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3旅游臨期食品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臨期食品是什么時候開始的,以及臨期食品是什么時候興起的,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臨期食品的意思是臨近保質期但并沒有過期的食品。
臨期食品屬于安全食品的范圍,如超市的“臨期食品專柜”銷售的即是臨期食品。2012年1月27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文明確要求,食品經營者對即將過期的食品應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
2011年5月13日衛生部發布GB-7718-2011對預包裝食品的保質期做出如下定義,即預包裝食品在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內,產品完全適于銷售,并保持標簽中不必說明或已經說明的特有品質。簡單來說,食品在其應有的貯存條件(如冷藏或常溫等),在保質期內其食品的品質是完全可以保持品質并能銷售的。
臨期食品優劣
優勢:
1、雖然是臨期但仍在產品保質期內,因此屬于安全食品。
2、有“臨近保質期食品”、“臨期食品可放心食用”等提示用語,降低消費者憂慮。
3、可以減少銷毀食品的浪費與返廠再加工過程中的環境污染。
4、一般打折銷售因此價格相對低廉。
劣勢:
國內大眾對臨期食品的認同程度不高;但在國外,人們對臨期食品則有著獨特的喜愛。
是指即將到達食品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
屬于安全食品的范圍,如超市的“臨期食品專柜”銷售的即是臨期食品2012年1月27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文明確要求,食品經營者對即將過期的食品應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
臨期食品可以吃,臨期食品還是在保質期內,保持了食品的品質,此外很多超過保質期的食品也可以吃,這些臨近保質期的食品依然是安全可靠的。
隨著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提升,在購買食品時,大多數的買家都會首先看一看食品的保質期限和生產日期。其實,食品保質期是商業承諾,卻并非安全性的界限,也有人認為過保質期的食品雖然不得售賣,卻不等于不能吃。那么,食品過期后到底能不能吃?
每一種食物都有一定的食用期限,即使是蔬菜、水果這樣常見的食物,如果購買后不及時食用,放置一段時間后也會出現變質、腐敗,不能再食用。隨著食品加工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加工食品呈現于人們的眼前,但是即使是經過層層加工的食品,如果長時間售賣不出去或者長時間不食用,也會出現變質、腐敗,而變了質的食品同樣也不能再食用。
加工食品生產廠家生產出來的食品,在賣給消費者之前,還需要經過儲存、運輸、擺貨架、等待消費者購買等多個時間的消耗,這個期限可能長也可能短,如果時間過長,那么加工食品則有可能出現變質。為了滿足消費者明明白白的購買知情權,也為了消費者能夠吃到安全期內的食品,食品生產上必需在食品的外包裝上標明食品的生產及保質期。
如果商家出售的食品超過保質期,恰恰這個食品已經變質不能夠再食用,或者因為消費者誤購、誤食了超過保質期的食品而引發健康問題,那么食品的買家是需要負法律責任和賠償責任的。同時,我國也有法律明文規定,商家不允許售賣過期食品,否則就屬于違法行為。話句話說,保質期其實就是商家對消費者做出的安全承諾:保質期以內的食品如果出現變質,那么責任歸商家;但如果食品因為消費者買回家后長時間未吃而變質,則不需要商家負任何責任。
商家標注的保質期,往往是在對食品綜合考慮后給出的一個食品的平均安全食用期限,對大多數食品來說,商家給出的保質期都留有足夠的安全余地,但實際上食品在過了商家給出的保質期后究竟能不能繼續吃,卻不一定。一類食品的保質期究竟有多長,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其中含有的細菌數量及其生存、繁殖條件;脂肪酸敗的期限;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條件等,都是影響一類食品可安全食用期限的影響因素,如果儲存條件不好,食品的保質期限會大大縮水,但若儲存得當,其保質期限也會適當延長。
因此,雖然對于食品過期多久還能吃并沒有確定的答案,但很多人對“食品過了保質期就一定不能吃”的認知也是并不完全的,籠統來說,只要食品沒有發生質變,出現腐敗、變色、結塊兒、非正常結晶、變味等質量上的問題,其實都是可以吃的。在2004版的《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中也明確指出“超過保質期,在一定時間內,預包裝食品可能仍然可以食用”(考慮到并不“鼓勵”人們吃過期食品,后來的行標中去掉了這一說法)。當然,為了自己及家人的健康著想,我們并不鼓勵人們吃已經過期的食品,為了不造成食物浪費,最好的做法就是購買食品時看清保質期,算好自己食用該食品的期限,然后再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購買,以免造成浪費。
臨期并不是過期,食用臨期食品是安全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超市經常能夠看到臨期食品,“原價40元的蛋糕特價20元3份、60元一箱的牛奶特價甩賣只要29.9元,20元的香辣海帶只賣4.9元,12元一桶的礦泉水現價1.5元”。
近些年,“臨期食品”經濟還是比較不錯的,有媒體報道我國臨期食品規模已經超過百億,很多超市都設置有臨期食品專柜。權威機構調研結果顯示,超過5層的受訪者表示購買臨期食品是在避免浪費,超過4成的受訪者都表示愿意購買臨期食品。
臨期食品消費者群體中,26到35歲的占比為47.8%。對于收入不高的年輕人來說,臨期商品同時實現了低成本“嘗鮮”與“淘寶”的樂趣,可以說是十分不錯的購物體驗。
那么什么是臨期食品?食用臨期食品安全嗎?
臨期食品指的是即將達到食品保質期但仍處于保質期內的物品。關于臨期食品,有關部門曾規定“食品經營者對即將過期的食品應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也就是說,到了保質期臨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知顧客并單獨出售。”
那么如何判定物品是臨期食品呢?一般來說標注保質期為1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食品,臨界期為到期前45天;標注保質期為6個月到1年的食品(比如糖果、罐頭、餅干等)臨界期為到期前20天;標注保質期90天到6個月的食品(方便面、面包等)臨界期為到期前15天。
食用臨期產品基本是安全的,因為食品依舊處在保質期內,同時商家是需要為食品安全問題負責的。
食品專家介紹:臨期食品不是過期食品,它屬于安全食品的范圍。只要儲存得當,食品的品質是有保障的。對于很多食品而言,特別是那些長貨架期的食品而言,保質期都是有一定富余的。
所以說,我們在購買臨期食品的時候是不必擔心安全問題的。不過在購買臨期食品后一定要妥善存儲,不要放在潮濕、高溫的地方,建議存放在干燥低溫處。另據某電商食品行業負責人介紹,“過去一年約有200多萬用戶購買臨期食品,包括在二三線城市上班的青年人。”由此可見,臨期食品還是比較受歡迎的。
不過在這里也提醒大家一下,雖然臨期食品是安全、廉價的,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按需購買、千萬不要囤積,以免造成浪費或者食品變質。另外,如果購買的臨期食品過期了,切記不要再吃了,吃出了問題不僅商家不會負責,也勢必會對自己的健康造成危害。
可以吃
臨期食品,是指即將跨過“保質期”門檻的食品。國家為每一個食品都標志了保質期,是經過時間驗證的,以保證食物不會變壞變質影響身體健康。即使是臨期食品,但也在保質期內,是國家允許在市面上銷售的,食品的質量完全可以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