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3游戲中國最稀有的姓氏全國僅一人全國有多少個姓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中國最稀有的姓氏全國僅一人全國有多少個姓,中國最稀有的姓氏全國僅一人顓氏族清,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許世吟娥
根據搜索昌敬結果1和2,中國最稀有的姓氏是許世,全國僅有一個人名叫許世吟娥擁有這個姓氏。據說這個姓氏是錫蘭王子入駐中國時創立的,一直延續到現在只剩下了許世吟娥一個人。雖然還有其他稀有的姓氏,如搜索結果3所列舉的29個纖迅梁稀有姓和其他稀有姓,但是許世是目前毀運全國僅有一個人擁有的姓氏。
中國最稀有的姓氏是貺姓。橋扮
貺(kuang去聲)姓極少見姓氏。主要分布在河南安陽市區,其他包森消搏括邯鄲、南陽、濟源、石家莊、北京、上海、鶴壁等地各有其家族成員。其姓不過百人,均出一系,考據來自河南安陽市及全國各地所有澤字輩人員(貺姓在世的最高輩份)及家族成員所存貺氏族譜。
族譜排序為:金、銘、承、此祥祖、澤、寶、聚、信、先、猷。據人口普查資料和中國科學院抽樣調查數據顯示,??(音“亞”)、死、難、貺是最小的四個姓,其中人數最少的貺姓人數不過百人,榮登中國最小姓氏榜首。
貺姓分布
貺姓祖先于1860年前后由外省(失考)舉家遷徒至安陽市(古稱鄴)關園村定居,并更改姓氏。來安陽市共兄弟三個,分別為長子貺金鑒;次子貺金印;三子貺金蘭。后經幾世傳承繁衍,除以安陽市為主外,現在全國其它地區也有零散分布。
安陽市共兄弟三人,一世分別為長子貺金鑒;次子貺金印;三子貺金蘭。后經幾世傳承繁衍,現己至九世《先》字輩,分布除以安陽市為主外,在全國其它地區也有零散居住。
1、天姓
天姓為中國百家姓之一,相傳是黃帝之相天老的后裔。天姓雖古老,分布也較廣泛,但是稀少,屬于稀有姓氏之一。目前天姓人主要分布在河南衛輝、湯陰、鞏縣、浙江上虞、余姚、廣東順德、四川中江、安徽淮南、臺灣高雄、河北樂亭、香河、江西寧都等地,其他地方也偶見此姓。
2、操姓
操姓,漢族姓氏,在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武漢新洲,黃岡團風,孝感應城和安陸)、江西、河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臺灣地區等地區均有操姓后人。史書中最早有記載的的操氏歷史人物是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操師乞。
操氏來源以前流傳兩種說法:來源于官位,出自殷朝君主盤庚給大夫所封官職,屬于帝王賜姓為氏;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發后代,屬于以職業技能名稱為氏;經復旦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的研究成果表明操姓是曹操后裔或曹操嫡孫,改曹姓操的說法不對。
3、青姓
青姓是一個姓氏,有以祖為姓和改姓而來兩種說法。青姓,少見姓氏,主要分布于四川、內蒙、湖南、廣西、重慶等地。
4、淦(gàn)姓
淦姓本是匈奴單于兒子金日磾的后代,金是漢武帝托孤臣之一。叢姓與淦姓其實是一家人。在南宋的時候節度使金斌瀨,因為和金國容易混淆造成不便,于是高宗皇帝賜他姓淦,他的后人就開始改姓淦。 淦姓主要在永修繁衍與分布。九合、馬口、三角鄉是大姓,據說這是淦國榮、國英兩兄弟分別繁衍而來。旁睜四川瀘州也有個淦姓集中點。但是無疑多數淦姓人居住永修。出名的淦克群、克鶴等人均來自廖坊。本地永修各界的名人就多了去了。1646年10月,永修人淦君鼎一門殉難報效明朝,被人們贊譽為“官無九品重千秋”。
5、神姓
神姓源自姜姓,是一個比較少見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沒有出現。古典文集《丹徒縣志》中有載:“神農氏裔榆罔失帝位,子孫遂以神為氏。”根據《帝王世紀》記載,榆罔是中國氏族聯盟時代神農氏政權的最后一任君主,后被軒轅部落的黃帝打敗。
6、問(wēn)姓
問姓是源自于中國的一個姓氏。讀音作wēn,不可讀作wèn。今安徽省淮南地區,陜西省渭南配毀市,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河北省圍場地區,甘肅省徽縣,浙江省余姚市,湖北荊州,山西省汾陽市、交城市等地區,均有問氏族人分布。
