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英國中世紀到18世紀的歷史

                  2023-02-26

                  大家好,本文將圍繞英國中世紀相當于中國什么朝代展開說明,英國中世紀到18世紀的歷史背景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弄明白的事情,想搞清楚英國中世紀到18世紀的歷史事件需要先了解以下幾個事情。

                  英國中世紀到18世紀的歷史的相關圖片

                  17世紀到18世紀英國發生了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近現代英國 近現代英國歷史起始于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 1603年,

                  1628年,議會反對派提出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權利請愿書》,

                  1645年初,克倫威爾建立“新模范軍”,新模范軍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

                  1648年2月,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2次內戰結束,

                  1649年1月30日,宣告建立一院制共和國。

                  1707年,蘇格蘭正式并入英國,從此稱大不列顛。

                  1653年4月,克倫威爾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瑪麗同時登位,這次政變史稱“光榮革命”。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13~18世紀英國歷史發展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并。18世紀后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

                  英國完整的歷史(英國的建立開始)

                  古代不列顛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第3千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于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并已使用貨幣。生產 英國歷史。

                  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后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人以位于泰晤士河口的倫敦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連接各地的城市,使倫敦成為羅馬不列顛統治和對外聯系的中心。為阻止北方克爾特人南下,公元1世紀20年代羅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時期,羅馬人在大不列顛島北部修建了一條橫貫東西、全長 118公里的長城,史稱哈德良長城(見彩圖)。在羅馬人統治的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克爾特人上層搶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隸制大田莊,變克爾特人或戰俘為奴隸。羅馬人強迫奴隸從事耕種、采礦,奴隸販子還把奴隸遠銷到歐洲大陸。3~4世紀,隨著奴隸反抗斗爭的加劇,羅馬帝國逐漸衰落。4世紀中葉前后,不列顛反抗羅馬統治的斗爭也漸趨激化。到407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編輯本段中古時期

                  日耳曼入侵

                  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駐不列顛羅馬人撤離后,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大部 英國歷史。

                  分人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后來的英格蘭人,或稱英吉利人。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個強國:東部和東北部盎格魯人的麥西亞、諾森伯利亞和東盎格利亞,南部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蘇塞克斯,東南部朱特人的肯特。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按地域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歸村社自由農民使用。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占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597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派修士奧古斯丁到英格蘭傳教。到7世紀下半葉,英格蘭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羅馬基督教。(見彩圖) 英國歷史。

                  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在位)于 827年統一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到9世紀末,丹麥人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后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王克努特大帝成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后,英國王位復歸于英人愛德華( 英國歷史。

                  1042~1066在位)。丹麥人占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由于戰爭頻仍,稅課繁苛,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成為封建領地。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農民為躲避戰禍和捐稅、求得安全,便將土地交給大地主,再領回耕種,表示自己受地主保護。國王還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特恩權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后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威廉征服英國后,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余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并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國進行調查,編成土地調查書(亦稱土地清丈冊),詳細記載每郡多少土地屬于國王,多少屬于領主,各領主又有多少附庸,每個莊園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農民、依附農民、奴隸,多少森林、草地、牧場、磨坊、魚塘等,領地上有多少貨幣收入(見彩圖)。編制清冊的目的,是為了讓國王詳細掌握封臣的財產狀況,從而要求他們嚴格履行封建義務。人們害怕這種調查,感到象是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調查清冊被稱為《末日審判書》。據這次調查,英國當時的人口約150~200萬,貴族 英國歷史。

