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2網絡大歷十才子是什么時期的詩派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大歷十才子是什么時期的詩派,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他們分別是李端、吉中孚、盧綸、韓翃、司空曙、錢起、苗發、崔洞、夏侯審、耿湋等十人。他們是唐代宗大歷年間的詩人,他們所代表的詩歌流派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側重于詩歌形式的技巧。
他們是自發形成的流派,他們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他們平時交往比較密切,大家共同創作,相互指導。他們的詩歌韻味極其相似,另外他們在生活上也有相似的處境,他們都經歷了官場失意,他們的詩歌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以及自己的真實體驗,他們善于借景抒情,其詞藻優美,音律協和,陰陽頓挫,讀起來別有一番風味。是他們的詩歌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對于注重詩歌的技巧,總體來說風格比較單調。
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中我比較喜歡的一位詩人,他的詩作多以應酬為主,也有詩作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總體來說他的詩作偏消極,沒有陶淵明歸隱田園的豁達 。盧綸,他的遭遇極其不幸,參加科舉時屢次次落榜,后來好不容易做上了官,缺因同僚獲罪而遭牽連,最終英年早逝。吉中孚,他的詩作與錢起、盧綸等齊名,他曾做過幾年道士,后來還俗,之后經宰相引薦給天子,曾官居翰林學士一職,特別是一位極其有才華的人。
韓翃,他曾考中進士,在長安大概居住了10年之久,后來得到了唐德宗的賞識,曾官至中書舍人,他的詩作很受世人的喜歡,有一首詩《寒食》當時傳誦特別廣泛。錢起,他早年間參加科舉早,曾多次落榜,后來潛心修煉,最終如愿以償,他才華橫溢,他被譽為“大歷十才子之首”。夏侯申,他不僅是一位詩人,還是一位謀略家,他晚年間退居田野,他的詩作以田園詩為主。司空曙、苗發、崔洞、耿湋這幾個詩人各有其代表著作,在這里我就不做過多介紹了。
大歷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歷年間十位詩人所代表的一個詩歌流派。大歷十才子分別是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洞、耿湋、夏侯審。
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審。
1、李端
李端(約737年—約784年),字正已,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唐代詩人。是北齊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貞六世孫。
少居廬山,師事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
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
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2、盧綸
盧綸(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
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唐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歷六年,經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后由宰相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陜州戶曹、河南密縣令。
之后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唐德宗朝,復為昭應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盧戶部詩集》。
3、吉中孚
吉中孚 (約公元七八六年前后在世),字、號、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鄱陽人,約唐代宗大歷年間前后在世,大歷十才子之一。工詩歌,與盧綸、錢起等齊名。初為道士,后還俗。
至長安,謁宰相。有人薦于天子,日與王侯高會,名動京師。未幾,進士及第,授萬年尉,除校書郎。又登宏辭科,為翰林學士。歷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判度支事。中孚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
4、韓翃
韓翃,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
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賞識,晉升不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泛。著有《韓君平詩集》。
5、錢起
錢起(722?—780年),字仲文,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詩人。大書法家懷素和尚之叔。
早年數次赴試落第,唐天寶十年(751年)進士。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藍田縣尉,后任司勛員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學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代宗大歷中為翰林學士。
他是“大歷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譽為“大歷十才子之冠”。又與郎士元齊名,稱“錢郎”,當時稱為“前有沈宋,后有錢郎。”
6、司空曙
司空曙(生卒年不詳),字文初(《唐才子傳》作文明,此從《新唐書》),廣平府(今河北省永年縣。
唐時廣平府轄區為現在的廣平縣和永年縣等。依《永年縣志》記載,司空曙為今天的永年縣)人,唐朝詩人,約唐代宗大歷初前后在世。
大歷年間進士。韋皋為劍南節度使,曾召致幕府。累官左拾遺,終水部郎中。家貧,性耿介,曾流寓長沙,遷謫江右。苗發《送司馬署之蘇州》中云:“歸國人皆久,移家君獨遲”,可見其在外留滯之久。
為人磊落有奇才,與李約為至交。他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同時期作家有盧綸,錢起,韓翃等。他的詩多幽凄情調,間寫亂后的心情。詩中常有好句,如后世傳誦的“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像是不很著力,卻是常人心中所有。
7、苗發
苗發(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 唐代詩人。字、號、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唐玄宗天寶末年間前后在世,潞州壺關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工詩。初為樂平令,授兵部員外郎,遷駕部員外郎。仕終都官郎中。發常與當時名士酬答,但詩篇傳世頗少。
8、崔洞
崔洞(一作峒)(唐朝大歷年間前后在世),唐代詩人。字號、里居、出生地生卒年以及生平均不詳,唐朝大歷年間在世。
9、耿湋