7、打(dǐng)姓
打[打、捝,讀音作dǐng(ㄉㄧㄥˇ),不可讀作dǎ(ㄉㄚˇ)]。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時期繒子國君主繒子,屬于以歷史事件為氏。打,就是捶打、猛擊,姓氏讀音作dǐng(ㄉㄧㄥˇ),不可讀作dǎ(ㄉㄚˇ)。繒子,大禹的后裔、夏王朝賢君少康封小兒子曲烈于繒,子爵。古繒子國在今河南方城一帶地區,“繒”、“鄫”、“曾”古時通用,也稱鄫子國。在史籍《谷梁傳·宣十八年》中記載:“秋,七月,邾人戕繒子于繒。戕猶殘也,捝殺也。打,謂捶打。”
8、殺姓
殺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少民族、少源流姓氏,主要源自鮮卑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
9、黑姓
部分源于漢族,部分源于突厥族,出自漢唐之際突厥族突騎施部黑氏氏族,屬于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源于回族,出自回族黑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源于回族,出自明朝親軍指揮黑資哩,屬于帝王賜姓改姓為氏。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瓦剌部黑氏部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源于各民族變姓,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黑氏在今西南地區彝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廣有分布。
10、糞姓
糞姓,中國稀有姓氏,(漢字結構為“米田共”,網頁無法顯示完整漢字,只顯示為“米共”),姓氏來源無法考證。
11、屎姓
屎是中國漢字,屎姓,源出不詳,湖南祁東有此姓(《中華姓氏大詞典》)。1985年湖南省祁東縣姓氏人口數,屎姓16人;湖南漢壽縣姓氏人口數,屎姓2人。
12、死姓
死姓即姓氏的一種,據學者講,“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國西北部,是由北魏時期,少數民族的四字復姓發展而來,人數呈減少趨勢。
13、難姓
單一淵源:源于鮮卑族,出自古鮮卑族吐難運賣歲氏部族,屬于以部族名稱為氏。
14、老姓
老姓,中國較罕見的姓氏。春秋宋國有老佐;春秋陳國有老聃(老子);宋代有老麻;明代有老兆詳,為嘉靖時期舉人。
今遼寧清原,廣東佛山、新會、高要、乳源、懷集、郁南、羅定,廣西桂林平樂縣,香港、澳門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僳僳族等有此姓。
老姓與田、布、雞并列廣東省佛山的土著四大姓氏。
15、是姓
是姓,是已有1800年歷史的姓氏,《中國姓氏大全》將其列為“罕見姓”。據統計,目前全國是姓人口約有8000余人,許多縣、市沒有此姓,而在常州及其鄰近的無錫、江陰、宜興等地,是姓人口約有4000多人,可見常州的是姓為全國是姓人口的50%。
16、我姓
我姓在網上連相關的記載都沒有,但是在中國是有這個姓氏的,只不過真的太稀有太稀有了。
17、母姓
母是一個較為稀有的姓氏,母姓大多為漢族。
讀作mǔ(ㄨˊ)。“母氏源于田姓。據史籍《風俗通》記載:“胡母,姓,本陳胡公之后,齊宣王母弟,別封母鄉。遠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在文獻《姓氏詞典》中介紹:“母”姓的歷史悠久,“母姓是從復姓“胡母”而來,源于田姓,所謂“系出田氏”。
18、醋姓
醋姓淵源一是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饋食禮祭司醋人,屬于以職業稱謂為氏,二是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時期新鄭醋溝,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三是源于世稱,出自古代文人俗稱醋大,屬于以社會世稱為氏。新鄭古稱有熊,軒轅黃帝在此建都,秦時改縣,從此沿用千年不改。