                  約占4%,自由農民占12%,農奴及其他依附農民占70%以上。這表明諾曼征服后,農奴制迅速發展了。在地方上,國王的權力主要通過各郡郡長貫徹。郡長由國王任命并直接管轄。為商討國家大事,國王組織樞密院,該院當時又稱元老院或國王法庭。諾曼王朝通過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這是英國封建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強大的王權得到中、小封建主、教會和富裕市民階層的廣泛支持,他們要求得到王權的保護。大封建領主反對王權過于集中,但他們封土分散,難以割據一方、同王權對抗。 諾曼征服后,在分封的領地上到處都出現封建莊園。封建莊園是英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領主是莊園里握有全權的最高統治者。莊園土地通常包括領主直接領有地、農奴份地和森林、牧場、池沼等公用地 3部分。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大部分農民淪為真正的農奴。農奴在英國叫做維蘭,擁有15~30英畝份地,為領主服勞役;此外還有邊農、茅舍農和奴隸。英國社會封建化的過程是漫長、緩慢、不徹底的,保留了較多的前封建殘余。莊園里還有不少自由農民。大封建領主的勢力不如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制度的解體也比其他國家早。這是英國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征。 大憲章和議會起源 威廉征服后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雖有大封建諸侯時起背叛,終未能壓倒王室。但國王們連年對外征戰,需要諸侯們提供越來越多的軍費。到金雀花王朝的無地王約翰統治時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間矛盾尖銳化。諸侯們要求維持封建的權利義務,約翰王卻肆意踐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對外戰爭中失敗,丟失了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因此,不僅大封建主,就連支持王權的中、小領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國王的行列。在聯合壓力下,約翰被迫于1215年 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 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1258年,亨利三世(1216~1 英國歷史。

                  272在位)為干預意大利戰爭,又向諸侯索取軍費。在1263年爆發的內戰中,S. de孟福爾在一些諸侯、騎士和市民支持下獲勝,一度俘虜亨利三世和王子愛德華,控制了國家。1265年,孟福爾召集有僧俗貴族、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大會,此為議會的胚胎。1295年,國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在位)為籌集戰費,再次召集議會(見彩圖)。除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騎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參加,史稱“模范議會”。議會此后經常召開,1297年獲批準賦稅權,14世紀又獲立法權。從14世紀中葉起,貴族和騎士、市民逐漸分別開會,慢慢演變出上下兩院。議會的出現對以后英國歷史發展有積極意義。

                  瓦特泰勒起義

                  13~14世紀,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農業耕作技術改進,城市發展,商品貨幣經濟滲入農村。封建領主要求更多的貨幣,在農村開始了用貨幣地租代替勞役或實物地租的“折算”過程。折算使少數富裕農民贖得人身自由,但廣大農民群眾紛紛破產,淪為農村的雇傭勞動者。1348~1350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奪去英國近半人口。由于勞動力短缺,國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頒令,規定勞動者必須接受低工資雇傭,否則予以監禁。城鄉窮苦人民走投無路,被逼揭竿起義。牛津大學神學教授J.威克里 英國歷史。

                  夫(約1320~1384)及J.保爾等下層教士“羅拉德派”的改革宣傳為起義作了思想準備。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為征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于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占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采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占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于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后,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 英國歷史。

                  ,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并于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

                  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

                  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于發展經濟。亨利七世利用這些條件,實行絕對專制統治。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設“星室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亨利八世時正式成立樞密院,聽命于國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則受樞密院監督。專制王權的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多從他們中間選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家等。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以增強國力。 1527年,亨利八世國王要求離婚遭教皇拒絕,由此觸發同羅馬教廷的公開沖突。從1529年起,他指使議會通過一系列法令,割斷英國教會對教廷的宗屬關系,禁止英國教會向教皇繳納貢賦;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令》,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之首,有權任命教職和解釋教義,英國教會遂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英國國教就此確立。宗教改革客觀上符合建立民族國家的愿望,得到多數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還大量沒收寺院財產,把沒收的土地投入市場拍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之一。 16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文化亦興。人文主義者T.莫爾撰寫《烏托邦》,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詩人E.斯賓塞初寫田園詩,后寫《仙后》,歌頌伊麗莎白一世時代。F.培根作為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撰寫《學問的推進》(1605)和《新工具》(1620),倡導歸納的和實驗的新哲學。16世紀后半葉, 英國歷史。

                  英國文學中最繁榮的是戲劇。悲劇作家C.馬洛是新劇的先驅,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觀的戲劇創作遺產。文學巨匠W.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最杰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留下許多不朽名著,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編輯本段近現代史

                  簡述

                  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1、手工工場的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后,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制呢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并擴展到采煤、煉鐵等領域。 2、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于原始資本的積累。 4、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16世紀宗教改革后,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于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2)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3)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英國歷史。

