎木蘇他爾只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曾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姓氏
先推薦幾本公認的 好書、、
★★★★★ ◎綰青絲◎(完) 華麗型 。
(雖然大家都推薦過了,但為表支持,還是寫上去)情節曲折離奇,文字優美流暢,結構大氣,難得的精品。寫出這樣的書,除了文學功底,沒有一點天分是無法做到的。
★★★★☆ ◎木槿花西月錦繡◎(連載中) 華麗型 。
偶以為是除了綰青絲以外,最合我心意的一本好書,也是穿越書中難得的精品。文中兩男角的粉絲——白粉和段盟,在書評區打個不可開交,光是看那數量龐大,精品良多的書評,就值回票價拉!
★★★★ ◎歌盡桃花◎(連載中) 幽默型 。
語言風趣,感情細膩,文字流暢,讓你笑中有淚,淚中有笑。
★★★★ ◎鳳開新元之孟麗君傳奇◎(連載中) 勵志型 。
堪稱女性勵志小說的精品,言情不多,更多的是女主角官場沉浮,造福萬民的經歷和成長的過程,盡展現代女性精明干練,志存高遠的品質。文字樸實流暢,情節合理,結構精當。它也許未必合所有人的口味,但不可否認,它的確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書。畢竟,人生,除了愛情,還有更多的東西,包括事業,包括理想,還有友情……
P.S.
關于孟麗君的穿越小說還有很多,都是精品,例如:
◇剛柔并蓄的麗君,最軟弱的皇帝:《再生緣之孟麗君傳奇》
◇最柔弱的麗君,最強悍的皇帝,最癡情的皇甫: 《我來到了元朝》
◇最BH的麗君,最有才的皇帝,最無恥的皇甫:《新再生緣(麗君之鳳翔天翼)》
★★★★ ◎瀟然夢◎(完) 傳奇型 。
文字優美,情節曲折,人物生動。
喜歡這部文,主要是喜歡文中的男配——衛聆風,一個深情的帝王,一個高貴優雅的男人,一個心懷天下的偉丈夫,一個堅忍卓絕的奇男子,一個,一個無法贏得愛人心的孤獨的人……
他讓人心痛,讓人惋惜,卻無法也不會后悔他的選擇,天下,永遠是他的責任,他無法放下這個責任,去追隨他愛的人,因此,只能放手,默默祝福她與所愛白頭到老,而自己,則只能在萬人之上的寶座上獨酌苦酒。
★★★★ ◎穿越之宮女◎(連載中)
冷靜聰慧,靈動狡黠,獨立堅強,這就是我們的女主。
姐妹三人一同跌入康熙年間,女主被迫進入宮中,掀起一場又一場的巨浪,為宮中卑微的宮女,找回了自信和自強;女主更是與康熙患難見真情,然而擁有三宮六院的皇帝,能成為作為現代女性的女主的最后歸宿嗎?
而她的兩個妹妹一個成為武林俠客,一個成為經商能手,他們的故事又將如何呢?
(怨念中~~~雖然是好書,可惜作者更新龜速,慎入)
★★★★ ◎黯鄉魂◎(完) 奇幻型 。
三人穿越,終是各有各的歸宿,在愛情,在欲望面前,友情是否依然長存?
文章輕松愉快,文字樸實,情節稱得上是曲折離奇,人物形象活靈活現。
尤其是女主角,性格中既有男兒的爽朗風流,又有女兒的細膩溫柔,簡直是男女通殺,十分BH,深得讀者喜愛。
里面的男角個個是美男,各有各風采,相信大家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喜歡的類型。
P.S.也許這篇文不是最好的,但卻是我最喜歡的,尤其是女豬的性格。
★★★★ ◎宅女在古代后宮的幸福生活◎(連載中)
懸念迭起,情節曲折,感情細膩——總的來說,給我一種神秘感。
女豬BH女一個,性情活潑開朗;腐女一個,滿腦子“宅”念;堅強得讓人落淚,聰慧得讓人憐惜。
男豬讓人又愛又恨,所謂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就是這樣了吧。
★★★★ ◎宮斗◎(連載中) 勵志型 。
婦科圣手?食療大師?按摩高手?還是,架空版的大長今?
也許都是,也許也都不是。
她善用現代的知識,在風波四起的皇宮內外,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憑借自己的堅忍和冷靜,努力活出自己的一份精彩,也許,會有一天,像大長今一樣,活出自己的傳奇!!
★★★★ ◎穿越之陌上花◎(完)
情節曲折緊湊,文字樸實流暢,感情細膩感人。
獨到之處便是本書的口號:穿得好,不如專業學得好!
且看女主一個生物學研究生,如何憑借自己的專業優勢和聰明冷靜,去解決一道又一道的難題,去贏得一份真摯的愛情。
文中的皇帝是一個世間罕見的癡情人,也許在穿越小說里,為愛情放棄王位的不少,但感情描寫得如此細膩,癡情的如此感天動地的皇帝還是絕無僅有的阿!
