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4生活於潛鎮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於潛鎮有什么好玩的地方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於潛有什么地方好玩,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滅楚,于今杭州地置錢唐縣,同時置余杭縣,同屬會稽郡。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東巡會稽,“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這是錢唐之名最早見于正史記載。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廢錢唐郡,并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余杭,及富陽、於潛共5縣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州治始設余杭縣,次年遷至錢唐縣。文帝仁壽二年(602),置杭州總管府,湖州武康縣劃屬杭州。析錢唐縣復置桐廬縣,次年歸屬睦州。煬帝大業三年(607),罷總管府,改杭州為余杭郡,郡治錢唐縣,轄錢唐、余杭、富陽、於潛、鹽官、武康 6縣。大業十四年,析錢唐縣復置新城縣,屬余杭郡。
唐初罷郡為州。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余杭郡置杭州,為避國號諱,改錢唐縣為錢塘縣。另以武康縣置安州,后改武州。武德七年鹽官并入錢塘縣,新城并入富陽縣,又于於潛置潛州,復置臨水縣,屬潛州。八年,廢潛州,臨水縣并入於潛,於潛縣仍屬杭州。其時,杭州轄錢塘、余杭、富陽、於潛4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天下大定,分全國為10道,杭州屬江南道。貞觀四年,析錢塘縣,復置鹽官縣。高宗永淳元年(682),析富陽縣,復置新城縣。杭州轄錢塘、富陽、余杭、於潛、鹽官、新城6縣。武后垂拱二年(686),析於潛縣,置紫溪縣。
於:介詞,往、向的意思。潛:深入水下的意思。於潛,在這里就是潛入水中洗去,其實就是脫離(賤籍)的意思。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還有沒有用官絹來脫離賤籍的機會呢?
那么還有一個問題,還需要寫出全詩的意思嗎?
臨安的名字來源是因為臨安山,西晉太康元年(280)因境內,"臨安山"出名而更名臨安縣。
宋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朝廷感念吳越國王錢鏐納土歸宋對宋朝的功績和對杭州的歷史貢獻,以其故里“臨安”為府名升杭州為“臨安府”。
沒有相關的典故。
歷史沿革:
宋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朝廷感念吳越國王錢鏐納土歸宋對宋朝的功績和對杭州的歷史貢獻,以其故里“臨安”為府名升杭州為“臨安府”。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于臨安府(杭州)。
臨安區系原臨安、於潛、昌化三縣合并。漢以前三縣均無建制。
臨安秦、漢時為會稽郡余杭縣地,東漢建安16年(211年)分余杭置臨水縣,縣治在高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臨安縣,隸屬吳興郡。
唐屬杭州余杭郡。
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遷縣治于西墅保錦山下。
自宋以后,臨安、於潛、昌化縣建置和名稱基本穩定。北宋屬杭州,南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洪武初(1368年)遷東市太廟山右。於潛、昌化秦屬鄣郡,清因之。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直屬于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浙江省吳興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臨安縣衣錦鎮。
1949年,臨安、於潛、昌化相繼解放后屬臨安專區。1953年,撤銷臨安專區改屬嘉興專區。1955年,於潛、昌化劃入建德專區。1957年,臨安縣劃入建德專區。
2014年,杭州市政府征求意見稿提出,推進臨安撤市設區工作。
2016年7月11日,杭州市第十一屆委員會決定同意臨安撤市設區。
