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7星座廣州有幾個區分別是哪些地區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廣州有幾個區分別是哪些地區,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截止2020年12月廣州共有11個區,分別是:荔灣區、越秀區、海珠區、天河區、白云區、黃埔區、番禺區、花都區、蘿崗區、南沙區、增城區、從化區。
廣州管轄的城市總面積7434.4平方千米,市本級統籌區即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云、黃埔、南沙,簡稱“老七區”。東山、芳村、蘿崗原為老七區之一,后因合并而撤銷,南沙為新的老七區組成部分。老四區原指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但是區域調整之后,就采用老三區(老城區),指越秀、荔灣、海珠;新四區為番禺區、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
11個,截至2020年,廣州市有11個區。廣州管轄的城市總面積7434.4平方千米,市本級統籌區即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云、黃埔、南沙、番禺區、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共11個區。
廣州是廣東省省會、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是國務院定位的國際大都市、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綜合性門戶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廣州從3世紀30年代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明清兩代成為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
折疊區劃沿革
1949年,廣州市劃分為28個區,其中城區20個(逢源、黃沙、西禪、長壽、沙面、陳塘、太平、惠福、靖海、小北、德宣、西山、東堤、漢民、前鑒、大東、東山、洪德、蒙圣、海幢)、水上區1個(珠江區)、郊區7個(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瀝滘、三元里)。
1950年,28個區合并為16個區,其中城區8個(長壽、河南、惠福、永漢、太平、越秀、大東、荔灣)、水上區1個(珠江區)、郊區7個(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瀝滘、三元里)。
1951年10月,郊區7個調整為4個(白云、芳村、西村、新滘)。
1952年9月,8個城區合并為5個(東區、中區、西區、北區、河南區)。
1953年5月,西村區并入白云區。同年6月,黃埔區成立。
1956年6月,黃埔、白云、新滘3個區合并為郊區。
1958年12月,撤銷珠江區,同年撤銷郊區;原郊區的4個公社與花縣合并設立廣北縣,劃歸廣州市;原郊區的8個公社設立近郊區。
1959年3月,撤銷廣北縣,把花縣劃回佛山專區;撤銷近郊區恢復郊區,原從郊區劃出的4個公社劃回郊區。
1960年4月,從佛山專區劃出花縣、從化縣歸屬廣州市。同年8月,撤銷中區、郊區,設立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4個城區和黃埔區、芳村區、江村區3個郊區。
1961年,韶關專區的佛岡縣劃歸廣州市。
1962年5月,3個郊區合并為1個郊區。
1963年,佛岡縣劃歸韶關專區管轄。
1973年,郊區部分再分設黃埔區。
1975年,佛山地區的番禺縣、惠陽地區的增城縣和龍門縣、韶關地區的新豐縣劃歸廣州市。
1983年,韶關地區的清遠縣、佛岡縣劃歸廣州市。
1985年1月,郊區部分分設天河區、芳村區。
1987年1月,郊區改稱為白云區。1988年1月7日,龍門縣劃歸惠州市,新豐縣劃歸韶關市,清遠縣和佛岡縣劃歸清遠市。
1992年5月,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縣級),由廣州市代管。
1993年6月,撤銷花縣,設立花都市(縣級),由廣州市代管。同年12月,撤銷增城縣,設立增城市(縣級),由廣州市代管。
1994年3月,撤銷從化縣,設立從化市(縣級),由廣州市代管。
2000年5月,撤銷番禺市和花都市(縣級),設立番禺區和花都區。
2005年4月,撤銷東山區并入越秀區;撤銷芳村區并入荔灣區;設立南沙區和蘿崗區。廣州市轄10個區和代管2個縣級市。[8]。
2014年2月,撤銷黃埔區、蘿崗區,設立新的廣州市黃埔區;撤銷從化市、增城市,設立從化區、增城區。廣州市下轄11個市轄區。
廣州市區是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四個區。具體介紹如下:
1、越秀區
越秀區,廣州市市轄區,位于廣東省中部,東起廣州大道,與天河區接壤;南臨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與荔灣區毗鄰;北面到白云山山腳,與白云區相鄰。
2、海珠區
海珠區位于廣州市中部,北部與荔灣區、越秀區、天河區隔珠江相鄰,東部、西部、南部分別與黃埔區、荔灣區(含芳村)、番禺區相望,全區總面積90.40平方公里。
3、荔灣區
荔灣區,廣州市市轄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西部,東與越秀區相連,北部、西北部與白云區水陸相通,西部與佛山市南海區接壤。
4、天河區
天河區,隸屬于廣東省廣州市,位于廣州市東部,1985年由廣州郊區分出組建,東與黃埔區相連,南與海珠區隔珠江相望,西到廣州大道與越秀區相接,北與白云區相鄰,行政區域總面積約137.38平方公里。
擴展資料
廣州的歷史沿革:
傳說廣州最早的地名為“楚庭”(或“楚亭”)。越秀山上的中山紀念碑下,尚有清人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著“古之楚亭”四字。不少史籍將“楚庭”視為廣州的雛型,是廣州最早的稱謂,距今已有2847年。
元、明、清各朝代,廣州先后稱廣州路(元代),廣州府(明、清時),均為省治地(元代廣東省稱廣東道, 明代稱廣東布政司,清稱廣東省)。行政區域范圍雖有變化,但不大,直到清代廣州府行政區域面積約3.1萬平方千米。
解放前, 國民黨統治時,廣州定為市,仍為省會所在地。廣州市行政區域范圍較前各歷史時期大為縮少。 南至河南全島與芳村,東至車陂,北至白灰場,面積為248平方千米。解放后,廣州曾一度劃為直轄市,1954年全國行政區域調整時改為省轄市。
參考資料來源:廣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區域。
廣州共有11個區,分別是:荔灣區、越秀區、海珠區、天河區、白云區、黃埔區、番禺區、花。
都區、蘿崗區、南沙區、增城區、從化區。
廣州管轄的城市總面積7434.4平方千米,市本級統籌區即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云、黃埔、南沙,簡稱“老七區”。東山、芳村、蘿崗原為老七區之一,后因合并而撤銷,南沙為新的老七區組成部分。老四區原指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但是區域調整之后,就采用老三區(老城區),指越秀、荔灣、海珠;新四區為番禺區、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
擴展資料:
廣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府文化的發祥地,從秦朝開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從公元三世紀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明清時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也是世界唯一兩千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廣州
廣州市共有11個區,主要包括荔灣區、越秀區、海珠區、花都區、天河區、白云區、黃埔區、南沙區、增城區、從化區、番禺區。
廣州是廣東省省會,是國際大都市、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也是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是粵港澳大灣區、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核心城市以及一帶一路的樞紐城市。
擴展資料:
廣州秦末期為南越國;東漢末年,廣州屬于吳國;1954年全國行政區域調整時改為省轄市。由于生產與城市發展,廣州行政區域經過多次擴展,現廣州市轄區面積達7434.4平方公里。
廣州地處亞熱帶沿海,北回歸線從中南部穿過,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以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為特征。全年平均氣溫20-22攝氏度,是中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