★★★★ ◎月沉吟◎(連載中) 華麗型 。
作者文筆相當好,里面的詩詞多是出自作者之手,文題更是華麗優美,更新穩定,光是看這一點就值的一看啦。
女豬文武全才,男豬冰山男一個,男配陰險男一個,前世瓜葛,神怪之說夾雜在行文中,平添了一份神秘感。
里面的人物,寥寥幾筆,無比生動,文章沉郁中夾雜著幽默,讓人看著舒心。
就是有時節奏控制得不好,情節進展不快。不過通常光顧著欣賞她華麗的文字和有趣的故事,也不覺得她拖沓了。
P.S.文筆跟這篇文有些類似的就是《醉玲瓏》了,雖然沒看完,不過也是強烈推薦的。
★★★★ ◎雙闕◎(連載中)
文字簡練,感情細膩,寥寥數筆,人物便躍然紙上。
穿越到戰國時代的文不少,可是文字風格如此獨樹一幟,蘊含古風的文章確是絕無僅有的。
情節雖然簡單,卻將人物之間的感情描寫得十分細膩動人,強烈推薦。
★★★★ ◎蔓蔓青蘿◎(完)
故事、文筆還是不錯的,不過個人不太喜歡就是了。
這部書在晉江十分出名,占據半年榜榜首有數月之久,也許,還是值得推薦的。
★★★☆ ◎大漢女狼◎(完)
女主小烈子,天不怕地不怕,滿腦子鬼主意。
穿越成為衛子夫,將漢朝搞得個天翻地覆,用美食俘虜眾多歷史名人;身為天命之女,吸引了皇帝劉徹的眼光;又俘獲了魔教教主的心……
什么?原來女豬前世還是個神仙來著!今世來續前世緣?暈~ 。
前面寫得挺搞笑的,就是后面的神仙說顯得頗為突兀,結局倉促了點。
總的來說,還是值得一看Di。
★★★☆ ◎亂世紅顏夢◎(連載中) 傳奇型 。
亂世中,女豬憑借自己的現代知識和高華氣質,引來驚世矚目。
在逃脫了一場有陰謀的婚事的同時,卻又被野心勃勃的霸王看上。
究竟女豬能否全身而退,贏得自己的一份自由呢?敬請拭目以待。
搞笑的風格 不曉得你喜歡不
《弄兒的后宮》
作 者:小魚大心 類別:浪漫言情-穿越時空 。
作品關鍵字:NP、搞笑、H頻繁=_=||| 。
一個從來不慣著領導的弄兒,因為沒被領導慣著,開除回家,吃了一碗郁悶的泡面,就被煤氣熏來男尊女卑的古代,睜開眼睛的瞬間,看見一個美得不分男女的狐媚人物赤裸裸地親吻著她雪白的大腿,當即感慨:天啊,地啊,中間稀薄的空氣啊,老天終于肯正視她夜不能寐的真正原因,明白了小雨幾度冷,身邊需男伴了!
突然涌進的捉奸人群,讓弄兒明白,革命尚未成功,騙男色的道路仍需努力,但她的命運又豈是這些人能束縛住的?就連那一見面就上演直播片的變態紫眸宮主,不也被她壓在身下當了人肉坐墊?還惡心得飛奔而出狂吐不已!哼!誰想欺負她曉弄兒?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看看自己都沒有“國罵”的本領!
帶著紫眸宮主交代的任務,看曉弄兒雄赳赳氣昂昂,高喊有男色不占,還不如王八蛋的磅礴口號,惡搞與男尊女卑的世界,收復各位絕色男子,與自己的嬉笑怒罵間……
《我成了鳳凰》
作 者:千云煙雪 類別:浪漫言情-穿越時空 。
作品關鍵字:穿越變成一只鳥
別人穿越變的是絕色大美女,要不就是千金大小姐,偏偏自己卻穿越卻變成一只鳥,還是號稱南方守護神獸的浴火鳳凰。就算這樣,也要做最快樂的浴火鳳凰。
等自己七色冠全長出來,什么九尾狐貍精,什么東方青龍,自己全都不放在眼里,放馬過來吧!
《我不是王妃》
作 者:青嵐 類別:浪漫言情-穿越時空 。
作品關鍵字:穿越
誰能告訴我,我究竟是穿越到了異時空,還是不小心掉到了漫畫世界里?
一臉溫柔笑容的銀殿竟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
有著藍色眸子,銀色短發的小白竟然就是我的王爺未婚夫?……
雖然王妃是個高薪職業,可是我真的不適合干這行啦……美麗師傅,快來救我啊……
面具騎士,
這種桃花運我不要了!
《美男賣身契 》
作 者:別離十二 類別:浪漫言情-穿越時空 。
作品關鍵字:別離十二,賣身契 。
一場荒唐的鬧劇,文羽穿越時空變成了魔教妖女!來到新家,什么都不知道的她,只好假裝失去記憶,沒想到,這具身體會生前的主人是個壞女人,她翻天覆地把現代的東西發揚光大,甚至虜獲了眾多美男的芳心,拿出一張賣身契,讓所有的美男都畫上押!可沒想到,原來一場單純的游魂術,竟然是苦心經營多年的陰謀,回到現代和留在古代,她該何去何從……
本文屬于惡搞,廢話居多,不喜者勿看!
《玩轉古代行》
作 者:夢語林汐 類別:浪漫言情-穿越時空 。
作品關鍵字:穿越.舒雨妃
一個剛失戀不久的女大學生在突然的情況下被黑白無常勾錯了魂,又在無法回原體的情況下,穿越到了一個青樓女子身上,開始了一段新的路程。
(內加搞笑情結,心臟不好勿看)
《女皇進化論》
作 者:紫豆芽 類別:浪漫言情-穿越時空 。
作品關鍵字:周星星,
在第101次哀掉自己的不幸后,
我老實接受了穿越這個事實。
(作者:人都穿過去了,不接受行嗎?)俗話說,競來之,即安之。
既然老天選中偶來穿越時空,肯定是降大任于小女子也。
所以必先K其腦門,倒其茶水,穿其時空。老天爺我接受你的大任了。
我一定各位穿越繼承各位穿越同仁的遺志(眾穿越同仁:我們還沒死),且發揚光大,以泡盡天下帥哥為已任。
令可泡錯一千,也不放過一個。
建立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美男后宮。
當史上最強之女皇(作者:我不認識她老天爺:我開始后悔讓她穿越了;女豬:反對無效)
《 穿越與反穿越 》
作 者:妖舟 類別:浪漫言情-穿越時空 。
作品關鍵字:穿越
穿越好,把馬子看美男,金銀財寶手里攥。穿越好,出天山入龍譚,絕世武功身上纏。穿越好,走江湖游深宮,中外歷史聽我侃。穿越好,主角命好,沒什么本事,也能當韋小寶!穿越好,配角長得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還瞎了眼的總往主角身邊靠~以黃金規律為指導方針,歌舞與寫詩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謹記廣泛撒網重點培養的擇偶原則,來吧,我們去穿越!