2017年7月,國務院正式同意撤銷縣級臨安市,設立杭州市臨安區,以原臨安市的行政區域為臨安區的行政區域,臨安區人民政府駐錦城街道衣錦街398號。
2017年8月10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撤銷縣級臨安市,設立杭州市臨安區,以原臨安市的行政區域為臨安區的行政區域,臨安區人民政府駐錦城街道衣錦街398號。
2017年9月15日,杭州市臨安區正式掛牌成立 成為杭州“第十區。
擴展資料:
臨安區的風景名勝:
1、大明山
大明山位于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鎮,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風景旅游區,大明山區內林木覆蓋率高,名貴樹種較多,有黃山松、云錦杜鵑及被國家列為二級保護植物的夏臘梅。距杭州市區116千米,緊靠杭昱一級公路。最高峰大明頂海拔1489.9米,擁有32奇峰、13幽澗、8條飛瀑、3個千畝以上的高山草甸。
2、太湖源風景區
太湖源風景區位于杭州市臨安區目山南麓,太湖的主源頭坐落于此,故名太湖源。景區十里長谷,主要景點有:龍須壁、云碧潭、思源廊、千仞崖、神風谷、雙龍潭、古佛院、百丈漈、仙人臺、祭源壇等十五個景點。景區內生態、原始與九寨溝相似,故被譽為小九寨溝。
3、浙西大峽谷
浙西大峽谷位于浙皖接壤的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域內。地處浙江西北部而名"浙西"。峽谷境內山高水急,山為黃山延伸的余脈水為錢塘江水系的源流。峽谷旅游區為線型環帶狀,全長80千米,共分三個景段。第一景段自龍崗地塔起至魚跳八仙潭止,俗稱"龍井峽"為巨溪流經的塢谷,長約18千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臨安
杭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里蕃衍生息。春秋時,初屬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屬吳,周敬王三十年復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屬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滅楚,于今杭州地置錢唐縣,同時置余杭縣,同屬會稽郡。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東巡會稽,“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這是錢唐之名最早見于正史記載。
漢初實行王國、縣與郡、縣(道、邑、侯國)并行制。高祖五年(前202)正月至六年春,錢唐縣境屬于韓信楚王國。六年春,立劉賈為荊王,屬荊王國。十二年立劉濞為吳王,屬吳王國。景帝前元四年(前153),誅吳王濞,錢唐縣復屬會稽郡,隸江都國。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江都國除。會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級治安軍事機構)從山陰縣(今紹興)遷治錢唐縣。元封五年(前106),會稽郡隸揚州刺史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改錢唐縣為泉亭縣,王莽建立新朝(9— 23)因之。東漢初,復錢唐縣舊名。光武帝建武六年(30),錢唐縣并入余杭縣。順帝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浙江以西為吳郡,以東為會稽郡,余杭縣屬吳郡。靈帝光和二年(179),封朱儁為錢唐侯,錢唐縣復置(一說公元107—125年間錢唐縣已復置)。
三國時,錢唐縣屬吳國,并為吳郡都尉治,隸揚州。
兩晉,錢唐縣仍屬吳郡,隸揚州。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以揚州所統六郡為王畿,吳郡屬之,錢唐縣隸王畿。大明八年,罷王畿,吳郡和錢唐縣復屬揚州。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唐寓之在新城(今富陽新登)起兵,次年正月以錢唐為中心建立政權,國號吳,年號興平(486—487)。梁武帝太清三年(549),以吳郡置吳州。同年,侯景升錢唐縣為臨江郡(不久即廢),隸吳州,此為錢唐設置郡級政區之始。陳后主禎明元年 (587),置錢唐郡,隸吳州。郡治錢唐縣,郡轄錢唐、富陽、新城、於潛4縣。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廢錢唐郡,并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余杭,及富陽、於潛共5縣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州治始設余杭縣,次年遷至錢唐縣。文帝仁壽二年(602),置杭州總管府,湖州武康縣劃屬杭州。析錢唐縣復置桐廬縣,次年歸屬睦州。煬帝大業三年(607),罷總管府,改杭州為余杭郡,郡治錢唐縣,轄錢唐、余杭、富陽、於潛、鹽官、武康 6縣。大業十四年,析錢唐縣復置新城縣,屬余杭郡。
