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1養生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是什么意思出自
大家好,本文將圍繞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是什么意思出自展開說明,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是什么意思?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弄明白的事情,想搞清楚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怎么讀需要先了解以下幾個事情。
如下。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的意思是君子恥于說的比做的好。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出自《論語》。這是孔子教育學生說的話,主要是教育學生不要說大話,要說到做到。說的比做得好,做的沒有說得好,就是言過其實,于事無補:做的比說的好,說的沒有做得好,就是不尚空談,注重實效。
《論語》(lúnyǔ),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
《論語》是儒家的一部典范之作,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論語》全書共20篇492章,[3]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等。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此語出自《論語》“憲問篇”。有兩種解釋;第一種: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恥,即是“恥辱”的意思。“言過其行”,說大話,卻不能做實事。君子以“言過其行”為恥辱。第二種:恥,不敢盡之意。過,欲有余之意。全句意為:君子說話不能太絕,做事要留余地。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中因為 “而“字,實際等于“君子恥其言,君子過其行。是并列句。 意思就是,君子以夸夸其談為恥。而行動中總是力求做得更好!
出自《論語·憲問篇第十四》。原文: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孔子說:“說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為恥辱。”
這句話極為精煉,但含義深刻,其意義與“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的含義相近。
言過其行,就是話說得很大,遠遠超過了自己的實際行為,或者說根本上就超出了自己的實際能力,不是他說了不想做,而是根本做不到。
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恥,即是“恥辱”的意思。“言過其行”,說大話,卻不能做實事。君子以“言過其行”為恥辱。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出自《論語》,原文為:“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大國學小經典兒童經典讀本-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是記載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美好藍圖的描繪,又有人性與政治,道德、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對我們今天仍有很大的啟發。本書選取了《論語》中的部分經典內容,并做了詳細而生動的講述,一同時精心編入了與原文主旨相關的人文掌故,內容新穎,蘊意深邃而又妙趣橫生,能幫助小讀者從中領會為人處世的道理。
原文賞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釋義: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釋義: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釋義: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釋義: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釋義: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釋義: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釋義: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于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釋義:(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釋義: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釋義: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后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任用)。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釋義:懂得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它為樂。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釋義:讀書的人不可不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遙遠。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釋義:三軍中可以奪取統帥,但是不可能強迫改變一個平民百姓的志向。
1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釋義: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謝的。
15.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釋義:仁,距離我遠嗎?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隨著心念到了。
1、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
摘自:先秦·孔子的門人《論語·憲問篇》
2、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說話應該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摘自:先秦·孔子的門人《論語·里仁篇》
理解
1、以言行一致為美德,以言過其行為可恥,這是孔子一貫提倡的做人準則。要么不說,要么說出就一定要做到。如果言之鑿鑿,卻不能付諸實踐,徒有華麗的言辭,那也只是假道學罷了。君子是行動勝過言語的。
2、孔子不僅強調“訥于言”,更強調“敏于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孔子知道,說大話容易,做成事困難。許多事情,尤其是社會性事物,表面上看著簡單,實際上卻是千頭萬緒。只有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才能興利除弊,造福社會;只有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才能提高自己辦事的效率,事半功倍。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①。”就是言過其行的意思。
【注釋】
①
恥其言而過其行:而,皇侃本作“之”,《潛夫論·交際篇》引亦作“之”,則所恥者即言過其行。《集注》:“恥者,不敢盡之意。過者,欲有余之辭。”則視“恥其言”與“過其行”為并列二事,意甚迂曲,似不確。
過-超出,勝過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的意思是君子恥于說的比做的好。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出自《論語》。這是孔子教育學生說的話,主要是教育學生不要說大話,要說到做到。
說的比做得好,做的沒有說得好,就是言過其實,于事無補:做的比說的好,說的沒有做得好,就是不尚空談,注重實效。但是,說與做也是一對矛盾只說不做,不如不說;只做不說,亦非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