《女駙馬男公主》
作 者:岸芷町藍 類別:浪漫言情-穿越時空 。
作品關鍵字:女扮男裝 穿越 男扮女裝 。
人家都是穿越到古代當公主,娘娘,大家小姐,或者武林高手,怎么自己卻稀里糊涂女扮男裝成了駙馬呢,這一旦秘密泄露,自己的小命不就要丟在古代了嗎?為了坦白從寬,喬羽經過劇烈的心理斗爭,決心告訴公主主真相。以下是兩人成親第一夜的對白。
“公主,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希望你能原諒。”
“駙馬,你不會是想告訴我你早就成過親了吧?”
“比這還嚴重。”
“難道還有了孩子。”
“比這還嚴重。”
“你總不能說你已經有了孫子吧?”
“比這還嚴重,其實,我是女扮男裝。”
“我不信,你一定是在騙我,對不對?”
“真的,不信,你把手伸過來就知道了。” ………
《泡個老公回來愛》作者:孟琴 TXT下載 。
作 者:孟琴 類別:浪漫言情-穿越時空 。
作品關鍵字:孟琴
(注:本文彩用了多種夸張、無厘頭、搞笑的手法編寫而成,看不慣的朋友請慎入……)
因為神經病爺爺的一句話,她被扔到了古代,說什么她的真命天子就在“澤柳山莊”,錯過他她這輩子都休想再嫁?!乖乖,有沒有搞錯?沒有相片沒有名字讓她怎么找?萬一是瘸子、瞎子、特等殘廢怎么辦?!很虧耶!
這女人竟然聲稱是他命中注定的老婆,他的真命天女?!錯了吧?他既沒有指腹為婚的對象也沒有心儀之人,她是從哪冒出來的?!啥?還未來?還泡他?還強吻?這些通通不算,她怎么還把未來的東西搬到了古代,還在他房前大跳熱辣街舞?!他爹也受到了這該死女人的毒害,竟然迷戀上了電視里的美女選秀!天天足不出戶,功也不練了,茶也不喝了,飯也不吃了,天天抱著電視不撒手!莊丁、婢女更是無一逃過!哦,老天爺,這女人把我的生活搞的一塌糊涂,你別這么整我了好不好?我投降……
《我要跟你走》
作 者:月上玲瓏 類別:浪漫言情-穿越時空 。
作品關鍵字:莫小樓 搞笑
莫小樓宣言:又帥又深情的男豬們堅持住啊,美麗到風華絕代可愛到人見人愛的莫小樓就要來拯救你們了!沖啊!
一直喜歡這樣的女生,有點小聰明,又有些迷糊,有那么點自私那么點狡猾,但又很可愛很善良,想笑的時候就大聲笑,想哭的時候就放聲哭,愛一個人可以天荒地老,恨一個人可以至死方休,選擇了就不再放手。
很搞笑的一部作品,莫小樓很可愛啊~~~文字也不錯 。
清穿的 再推薦幾部
《步步驚心》桐華:四爺、若曦 。
正劇文,我最喜歡的一部,將康熙朝九龍奪嫡那一段歷史寫的很到位,人物刻畫的也很生動,對感情地描寫也很細膩。溫文如玉的八爺、深沉內斂的四爺、誠摯爽利的十三、肝膽相照的十四,他們在若曦的生命中都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若曦和四爺的感情讓人心疼,更讓人佩服。
若曦和十三“只為交心,無關風月”的友情更讓人動容。這也是我覺得全部最閃光的地方,草原上的那首《一剪梅》,相信這個場景是讀過這本書的人記憶最深刻之一。
《四爺黨》我的愛人叫胤禛悠悠晴天:四爺、靳小攸 。
此篇是我看過的最不同凡響的一篇,女主穿越六次,經歷了四爺的一生。其間出現了很多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雍正朝的名人。帶點搞笑、帶點科幻、帶點神話,但絕對不是一篇粗俗惡整歷史的文。文章語言近乎白描,給人一種悠然敘事、娓娓道來的感覺。
《清空萬里》星野櫻:八爺、夏春耀 。
第一次聽見她叫“春耀”
八爺:“好名字。” 腹語:好實用的名字。
第一次聽見她姓“夏”
八爺:“好名字。” 腹語:好危險的名字。
此文有點笑惡整,有時也有些思想和語言上的小出格,但其實是一篇很干凈的文,不要只看表面啊。
里面有愛說冷笑話的四爺、機靈滑頭卻幼年早逝的弘暉、因為一個包子的誤會而感動不已的九爺、以和一個紅薯同一價錢買了夏春耀的十四。
弘暉其實是整篇文中一個很重要的線索,他與夏春耀之間的感情很深厚,還幫著她追八爺。文中弘暉這個線索是我喜歡這篇文的一個重要原因。
結局很好!