唐初罷郡為州。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余杭郡置杭州,為避國號諱,改錢唐縣為錢塘縣。另以武康縣置安州,后改武州。武德七年鹽官并入錢塘縣,新城并入富陽縣,又于於潛置潛州,復置臨水縣,屬潛州。八年,廢潛州,臨水縣并入於潛,於潛縣仍屬杭州。其時,杭州轄錢塘、余杭、富陽、於潛4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天下大定,分全國為10道,杭州屬江南道。貞觀四年,析錢塘縣,復置鹽官縣。高宗永淳元年(682),析富陽縣,復置新城縣。杭州轄錢塘、富陽、余杭、於潛、鹽官、新城6縣。武后垂拱二年(686),析於潛縣,置紫溪縣。垂拱四年析於潛、余杭縣,置臨水縣。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析紫溪縣,置武隆縣。杭州轄縣增至9。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分全國為15道,杭州屬江南東道。天寶元年(742),又改諸州為郡,杭州復為余杭郡,郡治錢塘縣,轄錢塘、富陽、余杭、於潛、鹽官、新城、紫溪、臨水、唐山(武隆縣更名)9縣。肅宗乾元元年(758),再改余杭郡為杭州。同年,江南東道,分置浙江東道、浙江西道兩節度使,杭州屬浙江西道。代宗大歷二年(767)。唐山、紫溪并入於潛縣,杭州轄縣減至7。穆宗長慶元年(821),復置唐山縣,杭州轄8縣。昭宗乾寧五年 (898),錢镠自潤州移鎮海軍治于杭州。光化二年(899),升杭州為都督府。光化三年,復改臨水縣為臨安縣,桐廬縣由睦州劃屬杭州。至唐末,杭州轄錢塘、富陽、余杭、於潛、鹽官、新城、臨安、唐山、桐廬9縣。
五代后梁開平元年(907),封錢镠為吳越王,次年升杭州為大都督府。后梁龍德三年(923),封錢镠為吳越國王,建都杭州。龍德二年(922),分錢塘、鹽官兩縣地各半及富春縣之長壽、安吉兩鄉置錢江縣,與錢塘縣同城設治,同為杭州州治。州轄錢塘、錢江、鹽官、余杭、富春(富陽縣改名)、桐廬、於潛、安國 (臨安縣改名)、新登(新城縣改名)、金昌(唐山縣改名,后又改名唐山,橫山、吳昌縣)、武康(后梁開平元年從湖州劃屬杭州)共11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王錢俶納土歸宋,杭州復降為州。同年,從杭州劃武康縣還屬湖州,劃桐廬縣還屬睦州。太平興國四年改錢江縣為仁和縣。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國為10道,杭州屬兩浙道,次年罷道,并改杭州鎮海軍節度為寧海軍節度。太宗至道三年(997),設路、州、縣三級,分全國為15路,杭州屬兩浙路,為路治所在。州轄錢塘、仁和、余杭、富陽(富春縣復名)、於潛、新城(新登縣復名)、鹽官、臨安(安國縣復名)、昌化(吳昌縣改名)9縣。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避金兵自揚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為行宮,升杭州為臨安府,亦稱行在所。高宗紹興二年(1132),分兩浙路為東、西兩路,浙西路治臨安府。紹興八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臨安府治所錢塘、仁和兩縣升赤縣(京都),轄余杭、富陽、臨安、於潛、新城、鹽官、昌化7縣為京畿縣。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即宋恭帝德祜二年),元軍攻占臨安府,沒兩浙都督府,不久改為安撫司。次年改臨安府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為杭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稱江浙行省,杭州為省治始此。杭州路治錢塘、仁和縣,轄錢塘、仁和、余杭、富陽、臨安、新城、於潛、昌化8縣和海寧州(由原鹽官縣改建)。
明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攻占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為杭州府。同年十二月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治杭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浙江行中書省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明于省、府之間設道,杭州府隸浙江布政司杭嚴道。杭州府治錢塘、仁和,轄錢塘、仁和、余杭、富陽、臨安、於潛、新城、昌化、海寧(洪武二年降海寧州為縣)9縣。