                  ,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于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1]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1640年,資產階級聯合新貴族,帶領廣大人民,在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通過議會斗爭、內戰、共和國建立、克倫威爾軍事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年),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歷經半世紀的曲折斗爭,完成革命,最終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歷史的分水嶺。如:1689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他們在議會中的權利,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17—18世紀又逐漸確立內閣制、兩黨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又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在當時,尤其歐洲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已成為不可逆轉歷史潮流的形勢下,英國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英國作為歐洲一個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率先完成這一轉變和過渡,無論理論上或實踐上都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范例。此后,歐洲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進入一個新時代。所以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世界殖民霸權的建立 (17世紀中—18世紀末中) 這一階段,在亞洲、北美進行殖民擴張,與荷蘭、法國等展開激烈爭奪。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分別是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后改名紐約),進一步確立海上霸權,荷蘭則喪失了歐洲強國地位。 “七年戰爭”(1756-1763年)是英法爭奪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后較量,結果,法國喪失在北美的加拿大、新法蘭西等大片殖民地,在印度也僅留存本地治理等據點。至此,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 英國歷史。

                  殖民霸權地位,并雄霸歐洲。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18世紀中-19世紀中) 1、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到機器制造業的出現,英國最早進行并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和“世界工廠”,實力盛極一時。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一方面,他們對維也納體系下的封建專制不滿,要求更多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展開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運動。如1832年英國進行議會改革,資產階級通過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權利。另一方面,為鞏固和加強自身政治、經濟地位,資產階級強烈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要求進一步接觸封建束縛,實現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和自由貿易。1776年《國富論》一書的發表標志著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 3、工業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日益對立,矛盾尖銳。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正是這一矛盾激化的產物,它標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臺。 4、為滿足工業發展和資產階級的需要,通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搶占原料產地,拓展商品市場。如:19世紀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占領新加坡;發動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割占香港,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據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非洲,英國勢力滲入埃及;在拉美,加緊對新生國家進行經濟侵略。 5、這一時期,為防止法國稱霸歐洲,英國組織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美國的獨立使英國喪失了17世紀初到18世紀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和新法蘭西。

                  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統一; 1707年5月1日,英格蘭與蘇格蘭統一;

                  倫敦東部碼頭區新建的金融中心

                  1801年1月1日,與愛爾蘭統一; 1922年4月12日,《英愛條約》生效,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 1973年1月1日,加入歐洲共同體[今歐洲聯盟]。 行政區劃 英國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29個區和3個特別管轄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此外,英國還有12個海外屬地。 英國的殖民擴張[1] 物質基礎:國內資本主義工業非常發達,是在海外殖民活動中取勝的主要原因。 政治制度: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成立了先進的政治制度。 武力后盾:建立了歐洲一支最強大的海軍。 意識形態:宗教改革后,英國清教徒強烈的個人奮斗進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識的進步與解放,也是取勝的重要原因。 特點:英國殖民霸權地位的確是通過殖民戰爭實現的。 對外部分歷史: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600年,英國侵入印度。 1688年,之后又瘋狂擴大地盤,在非洲岡比亞等地建立了“捕奴站”。 部分過程:① 16世紀,英國沒有實力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這時期海上活動的特點是進行一般性海上貿易的同時進行海盜式的搶劫和販賣黑人奴隸。 ②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確立了海上霸權 ③ 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戰爭,英國打敗荷蘭,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 ④ 18世紀,英法發生多次戰爭,在最后的七年戰爭中,英國打敗法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19世紀后期,英國征服了緬甸和馬來西亞,奪取了南非的荷蘭殖民地。在大洋洲,英國占領了許多島嶼,并侵占了新西蘭,把它們統統并入了大不列顛帝國的殖民地。 1840年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2] 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 1856~1860年第二次中英鴉片戰爭 1900參與八國聯軍侵華 1914-1918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國中世紀是什么時候

                  中世紀(約395年—150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

                  中世紀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并,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于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并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后,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于緩慢,從此開始落后于西方。

                  ---------------- 。

                  1、定義:

