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3旅游江漢平原包括哪幾個市縣鄉鎮街道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江漢平原包括哪幾個市縣鄉鎮街道,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我國四大平原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關中平原,漢江平原屬于長江中下游平原的組成部分。
東北平原,也稱松遼平原,面積有35萬平方公里,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面積第二的華北平原,人口則最多。
關中平原面積最小,僅為東北平原的九分之一。長江中下游平原無疑是最富庶的平原,其面積有16萬平方公里。
長江中下游平原是由燕山運動產生斷陷盆地,后經長江貫連沖積而形成。這一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
長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由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蘇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長三角平原組成。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江漢平原。
江漢平原,位于湖北中南部,是由長江和漢江沖積而成。江漢平原湖泊星羅棋布,與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
整個平原的平均海拔不到30米,是我國海拔最低的平原之一。
江漢平原西起宜昌枝江,東迄湖北武漢,北抵湖北鐘祥,南與洞庭湖平原相連。平原面積大約有4.6萬平方公里。
江漢平原人大多屬于湖廣民系,口音以西南官話成渝片和湖廣片為主。
平原整體呈西北高、東南低之勢,西北部海拔有35米,東南部降至5米以下,漢口海拔僅3米,平原內水網交織。
江漢平原約有300多個湖泊,大的湖泊有洪湖、汈汊湖、長湖、排湖等。這些湖泊大多底平水淺,適合養殖業。
從地理角度來說,江漢平原主要包括如下地區:
荊州市的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公安縣、監利市 、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8個縣市區,仙桃、潛江、天門3個縣級市,輻射周邊武漢市蔡甸區,孝感市漢川市、應城市,荊門市沙洋縣、京山市、鐘祥市,宜昌市枝江市,襄陽市宜城市等部分地區。
其實江漢平原在劃分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上述的地理劃分就是廣義上的范圍,而狹義上的江漢平原要小些。
主要包括荊州市、荊門市、仙桃市、天門市、潛江市五個市的區域范圍,面積有3.4萬平方公里,人口有1340萬。
具體來說,江漢平原在行政區劃上包括荊州市和孝感市絕大部分,武漢市的北部,荊門市南部,宜昌市的東部。
廣義的區域范圍西起枝江,東抵武漢,北至鐘祥,南與洞庭湖平原相連,狹義的區域范圍即原荊州地區,包括荊州、荊門、仙桃、潛江、天門五市16個縣市區,國土面積3.3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400萬人。
漢江平原
漢江平原是江(長江)漢(漢江)平原的一部分。它包括漢川、洪湖、江陵、沙洋、鐘祥、京山(一部分)、應城(一部分)和三個省直轄縣級市(天門、潛江、仙桃)。
江漢平原又稱兩湖平原,因為它跨湖南和湖北,由南部的洞庭湖平原(湖南)中部的長江平原(湖北)北部的漢江平原(湖北)組成。
漢江平原好地方,旭日東升布陽光。
春夏秋冬季明朗,楚漢所爭漁米鄉。
面臨洞庭八百里,腰系漢江千層浪。
上瞻古城荊州地,下俯鸚鵡漢陽。
廣漢市地處成都平原東北部龍泉山脈西麓,為沱江沖積平原地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傾,以平原為主;東部有淺丘,占全市面積的7.7%。海拔一般在450—590米。
境內松林鎮、雙泉鄉為丘陵低山地段,平壩因近代河流的長期切割,河間出現長堤形埂子,由西北邊境流入的青白江、鴨子河、石亭江、綿遠河及其支流白魚河、蒙陽河等,形成六河六埂、槽埂相間的地形。全境東西長36.2公里,南北寬27公里,總面積538.28平方公里,其中平壩占92.33%。
廣漢,四川省轄縣級市,由德陽市代管。古稱漢州,別名雒城,是四川首批擴權強縣試點縣(市);北距德陽市區19公里,南臨成都市區20公里,地處成都平原東北部龍泉山脈西麓。廣漢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轄9個鎮、3個街道,總面積548.69平方公里;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廣漢市常住人口為626132人。
廣漢位于“天府之國”腹心地帶核心區,自古就有“益州門戶、蜀省要衢、通京孔道”之說,是成都的北大門。境內廣漢三星堆遺址是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廣漢境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雒城和明代古寺龍居寺,以及金雁湖、房湖公園、廣漢文廟、廣漢東禪寺、漢代古墓群,還有沿襲300多年的傳統民俗“保保節”等。2019中國西部百強縣市。2020年9月22日,榮獲2019年度四川省糧食生產“豐收杯”。