《夢回大清》金子:十三、小薇 。
經典清穿,不多說了。
《恍然如夢》月下簫聲:十三、婉然 。
情節挺復雜的,四、八、十三、十四都喜歡她,但婉然喜歡八爺。八爺因為理想和追求選擇了凌霜,但對婉然“非石非席”的承諾卻始終沒變。十三一直都只默默地在婉然身后,后來十三請旨賜婚。婉然后來失意,和四爺生活了一段時間,然后在外漂泊了十幾年,最終回到十三身邊。
《烏珠穆沁》淹死的魚:十三、沁超 。
和上面的比起來是一部短篇,很細膩。沁超可愛堅韌,十三狡黠聰慧。前半部分很輕松,后半段因為皇家利益,十三娶了萋卉,沁超得嫁蒙古王爺。這一段讓我看到了一個堅強果敢的沁超,她的性格也是我看過的所有文中最喜歡的。
《獨步天下》 作者:李歆
很少的關于皇太極的文章!細膩的文筆~強烈推薦喔!!
命運的齒輪開始緩緩轉動……
四百年的輪回……
那一場
愛恨情仇
你是否仍在那里
一如既往地等我?
東南亞在中國之南,且瀕臨海洋,所以古代把它稱為“南海”或“南洋”。“東南亞”這個名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才出現的,當時,盟軍在這一地區設立了“東南亞最高統帥部”,戰后,人們感到這一名稱能夠正確表述它的地理位置,于是得到世界各國普遍承認。東南亞實際上是由海洋與陸地兩大部分組成,陸地包括中南半島(舊稱“中印半島”或“印度支那半島”)和馬來群島(又稱“南洋群島”)兩個地理單元,而太平洋和印度洋被這些陸地分隔開來,又通過巴士海峽、巽他海峽、托雷斯海峽及馬六甲海峽相互連通。中南半島上有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和緬甸,馬來群島上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文萊和菲律賓,前者是所謂“半島國家”或“陸地國家”,后者則是“海洋國家”或“海島國家”。東南亞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它處在三大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兩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是東西海運的沖要之區。在地質學上,亞、澳兩大陸板塊和若干海底板塊在這里輻合,又是連接亞洲大陸腹地與印度次大陸的鎖鏈,稱為“東南亞陸橋”。從人類學意義上講,來自亞、澳兩個大陸的不同人種在這里交匯,形成了一個民族大走廊。從生物學意義上講,亞、澳兩大陸動植物區系在這里交織混合,顯得豐富多彩。在文化學意義上講,這里是印度文化圈與中國文化圈交錯重疊的地方,又是中國通往印度、阿拉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中國與東南亞山水相連,在地理上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中國的西南地區與“東南亞陸橋”連成一氣,許多高山和大河向南伸延到中南半島,形成山河縱列、峻嶺與平原交錯的地形,并伸入海洋形成許多島嶼。中南半島的山脈呈由北向南的走勢,實際上是我國橫斷山脈的延伸。主要山脈有三列:聳立在半島東側的是長山山脈,形成廣闊的山地;中間一列向南一直伸延到馬來半島,入海后形成巽他臺地的臺基及邦加島和勿里洞島;西側的一列是阿拉干山脈,向南伸入海洋后,斷斷續續地形成蘇門答臘群島、爪哇島和努沙登加拉群島。奔流在這些山間的河流,大都發源于我國西南地區,如緬甸的薩爾溫江上游是我國的怒江,伊洛瓦底江源于我國的龍川江,泰國的湄南河上游在云南,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的湄公河上源為我國的瀾滄江,在越南入海的紅河上游為元江,它們都是國際性的河流,是中國通往東南亞的天然水道。
由于特殊的歷史、地理原因,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在文化上有諸多的“親緣關系”,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一、長期發展起來的水陸交通,把中國西南部與東南亞緊密聯結在一起;二、越南屬“漢字文化圈”,全面受到中國文化的薰染;三、華人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四、眾心的跨境民族,與東南亞存在著天然的聯系;五、佛教的傳播,使中國與東南亞都進入了一個共同的文化圈。
一
中國與東南亞的交通發端很早,大抵有三途:一是南方絲綢之路,二是中國與南洋的海上交通;三是被稱為“東方多瑙河”的瀾滄江湄公河。近代以來則有滇越鐵路、滇緬公路及睦南關至越南河內的鐵路,還有海運與航空。
在中國西南部有一條隱藏在崇山峻嶺和原始森林中的南方絲綢之路,它之所以鮮為人知,是因為它是一條民間開辟的道路,而且起點不在中原的京城。最先提到這條道路的是《史記》,是書《西南夷列傳》說:“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人市,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道便近。”據考,南方絲綢之路由三條路段組成:一條是由蜀地(成都)經bó@①道(宜賓)、漢陽(威寧)、味縣(曲靖)至滇池、洱海的“五遲道”,另一條是由蜀地經邛都(西昌)渡金沙江抵葉榆(大理)的“靈關道”,兩道合路后經永昌(保山)、滇越(騰沖)入緬甸的稱“永昌道”。這條道路長期是中國經緬甸達印度的古道。緬甸在漢代稱撣國,唐稱驃國,宋稱蒲甘,元稱緬甸,自漢以來便有使節與我國通好,獻大象、水牛、珍寶、驃國樂及幻人,以后又輸入棉花、象牙、翡翠、琥珀、玉石,而中國的絲綢、茶葉、食鹽、金銀首飾等也運往緬甸。在中印文化交流上,緬甸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云南的阿A梨教和上座部佛教就是從緬甸傳入。
