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5女性詞分上闋和下闋又叫什么和什么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詞分上闋和下闋又叫什么和什么,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闋”與詩沒有關系,只與詞有關。
“闋”作為量詞,是樂曲的計量單位。闋,作為短曲表示一支曲子,與一首歌、一支曲子的“首”、“支”相當;作為長曲,表示的樂章、段落,相當于“段”。
再說“詞”,它來源于樂曲的唱詞,因而叫做詞。短曲的唱詞不分段,一個完整的作品就是一“闋”,相當于首、支;同樣的曲調重復兩遍,譜子相同而唱詞不同,就叫上闋、下闋,相當于“段”。
詞最后脫離音樂成為獨立的文學形式,并沒有完全脫離音樂的習慣用詞。一個不分段的完整詞作,叫“一闋”;分上下兩個段落的,分別叫上闋、下闋,或者叫上片、下片。如果是三段以上的,每段叫做“疊”。
“上闕”和“下闕”的意思是:上段和下段,又稱上片和下片。
闋,量詞,歌曲或詞,一首為一闋。
一首詞的一段亦稱一闋,前一段稱“上闋”,后一段稱“下闋”。
宋詞分上下闕的原因
一般的詞分上下闕,又叫上下片。這只是字數較短的詞的分段叫法。
若詞的字數較長,還可以根據詞譜的要求,多分幾段,按段落多少,可分為:單調(一段的)、雙調(兩段)、三疊(三段)、四疊(四段)......每一段叫一闕或一片。
一種詩的別體,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
別稱有:近體樂府、長短句、詞子、曲詞、樂章、琴趣、詩余等,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一般來說,詞調并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而詞調與題目用“·”隔開,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各個詞調都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并且各不相同。
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極少有不分段或分兩闋(片)以上的。一首詞有的只分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分片是由于樂譜的規定,是因為音樂已經唱完了一遍。片與片之間(或闋與闋之間)的關系,在音樂上是暫時休止而非全曲終了。一首詞分成數片,就是由幾段音樂合成完整的一曲。
1.詞分為上闋下闋意思是一首詞的前后兩部分,上闕就是一首詞的第一段,下闕是該詞的第二段。
2.又稱上片和下片,“闕”此時等同于“片”或“聯”。
3.闋字主要字義是停止的意思。
4.一首詞的一段亦稱一闋,前一段稱“上闋”,后一段稱“下闋”。
5.一般的詞分上下闕,又叫上下片。
6.這只是字數較短的詞的分段叫法。
7.若詞的字數較長,還可以根據詞譜的要求,多分幾段,按段落多少,可分為:單調(一段的)、雙調(兩段)、三疊(三段)、四疊(四段)......每一段叫一闕或一片。
“上闕”和“下闕”的意思是:上段和下段,又稱上片和下片。“闕”此時等同于“片”或“聯”。
闋,讀音:què ;部首:門;部首筆畫:3。
筆順:捺豎折折捺撇撇捺橫橫撇捺;四角號碼:37804;倉頡:LSNOK。
釋義:
1、終了。如:樂闕。
2、量詞,
(1) 歌曲或詞一首叫一闋。如:彈琴一闋;填一闋詞。
(2) 一首詞的一段叫一闋。如:上闋;下闋。
闋筆畫筆順:
常用詞語:
1、小闋[xiǎo què]
釋義:稍有空閑。
2、歌闋[gē què]
釋義:歌曲段與段之間的停頓。
3、八闋[bā què]
釋義:古代的八種樂歌。
4、不闋[bù què]
釋義:不止,不息。
5、闋勾[què gōu]
釋義:借指歌曲。歌的首數叫闋,曲的調類之一叫勾。
闋,本來是音樂中使用的一個名字,它的意思是:段,在歌曲中,上闋就是上半段,下闋就是下半段。后來引申到宋詞中(其實宋詞本來就是歌曲,是不過好多曲子都已失傳),上闋,就是詞的上半段,下闋,就是詞的下半段。(如果詞的曲子沒有失傳,就跟現在的歌一樣,上下闕中間是伴奏)。
宋詞:
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于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華,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
上闋下闋就是一首詞的前后兩部分,又稱上片和下片 其實想分出上下闕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上下闕都是對稱的,和上下聯差不多 正規的書上都會在上下闕之間留一點空 《水調歌頭》的前面的那部分就相當一個引子,介紹作者寫這首詞的背景。
1、“上闕”“下闕”是一首詞的前后兩部分,又稱上片和下片,“闕”此時等同于“片”或“聯”。
2、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譯文: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3、“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句是小序。
譯文: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出處:《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
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是的,詞的題目兩部分叫上闋和下闋。又稱上片和下片,上闕就是一首詞的第一段,下闕是該詞的第二段。
闋,中國漢字,讀作:què。該字主要字義是停止的意思,又作為量詞使用,歌曲或詞,一首為一闋;一首詞的一段亦稱一闋,前一段稱“上闋”,后一段稱“下闋”。
詞的特征:
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一般來說,詞調并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而詞調與題目用“·”隔開,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各個詞調都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并且各不相同。
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極少有不分段或分兩闋(片)以上的。一首詞有的只分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分片是由于樂譜的規定,是因為音樂已經唱完了一遍。片與片之間(或闋與闋之間)的關系,在音樂上是暫時休止而非全曲終了。一首詞分成數片,就是由幾段音樂合成完整的一曲。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