清順治初承明制。順治二年(1645),置浙江巡撫,駐杭州。順治七年,于杭州建旗營,置鎮守將軍署。康熙元年(1662),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改為浙江行省。雍正四年(1726)置杭嘉湖道于嘉興,杭州府屬之。乾隆十九年(1754)杭嘉湖道移治杭州,杭州府轄縣仍為明代時的9縣。乾隆三十八年升海寧縣為海寧州。宣統三年(1911),錢塘、仁和縣撤裁,由府直轄,杭州府轄6縣1州。
民國元年(1912)2月,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并置杭縣,直屬浙江省,并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省以下設道,以清杭嘉湖道范圍置錢塘道,道尹行政公署駐杭縣,轄杭縣、海寧、富陽、余杭、臨安、於潛、新登、昌化等20縣。民國16年,廢道為省、縣二級制,撤銷錢塘道,各縣直屬于省;同年5月,劃杭縣所屬城區等地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同年10月市下設區,轄城區、西湖、江干、會堡、湖墅、皋塘6區。民國19年,杭州市改為13個區(第一區至第十三區)。民國23年合并為8個區(第一區至第八區)。民國24年,浙江省設立行政督察區,杭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專署設嘉興(后遷德清),杭州市仍為省直轄。民國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軍占領杭州。淪陷期間,原8個區改為7個區。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杭州市政府、杭縣縣政府遷回杭州。杭州市恢復8個區。民國36年5月,杭縣改省直屬。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為浙江省直轄市,并為浙江省省會。
宋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朝廷感念吳越國王錢鏐納土歸宋對宋朝的功績和對杭州的歷史貢獻,以其故里“臨安”為府名升杭州為“臨安府”。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于臨安府(杭州),這就是臨安地名的由來。
臨安南倚鳳凰山,西臨西湖,北部、東部為平原,城市呈南北狹長的不規則長方形。宮殿獨占南部鳳凰山,整座城市街區在北,形成了“南宮北市”的格局,而自宮殿北門向北延伸的御街貫穿全城,成為全城繁華區域。
御街南段為衙署區,中段為中心綜合商業區,同時還有若干行業市街及文娛活動集中的“瓦子”,官府商業區則在御街南段東側。遍布全城的商業、手工業在城中占有較大比重。
居住區在城市中部,許多達官貴戚的府邸就設在御街旁商業街市的背后,官營手工業區及倉庫區在城市北部。以國子監、太學、武學組成的文化區在靠近西湖西北角的錢塘門內。臨安不僅將城市與優美的風景區相結合,而且還有許多園林點綴其間。
擴展資料:
臨安經濟狀況:
2016年,臨安區實現農業增加值42.6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0%。完成農業總產值61.66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其中:農業種植業(含堅果類)產值29.86億元,增長8.8%;林業產值(不含堅果類)18.36億元,增長1.5%;牧業產值11.63億元,增長10.0%;漁業產值0.82億元,增長7.0%;農業服務業產值 0.99億元,增長9.0%。
2016年,臨安區竹筍實現產值11.78億元,增長7.3%;山核桃實現產值8.12億元,增長15.4%;畜牧業實現產值11.26億元,增長13.8%;蔬菜實現產值6.10億元,增長15.2%;花卉園藝實現產值3.88億元,增長6.5%。
水果實現產值3.23億元,增長4.1%;茶葉實現產值3.21億元,下降5.9%;蠶桑實現產值0.50億元,下降45%。八大主導產業實現總產值48.09億元,占比達到78.0%。糧食作物總產量(按照糧食監測推算數據)5.45萬噸,增長3.7%。(主要農產品產量見表3)糧食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穩步推進。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南宋臨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臨安區。