通往南洋的海路始于漢代,《漢書·地理志》云:“自回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lú@②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齋黃金雜繒而往。”三國時吳國遣康泰等出使海南諸國,自晉代法顯從海道歸來高僧往來不絕,宋代海運至天竺國、獅子國,元明時期直航阿拉伯半島,途中必經東南亞各國。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產生了深遠影響,船隊到達占城、爪哇、真臘、舊港(印尼巨港)、進羅、滿刺加(馬六甲)、渤泥、蘇門答臘、阿魯等地,留下許多遺跡。
如前所說,溝通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河流有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湄南河、湄公河及紅河,這些天然水道很早便被利用,尤以湄公河為著。這是一條民族大走廊,許多跨境民族都居住在瀾滄江與湄公河流域,歷史上的哀牢國、真臘王國、瀾滄王國、南詔國、大理國、景龍金殿國、八百媳婦國都通過這一水道交往。它是中國通往東南亞陸地國家的大動脈,穿越緬甸、老撾、柬埔寨和越南等國,老撾的首都萬象及柬埔寨首都金邊都在湄公河畔,沿岸有許多城市和港口,湄公河三角洲乃是肥沃之區,在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有重要作用。
二
在東南亞各國中,越南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最深,這一方面是歷史發展與中國息息相關,另一方面是漢字在越南長期通行,因而有條件全面吸收中國文化,成為中國文化在東南亞地區的最大受惠國。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發士卒戌守五嶺以南,設立南海、桂林、象郡,便將越南北部和中部納入象郡,開始了越南史上的“郡縣時期”。秦漢之際,趙陀建立“南越”政權,推行“南北交歡”、“和集百越”的政策,在越南設立交趾、九真二郡。漢武帝平南越,將其地劃分為九郡,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均在今越南境內。東漢初年,光武帝派伏波將軍平定二征起義,“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進一步開發越南。及至隋唐,郡縣制達到高峰,在越南設立安南都護府,下設十州,如同中國一樣實行租庸調和兩稅法,施行唐律,又建學校導之以禮,以科舉考試選拔人才。唐末五代,中原混亂,安南土豪蜂起,經過一番醞釀,于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年),丁部領平定了“十二使君”,統一安南,建立大瞿越國,結束了郡縣時期。安南獨立以后,一如既往,繼續與中國和睦相處,仍然遵循中國的典章制度。安南的官制悉如中國,中央設六部、六寺、六科及御史臺、翰林院、東閣、國子監、國史院、府尹、宮師府、同天監、太醫院、秘書監、中書監、華文監等機構,地方行政為路、府、州、縣幾級,官品與冠服飾物仿唐宋之制。李朝頒布的刑書及陳朝確定的刑律皆以《唐律疏義》為準,后黎朝圣宗頒布的《洪德法典》更加完備,《歷朝憲章類志》說:“洪德刑律,參用隋唐,斷治有畫一之條,輕重有上下之準,歷代遵行,用為成式”。安南歷代王朝,均以儒學為安邦治國之本,李朝興建文廟,陳朝創辦國學院傳習四書五經,黎朝以《四書大全》為科舉考試內容,阮朝刻印儒家經典頒行全國。從李朝仁宗太寧四年(1075年)起以科舉取士,陳朝更仿中國“試定三甲之分”,以狀元、榜眼、探花迷三魁,至黎朝時朝廷重臣皆以科舉出身的人擔任。立國之初,兵制略仿唐朝的府兵制,以后仿宋朝設立禁軍和廂軍,又仿明朝“寓民于農”之制。安南的武廟,祀奉的是姜太公,東序配祀管仲、孫武、韓信、李靖、李晟、徐達,西序配祀穰苴、張良、諸葛亮、郭子儀及岳飛。由此看來,越南的體制,實際上是中國的仿造型。
漢語和漢字在越南頗為流行。從郡縣時期開始,便有大批中原移民和官吏進入越南,致使越南語吸收了大量漢語詞匯,據語言學家調查,現代越語中,漢族借詞超過50%。由于越南語大體屬于漢藏語系,又有大量漢語借詞,比較適合使用漢字,所以,自秦漢以來的千余年中,漢字一直是官方正式通行的文字,稱為“儒字”。大約在我國的宋代,在廣西“方塊壯字”(即俗字)的推動下,越南也開始用漢字來表記越南語,稱為“字喃”或“喃字”,亦稱“俗字”。喃字最早見于1210年在永富省所立的《報恩寺碑記》,相當于南宋后期和越南的陳朝。喃字與壯字的結構大體相同,借義又借音的如文(文Van)、南(南nau)等,借義不借音的如馭(馬nqua)、鮮(鮮tuoi)等,借音不借義的如吏(來lai)、英(兄aub)等。喃字中還有一些是仿漢字創造的新字,創字的方法不外乎會意,形聲和簡化三種,讀音皆依越南語。用這種方法形成的喃字,字形仍然是方塊字,往往是借用漢字與自創新字夾用,有的借用漢字的音,有的借用漢字的義,絕大多數是以漢字越南語音。實行的結果,一音多字多義、一字多音多義、同字異形及重疊繁復的現象嚴重,所以,使用起來極不方便,雖有幾個短暫時期明令公布施行,但作為正式文字并不通行,多半是民間使用。喃字現存的讀物有千余種,著名的如長詩《金云翹傳》。自1884年法國占領越南以后,改用拉丁化拼音文字,越南獨立后以拉丁文為法定文字,稱為“國字”。