19、雒姓
雒[雒、洛,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雒字讀音:山東寧津縣、河北承德及唐山市,讀音為lào(緣由,可能是口語化的原因。落字在這一地區的口語讀音就是lào,如花落了、落枕、落炕等。因此,同一讀音的雒字自然也就讀為lào)。
20、迮姓
迮,普通話讀 z é,方言念 z á。外地人都說沒聽見過“迮”姓,《百家姓》上也沒有。一般字典上也沒有注釋為姓氏用字。吳江的蘆墟、莘塔一帶才有迮姓家族。
21、昝姓
昝姓是中文姓氏之一,讀音為zǎn,在《百家姓》中排第165位,根據《姓氏考略》上記載:商朝的宰相昝單,他的子孫在咎字上添了一劃,做為他們的姓氏。
昝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居住,此后因中原戰亂,逐步向山東、河北及江南遷徙,現在江蘇、浙江、安徽、陜西等地都有該姓。
22、禤姓
禤是中國古老而稀少的姓氏,這個稀少的姓氏的讀音是(xuān)。源于姬姓,出自人文始祖黃帝的后代北宮儇(禤),屬于以先祖官職(第二代宰官:祭官)為符號;以先祖姓氏讀音為發音。
23、爨姓
爨姓是中國姓氏之一。爨,讀音作cuàn(ㄘㄨㄢ),古音讀作chuàn(ㄔㄨㄢˋ)。爨姓名人有爨琛、爨龍顏、爨歸王等。
24、蕩姓
蕩姓一說是源于共工氏,出自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湯明之后裔湯析羲,屬于避難改姓為氏。另一說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宋桓公之三子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25、毒姓
毒姓是中國姓氏之一,一說是武則天賜姓,因竇氏是其皇后的競爭對手。武則天奪位后,嫉恨之,賜姓為毒,另一皇妃賜姓為黑。一說是唐玄宗賜予的貶義姓氏。
26、暴姓
暴(Bào)姓源流比較少,部分源出有一:出自姬 姓,以國名為氏。從歷史文獻上考證,我國有人以暴為姓,大約是在3500年前的周朝時期。據《風俗通》記載,當時有周朝天子的名下有許多各勢如據一方的諸侯,其中有一位叫暴辛公的,根據考證,便是姓暴的中國人的始祖。這在《尚友錄》上也有清楚的記載。望族居魏郡(今河北省 臨漳西南一帶)。東周時,有王族大夫辛被封在暴邑(今河南省鄭州北),建立了暴國,因為他的爵位是公爵,所以稱暴辛公。春秋時暴國并入鄭國,其國民以原國名為姓,稱暴姓。源出二暴姓始祖:暴辛公。
27、雙姓
以雙為姓氏,在中國并不多見,人數較少。雙姓在少數民族中也有。另有兩個字的復姓也叫雙姓,如歐陽、太史、端木等,還有一種雙姓的出現,主要原因是一胎化政策,將父母雙方的姓組合在一起,創造一個新姓。
28、相姓
相[相,讀音作xiāng(ㄒㄧㄤ),亦可讀作xiàng(ㄒㄧㄤˋ)]。相姓,在全國人口約有16.2萬,在各姓中排第320位,占全國人口的0.012%。夏朝有一個帝王叫相,他的后裔支庶子孫,有的就以祖上的名字作為姓氏。另外一支相姓出自子姓,商王河亶甲居住在相地,后來又遷都他處,而仍然留居在相地的人,便以相作為姓氏。相榮是晉代的著名辭賦作家。相士芳是明朝文士,舉為進士后當官,善詩文。
29、叱干姓
叱干氏,鮮卑古姓,今陜西彬縣有叱干姓。《魏書·官氏志》記載:“叱干氏,后改為薛氏。”叱干氏源出鮮卑叱干部,亦譯作薛干部。
中國最稀有的姓氏是“難”姓(讀去聲)。
倒數三位為:難(讀去聲,倒數第一),死(倒數第二),“岳”字上下顛倒(音同“亞”,倒數第三)。
據研究,中華古姓來源于圖騰崇拜,系氏族徽號或標志。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以及現代少數民族中留存的圖騰信仰,均佐證了這一觀點。
擴展資料:
現狀:
宋朝、明朝和當代三個歷史時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個重要的現象:
第一,中國人姓氏在歷史上傳遞是延續的和穩定的。它揭示了在歷史的進程中,中國人姓氏所表現的血緣文化的痕跡與生命遺傳物質,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的進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念梁表現。