杭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里蕃衍生息。春秋時,初屬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屬吳,周敬王三十年復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屬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滅楚,于今杭州地置錢唐縣,同時置余杭縣,同屬會稽郡。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東巡會稽,“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這是錢唐之名最早見于正史記載。
漢初實行王國、縣與郡、縣(道、邑、侯國)并行制。高祖五年(前202)正月至六年春,錢唐縣境屬于韓信楚王國。六年春,立劉賈為荊王,屬荊王國。十二年立劉濞為吳王,屬吳王國。景帝前元四年(前153),誅吳王濞,錢唐縣復屬會稽郡,隸江都國。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江都國除。會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級治安軍事機構)從山陰縣(今紹興)遷治錢唐縣。元封五年(前106),會稽郡隸揚州刺史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改錢唐縣為泉亭縣,王莽建立新朝(9— 23)因之。東漢初,復錢唐縣舊名。光武帝建武六年(30),錢唐縣并入余杭縣。順帝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浙江以西為吳郡,以東為會稽郡,余杭縣屬吳郡。靈帝光和二年(179),封朱儁為錢唐侯,錢唐縣復置(一說公元107—125年間錢唐縣已復置)。
三國時,錢唐縣屬吳國,并為吳郡都尉治,隸揚州。
兩晉,錢唐縣仍屬吳郡,隸揚州。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以揚州所統六郡為王畿,吳郡屬之,錢唐縣隸王畿。大明八年,罷王畿,吳郡和錢唐縣復屬揚州。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唐寓之在新城(今富陽新登)起兵,次年正月以錢唐為中心建立政權,國號吳,年號興平(486—487)。梁武帝太清三年(549),以吳郡置吳州。同年,侯景升錢唐縣為臨江郡(不久即廢),隸吳州,此為錢唐設置郡級政區之始。陳后主禎明元年 (587),置錢唐郡,隸吳州。郡治錢唐縣,郡轄錢唐、富陽、新城、於潛4縣。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廢錢唐郡,并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余杭,及富陽、於潛共5縣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州治始設余杭縣,次年遷至錢唐縣。文帝仁壽二年(602),置杭州總管府,湖州武康縣劃屬杭州。析錢唐縣復置桐廬縣,次年歸屬睦州。煬帝大業三年(607),罷總管府,改杭州為余杭郡,郡治錢唐縣,轄錢唐、余杭、富陽、於潛、鹽官、武康 6縣。大業十四年,析錢唐縣復置新城縣,屬余杭郡。
唐初罷郡為州。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余杭郡置杭州,為避國號諱,改錢唐縣為錢塘縣。另以武康縣置安州,后改武州。武德七年鹽官并入錢塘縣,新城并入富陽縣,又于於潛置潛州,復置臨水縣,屬潛州。八年,廢潛州,臨水縣并入於潛,於潛縣仍屬杭州。其時,杭州轄錢塘、余杭、富陽、於潛4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天下大定,分全國為10道,杭州屬江南道。貞觀四年,析錢塘縣,復置鹽官縣。高宗永淳元年(682),析富陽縣,復置新城縣。杭州轄錢塘、富陽、余杭、於潛、鹽官、新城6縣。武后垂拱二年(686),析於潛縣,置紫溪縣。垂拱四年析於潛、余杭縣,置臨水縣。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析紫溪縣,置武隆縣。杭州轄縣增至9。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分全國為15道,杭州屬江南東道。天寶元年(742),又改諸州為郡,杭州復為余杭郡,郡治錢塘縣,轄錢塘、富陽、余杭、於潛、鹽官、新城、紫溪、臨水、唐山(武隆縣更名)9縣。肅宗乾元元年(758),再改余杭郡為杭州。同年,江南東道,分置浙江東道、浙江西道兩節度使,杭州屬浙江西道。代宗大歷二年(767)。唐山、紫溪并入於潛縣,杭州轄縣減至7。穆宗長慶元年(821),復置唐山縣,杭州轄8縣。昭宗乾寧五年 (898),錢镠自潤州移鎮海軍治于杭州。光化二年(899),升杭州為都督府。光化三年,復改臨水縣為臨安縣,桐廬縣由睦州劃屬杭州。至唐末,杭州轄錢塘、富陽、余杭、於潛、鹽官、新城、臨安、唐山、桐廬9縣。
