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3女性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人不知人也的意思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人不知人也的意思,以及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釋,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學而》。
翻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擴展資料:
解析:
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為了討好別人,因此,當面對別人的埋沒榮譽的時候,也就可以泰然處之;因為不為求榮譽,當然也就不怕別人的詆毀。君子以寬恕的心態來對待別人,所以,不求全責備,當自己不被別人了解的時候,希望被了解,卻不責怪別人的不了解。
君子如果不能了解別人,那也不符合君子的標準了: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才德修養不夠,因此難以寬容地對待別人;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誤解別人,由此而產生評價失誤。所以,不必因為別人不了解而憂傷埋怨,但是應該學會了解別人。
詳解:以前所有解《論語》的人,看到這幾章“不患”、“患”的來回折騰都要暈,面對幾乎一致的話,最終所有人都只能用一招,就是說這是重出,應該是孔子反復丁寧,所以《論語》就記了好幾次。但這種解釋荒謬透頂,請問,難道孔子幾十年就說了這500多句話?難道相應的話,就這幾條反復說,其它都只說一次?難道編輯的人就不知道這些話都差不多,就不會篩選一下?其實,所有的原因都是以前解《論語》的人根本就自己糊涂,搞不懂,分不清,硬找些理由來下臺階。就像這章,通常解釋也就采取相同態度。其實,《論語》里沒有什么重出、多余的話,銀碗盛雪,分不清是眼拙,怪得了誰?眼拙還編故事掩蓋,就不是眼拙那么簡單了,那是心態問題了。如果不對《論語》完全通曉無誤,又有什么資格解《論語》?
這一章并不是什么重出,而是就著上一章來,在一個更具體的問題上展開討論。如果說前面兩章分別站在根本性以及人類社會的一般性角度討論問題,那這一章就在人類社會的內部結構上揭示其“不患”與“患”。在人類社會的內部結構上,“人之不己知”是其“不患”,正因為有了“人之不己知”的“不患”,才有了“不知人”的“患”。“人之不己知”,在人類社會結構內部是無位次的,人類社會,必然由人構成,而只要是人,就是“不己知”的,正因為“不己知”的無位次,才有了“不知人”的位次。
“不己知”是社會中所有人存在的必然狀態,如果真有什么“人性”,唯一可能的“人性”就是“不己知”。任何理論,如果違背了這個“不己知”,就是荒謬可笑的。例如,有某種上世紀被無數人吹捧的主流經濟學,以所謂人的理性為前提,這種經濟學只能是垃圾經濟學。因為“不己知”,在人類理性的層次上,“非理性”是無位次的,人類的理性因“非理性”的無位次而位次,叫囂人類理性的,根本上從來都是“非理性”的。
“不知人”,就是前面反復提到的“人不知”,“圣人之道”,就是要把“人不知”的世界變成“人不慍”的世界。為什么有這個可能?就是因為“不己知”的無位次而有“不知人”、即“人不知”的位次。正因為有了“人不知”的位次,才有可能把“人不知”的世界變成“人不慍”的世界。但這改變,不可能通過改變“不己知”的狀態而達到,因為“不己知”是無位次的,任何涉及“不己知”不患的改變的都是“不己知”,“不己知”在人類社會的結構下是無可改變的。換言之,一切企圖通過改造人從而達到改造人類社會的運動都是荒謬可笑的,任何希望通過靈魂深處爆發革命而達到改造社會的運動都是荒謬可笑的。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已經揭示這種類型運動失敗的必然性。從“人不知”到“人不慍”,是不能從“不己知”下手的,因為無從下手。在這一點上,馬克思和孔子是完全一致的。馬克思從來不探討任何人類思想的改造問題,因為人類的所謂思想位次,從根本上來源于社會“人不知”的位次,唯一需要改造的只能是“人不知”世界的現實結構。但社會的改造必須由其位次而決定,不同位次的社會有著不同的形態、規律,這里沒有任何先驗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良方,都必須從每個社會結構的現實邏輯、位次出發,這才是知其位次而行之,這才存在把“人不知”世界變成“人不慍”世界的可能,離開了現實的邏輯、位次,都是別有用心的鬼把戲。
不患人不知己的下半句是患不知人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我不擔心別人不知道我,我所擔心的是我不了解別人。”“不患人之不己知”,不被人了解,能夠泰然處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這是一個君子內在的修養。
“患不知人也”,“不知人”是自己缺乏識人的能力,不知道對方是正是邪,就不能做到親君子,遠小人,做不到見賢思齊。如果是一位君主不了解別人,就做不到知人善任。“不知人”還容易誤解別人,由此而產生評價失誤。
孔子個人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圣先師”。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出自《論語·學而》。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 [1]? 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
譯文
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注釋
患:憂慮,擔心。
人:指別人。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不了解自己,是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之:助詞,無意。
出自《論語·學而》和《論語·憲問》。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怕別人不知道你,就怕你自己學的不到位……
出自《論語·學而》和《論語·憲問》。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原文】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
(1)患:憂慮、怕。
(2)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評析】
這段話是孔子對自己學生所傳授的為人處世之道。在孔子的觀念中,“學而優則仕,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態度。這里的潛臺詞是:在了解別人的過程中,也使別人了解自己。孔子積極鼓勵弟子從政,而從政的一個基本門路在于使別人了解自己。要想讓別人了解自己,自己首先要了解別人——這就是現在所說的換位思考。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平靜書齋-手繪原創。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學而》和《論語·憲問》
2 注釋
患:憂慮,擔心。
人:指別人。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不了解自己,是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之:助詞,無意。
不能:沒有能力(才能)
也:一樣,相等
3 譯文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
4 讀解
4.1 患不知人也