                  中世紀( the middle age )一詞最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義史學家比昂多于 15 世紀提出來的.他把西歐 5 ~ 15 世紀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紀,意為古典文化與文藝復興這兩個文化高峰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 17 世紀末德國史學家凱列爾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類的全部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三個時期;到 18 世紀,中世紀一詞被歐洲歷史學家普遍采用;中國古代思想家韓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說,清末翻譯西方世界史著作時采用過來。中世紀是適用于西歐的、特有的一個概念,應用于其它地區時我們常用世界中古史來取代。

                  2、起迄年代:

                  由于概念不同,對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認識也不同。國內過去傳統上定上限為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下限為 1640 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以革命奪權為標準劃線,現多不用。現在教科書定為下限 15 世紀末地理大發現之前,但上限仍為五世紀. 。

                  英國劍橋中世紀史對上限介紹了十二種說法,它以 284 年羅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為世界中世紀史開端,下限采用 1453 年拜占廷帝國滅亡為界.此說在西方較流行,象《歐洲中世紀簡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劃定時限時,下限都是 15 世紀,上限則 3 ~ 5 世紀不等。

                  3、分期:

                  中古時期各地差別太大,以西歐為標準:

                  5 ~ 10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封建化時期);

                  11 ~ 14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興盛時期;

                  14 ~ 15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危機時期;

                  ------------------ 。

                  中世紀

                  "中世紀"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概念,原因在于,歷史上并不曾真正有過 一個叫作"中世紀"的朝代,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思想家或其它人 認為自己是"中世紀人",所謂的"中世紀"是后人創造的. 。

                  "中世紀"一詞最早誕生于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是公元15—16世紀意大 利人文主義語言學家,歷史學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他們認為, 在羅馬帝國衰亡直至自己所處的時代之間存在著一個"中間世紀",即"中 世紀".17世紀末,德國歷史學家克利斯托弗 凱列爾在其所著《通史》中, 首次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和近代三個時期.從18世紀末,"中世 紀"的概念便被西方學術界長期沿用下來. 。

                  "中世紀"沒有絕對的時間界限.西方絕大多數學者認為,"中世紀" 始于公元500年左右,終于1500年左右,前者的代表性事件是西羅馬帝國的 滅亡,后者的代表性事件則是新航路的開辟.其中,又以1000年,1350年 為界,分為中世紀初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中國大多數歷史學家都習慣 于把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作為"中世紀"的開端,而下限則爭議頗多, 有的主張以公元16世紀尼德蘭革命為斷限,有的主張以新航路的發現為斷 限,但更多的是把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下限. 。

                  典型的"中世紀"概念有著特定的地域界限和情感色彩.當西方文藝復 興時代的啟蒙思想家創造"中世紀"一詞的時候,他們意念中所指的并不是 整個世界,也不是整個歐洲,而僅僅限于指天主教所統治的地區,即中歐和 西歐.從感情上說,他們對亞洲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等)和阿拉伯文 化及拜占庭文化是十分向往的,對古代的希臘,羅馬文化更是崇拜得五體投 地;而對公元6至16世紀間"蠻族"的入侵而造成的古典文化的衰落極為不 。

                  滿,對教會壟斷文化事業也大不以為然,遂將這段歷史斥之為"野蠻","未 開化","專制",稱這段時期為"黑暗時代".這些啟蒙思想家在痛罵"中 世紀"西方黑暗的同時,又慨然以"復興"古典文化為己任,從而形成"文 藝復興"和"啟蒙運動". 。

                  隨著"中世紀"一詞使用日廣,它逐漸演變為封建社會的代名詞,用于 指封建生產方式在世界范圍內占統治地位的時期.這樣,"中世紀"一詞不 再專用于指西方,而成了可用來表述任何一個國家歷史上處于封建社會這一 發展階段上的歷史的概念.按照這種用法,由于各國進入和結束封建社會的 時間先后不一,其"中世紀"也就無法一致,如中國較早進入封建社會,其 中世紀可上溯至春秋戰國乃至更早的時代,其下限則可延伸至清末乃至民國 時代,而印度,日本,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及非洲,美洲廣大地區進入封 建時代較晚,其"中世紀"分別開始于公元11—17世紀不等.時間上的這種 差異給同一時代各國歷史的比較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