五代后梁開平元年(907),封錢镠為吳越王,次年升杭州為大都督府。后梁龍德三年(923),封錢镠為吳越國王,建都杭州。龍德二年(922),分錢塘、鹽官兩縣地各半及富春縣之長壽、安吉兩鄉置錢江縣,與錢塘縣同城設治,同為杭州州治。州轄錢塘、錢江、鹽官、余杭、富春(富陽縣改名)、桐廬、於潛、安國 (臨安縣改名)、新登(新城縣改名)、金昌(唐山縣改名,后又改名唐山,橫山、吳昌縣)、武康(后梁開平元年從湖州劃屬杭州)共11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王錢俶納土歸宋,杭州復降為州。同年,從杭州劃武康縣還屬湖州,劃桐廬縣還屬睦州。太平興國四年改錢江縣為仁和縣。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國為10道,杭州屬兩浙道,次年罷道,并改杭州鎮海軍節度為寧海軍節度。太宗至道三年(997),設路、州、縣三級,分全國為15路,杭州屬兩浙路,為路治所在。州轄錢塘、仁和、余杭、富陽(富春縣復名)、於潛、新城(新登縣復名)、鹽官、臨安(安國縣復名)、昌化(吳昌縣改名)9縣。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避金兵自揚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為行宮,升杭州為臨安府,亦稱行在所。高宗紹興二年(1132),分兩浙路為東、西兩路,浙西路治臨安府。紹興八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臨安府治所錢塘、仁和兩縣升赤縣(京都),轄余杭、富陽、臨安、於潛、新城、鹽官、昌化7縣為京畿縣。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即宋恭帝德祜二年),元軍攻占臨安府,沒兩浙都督府,不久改為安撫司。次年改臨安府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為杭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稱江浙行省,杭州為省治始此。杭州路治錢塘、仁和縣,轄錢塘、仁和、余杭、富陽、臨安、新城、於潛、昌化8縣和海寧州(由原鹽官縣改建)。
明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攻占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為杭州府。同年十二月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治杭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浙江行中書省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明于省、府之間設道,杭州府隸浙江布政司杭嚴道。杭州府治錢塘、仁和,轄錢塘、仁和、余杭、富陽、臨安、於潛、新城、昌化、海寧(洪武二年降海寧州為縣)9縣。
清順治初承明制。順治二年(1645),置浙江巡撫,駐杭州。順治七年,于杭州建旗營,置鎮守將軍署。康熙元年(1662),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改為浙江行省。雍正四年(1726)置杭嘉湖道于嘉興,杭州府屬之。乾隆十九年(1754)杭嘉湖道移治杭州,杭州府轄縣仍為明代時的9縣。乾隆三十八年升海寧縣為海寧州。宣統三年(1911),錢塘、仁和縣撤裁,由府直轄,杭州府轄6縣1州。
民國元年(1912)2月,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并置杭縣,直屬浙江省,并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省以下設道,以清杭嘉湖道范圍置錢塘道,道尹行政公署駐杭縣,轄杭縣、海寧、富陽、余杭、臨安、於潛、新登、昌化等20縣。民國16年,廢道為省、縣二級制,撤銷錢塘道,各縣直屬于省;同年5月,劃杭縣所屬城區等地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同年10月市下設區,轄城區、西湖、江干、會堡、湖墅、皋塘6區。民國19年,杭州市改為13個區(第一區至第十三區)。民國23年合并為8個區(第一區至第八區)。民國24年,浙江省設立行政督察區,杭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專署設嘉興(后遷德清),杭州市仍為省直轄。民國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軍占領杭州。淪陷期間,原8個區改為7個區。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杭州市政府、杭縣縣政府遷回杭州。杭州市恢復8個區。民國36年5月,杭縣改省直屬。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為浙江省直轄市,并為浙江省省會。
