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硬膜下腔位置示意圖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硬膜下在什么部位,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硬膜下隙下端終止于骶管裂孔。
1、硬膜下隙的概念硬腦膜是一厚而堅韌的雙層膜 。
2、硬膜下腔硬膜外腔位于椎管骨膜與硬脊膜之間的窄隙,不與下顱內相通,略呈負壓。終止于骶管裂孔。
硬膜下間隙只是一個潛在的間隙,不是一個連續的適合穿刺的間隙,硬脊膜和蛛網膜幾乎是粘在一起的。簡單的說就是你只能在解剖中找到這個間隙,但是很難穿刺到這個位置。
硬膜外麻醉時有很小的可能置管到硬膜下間隙,出現硬膜下麻醉,這種情況是有的。
另外你的說法不對,麻醉主要的方法還是全身麻醉。
腦脊膜在顱骨和椎骨內形成三個腔隙,即硬膜外腔、硬膜下腔和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腔在脊髓部分稱為硬脊膜外腔,是進行硬膜外麻醉的地方,用于外科和婦產科手術。蛛網膜下腔內有大量的腦脊液。腰部的蛛網膜下腔是進行腰椎穿刺和腰椎麻醉的地方。
腦脊膜是包在腦和脊髓外面的結締組織膜,有三層,由外向內是硬膜(dura mater)、蛛網膜(arachnoid )和軟膜(pia mater)。硬膜是較厚而堅韌的致密結締組織,其內表面有一層間皮細胞覆蓋。硬膜與蛛網膜之間有一狹窄的間隙,稱硬膜下隙(subdural space),內含少量液體。蛛網膜是由薄層纖細的結締組織構成,它與軟膜之間有較寬大的腔隙稱蛛網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蛛網膜的結締組織纖維形成許多小梁與軟膜相連,小梁在蛛網膜下隙內分支形成蛛網膜結構。蛛網膜下隙內含腦脊液。軟膜是緊貼在脊髓表面的薄層結締組織,富含血管。在軟膜外表面和蛛網膜的外、內表面以及小梁的表面均被覆有單層扁平上皮,軟膜的血管供應腦及脊髓。血管進入腦內時,軟膜和蛛網膜也隨之進入腦內,但軟膜并不緊包血管,血管與軟膜之間仍有空隙,稱血管周隙(perivascular space),與蛛網膜下隙相通,內含腦脊液.。
硬膜外隙是硬脊膜與椎管內面的骨膜及黃韌帶之間的狹窄腔隙稱硬膜外隙,其內有疏松結締組織、脂肪組織、淋巴管、椎內靜脈叢,有脊神經根通過。不與下顱內相通,略呈負壓,臨床上可進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內注入麻藥麻醉脊神經根。
硬膜外腔向上并不通入顱內,略呈負壓狀態,內有脊神經根通過。臨床上進行硬膜外麻醉術時,就是把藥物注入硬膜外腔,阻滯脊神經的傳導作用。
擴展資料:
采用腰椎穿刺(腰髓阻滯)體位或通過骶孔、骶管裂孔,可將麻醉劑注入硬膜外隙,麻醉劑可在馬尾的脊神經根穿出硬膜囊后,直接對其發揮作用。硬膜外阻滯通常要經10~20min后生效,是僅適用于膈平面以下手術的麻醉方法。在此麻醉下,病人可使用鎮靜劑并保持清醒。
當進行尾部硬膜外阻滯時,通過骶管內的留置導管注入麻醉劑,留置導管從骶管裂孔插入,注入的麻醉劑能分布到S2~S4脊神經根周圍。麻醉劑向上可達到的高度取決于注入的麻醉劑量及病人的體位。
如果骶管裂孔較大,必須小心不要進針太深,否則可能插入向下至骶骨第2節段的終池,這可能引起麻醉過度,因為用于尾麻(注入硬膜外隙)的劑量要比用于脊髓阻滯(注入腦脊液)的劑量大得多。麻醉劑還可通過骶后孔注入特定骶神經周圍的硬膜外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硬膜外隙。
腦和脊髓的外面包有三層被膜,由外到內依次為硬膜、蛛網膜、軟膜。①硬膜:包裹脊髓的硬膜稱為硬脊膜,包裹腦的硬膜稱為硬腦膜;②蛛網膜:同上,分為脊髓蛛網膜和腦蛛網膜;③軟膜:分為軟脊膜和軟腦膜。
主要間隙:硬腦膜外隙(硬腦膜與顱骨骨膜之間)、硬脊膜外隙(硬脊膜與椎管之間)、硬膜下隙(硬膜與蛛網膜之間)、蛛網膜下隙(蛛網膜與軟膜之間,含腦脊液)
分為三層
由內至外分為硬腦膜、蛛網膜、軟腦膜。
而硬腦膜又由兩層組成
一層是顱骨內側的骨膜
另一層是真正意義上的腦膜
顱骨內側的腦膜與真正意義上的腦膜共同組成硬腦膜。
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存在著一個微小的間隙。
稱為硬膜下間隙
蛛網膜因形似蛛網而得名
位于硬腦膜與軟腦膜之間
在蛛網膜與軟腦膜之間又有一個相對較大的間隙。
稱為蛛網膜下腔
與脊膜下腔相通
其內充斥著腦脊液
第三層軟腦膜是緊貼于腦組織表面的一層薄膜。
同時亦是最后一層腦膜
三層腦膜緊密的包裹著腦組織
在腦回等處緊貼于腦組織上
而在腦溝、腦裂等處則形成相對較大的空隙。
其中較大者則稱為腦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