湖北仙桃之旅,不僅是被千年沔陽古城所吸引,更是被江漢平原之田園風光所陶醉。湖北作為“千湖之省”,境內的江漢平原更是風光無限,它與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平均海拔只有27米左右,是我國海拔最低的平原之一。
江漢平原地處長江中游,漢江中下游,湖北省中南部,面積約4.6萬平方公里,因其地跨長江和漢江而得名,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老的沔陽古城,就坐落在這江漢平原之上,是今仙桃市的“母親城”,迄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
江漢平原內湖泊星羅,水網交織,垸堤縱橫,大小湖泊約300多個,同時良田萬畝,古城、古村錯落有致,形成了一幅絕美的田園風光。
位于湖北中心位置的江漢平原不僅土地肥沃,而且物產豐富。就千年古城,沔城所在的平原與水域,在航拍的俯視之下,真的是美輪美奐,令人嘆為觀止。
如今雖已立秋,但盛夏的江漢平原田園風光依舊在我的腦海里,久久不能忘卻。稻谷、荷花、湖泊、古城、村落,猶如是一幅畫卷。
此處有良田、有水產,擁有稻,麥,粟,棉,麻,油,糖,魚,菜等,可謂“江漢魚米鄉”。
在遠古時期,人類就在這里生息繁衍,并創造了發達的文化和文明,是長江流域乃至中國南方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國原始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
歷史上,江漢平原一帶有潢國、曾國、隨國、權國等,以及強大的楚國,自楚國先后滅掉了其他國后,荊楚大地更是歸它所有。江漢平原文化因后來的“楚系青銅器”而更為燦爛。
但在1500余年,這里還出了一個古老的沔陽城,從南北朝西魏至建國初期,一直是郡、府、州、縣治地,是江漢平原政治、經濟、文化中樞之一。此處風光,不僅閃爍著荊楚文化之光輝,也是一塊開發前景廣闊的旅游勝地。
它地處江漢平原腹部,南臨東荊河畔,北依排湖岸邊,從武漢自駕出發,僅兩個小時就可抵達。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陳漢開國皇帝陳友諒的故居就是在這里。
千年沔城素有“四十八古井、四十八牌坊、四十八石橋、四十八寺廟”之稱。過去的“沔陽八景”更是聞名遐邇,但現如今僅存下一景:東沼紅蓮。位于 在古城東門外,有大、小蓮花池。每年端午,在這清香四溢的蓮花池內,都有激動人心的賽龍舟。
平原之上,村落與樹木形成一景,色彩豐富,十分好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除了賽龍舟,還必食黃鱔,仙桃市更是被譽為“中國黃鱔之都”。除了遠銷全國各地,“沔陽”、“先鋒”等品牌還外銷到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
部分是
江漢平原位于長江中游,湖北中南部,主要包括荊州市的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公安縣、監利縣、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8個縣市區及仙桃、潛江、天門3個省直管市,并輻射周邊武漢、孝感、荊門和宜昌4個市的部分地區。
原始文化
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就已經有原始人類活動。在京山五三農場和荊州城東北約五公里的雞公山等地都發現有原始人類居住棲息的遺址。此外,在京山、鐘祥、荊州等地的全新世灰黑色土層中也有較多的打制石器出土,表明當時的人類在江漢平原的活動已經相當頻繁。
當社會發展到新石器時代以后,江漢平原的原始文化更為發達和繁榮。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這三大原始文化構成了該地區原始文化的主體。這三大原始文化在江漢平原地區都留下了豐富的人類活動遺存,其中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首先發現并定名的地點及中心范圍都在江漢平原,大溪文化雖然最早發現于今重慶市巫山縣的大溪遺址,但在江漢平原地區也有較大范圍的分布。
對于江漢平原原始文化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對原始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遺。
江漢平原(3張)
存的認識而實現的。在這些遺存中,既有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遺跡,也有各種各樣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等遺物。遺跡不僅有荊州雞公山、太湖磚瓦廠和京山五三農場等舊石器時代遺址,也天門市石家河遺址、仙桃沙湖,松滋桂花樹,鐘祥六合,石首走馬嶺,京山屈家嶺、油子嶺,,荊州陰湘城,公安王家崗等新石器時代遺址。遺物主要是原始先民生產和生活中所使用的石器、陶器、玉器等。
本展覽的展品,包括遺跡模型,都從不同的角度再現了江漢平原史前時代的社會面貌和人們的生產及生活狀況。