越南受漢文化的影響是廣泛而且深刻的。同中國封建社會一樣,越南也是獨尊儒學,把它作為統治思想和教育、科舉的主要內容。越南的佛教,事實上是漢傳佛教的外傳。道教在隋唐即傳入越南,元朝尤為興盛,第一代君王阮潢自號“仙主”,以后又設立“道士道錄司”和“道士良醫司”。越南民間祀奉的“天后圣母”里供奉的是伏波將軍馬援,不少地方建有關圣廟。越南的文學以漢文學為主流,國君、貴族、文士大都能詩善文,按照中國詩歌的音韻格律創造了“六八詩體”和“七六八詩體”,早期的代表作家韓詮就是因為仿韓愈作《祭鱷魚文》而暢姓韓,越南的古典名著《金云翹傳》、《玉嬙傳》、《蘇公奉使傳》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模仿中國文字的痕跡。越南的重要史籍,如黎文琳的《大越史記》、吳士連的《大越史記全書》、潘叔直的《國史遺編》、張合桂的《大南實錄》、鄭懷德的《嘉定通志》及編年中《越史略》等,均用漢文寫成,而且史書的體例和編纂方法無不奉《春秋》、《史記》、《漢書》為圭臬。武將多習中國兵法,陳國峻的《兵書要略》是越南武庫中的珍品。長期借用中國歷法,元代的《授時歷》傳入越南后一直沿用到明初,以后又改用明代的《大統歷》,直到清代才參照《歷象考成》一書制定自己的《協紀歷》,干支紀時法在民間廣為使用。越南醫學是中醫的一個支流,稱為“南醫”,朝野都很重視,立先醫廟祀奉我國歷代名醫,仿中國設太醫院、廣濟署、濟生堂,學習中國醫書,進口中國藥材,以后則結合越南的情況編寫《本草拾遺》、《中越藥性合編》、《南藥神效》、《海上醫宗心領全帙》等書。中國的數學在郡縣時期即傳入越南,科舉加試“書算”,梁世榮所撰《算法大成》有九九歌訣、九歸歌、歸除法等,廣泛使用算盤。造紙術在漢代即傳入越南,據《南方草木狀》載,東漢時交趾便有了“蜜香紙”。越南是東南亞最早接受中國印刷術的國家,最早的印刷品是陳朝元豐年間(1251-1258年)的“木印貼子”,官刻有國子監本、集賢院本、內閣本、史館本等,民間印本也仿中國題為某堂、某齋或某地某字藏版。絲綢、陶瓷、青銅、磚瓦、火藥、鑄錢等技術都是從中國傳入的。越南的姓氏都來自中國的《百家姓》,共有200多個單姓和復姓,約有半數以上的人姓阮、黎、陳、李、黃、武、潘、范、鄭、吳、裴、杜,尤以黎、阮二姓最多。男子的名字和中國一樣有單名、復名,且用別號,婦女也用某氏以示其父系,王室、貴族的名字常在旁邊加金、木、水、火、土以象征崇尚其中的一德。此外,越南的“雅樂”實際上是中國的古樂,戲劇的音樂、服裝、臉譜、道具如同中國戲曲,舊式衣冠如同中國,和中國人一樣用筷子,民間歲時節令有元旦、端午、七月半、中秋等(注:參見陳玉龍:《中國和越南柬埔寨老撾文化交流》,載周一良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
三
“海水到處,就有華人”,這句話表明,海外華人分布很廣,散布到地球的每個角落。但華人最多的地區是東南亞,據1991年統計,共計2271.6萬人,大約要占海外華人的70%以上。東南亞華人分布在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等十個國家。十國中,人數最多的是泰國(645萬人),其次是印度尼西亞(600萬人),再其次是馬來西亞(500萬人)。華人在當地人口總數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新加坡(76.5%),其次是馬來西亞(27.3%),再其次是文萊(20.4%)。這種分布狀況,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結果,是中國與東南亞關系密切的一個重要表征。
華人移入東南亞是從唐代開始的,最早的旅居地可能是蘇門答臘,以南部的巨港人數最多,因當時唐朝的國際威望很高,故皆自稱“唐人”,其海外聚居地稱“唐人街”。宋代海外貿易興盛,但當時航行主要靠季風,錯過季節便只好留居當地,有的長往下來,生兒育女,稱為“駐蕃”。元明兩代與阿拉拍的海上貿易更加發展,東南亞是必經之地,所以沿途留下許多僑民,建起若干“新村”,如爪哇的麻諾巴歇、三寶壟,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加里曼丹、新加坡、越南的南圻、菲律賓等地。從明朝中葉到鴉片戰爭前的三百年間,南洋僑民劇增,大部分是閩粵一帶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有一部分是因政治動亂而避居南洋的人,巴達維亞(今雅加答)、檳榔嶼、新加坡、馬尼拉等地,僑居的華人均在萬人以上。華人大量出國是在鴉片戰爭以后,從1840年以后的100年間,每年平均10萬以上。出國的主要原因,是殖民主義者在東南亞進行資本輸出,開采礦產、興辦農場、修建公共設施,需要大批廉價勞動力,于是以“招工”的方式簽訂契約,稱為“契約華工”,或者叫做“苦力”和“豬仔”。
移入東南亞的華人,為了謀生,各施其能,無形中把中國的生產技術傳到南洋各地,成為一股重要的開發力量。經過若干世紀的努力,華人在經濟上自立起來,有的還成了南洋富商,例如:在加里曼丹建立“蘭芳公司”開采金礦的羅芳伯,組織拓荒的“新福州港王”黃乃裳,“爪哇糖王”黃仲涵,“萬金油大王”胡文虎,“華僑旗幟”陳嘉庚,企業家兼教育家李光前等。華人離鄉背境,飄泊海外,往往以家族宗祠、同鄉會館、同業公會等傳統組織形式保持聯系,相互支援,因而在東南亞出現“僑團林立”的局面,以后進一步以宗族、同鄉或方言群體為中心建立許多“幫”,如廣東的廣府幫、潮州幫、客家幫、海南幫,福建的閩南幫、興化幫、福州幫,還有江浙和江西的三注幫等,把中國社會移入了東南亞。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漢語方言得以長期保存,文化習俗也一直傳承下來,并影響周圍的社會。隨著華人的大量移入,漢族詞匯也被東南亞各國語言所吸收,據統計,柬埔寨語中有300個漢語詞匯,泰語的漢語借詞達匯總數的30%以上,馬來亞語中有270多個漢語借詞,且多與移民的方言有關,馬六甲、檳榔山與和新加坡因土生華人數量眾多,還形成了漢語與當地語言結合的“巴巴馬來語”,印尼有“中華—馬來語”等。