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5特產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簡介200字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簡介200字,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臥薪嘗膽故事簡介
越王勾踐兵敗吳王夫差后,假裝投降,在吳國飽受屈辱,每天嘗苦膽以提醒自己不忘亡國之恥,終博得吳王信任,被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后勵精圖治,終究越打敗了吳國。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后傷重而亡。吳王死后,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后,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并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后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于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于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后,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于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后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臥薪嘗膽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后,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臥都要嘗嘗,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于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臥薪嘗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并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
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臥薪嘗膽激勵自己。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么事兒了。
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臥薪嘗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
擴展資料:
春秋后期,吳越兩國時常征戰,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當然吳國的國力要比越國強。在一次交戰中,越王勾踐把吳王磕廬射傷,導致磕廬回到吳國就因傷重不治而死。磕廬臨終前交代自己的兒子夫差千萬不要忘記這一箭之仇。夫差繼位做了新的吳王。報仇情緒很高。
出處: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于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翻譯:我受命以來,臥薪嘗膽,感慨光陰如電,嘆息功名不立。上負先祖未報之忠,下愧兄長知人之明。而且我家世代以德行顯耀于吳地,如果效仿你們有非常之志,即使不遭殺戮,難道不也有損于家聲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說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闔閭打敗后,成了階下之囚。在牢房里邊懸掛苦膽,不忘滅火仇恨。最后回到越國后,善待百姓,訓練精兵,兵精糧足后一舉滅掉了吳國。最終勾踐也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類似臥薪嘗膽的故事:
秦孝公讓出函谷關、周文王被拘、劉邦白登之圍、韓信胯下辱、司馬遷宮刑等。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發憤圖強最終大破吳國。
勾踐為報兵敗吳國之仇,住柴房,嘗苦膽,終成霸。
名人故事簡短
有人問大仲馬說:你為什么可以泰然步入晚年呢?他大不以為然地反駁說:我花盡了一生的時光才活到了今天。
唐代名相房玄齡,未做官時,有一次患重病,對他太太盧氏說: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盧氏到房內,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終身不改節。后來房玄齡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終對夫人極為尊敬。
歐陽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寫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極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說:何必這樣折磨自己?難道還怕老師責罵?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后人笑。
臥薪嘗膽。話說吳國與越國打仗,吳王夫差戰敗,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每天吃苦膽,最終以弱勝強,打敗了越王勾踐,這就是有名的臥薪嘗膽。
畫餅充饑。曹操在征討張繡時軍隊饑渴難耐,這時曹操登上高山觀望聲稱前邊有梅林,渡過軍隊嘩變的危機,后人稱這次事情為畫餅充饑。
懸梁刺骨。孫敬字文寶,十分喜愛學,早晚多不休息,等到傍晚困了的時,就用繩索把頭發系在梁上.后來成為當世大儒。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后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臥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嘗嘗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跟同甘共苦共同命運,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于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臥薪嘗膽的故事: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率兵攻打越國。越國戰敗后,越王勾踐被抓到了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去放牛牧羊。做這些奴仆才做的事情,越王雖然心里很不服氣,但任然裝出忠心的樣子。每當吳王出門時,他就走在前面牽馬,最終贏得了吳王的信任。
臥薪嘗膽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成語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歷史考證
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象,戲說孫權“臥薪嘗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并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
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臥薪嘗膽激勵自己。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么事兒。
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臥薪嘗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
《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又是如此記載說:王歸國后,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臥薪”則是“目臥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后人把“臥薪”說成是臥倒在柴草上,是對《吳越春秋》的誤解。
《臥薪嘗膽》的主要內容:越國在吳越兩國的戰爭中大敗,越王勾踐聽從謀臣文種的建議,假意投降,忍辱負重伺候吳王,直到三年后才被釋放。勾踐回國后發憤圖強,每天睡在稻草堆上,早起就嘗嘗房里掛著的苦膽。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于打敗吳國。
臥薪嘗膽的出處
臥薪嘗膽出自《舊五代史·漢書·隱帝紀》,原文如下:
力役未息,兵革方殷,朕所以嚐膽臥薪,廢食輟寢,雖居億兆之上,不以九五為尊,漸冀承平,永安遐邇,內則稟太后之慈訓,外則仗多士之忠勛。
臥薪嘗膽的歷史考證
歷史上實際上沒有臥薪一事,只有勾踐嘗膽。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戲說孫權“臥薪嘗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并不相關。《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又是如此記載說:王歸國后,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臥薪”則是“目臥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后人把“臥薪”說成是臥倒在柴草上,是對《吳越春秋》的誤解。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讓伍子胥選后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此后,勾踐聞吳國要建一水軍,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屈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一次夫差帶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赴會,要求勾踐也帶兵助威,勾踐見時機已到,假裝赴會,領3000精兵,拿下吳國主城,殺了吳國太子,又擒了夫差,滅了吳國。
戰國時,吳王夫差伐越,越王舉措失當而敗,為保存力量以圖東山再起,文種以智說服夫差議和,然吳王條件苛刻,迫使勾踐攜徐妃與范蠡到吳國為質。
越國百姓同仇敵愾,文種勵精圖治,然越已淪為吳之屬國,不斷遭受欺凌。3年后,勾踐獲釋歸國,歡慶之際,吳國太宰伯嚭跟蹤而至,察看越國動靜,并為吳王選美,使分離3載的未婚夫妻范蠡與西施再度分離。
勾踐在百姓激勵和文種范蠡的輔佐下,臥薪嘗膽發奮圖強,君民一心,艱苦奮斗,終于完成文種謀劃的十年生聚十年教養的復國大計。勾踐趁夫差長期對外窮兵黷武對內荒淫無道之際,祭旗發兵,終于伸雪國恥,收復故土。
擴展資料:
歷史考證
《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臥薪嘗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斗經過,卻也沒有勾踐臥薪嘗膽的敘述。
《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又是如此記載說:王歸國后,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
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臥薪”則是“目臥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后人把“臥薪”說成是臥倒在柴草上,是對《吳越春秋》的誤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臥薪嘗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