位于湖北中心位置的江漢平原氣候條件良好,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在很久遠的古代,人類就在這里生息繁衍,并創造了發達的文化和文明,是長江流域乃至中國南方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國原始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4]。
近代歷史
糧食與棉布是明清時期進入長途流通的兩種主要農產品。據吳承明的研究,明清時期這兩種物品在市場上均有增長,特別是在清代。清中期每年約有3600萬石稻谷進入長途流通領域,除600萬石漕糧外,有3000萬石是商品糧,這是晚明進入長途流通的三倍。其中長江三角洲是最重要的糧食輸入區.第二項最重要的商品是棉布,全部商品布的15%或每年4500萬匹進入長途流通市場。按照舒爾茨的邏輯,作為既產米。
江漢平原未來農業生態景觀模式
又產棉布的地區,江漢平原應該對這一不斷擴大的市場有更積極的反應,提高產量出口更多的稻米與棉布。但如吳所示,在18世紀中期,只有湖北北部(包括江漢平原部分地區)有些許小麥進入長途貿易;而江漢棉布只是長途貿易中的極小部分(比例不詳),90%棉布由江南提供 。實際上,江漢平原清前期以后就很少出口米糧,而它所生產的棉布也主要是為本地消費(特別是農家自身消費)。下面將看到,在多數情況下,是否卷入市場與多種因素有關。
外地移民移居江漢平原主要是因為那兒有大量可墾的荒地。多數新到者是戰爭難民或災民,及從人口密度高的地方來的人,他們移人的主要目的是為生存。他們當然希望在此新地方尋找到更好的生活。但因當地的水利條件,他們不得不適應環境的不斷變遷。他們墾荒意在獲取生存之資,而不在追逐市場利潤。有的小農雖也通過種植經濟作物而卷入市場,但其行為嚴重受制于當地的環境條件。
風俗習慣
江漢平原(3張)
1.吃黃鱔,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仙桃市被譽為中國黃鱔之都,黃鱔養殖面積已達12萬畝,養鱔網箱240萬口,產量達5萬噸,占全國養殖總產量的21%,年產值超過15億元,畝均效益達5000元到8000元。其黃鱔遠銷全國各地,“沔陽”、“先鋒”等品牌還外銷到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黃鱔養殖技術成熟,養殖規范標準完善,形成了成熟的養殖技術,對黃鱔養殖進行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建立了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出口備案基地,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產業鏈基本完整,經濟效益良好。
2.三月三,地米菜煮雞蛋,菜煮雞蛋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三國時期,名醫華佗來沔城采藥,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時,見老者患頭痛頭暈癥,痛苦難堪。華佗隨即替老者診斷,并在老者園內采來一把地米菜,囑老者取汁煮雞蛋吃。老者照辦,服蛋三枚,病即痊愈。此事傳開,人們都紛紛用地米菜煮雞蛋吃,熱潮遍及城鄉。華佗給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雞蛋,就在沔城形成了風俗。以后逐漸傳開,在江漢平原一帶也盛行起來了。
3.吃蒸菜,天門是全國首個、湖北省唯一的“中國蒸菜之鄉”,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又素稱“魚米之鄉”,這里物產豐富,特產眾多,美食文化極富特色。黃潭米粉、蔣場香干、岳口芋環、張港火燒粑、五彩義河蚶、桶爐鍋奎、天門花糕、皇嘗餅、橘瓣魚丸、炮蒸鱔魚、天門九蒸、元春魚、鐘惺鰍、蟹黃魚翅、襲美火鍋、龜肉湯、清燉魚等一百多種傳統小吃和名菜,均受到人們的追捧。
民歌
江漢平原民歌支區:該區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區,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帶。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較發達,民間藝術源遠流長,至今在許多方面仍保留著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天沔花鼓戲、三棒鼓和民間故事、沔陽民歌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聞名的曲目有《黃四姐》、《洪湖漁歌》。著名的《洪湖水浪打浪》,歌曲的音樂是從天沔花鼓戲和仙桃、天門、潛江一帶的民間音樂中,汲取最富于生命力的樂匯創作而成的,20世紀50年代流行于江漢平原的歌曲《襄河謠》和沔陽小曲《月望郎》成為其主要的音樂素材。
我是湖北宜昌人,又是文科學地理的,所以會打很權威哦親。
湖北大部分屬于平原。但是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地形地貌。
總體而言,湖北中部長江穿流而過,從宜昌向西,首先是丘陵地帶,比如秭歸等地。再向西,是中國地形的第二級臺階,屬于山地,比如五峰。整個湖北西北是山地丘陵山間平原混雜。比如神農架,典型的丘陵,但是襄陽又是一馬平川。
宜昌往下游,是長江中下游平原中的一個小平原,江漢平原。荊州是江漢平原的典型城市。江漢油田就在荊州。再往下游,比如武漢,絕對的平原。
總體而言,是西高東低,平原為主,同時山地不少,丘陵相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