第二,中國人歷來有同姓聚居和聯宗修譜的習俗,而且婚姻半徑很小,婚娶地域相對固定,這樣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
中國人姓氏的分布實際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中國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兩種狀態,大姓和小姓,為常見姓氏和非常見姓氏。
僅占總姓氏量不足5%的常見100個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總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見姓氏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見100個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區人群的遺傳組成的主要因素,它們決定著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規模和地域人群間的親緣關系的程度。
而非常見姓氏人群更為表現其地域特色和相對高程度隔離的現象。第三,人群的遷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國人遺傳基因的流動方向。因此,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
中國姓氏文化歷經了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陪皮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歷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傳統獨特的中國譜牒學,不但在社會科學中得到了發展,而且在生命科學中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并已經形成了中國資源特色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
通過各種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來探討人群的遺傳結構、不同群體間的親緣關系、以及人群遷移等。
全國最大的三個姓氏是李、王、張,分別占總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總人口達到2.7億,為世界上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這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三次仔亂運人口普查的抽樣資料,依據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離抽樣,嚴格按照統計學原理獲得這一全國性姓氏數據的。
當代中國100個常見姓氏中,集中了全國人口的87%。其中,占全國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個,分別為:
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和馬。歷史上,中國大約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這19個同姓人群中此外,中國的人群在地區分布上也是不均衡的。
在北方地區,以王姓為第一大姓,約占人口的9.9%,其次為李、張、劉;在南方地區,則以陳姓為第一大姓,大約占人口的10.6%,其次為李、黃、林、張;在南北過渡型的長江流域地區,第一大姓為李,大約占人口的7%,其次為王、張、陳、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姓氏
1409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路過斯里蘭卡,也就是古時候所稱的錫蘭山國,發生了“錫蘭山之戰”。錫蘭山國占據非常有利的地理位置,很多商船在這里交易,錫蘭山國沒少敲竹杠。當鄭和的船隊路過這里,國王亞烈苦奈兒自知沒有實力和明朝的船隊硬碰硬,就誘稿枯騙鄭和見面,背地卻派5萬精兵圍攻鄭和船隊。