                  更為重要的是,將具有特定涵義的"中世紀"這一概念拿來泛指世界各 國歷史,在注意了經濟上生產方式這一共同點的同時,卻忽視了各國文化發 展的巨大差異."中世紀"的西方文化總體上處于衰落的趨勢,游牧民族的 。

                  入侵造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大破壞,使古典文化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整個西 方社會的文化水準也因此而大為下降,教會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保存者和使 用者,盡管能夠保存下來的十分有限.而"中世紀"其它地區的文化卻是另 。

                  外一副景象:在近東地區,拜占庭帝國從一開始就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 自居,積極保存了古希臘,羅馬文化遺產;拜占庭帝國衰弱后,悄然興起的 俄羅斯繼承了其文化遺產.在中東地區,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們按照伊斯蘭 。

                  教教義的教導,向世界各先進國家廣求知識,使阿拉伯文化迅速發展,達到 了相當高的水平.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雖因內部分裂和外敵入 侵而使其古代燦爛的文化受到相當破壞,但仍有一定的發展,而同樣是世界 。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古典文明非但未受到大的破壞,反而在不斷吸收, 。

                  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將古典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 。

                  具有影響的文化之一.這些帶有根本性的差異是"中世紀"一詞很難反映出 。

                  來的.正因為如此,一些歷史學家在研究西方以外的世界史尤其是文化教育 。

                  時,盡量避免使用"中世紀"一詞,而用"中古史"等代替,迫不得已而用 。

                  之時,也多加以界定.

                  考慮到不同國家和地區歷史發展的差異,也是為了照顧文化發展自身的 。

                  完整性,本書的"中世紀"沒有一個整齊劃一的時間界定.在歐洲,我們敘 。

                  述的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350年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敘述的是隋唐宋元間 。

                  的歷史(公元581—1363年);在日本,我們敘述的是自公元646年大化革 。

                  新至公元16世紀室町幕府統治結束時期的歷史;在印度,我們敘述的是自笈 。

                  多王朝以至德里蘇凡國家時期的歷史(約公元220—1526年);在阿拉伯, 。

                  則基本上是公元6至14世紀的歷史.。

                  英國的歷史

                  英國歷史概況

                  英國歷史是一部征服與合并和的歷史。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合并為大不列顛王國,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合并成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

                  蘇格蘭歷史簡介

                  蘇格蘭位于大不列顛島北部,英格蘭之北。蘇格蘭的歷史的正式記載是在古羅馬人入侵不列顛之后的一些紀錄。公元5世紀,愛爾蘭北部的蓋爾人(凱爾特人的一支)移居蘇格蘭,曾在阿蓋爾郡和比特郡地區建立達爾里阿達王國。此后向東擴張到阿瑟爾森林和厄恩河谷,向北擴張到埃爾金地區。公元843年達爾里阿達國王麥卡爾平兼任皮克特王國的國王,建立阿爾巴王國,王號為肯尼思一世,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蘇格蘭王國逐漸成形。此后,蘇格蘭歷經鄧凱爾德王朝、坎莫爾王朝、巴里奧爾王朝、英格蘭占領、布魯斯王朝以及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至1707年與英格蘭王國合并成為聯合王國。

                  威爾士歷史簡介

                  威爾士位于大不列顛島西南部,英格蘭以西。

                  距今約29,000年便有人類定居于威爾士。至古羅馬人進入了大不列顛島后,威爾士屬于不列顛行省。

                  公元5世紀,隨著羅馬人的撤離,盎格魯撒克遜人大舉入侵大不列顛,直至到11世紀,威爾士人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高壓統治與入侵中度過,而同時布靈頓人開始稱自己威爾士人。

                  公元8世紀,傳說中的亞瑟王(King Arthur)領導布靈頓人抗擊盎格魯撒克遜統治。

                  公元9世紀和10世紀維京入侵使威爾士王國進一步統一,成為一個實體,但同時亦使威爾士落入英國皇室統治之下。

                  公元927年,威爾士國皇承認盎格魯撒克遜國王阿瑟斯坦保護威爾士的主人。在隨后的11世紀中,威廉一世充分利用了這種先例,在威爾士邊境建立的強大而野心的封建領地制度。