別人不了解我,我還是我,于我自己并沒有什么損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慍”,值不得憂慮,更沒有怨天尤人。
相反。“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別人,則不知道別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倒是值得憂慮的。
當然,說是這么說,要真正做到卻是不容易。所以圣人不僅在《學而》打頭的一章里告訴我們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語重心長地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應。
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為了討好別人,因此,當面對別人的毀譽的時候,也就可以泰然處之;因為不為求榮譽,當然也就不怕別人的詆毀。君子以寬恕的心態來對待別人,所以,不求全責備,當自己不被別人了解的時候,希望被了解,卻不責怪別人的不了解。君子如果不能了解別人,那也不符合君子的標準了: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才德修養不夠,因此難以寬容地對待別人;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誤解別人,由此而產生評價失誤。所以,不必因為別人不了解而憂傷埋怨,但是應該學會了解別人。
4.2 患其不能也
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篇第十四》)白話的意思即是說:不要愁別人不知我,只愁我自己無能。這個道理好像人人都懂,不過做起來就比較困難。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發牢騷說領導如何不理解他,讓他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反過來我們卻很少聽見有人說不怪別人,都怪他自己能力太差。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在于人們沒有真正認清楚學習的重要性。
學習不單純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更是修身養性的一個重要方法。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意思是說一個人生活在眾人當中,并且只有在社會當中才有意義。但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如果一個人只要冥思便可以通達一切,就不需要學習了。但人是生在社會中,眾人并不統一,各有所長,學習必然是向眾人學習。一個人要想成為君子,在為人處事方面做到恰如其分,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做到。如果不學習,一個人很難處事為人,弊端頗多,孔子講的六言六弊就是這個意思。不患人之不己知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篇第十七》)
翻譯過來是,孔子說:“由啊!你聽說過六言六弊的說法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啊。”孔子接著說:“你坐下!我告訴你。喜歡仁而不喜歡學,它的弊端是使人變得愚蠢。喜歡知聞而不喜歡學,其弊端是使人流蕩而沒有歸宿。喜歡忠信而不喜歡學,其弊端是反成傷害。喜歡正直而不喜歡學,其弊端是急切不通情。喜歡勇猛而不喜歡學,其弊端是容易犯上作亂。喜歡剛烈而不喜歡學,其弊端是易于狂妄抵觸人。”從這里我們可以發現學習的重要性。
既然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就能夠以學砥礪自己進步,不再發牢騷,而是代之以多學多問多思考。明白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經過學習,能力提高了,眾人可見,誰還能埋沒你呢?
我國數學家、理論數學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華羅庚,自學成才,通過超過常人的艱苦努力,學以致道,求得數學的真諦。他并沒有要求過任何人去了解他的才能,可是他的數學擺在那里,自然而然地便被人了解,被人承認和重視。
華羅庚小時候生活很困難,家里開了一間小雜貨店,賣些日用品賺錢供一家人艱難度日。華羅庚從小酷愛數學,在讀初中時,他的數學老師王維克非常喜歡他,經常給他講一些數學知識。華羅庚也虛心求教,在這段時間打下了一定的數學基礎。可是初中畢業以后,家里再也無力供他讀高中,無奈之下只能回家幫助照料店里的生意。但這并沒有打消華羅庚的數學夢想,他白天站在柜臺邊,一邊賣東西算賬,一邊讀數學書。只要一有時間他就進行演算,一有收獲,便欣然自得。有時候他遇到難題,白天在店里算不完,他就在夜里點著小煤油燈進行演算,經常是演算到后半夜。
父親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可是生活的無奈,讓他也無能為力。如果這時候華羅庚像一些人一樣發著牢騷說:“你們都不了解我,我是學數學的天才,怎么能讓我站柜臺賣貨呢?”或許我們今天就不會聽說華羅庚是位數學家了,他只可能是一位無名的小商販。他沒有將時間放在無用的事情上,而是專心學習,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有一次,一位顧客來買棉線,問:“一斤棉線多少錢?”“8537290。”華羅庚把剛剛演算完的一個得數說了出來。顧客聽了莫名其妙,一生氣轉身走了。他父親很生氣,認為兒子想學習固然很好,可是一家人畢竟要生活,天天演算數學并不能解決問題,一氣之下非要把他的數學書和演算題目的紙燒掉不可。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華羅庚也難逃這種命運,十八歲那年,由于生活艱辛,身體虛弱,華羅庚不幸染上了傷寒病,留下了終生殘疾,左腿關節變形,走起路來只能一瘸一拐。這種打擊非但沒有讓他放棄數學,反而更堅定了他的決心,他說:“我別無選擇。干別的工作要到處跑,或者要設備條件,我選中了數學,因為它只需要一支筆、一張紙,很簡單。”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十九歲那年,華羅庚撰寫的數學論文在上海《科學》雜志發表,很快便被當時的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看中。這正驗證了孔子的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熊慶來把華羅庚招收進了清華大學悉心指導。華羅庚只用了一年半就攻下了數學系的全部課程,還自學了英語、德語、法語。華羅庚二十四歲時被清華大學聘為教師。在熊慶來的幫助下,華羅庚前往英國劍橋大學進修。華羅庚回國時,由于日軍入侵,清華大學被迫南遷至昆明。華羅庚正式被聘為教授。他在這一時期寫出二十多篇數學論文,還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堆壘素數論》。這時,華羅庚已成為世界各國公認的數學家。
新中國成立后,華羅庚毅然放棄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的待遇,于1950年回到北京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后來又擔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先后寫出多篇論文、9部專著、11本科普著作。有一次,華羅庚用這么幾句話來歸納他取得成就的秘訣:“埋頭苦干是第一,熟能生出百巧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很簡單的道理,用功學習是硬道理,只有如此才能證明你的實力,別人自然也會知道和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