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9育兒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一個有趣的事情,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意思是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恥即是“恥辱”的意思。“言過其行”,說大話,卻不能做實事。君子以“言過其行”為恥辱。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這句話出自《論語》,孔子希望人們少說多做,而不要只說不做或多說少做。在社會生活中,總有一些夸夸其談的人,他們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說盡了大話、套話、虛話,但到頭來,一件實事未做,給集體和他人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
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恥,即是“恥辱”的意思。“言過其行”,說大話,卻不能做實事。君子以“言過其行”為恥辱。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出自《論語》,原文為:“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大國學小經典兒童經典讀本-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是記載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美好藍圖的描繪,又有人性與政治,道德、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對我們今天仍有很大的啟發。本書選取了《論語》中的部分經典內容,并做了詳細而生動的講述,一同時精心編入了與原文主旨相關的人文掌故,內容新穎,蘊意深邃而又妙趣橫生,能幫助小讀者從中領會為人處世的道理。
原文賞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釋義: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釋義: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釋義: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釋義: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釋義: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釋義: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釋義: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于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釋義:(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釋義: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釋義: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后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任用)。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釋義:懂得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它為樂。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釋義:讀書的人不可不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遙遠。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釋義:三軍中可以奪取統帥,但是不可能強迫改變一個平民百姓的志向。
1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釋義: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謝的。
15.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釋義:仁,距離我遠嗎?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隨著心念到了。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敢問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亦”應該為“赤”)這話分別出自《論語》中的不同兩個地方,意思分別是:
1、“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指君子以言過其實而羞恥。“恥”是名詞動用,意思為“以……為可恥”;“言而過其行”指說的話超過他做的事,即夸夸其談,說而不做。(出自《論語·憲問篇第十四》。原文: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2、“敢問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意思為試問(如果)公西赤也只能做個小相,誰又能做大相呢?(原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這話的兩層含義,簡單地說就是不要只說不做夸夸其談,也不要隨便輕視瞧不起別人。
如果別人說了這樣的話,有可能是在提示對方要言而有信,言之必行,才能稱得上君子。同時不要居高自傲地把別人所做的事視為小事,別人身上可能有著更多你所沒看到的優點。
如果要作答,針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回答方式。如果自己身上確實出現了句中所說的缺點,那就真誠接受,并致謝對方對自己的批評。假如是故意找岔的無稽之談,那可以采取視而不見或以理據駁吧。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出自于孔子《論語·憲問》
【注釋】君子認為口里說的超過實際是可恥的。
君子一詞常常與高尚的境界和情操連在一起,而小人一詞常與之相比較,這些常常反映在價值取向上不同,尤其是公與私的動機不同。
一個人的言行和氣質常常反映一個人的內在修養,孔子也在這些方面描述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孔子認為,言過其行為可恥,言行一致是美德。這也是孔子的做人原則,所以他建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也就是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行動要敏捷。這兩句話也告訴我們行動勝過語言,孔子討厭只說不做,或言語上信口開河,辭藻華麗,卻不能付之行動或者行動上拖泥帶水的人。
孔子尤其痛斥那些滿口花言巧語,滿臉裝出一副和善的面孔的人,他認為這樣的人很少是仁德的—— “巧言令色,鮮矣!” 的確,如果靠言語給自己穿上一套漂亮的偽善服飾,用以掩飾內心深藏的不滿和仇恨,這是很可怕的欺騙。
俗語說“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螞蟻和麻雀同為小生命,一個勤勞辛苦,團結奮斗,不停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一個每天嘰嘰喳喳叫個不停,投機取巧,不會踏實做事。
從氣質上看,“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也就是說“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 君子有大志有定力,氣定神閑,沒有驕矜之氣,有的是內心的風骨。而小人一有得志或意滿,自媒自炫,張揚霸氣,甚至處處攻擊,他缺乏沉淀和涵養,缺乏對自信,以此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故很難做到由內向外的平和坦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