                  公元1282年,英格蘭王愛德華一世征服最后一個威爾士北部和西部的威爾士公國。

                  公元1284年,威爾士正式被英格蘭合并,愛德華一世以《羅德蘭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確立自己在該地區的統治。

                  公元1535年,《聯合法案》完成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統一,劃分后者為13個郡,并規定英格蘭法律通行全威爾士,英文為其官方語言。大部分威爾士人因此無法擔任政府公職,但可以派代表參與英國國會。

                  北愛爾蘭歷史簡介

                  北愛爾蘭是英國的一個地區,位于愛爾蘭島東北部。公元前6600年前后,人類開始在愛爾蘭島定居。現在的愛爾蘭人是古代凱爾特人的后裔,世代居住在愛爾蘭島上。公元5世紀的時候,隨著羅馬天主教的傳入,愛爾蘭人逐漸信仰了天主教,并形成了由修道院、傳道士和王國組成的文化。公元8世紀末,愛爾蘭島上出現了統一的文明和法律,但政治上還沒有出現統一的國家。

                  公元12世紀末,英王亨利二世利用愛爾蘭的分裂局面,率軍在愛爾蘭島登陸,征服都柏林和附近地區,建成“愛爾蘭領地”,交由其四子約翰統治。但到1609年為止愛爾蘭仍然是由許多王國組成的,一直到1609年英格蘭才完全占領愛爾蘭。

                  在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愛爾蘭人發動了大規模的反英起義。英國當局進行了殘酷的鎮壓。1801年愛爾蘭議會被解散,愛爾蘭成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1921年,經過一系列政治和武力斗爭后,愛爾蘭島南部的26個郡從英國獨立,愛爾蘭共和國成立,北部的其它郡依然是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大多數北愛爾蘭人(聯合派)希望留在英國,但一個舉足輕重的少數派(民族派)希望加入愛爾蘭共和國。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兩派之間的斗爭武裝化。1972年北愛爾蘭的自治權為此被取消。從1990年代中開始,兩派的主要半軍事組織達成一個不十分可靠的停火協議。

                  2002年10月14日,英國政府宣布,中止北愛地方自治政府的運作,把北愛爾蘭地區的控制權重新收歸中央政府。2007年5月8日,民主統一黨和新芬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宣誓就職,這意味著北愛正式恢復分權自治政府。

                  英格蘭歷史簡介

                  英格蘭是英國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地處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威爾斯以東,蘇格蘭以南。

                  公元前55年,當時的羅馬高盧總督的愷撒,帶領數萬軍隊、對不列顛群島發動了兩次武力侵略,卻困于不列顛人的戰術無功而返。

                  公元43年,羅馬第三任皇帝克勞狄終于征服了不列顛地區,納為行省,并進行軍事統治和軍事移民。

                  公元12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在不列顛島北部建立了100多公里的城墻以防衛北方蠻族,此即著名的“哈德良長城”。

                  公元407年,隨著羅馬帝國勢力衰退,最后一批羅馬軍隊于撤離不列顛,結束統治。

                  羅馬軍隊撤離不列顛后,一支來自歐洲大陸的日耳曼民族-“盎格魯-撒克遜人”征服了不列顛,建立了許多國家。此后,英國才被稱為“英格蘭”(意即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土地)。

                  公元1066年,來自諾曼底的公爵威廉打敗了英王哈羅德二世,建立諾曼王朝。威廉一世下令編輯末日審判書(相當于現在人口、財產普查,根據其中的調查結果,英格蘭約有150萬人口,其中90%以上是農民),以便日后管理英格蘭。威廉一世引入了歐洲大陸的分封土地制度,同時借由領主效忠、強化了英王王權。

                  公元12世紀,英格蘭進入由亨利二世所開創的,也是英格蘭中世紀最強大的一個封建王朝-金雀花王朝--在法國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亨利二世改革了英格蘭司法體系,廢去不合時宜的審判方法,采用習慣法并首創陪審團制度。