是讀yu啦~你可以去看下有關於潛鎮的網站縮寫,都是yq。
1、洪咨夔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詩人,漢族人。字舜俞,號平齋。於潛(今屬浙江杭州)人。嘉泰二年(1202)進士。授如皋主簿,尋為饒州教授。作《大治賦》,受到樓鑰賞識。著作有《春秋說》3卷、《西漢詔令攬鈔》等。
2、錢镠
錢镠(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建者。錢镠在唐末跟隨董昌保護鄉里,抵御亂軍,累遷至鎮海軍節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稱帝,受詔討平董昌,再加鎮東軍節度使。
他逐漸占據以杭州為首的兩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吳越國王。錢镠因吳越國地域狹小,三面強敵環繞,只得始終依靠中原王朝,尊其為正朔,不斷遣使進貢以求庇護。他在位四十一年,廟號太祖,謚號武肅王,葬于錢王陵。
3、董昌
董昌(847年?—896年),杭州臨安人。唐末任義勝軍節度使,割據兩浙。乾寧二年(895年),董昌在越州自立為帝,國號大越羅平,改元順天。
4、錢元瓘
吳越世宗文穆王錢元瓘(887年―941年),字明寶,原名傳瓘。杭州臨安(今屬浙江)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第二任君主,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镠第五子。
5、方克猷
方克猷(公元1870—1907),字子壯,號鳳池,臨安於潛方元鋪人。方克猷年少時聰慧過人,品性端方,7歲束發受經,過目成誦,他父親對他督教也很嚴厲。他“年十二應童子試,以第一名入泮(即秀才)”。
當時縣宰出聯:“方元鼓打到更樓太陽來哉”;克猷應聲而對:“藻溪魚跳過橫塘化龍去矣”,均為於潛地名,對得工整絕妙。13歲補縣學生員,光緒十一年(1885)15歲選拔貢,七試皆冠其曹。光緒十六年20歲賜進士出身,任刑部主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方克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錢元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董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錢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洪咨夔。
水尤清冽中的清冽的意思是指水澄清而寒冷,清冽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qīngliè,出自于唐朝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通過趨勢分析,分析者可以了解該企業在特定方面的發展變化趨勢;結構分析法,通過對企業財務指標中各分項目在總體項目中的比重或組成的分析,考量各分項目在總體項目中的地位;相互對比法,通過經濟指標的相互比較來揭示經濟指標之間的數量差異;數學模型法,在現代管理科學中,數學模型被廣泛應用。
一般在中國的南方地區主要是在每年的2~3月份時候開花,浙江一帶的地區是在1月份開花,在日本的時候梅花開花的季節是在每年的1月下旬到2月份中旬左右,梅花作為世界著名的觀賞花種,即使在寒冬臘月的時候也能夠傲然的開花。
GPT-3偽原創山海拔693米。GPT-3偽原創山屬大巴山系華鎣山脈的分支中梁山,中梁山南延入重慶沙坪壩區后稱為GPT-3偽原創山。地跨重慶沙坪壩區中梁鎮、GPT-3偽原創山鎮兩鎮,主峰云頂寺為重慶市
很久很久以前,玉帝為了給人間定時間,給人類歸屬,決定在人間選拔十二種動物作為生肖,他定好一個日子,這一天,動物們來報名,就選先到的十二種動物為十二生肖。
2、利用菜鳥裹裹APP進行取件:打開菜鳥裹裹并登錄淘寶賬號,點擊【掃一掃】按鈕進行掃碼或者直接點擊取件功能項,即可看到待取包裹,勾選對應包裹進行取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