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在東南亞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各國語言,例如泰國就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金瓶梅》、《聊齋志異》、《封神演義》等泰譯本,老撾、柬埔寨、印尼也有譯本,這都與華人的傳播有關,馬來西亞的土生華人還仿《詩經》創作“馬來民歌”。福建、廣東的地方戲傳到泰國,閩臺一帶的“布袋戲”也在印尼流傳,菲律賓人喜歡中國的鑼鼓,緬甸舞劇的表演方式與中國戲曲有相似之處。總之,由于“華人社會”的存在,他們通過民間交往、創辦僑校和僑刊等方式,中國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比其他地區更為廣泛和突出。
新加坡舊名淡馬錫,也叫獅城,原先是一個只有百余人的小漁村。1819年英國殖民者萊佛士在此開埠,采取鼓勵外來移民的政策,人口迅速增加,到1901年時已增至20萬人,主要來自中國、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其中,華人達16萬人,基本確立了華人占大多數的格局。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坡設立領事館,胡璇澤、左秉隆、黃遵憲等先后出任領事,來取“護僑”政策,積極傳播中國文化。新加坡的華人社會最為典型,僑團林立,幫派特多,1906年結合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并涌現出陳篤生、胡璇澤、陳金聲、章芳琳等一批為華人謀福利的“先賢”。1942年遭日本侵占,1946年劃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1963年并入馬來西亞,1965年9月脫離馬來西亞建立共和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新加坡以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日歷上印有公歷、中國農歷、印歷和馬來歷四種歷法,有英文報、華文報、馬來文報三種,學校也有英文學校和華語學校兩類。新加坡地處東南亞地區的中心,在國際航線上占有極重要位置,獨立以后,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大力引進和利用外國的資金、技術條件,發展多元化的國民經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又是東南亞海運、空運、貿易、加工制造、金融服務中心和最大的修船造船基地與石油輸出港,同時又是世界第三大商港、第四金融中心和第三煉油中心及世界電子工業中心之一。(注:參見巫樂華《南洋華僑史話》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出版。)
四
跨境民族是中國與東南亞文化聯系的另一條重要紐帶。與華人的情況相似,都是以人為載體進行文化傳播。但又有兩點不同:其一是傳播的不是漢文化,而是少數民族文化;其二是這些跨境民族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移民的結果。由于中國與東南亞地理相連,歷史相關,許多民族長期居住在兩個以上的國度,或者是分別建立不同的政權,盡管在政治上存在一定的界限,但他們在族源上、語言上、文化習俗上卻有天然的不可割斷的聯系。我國西南邊疆的云南和廣西,與東南亞的緬甸、老撾和越南接壤,并與泰國鄰近,在長達4700公里的漫長國境線上,分布著16個跨境民族,他們是壯族、傣族、布依族、苗族、瑤族、彝族、哈尼族、景頗族、僳僳族、拉祜族、怒族、獨龍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和京族,還有在中國尚未確認為單一民族的克木人。從歷史上考察,這些民族都源于古代西南地區的四大族系,并與一定的語言系屬有對應關系。因為他們出自不同的族群,文化傳統各不相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直截了當地說,跨境民族的文化,分別具有百越、苗瑤、氐羌和濮文化四種風貌。
壯族、布依族和傣族均屬“百越”族系,其語言是漢藏語系壯侗語族,與之相關的民族在東南亞大約有2700萬人。與壯族同源的有越南的岱族和儂族,合計160萬人,在壯族中亦有“布岱”和“布儂”兩種自稱。越南的布依、都依、布那和熱那四支,均出自我國的布依族,總數近3萬人。人數最多的是與傣語同源的民族,越南的傣族約90萬人;老撾的佬族約180萬人,另有傣族18萬人和泐族4萬人;泰國有傣族2000萬人,另加泐族8萬人;緬甸有撣族250萬人,總共2550萬人。他們的語言均屬壯侗語族的壯傣語支,經濟以稻作農業為主,保留百越文化的若干特征,如“干欄”建筑、銅鼓、紋身等。
東南亞的苗族和瑤族都是明清以來由我國西南遷去的,其中,苗族約85萬人,瑤族約45萬人。越南的50萬苗族稱“赫蒙族”,分“赫蒙豆”(白苗)、“赫蒙都”(黑苗)、“赫蒙西”(紅苗)、“赫蒙冷”或“赫蒙佐”(花苗)和“赫蒙刷”(漢苗)五個支系;老撾30萬苗族分白苗、青苗、黑苗三支;泰國有5萬苗族,緬甸有7000苗族。瑤族主要分布在越南,有紅瑤、窄褲瑤、錢瑤、盧崗瑤、白褲瑤、青衣瑤、藍靛瑤等七個支系,共40余萬人,老撾有瑤族2萬人,泰國約3.2萬人。他們的語言均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以山地農耕為主,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家族與村寨是主要的社會組織,婚姻、喪葬、服飾、頭飾、節日、禁忌、宗教等與國內苗瑤民族大同小異。