                  公元1215年,屢戰屢敗又不得人心的約翰王遭貴族階級強迫簽下限制王權的“大憲章”,是為英國不成文憲法的濫觴。

                  公元1295年,愛德華一世召開議會,確立了包含貴族、騎士和教士的議會制度。

                  公元1337年,由于領地和王位繼承權的紛爭,英格蘭和法國之間掀起了斷斷續續長達116年的“英法百年戰爭”。百年戰爭造成大量平民死傷、流離失所,也引領戰術、武器方面的革新。最終英格蘭幾乎失去了歐洲大陸上所有領地;法國則借此完成了民族統一。

                  公元1399年,蘭開斯特公爵亨利趁國王理查二世遠征愛爾蘭時,奪去王位,成為蘭開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國君,英格蘭開始了蘭開斯特王朝的統治。蘭開斯特的名字是來自于該王朝的成員均為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約翰的后代,而紅玫瑰為王朝的象征。

                  公元15世紀,蘭開斯特王朝與約克王朝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爆發了玫瑰戰爭,紅玫瑰代表蘭開斯特王朝、白玫瑰代表約克王朝。這兩個王朝之間的競爭,也導致于現今蘭開斯特郡與約克郡之間也保持著友好的競爭關系。

                  公元1485年,玫瑰戰爭結束,亨利·都鐸奪得王位,都鐸王朝開始。其繼位者亨利八世則因離婚問題與羅馬教廷決裂,另創政教合一的英國國教派(又稱英格蘭國教會,英國圣公會或英國教會)。

                  公元1603年,都鐸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伊麗莎白一世去世,都鐸王朝結束。這一百一十八年的都鐸王朝時代是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由于伊麗莎白一世生前未曾留下任何子嗣,所以由她血統上最接近的男性新教徒的親戚,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

                  公元1642年,查理一世與議會一連串的沖突與紛爭導致英國爆發了內戰。

                  公元1645年6月,國會的軍隊戰勝了查理一世的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第一次內戰結束。

                  公元1647年初,查理一世也成了議會的階下囚。查理一世在第二次內戰結束后被當眾處決。

                  公元1653年克倫威爾成為護國公,而英國成為了英格蘭聯邦,克倫威爾過世后,其子理查·克倫威爾接任護國公之職,但沒多久就被撤職。在1660年,英國王室復辟成功,英王查理二世回到倫敦。

                  公元1665年,倫敦爆發大規模的瘟疫,次年,倫敦又發生了大火,這場火災連續燒了5天,大約燒毀了15,000棟建筑物。

                  公元1688年,由于詹姆斯二世的荒亂統治,議會決定廢黜詹姆士二世。廢黜國王之后邀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來英國執政。11月5日威廉率領1.5萬人,400艘運輸船,53艘軍艦在托爾灣登陸。詹姆士二世倉惶出逃德意志,途中被截獲,后流亡法國。因為這場革命沒有人命傷亡或者受傷,故史稱光榮革命。

                  公元17-18世紀,英荷三次戰爭,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取得了海上,殖民以及經濟霸權。

                  公元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正式合并為大不列顛王國。

                  英國近代史

                  公元18世紀30年代,英國在北美建立了13個殖民地。

                  公元18世紀中葉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1765年珍妮紡紗機,1771年,水力紡紗廠,1782復動式蒸汽機,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進程,19世紀初,汽輪胎和火車誕生,19世紀30,40年代,機器制造業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完成)。

                  公元1721年,沃爾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議會內閣制的標志。

                  公元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合并,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

                  公元1832年,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的代表成為下院主導力量。

                  公元1837-1901年,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帝國步入了鼎盛時期,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號稱“日不落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

                  公元1928年,擴大選舉權威性歲,議會成為最高權利機構,兩黨輪流執政。

                  公元1931年,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標志英帝國轉變為英聯邦。

                  公元1945年,實施《貝茀理奇報告》建設福利國家,推行國有化。

                  公元20世紀70年代,撒切爾擔任首相,進行改革。

                  英國近代史

                  17 世紀中期至20 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發展,直至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歷史。我國史學界一般以17 世紀中葉的英國革命作為英國近代史的開端。