鄭和走到岸上才發現亞烈苦奈兒玩了這一招,但他也是久經風雨的老狐貍還怕這招?他帶著身邊的2千戰士直接攻到亞烈苦奈兒的老巢。由于亞烈苦奈兒將身強體壯的兵都派去圍攻鄭和的船,鄭和很快將王宮里的老弱病殘打得落花流水,將亞烈苦奈兒活捉。
圍攻鄭和船的錫蘭山軍隊得知國王被捕,立即棄船救主,他們與鄭和大戰6天還是敗下陣,國王都被鄭和帶到了朱棣面前。朱棣雖赦免了亞烈苦奈兒的死罪,但不準他們回國,還讓錫蘭山國重選一位明君。
時間來到1459年,這時的錫蘭山國作風和亞烈苦奈兒完全不一樣,對明朝非常友好,王子世利巴交喇惹還帶著很多珍寶朝貢。錫蘭山國是一個四季都是夏天的熱帶國家,王子來到明朝完全不適應北京的冬天,一下子就病倒了,為了養病請示朱祁鎮后去到南方的泉州養病,一直到1466年才好,但沒想到的是,他這一病還躲過了殺身之禍。
王子到中國7年,國王已經病死,皇位無人接替,王子的表哥巴羅剌達欲篡位,將其他王儲都殺害,還派人來明朝找他。王子曾派隨從回國打聽消息,可人一到錫蘭山國就被表哥抓到,隨從忠心護主,即使被打得將近半死都沒有透露王子的底細,但王子也不打算回國了,就用名字的“世”作為姓氏,在中國娶妻生子。
王子的后人代代以“世”作為姓氏,并且在泉州發展起產業,成為泉州名門望族,康熙年間還出了一個叫世拱顯的巨人。世家人一直傳到第14代只有世隆這一個男丁,巧的是他這一生只有3個女兒,沒有一個可以將“世”流傳下去的兒子。
他不想這個“世”姓就此斷絕,就讓二女兒世益娟招了一個上門女婿許闖,后來他們生下一個兒子,由于許闖是家里的獨生子,不能斷了許家香火,他們就將各自姓氏融合成“許世”,讓兒子姓“許世”。這樣一來,中國一個稀少的姓氏就誕生了,全國只有他們一家姓這個。
泉州有一個女士名叫許世吟娥,1975年出生,現在是一家飯店和古董店的老板,她小時候在《百家姓》里怎么查都查不到自己的姓氏,只是聽祖母說:“我們的祖先從很遠很遠的海上來”。直到16歲,父凳豎親要移居海外才知道姓氏的由來,但她答應父親不會將這個秘密說出去。
1985年,斯里蘭卡外交官訪問中國期間,提出中國能幫助尋找明朝時期來中國的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后人的下落。泉州方面一直在找,一直沒找到,直到1996年,劉志成在泉州發現“世家坑”,許世吟娥害怕祖墳被破壞不得不站出來承認自己是世家人的后代,將這段塵封500年的歷史重現人間,并且她還是唯一一個姓許世的人。
斯里蘭卡得知王子后人出現了,立即邀請她“回家”,并且以公主的規格招待她來斯里蘭卡,每天都有護衛保護,豪車接送,還有部長陪同,斯里蘭卡全國上上下下還希望這位”公鍵粗洞主“居住在斯里蘭卡,但許世吟娥已經將中國視為自己真正的家鄉,婉拒了斯里蘭卡的好意。
中國最稀有的姓氏橋罩排名:
1 天姓
2 操姓
3 青姓
4 淦(gàn)姓
5 神姓
6 問(wēn)姓
7 打(dǐng)姓
拓展資料:
姓氏文化,或譜牒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腔芹組成部分。中國人是世界上“尋根意識”最重的族群。《百家姓》在歷史的衍化中,為人們尋找宗脈源流,建立血親意義上的歸屬感,幫助人們認識傳統的血親情結,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據。它是中國人認識自我與家族來龍去脈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獻基礎伍消畢藍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最早的姓氏書。
參考資料:中國姓氏
中國嘴稀有的姓氏是“上官”這個姓氏很少。
頡,布,戰,譙,種,藏,圣,昝,逄,禹,歷,滑,來,竺,強,諶,潮,仵,星,海,宓,母,續,相里,悅,別,延,富,郅,琚,折,祿,告悄仿萇,暢,邸,汲,弋,靖,憨,赫,郗,皇甫,戶,依,虎,賽,凱,魚,牧,臺,慕,及,未,果,戎,傲,胖,鐵,逢,軒,雒,庚,采,禤,運,同,問,虢,邴,蹇襪纖,環,繩,苦,緒,咼,沃,笪,隆,稅,潭,賁,騰,郟,征,堵,科,運做陜,達辣瑪,萱野,脫,慈,璩,亞,汝,從。
稀有的姓氏有逄姓、仝姓、哈姓、酈姓、遇姓。
一、逄姓