出自氐羌體系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但民族較多,但人數不多,總計不過80萬人。彝族在越南、老撾各2000人,稱“倮倮族”。哈尼族在越南有萬余人,老撾稱“卡果”、“依果”的亦有萬人,緬甸自稱“阿卡”的約6萬人,泰國有3.5萬人自稱“阿卡”或“卡果”、“依果”。僳僳族在緬甸有4萬人,在泰國有2萬人。拉祜族在緬甸有5萬人,在泰國有3萬人,在越南有2000人。緬甸有獨龍族千余人,怒族近萬人。緬甸的“克欽”與中國的景頗同族,約56萬人。在這些民族中,除景頗族而外,其余民族的主體部分均在中國,文化習俗是一致的。
比較復雜的是佤族、德昂族、布朗族、京族和克木人。按其族源,佤族、德昂族、布朗族和克木人的先民均出自“百濮”族系,即古代的“閩濮”、“鳩濮”、“裸濮”、“撲子蠻”之類,但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而我國濮人的后裔仡佬族、木佬族等的語言按張濟民先生的意見屬漢藏語系的仡基語族,兩者之間的關系有待深入探討。京族的語言在國際上習慣稱為越南語,系屬至今未定,但文化上又與百越和百濮有若干相似之處,其族源亦有待探索。佤族在緬甸有8萬人,泰國有1萬多人。德昂族在緬甸稱“崩龍”,人數為24萬。布朗族在老撾有分布,人數不詳。克木人在老撾稱為“老聽”或“卡族”,泰國稱“卡”,越南稱“摩依人”,總數不下40萬,以老撾最多,我國的云南僅有2500人。京族在越南有4500萬人,我國廣西只有1萬多人。
五
佛教既是東南亞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中國與東南亞文化溝通的重要渠道,這是因為東南亞處于中、印兩大文化圈的幅射范圍之內。東南亞與印度和斯里蘭卡,無論海路與陸路交通都比較近便,而且又是中印航道必由之路,佛教很早就傳入這一地區,我國古代西行求法和一部分印度高僧也往來于這條道上,如唐代的會寧、義凈等。佛教在東南亞的傳播情況復雜:有的原先盛行大乘佛教或者印度密宗,后來改奉小乘佛教;有的一度信奉佛教,以后又被伊斯蘭教或其他宗教所取代,如印度印西亞、菲律賓等。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東南亞的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但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散布各地的華人大都信奉漢傳佛教。云南的小乘佛教與東南亞有密切關系,唐宋時期在云南盛行的阿梨教乃是通過緬甸傳入的印度密宗。
釋迦牟尼逝世后一百多年,由耶舍召集七百僧人在吠舍厘城舉行“第二次結集”,再次統一經律,而以跋耆比丘為代表的多數派反對這一決議,另外組織了上萬人的“大結集”,從此分為“上座部”與“大眾部”兩大部派。后來,大眾部逐漸演變為大乘佛教,上座部演變為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在東南亞的傳播,最初從斯里蘭卡開始,以后傳到緬甸、泰國和我國云南邊境,進而傳到柬埔寨和老撾,其間經歷了復雜的演變過程,最后才取代了大乘佛教與印度密宗。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派兒子摩哂陀到斯里蘭卡傳揚上座部佛教,錫蘭國王舉族皈依。到公元前一世紀時在阿努寺舉行上座部第四次結集,用巴利語寫成上座部《三藏》,以后分化為大寺派和兼習大乘的無畏山派。五世紀時,印度佛教大師覺音用巴利語翻譯和注釋《三藏》,使上座部的教義得以徹底貫徹。但從七世紀到十一世紀的五百年中,印度密宗在斯里蘭卡極盛。直到維A耶跋護王一世時,才重新建立寺院,供養佛牙,派僧人往緬甸延請上座系長老,從而勃興起來。緬甸與印度鄰近,也是在公元前三世紀傳入佛教,上座部佛教傳入部分地區,但八世紀時密教傳入后形成了阿A梨教,直到十一世紀蒲甘王朝才廢阿梨教,立上座部佛教為國教,將《三藏》譯成緬文,以后形成“僧伽羅僧伽”與“上緬甸”兩個教派,自此大興,有僧尼十萬余人,有寺院二萬多座,佛塔十余萬認,素有“佛塔之國”的盛譽。泰國原先盛行大乘佛教和密教,十一世紀由緬甸和斯里蘭卡傳入上座部佛教,十三世紀素可泰王朝將其定為國教,佛教徒占人口總數的95%,全國通行佛歷,每個男子都必須出家一次,全國有寺院二萬五千余座、佛塔十萬座以上,中央機構由十幾個高僧組成,法相應部和大部兩派皆有僧王,各級行政組織都有與之平行的僧伽機構。老撾在十四世紀時奉上座部佛教為國教,十九世紀被法國占領一度中衰,隨著老撾民族解放運動的到來又開始復興佛教,國王、國家和佛教被視為老撾的三個組成部分,教派與泰國相同。柬埔寨古稱扶南,六世紀時已是東南亞的佛教中心,十四世紀以后在泰國的影響下改奉上座部佛教,兩派都有與政權機構平行的宗教組織,分設僧長、省僧長、區僧長和村佛塔主持,國家元首每年要在金邊召開兩派僧長年會,向他們作政府工作報告。我國云南傣族地區的佛教,是從緬甸傳入的上座部佛教,先形成潤派和擺莊派,以后又有左抵和多列兩派。馬來西亞原先信奉佛教與印度教,八世紀盛行密宗,十五世紀馬六甲王國奉伊斯蘭為國教,十九世紀以后佛教開始復興,大乘、小乘兼有。印度尼西亞先是信奉婆羅門教,公元五世紀佛教取而代之,七世紀成為東南亞佛教中心之一,大乘與小乘時有興衰,八世紀盛行密教,十三世紀則以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
大約從七世紀起,佛教在印度逐漸衰落,于是大乘佛教便與婆羅門教的變種印度教相結合,廣泛吸收民俗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