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6育兒長江的特點是什么簡單解釋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長江的特點是什么簡單解釋,長江的主要特點是什么,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長江的特點如下:
1、長江上游:落差大,水能豐富。中游:河道彎曲,多支流湖泊,易泛濫。下游:入海口,江闊水深。
2、整個長江以滔滔長江騰蛟龍,巍巍群山威虎雄為其顯著特點,是泱泱大中華的母親河,為世界第三大江。
3、長江是中國最長的河流,流域面積最大,流經省份最多,流量最大,水力資源最大,有中國最大的水利樞紐三峽,有中國最大的內河港口:南京,有中國最大的海洋港口:上海,中國最大的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支流最多,有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有中國最大的沖擊島:崇明島。
長江簡介
長江(英文名稱:the Changjiang River/the Yangtze River)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
干流流經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云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上海市共11個省級行政區(八省二市一區),于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87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長度僅次于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
長江干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位于東經90°33′~122°25′,北緯24°30′~35°45′之間。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延伸至貴州、甘肅、陜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8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流域氣候溫暖,雨量豐沛,由于幅員遼闊,地形變化大,因此有著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也經常發生洪、澇、旱、冰雹等自然災害。
長江中下游地區四季分明,冬冷夏熱,年平均氣溫16~18℃,夏季最高氣溫達40℃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在零下4℃左右。四川盆地氣候較溫和,冬季氣溫比中下游增加約5℃。昆明周圍地區則是四季如春。
長江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為黃河的20倍。
擴展資料
長江流域位于東經90°33′~122°25′,北緯24°30′~35°45′之間。
由江源至河口,整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三級巨大階梯。第一階梯由青海南部和四川西部高原和橫斷山區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
第二階梯為云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第三階梯由淮陽山地、江南丘陵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組成,一般高程在500m以下。流域內的地貌類型眾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
江源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許多山峰海拔達6000m以上,終年積雪。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長江
長江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為黃河的20倍。
長江流域氣候溫暖,雨量豐沛,由于幅員遼闊,地形變化大,因此有著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也經常發生洪、澇、旱、冰雹等自然災害。
擴展資料:
水系構成:
長江正源是一個寬闊的地理單元,它包括昆侖山至唐古拉山間的廣闊地域,東西長約400公里,南北寬約300公里,總面積達10萬多平方公里。
區內地形起伏和緩,平均海拔4400-4700米,年均氣溫-4℃以下,氣溫低,植被稀疏,常年凍土廣泛分布,動物種類簡單,多為高原特有的種類,包括野驢,白唇鹿、野耗牛、雪豹、藏羚羊、棕熊、狼、巖羊等。
長江源由北源楚瑪爾河,南河當曲和正源沱沱河組成,楚瑪爾河發源于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深處的可可西里湖,藏語意為“紅水河”,全長約515公里,流量小,夏季經常斷源,最后流入長江上游的通天河。
長江在世界大河中長度僅次于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
長江干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延伸至貴州、甘肅、陜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8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為黃河的20倍。
擴展資料
氣候特點:
長江流域氣候溫暖,雨量豐沛,由于幅員遼闊,地形變化大,因此有著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也經常發生洪、澇、旱、冰雹等自然災害。長江中下游地區四季分明,冬冷夏熱,年平均氣溫16~18℃,夏季最高氣溫達40℃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在零下4℃左右。
人口:
長江流域有人口約4億人,占全國1/3,其中農業人口約3.2億人。在流域總人口中,約94%為漢族;還有50多個少數民族,2000余萬人,其中超過100萬人的有土家、苗、彝、侗、藏、回等6個民族,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貴高原、青藏高原、川西、湘西和鄂西一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長江。
長江的特點:
長江流域位于東經90°33′~122°25′,北緯24°30′~35°45′之間。由江源至河口,整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三級巨大階梯。第一階梯由青海南部和四川西部高原和橫斷山區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
第二階梯為云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第三階梯由淮陽山地、江南丘陵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組成,一般高程在500m以下。流域內的地貌類型眾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
江源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許多山峰海拔達6000m以上,終年積雪。
長江的源頭:
長江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與唐古拉山脈間,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西南側。這里冰川廣布,如冰川的冰雪融水就是長江的源頭。