逄姓出自姜姓,起源于3000多年前,炎帝后裔逄伯陵,以國名為氏。據《萬姓統譜》記載,炎帝裔孫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于逄(今山東省臨朐縣石門山),建立了逄國,為伯爵,世稱逄伯陵。
后來周武王滅掉了逄國,該國的后世子孫便以原國名作為姓氏,這樣就有了逄姓,故逄氏后人奉逄伯陵為逄姓的始祖。
二、仝姓
仝(tóng)姓,是中國的一個特有姓氏,祖訓上有亂親不亂祖、亂輩的建議,仝姓之間不結婚、不聯姻。仝姓在中國姓氏中是小姓,全國有152個縣市、359個鄉鎮村有仝姓聚居地。
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統計的全國前五百個姓氏中的排序為第478位,人口總數含升約十萬。仝姓的來源主要有漢族。
三、哈姓
哈姓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明朝時期蒙古族都爾哈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喀喇沁旗)。元末明初,遷居長葛郡(今河南許昌長葛),世代相傳至今,族人眾多。
哈永森,就是原蒙古族都爾哈氏族人的后代。哈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蘇、湖北、河南和西北等地。
四、酈姓
酈姓是非常古老的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03位。酈氏人口總數在中談顫老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五、遇姓
黃帝子任姓之裔封于遇,左傳魯襄公救成至遇,即其地也,后以國為氏。遇氏望出東莞郡,晉武帝時置,約今山東莒縣一帶。山東省是遇姓的發源地,煙臺遇姓人口首屈一指,煙臺最密集的地方洞空是龍口市。
1、貺姓
貺(Kuang況)只分布在河南安陽市區的貺姓,源于清朝后期,不過百年歷史,人口只有幾十人,源流和遷徙失考。據人口普查資料和中國科學院抽樣調查數據顯示,音“亞”、“死”、“難”、“貺”是最小的四個姓,其中人數最少的“貺”姓人數不過百人,榮登“中國最小姓氏”榜首。專家認為,貺姓的貺字,是況姓況字的因誤寫形成。所以,貺姓是況姓的一個支系。
2、醬姓
古代的很多姓都是和技藝有關,這個醬姓就是一個制醬油很出色的人改姓的,在“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幾個姓中,醬姓比鹽姓還要稀少,也是最難找的,2007年統計中醬姓不足百人,在一次調查活動中,通過堅持不懈的尋找,最后才找到了14個人,六男八女,而且有趣的是,即便這么稀有的姓,還是有人重名了,14個人中,就有2個人都叫醬豆腐。
3、難姓
難【難,讀音作nìng,不可讀作nán】,難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源出古鮮卑民族土難氏部落,后來族人大多遷移到朝鮮地區,留在中國地區的很少,今已改為漢字單姓難氏、山氏等,1997年在河南省的焦作市武陟縣曾出土了一通南北朝時期的古石碑,碑文記載了一個古代鮮卑族官員的事跡,他的名字就叫作“難樓”,其后裔子孫在武陟一帶生息繁衍。今武陟縣有四個難氏小村,村民男女老少全姓“難”。
4、死姓
死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鮮卑族姓氏,隋、唐時期即已經漢化,族人皆融入漢族,但人口數量非常稀少。在中國科學院的調查結果中,死氏在“難氏(讀去聲)”、“山(yà,也念shān,同為姓氏)氏”等三小姓中名列在倒數第二位,人口總數在千人左右,僅在今河南省的洛陽市、開封市,以及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吳忠市等地區有零星分布。不過,死氏人口稀少。
5、寫作上山下丘,讀作yà
這個姓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專家袁義達對中國最稀有的姓氏進行研究時,研究組在安徽省渦陽縣和遼寧省彰武縣偶然發現的,共有2000人左右。這梁舉棚些人都清楚自己姓的來源,稱自己是岳飛的直系后代。岳飛后人遭秦檜迫害逃亡,便把“岳”字上下顛倒,答檔以逃避迫害,組橡則成了這個新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