                  因為海外的殖民掠奪和圈地運動的發展而不斷擴大,資產階級崛起為一支新興且強大的政治力量,17世紀中后期,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斯圖亞特王朝的沖突日益尖銳。

                  1658年爆發了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的資產階級革命,1688 年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資本主義發展拓寬了道路。

                  18世紀中葉英國爆發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中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誕生了,從19世紀30年代起,他們憑借借助工人階級的支持,通過一系列改革,如1832年、1867 年和1884 年擴大選舉權的國會改革以及文官制度改革等,最終在20 世紀初使英國建立起現代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擴展資料:

                  17世紀中葉,英國通過圈地運動,血腥立法,海外掠奪,不斷向外擴張,在隨后的300多年里,英國由一個僅僅幾百萬人口的島國,成為世界上頭號殖民帝國。

                  到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在英國首先爆發,經過工業革命洗禮后的英國,成為國際貿易和世界金融信貸中心。

                  英國愈發不斷擴大海外殖民地的掠奪,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歐洲、中國香港,還有美國的一部分領土,共有50多個殖民地。

                  英國成了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跨度最廣大的國家,因為英國的領土橫跨七大洲,四大洋,24小時任何時間內,太陽都能夠照到英國的部分領土,因此英國人自豪的稱自己為日不落帝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英國歷史

                  求17世紀到18世紀英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這兩件事是最重大的,對英國乃至世界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政治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當眾處決查理一世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出現了長期的政治穩定的局面,為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開始確立起來。

                  經濟上;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紀60年代)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 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傭勞動力 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急劇擴大. 主要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于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16到18世紀 英國的社會發展變化

                  16世紀至18世紀中葉是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時期。在這個過渡階段中,英國無論在經濟發展方面、經濟和政治制度與體制方面,還是在文化思維意識方面,均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使英國一躍而成為近代首先稱霸世界的頭號工業強國,它的歷史經驗值得探索。本著作著重探討這個時期英國經濟的發展和變革,它是社會轉型的物質基礎。

                  16世紀到17世紀早期,英國國內的重大發展變化是:在經濟上,手工工場的建立和發展,標志著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從封建經濟中興起并得到發展:“圈地運動”使英國農村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牧場和農場。在階級關系上,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形成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以及工人和農業工人,在政治上,16世紀,都鐸王朝為了加強專制統治,削弱舊貴族的勢力,進行了宗教改革,實行有利于工商業發展的政策,使英國實力增強,并成為海上強國。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封建專制制度已經成為發展資本主義的嚴重障礙。

                  16-18世紀,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時期。都鐸王朝建立后,英國的議會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光榮革命后,英國貴族的政治權力最集中的地方是議會上院。上院在國家機構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它成為貴族政治生活的舞臺。對一些貴族類說,出席議會會議是一個社交活動,“參加議會會議的權利給了貴族在政治事務上的重要的發言權,給了那些能夠控制或操縱議會的貴族重要機會”[①]。隨著議會在英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的上什,議會會議成為解決許多重要事情的場所,充當上院議員成為貴族參加政治生活的一種重要途徑。許多大臣本身就是貴族的事實,賦予上院在議會斗爭中的地位和權威,無論使國王還是議會下院或使大臣們,都十分重視上院的作用。由于“上院包括了王國內重要人物的多數,人們把它看成是保證財產不受國王或人們侵犯的保護者”[②]。貴族通過上院控制議會的權力主要表現在一下三個方面。

                  簡述英國發生在17、18世紀中期兩場革命的名稱、起止時間和歷史影響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40-1688 第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歷經近半個世紀的斗爭,最終以“光榮革命”的形式完成了革命的任務。瑪麗和威廉三世雖然仍屬于斯圖亞特家族(后為漢諾威家族),但是,作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君主制已經被推翻了,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證;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第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對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反映,代表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從此,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所以;它又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

                  工業革命 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1、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2、促使社會日益分裂成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段且二者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3、改變的世界的面貌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文章來源:http://www.412cn.com/absrb4ap.html

                    <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哎呦视频在线资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