長江從江源到人海口,可分為三大段。四川宜賓以上為上游;宜賓至湖北宜昌為中游;宜昌以下為下游。上游段約長三千五百公里,楚瑪爾河是長江的北源;木魯烏蘇河是長江的南源,流程較長,水量也較多,按照河源唯遠的原則,其最長支流沱沱河應為長江的正源。
長江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干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于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約6300㎞,比黃河(5464㎞)長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長度僅次于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羅河流域跨非洲9國,亞馬遜河流域跨南美洲7國,長江則為中國所獨有。長江,全長6300米.東起: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各拉丹東雪山,流經10省、市、自治區,最后注入碧波浩瀚的東海.整個長江以“滔滔長江騰蛟龍,巍巍群山威虎雄”為其顯著特點,是泱泱大中華的母親河,為世界第三大江。
第一峽→瞿塘峽最大特點:短、險、峻,它激流飛下,氣勢磅礴,兩岸青山聳立,蔚偉壯觀.。
第二峽→巫峽,以奇、美、秀為其特點。峽中常常云霧繚繞,細雨蒙蒙,
好似薄薄面紗披在神奇的乳峰。
第三峽→西陵峽,以其灘多、水急、幽深為特點.。
長江各河段的特點:
上游源頭——宜昌落差大,水能豐富。
中游宜昌——湖口河道彎曲,多支流湖泊,易泛濫。
下游湖口——入海口江闊水深。
長江的水文特征:
(1)受降水影響,長江夏季水位高,水量大。冬季水量減小水位降低,形成枯水期;
(2)長江流域雨季較長,受其影響長江汛期較長;
(3)長江流域冬季平均氣溫高于0°C,長江沒有結冰期,沒有凌汛;
(4)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相對較好,長江的含沙量較小。
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干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上海市崇明島注入東海。
長江干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長3364公里;宜賓至宜昌河段習稱川江,長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湖口以下為下游,長938公里,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
地貌特征:
江源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許多山峰海拔達6000m以上,終年積雪。金沙江段河流強烈下切,形成約2000千米長的高山峽谷。河床比降大,灘多流急,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其中著名的虎跳峽全長17千米,落差達210m。
金沙江在四川省新市鎮以上,只有部分河段可季節性通航。新市鎮以下進入四川盆地。兩岸為低山和丘陵,河谷展寬,水流平緩,可全年通航。
金沙江在攀枝花市左岸有大支流雅礱江匯入。雅礱江,上游海拔在4000m以上,呈高原景觀,河谷寬闊,徑流以雪水補給為主。中下游高山峽谷,兩岸山高達1000~1500m,河寬100~150m。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長江。
長江是中國和亞洲的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它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蜿蜒而來,在四川境內接納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寬,但流到奉節附近,被巍峨的巫山山脈擋住了去路。長江以它那無堅不摧的磅礴之勢,劈開叢山峻嶺,奪路向東而去,給我們造就了一段無比壯麗的三峽。
長江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為黃河的20倍。在世界僅次于赤道雨林地帶的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扎伊爾河),居第三位。與長江流域所處緯度帶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積雖然都超過長江,水量卻遠比長江少,前者約為長江的70%,后者約為長江的60%。[2]。
由于流域人口眾多,人均占有水量為276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長江水資源特征,主要反映在河川徑流的時空分布上,流域地表水資源量占水資源總量的99%;在地表水資源中,河川徑流量又占96%以上。汛期的河川徑流量一般占全年徑流量的70%~75%。徑流地區分布也很不均勻,單位面積產水,以金沙江和漢江水系為最少,鄱陽湖和洞庭湖水系為最大。[8]。
旱澇災害
長江流域各地區發生干旱與洪澇災害的史料記載悠久,最早的旱災記述在漢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夏,大旱,江河水少,溪谷絕”(《漢書·五行 志》);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夏,江水、漢水溢,流民四千余家”(《漢書·高后紀》)。從大量史料中選擇記述詳實和可比性較好的歷史時期典型旱 災年份有公元1671、1679、1778和1835年;典型水災年份有1586、1663、1788、1831、1853、1867和1870年。上述典型旱澇年絕大部分集中在清代,這主要是清代距今最近,歷史文獻資料保存較好,記述較詳,并不能說明清代旱澇災害最為頻繁。清代以前的一些嚴重旱澇年事件,或記述簡略,或文獻不全,多數從略未選。近百年來,長江流域也出現過比較嚴重的旱澇災害典型年份,有大量的實測資料和分析研究文獻,可供參考,此處未列入。選列的11個典型旱澇年,根據歷史文獻記述的災情嚴重程度,各用3級予以區分,即:干旱、大干旱、嚴重干旱和水災、大水災、嚴重水災。
長江流域旱澇災害的地域分布特性極強,各地區發生不同程度旱澇災害的差異甚大。根據中央氣象局(現稱中國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主編的《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1470~1979年)資料,旱澇系列采用5級表示:Ⅰ級——澇,Ⅱ級——偏澇,Ⅲ級——正常,Ⅳ級——偏 旱,Ⅴ級——旱。長江流域100E以東地區有37個站點,經整理分析得出長江流域歷史干旱(Ⅴ級)和洪澇(Ⅰ級)頻率分布圖。流 域發生比較嚴重干旱的頻率平均為5.55%,中下游地區受旱機會高于上游地區,其中長江三角洲、干流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區干旱頻率高達9.0%以上,為全流 域最高干旱頻率區;其次是上游的嘉陵江地區,中心最高干旱頻率為7.0%以上。流域洪澇災害的平均頻率為7.97%,顯著高于干旱頻率。洪澇災害的地區分 布大體上與干旱相同,即中下游地區普遍高于上游地區。在干流中下游和兩湖地區有一東西向的洪澇災害高頻地帶,其中鄱陽湖北部和洞庭湖沅江、澧水至中游荊江 河段為洪澇災害的兩個高頻中心區,中心頻率高達12.0%以上;長江上游的嘉陵江和漢江上游地區為第三個洪澇災害高頻區。上述洪澇高頻地帶和中心與初夏中 下游的梅雨雨帶、盛夏上游集中性降雨雨帶以及流域的主要暴雨中心位置基本吻合。
長江源:沱沱河
長江歷史旱澇在時間上的分配也是不均勻的。根據中國科學技術藍皮書第5號《氣候》公布的全國1000余年的“旱澇型年表”資料,經補充分析得出長江流域歷史干濕氣候和旱澇周期變化規律。一千余年來,長江流域經歷了三個大干濕氣候周期振動,其濕潤期和干旱期最短為120年,最長達220年,其間各包括3~5個小旱澇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長江進入新的濕潤氣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