耿湋(wéi)(約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字洪源,河東(今屬山西)人,唐代詩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大歷十才子之一。
登寶應元年進士第,官右拾遺。工詩,與錢起、盧綸、司空曙諸人齊名。湋詩不深琢削,而風格自勝。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10、夏侯審
夏侯審(約公元七七九年前后在世),里居、字號、生卒年及生平事跡均不詳,約唐代宗大歷末前后在世,大歷十才子之一,唐代詩人,工詩歌。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試“軍謀越眾”科及第。
授校書郎,又為參軍。仕終侍御史。初于華山下購買田園為別業,水木幽閑,云煙浩渺。晚年即退居其中。審吟詩頗多,但傳世甚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歷十才子。
大歷十才子。是指唐代大歷年間的十大詩人。據《新唐書·文藝,盧綸傳》載:“綸與吉中孚、韓棚、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津、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號大歷十才子。”他書所載,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他們都依附權貴,詩作多為飲宴點綴和送別應酬。但也有一些較好的詩,如盧綸的《塞下曲》等唐代宗大歷年間10位詩人所代表的一個詩歌流派。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偏重詩歌形式技巧。據姚合《極玄集》和《新唐書》載:十才子為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審。
盧綸唐代大歷十大才子冠冕的盧綸,詩名遠播,但卻屢試不第,人生與仕途都極不順利,但他廣泛的交游使他成為一個活躍的社交家,并最終借此步入仕途。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
韓翃(?-785?)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十三年(754)進士。肅宗寶應元年為淄青節度使幕府從事。后閑居長安十年。大歷后期,先后入汴宋、宣武節度使幕府為從事。建中初,德宗賞識其《寒食》一詩,任駕部郎中,知制誥,官終中書舍人。為“大歷十才子”之一。因許堯佐將他和柳氏的戀愛故事寫成《柳氏傳》而頗有名氣。其詩多送行贈別之作,善寫離人旅途景色,發調警拔,節奏瑯然,但乏情思,亦無深致。明人有《韓君平集》。《全唐詩》僅存詩三卷。
吉中孚[唐](公元?年至七八六年左右)字不祥,楚州人,久居鄱陽,大歷十才子之一。生年不詳,卒于唐德宗貞元初年。工詩,與盧綸、錢起等齊名。初為道士,后還俗。至長安,謁宰相。有人薦于天子,日與王侯高會,名動京師。未幾,進士及第,授萬年尉,除校書郎。又登宏辭科,為翰林學士。歷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判度支事。中孚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錢起(722-780?),字仲文,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寶十年賜進士第一人,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翰林學士,與韓雄(左)羽、李端、盧綸等號稱大歷十才子。又與郎士元齊名,人為之語曰:“前有沈宋,后有錢郎。”題材多偏重于描寫景物和投贈應酬。
錢起當時詩名很盛,其詩多為贈別應酬,流連光景、粉飾太平之作,與社會現實相距較遠。然其詩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風格清空閑雅、流麗纖秀,尤長于寫景,為大歷詩風的杰出代表。
司空曙(約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廣平(郡治今河北永年東南)人。曾舉進士,為劍南節度使幕府,官水部郎中,為“大歷十才子”之一,其詩樸素真摯,情感細膩,多寫自然景色和鄉情旅思,長于五律。
苗發[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詳,潞州壺關人,大歷十才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詳,約唐玄宗天寶末前后在世。初為樂平令,授兵部員外郎,遷駕部員外郎。仕終都官郎中。發常與當時名士酬答,但詩篇傳世頗少。
夏侯審[唐](約公元七七九年前后在世)字、里、均不詳,為大歷十才子之一。生卒年亦均不祥,約唐代宗大歷末前后在世。建中元年,(公元七八o年)試“軍謀越眾”科及第。授校書郎,又為參軍。仕終侍御史。初于華山下購買田園為別業,水木幽閑,云煙浩渺。晚年即退居其中。審吟詩頗多,但傳世甚少。
耿湋,
唐大歷十才子中,除盧綸外,還有一位與盧綸同為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這就是耿湋。
現可見關于耿湋的資料很少。耿湋生年,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定為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其實并無根據。現可知的是他寶應二年(763年)進士及第。姚合《極玄集》卷上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都說耿湋為寶應二年進士。對于耿湋及進士第后的仕歷,除《唐才子傳》所載稍微具體點外,其他各書記載均極簡單,并且相互矛盾。《極玄集》說他官至左拾遺,《郡齋讀書記》也說為左拾遺,而《直齋書錄解題》與《新唐書·藝文志》卻說為右拾遺。崔洞(一作峒) 不詳。
大歷十才子為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審。宋以后有異說,但多不可信。有版本中有李益。
一、李端
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二、盧綸
盧綸的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多唱和贈答之作。但他在從軍生活中所寫的詩,如《塞下曲》等,風格雄渾,情調慷慨,歷來為人傳誦。他的作品主要有:《村南逢病叟》、《晚次鄂州》、《臘日觀咸寧王部曲擒虎歌》等。
三、吉中孚
吉中孚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今存詩一首,《送歸中丞使新羅冊立吊祭》。
四、韓翃
韓翃,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詩多寫送別唱和題材,如《韓君平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三卷。
五、錢起
錢起當時詩名很盛,其詩多為贈別應酬,流連光景、粉飾太平之作,與社會現實相距較遠。然其詩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風格清空閑雅、流麗纖秀,尤長于寫景,為大歷詩風的杰出代表。 少數作品感時傷亂,同情農民疾苦。
六、司空曙
司空曙的詩多為行旅贈別之作,長于抒情,多有名句。有《司空文明詩集》。其詩樸素真摯,情感細膩,多寫自然景色和鄉情旅思,長于五律。詩風閑雅疏淡。
七、苗發
唐代(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詩人。字、號、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詩篇傳世頗少。《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今傳《苗發詩集》。后人知道苗發的并不多,或許因為經過歲月的淘漉,傳世作品不多,所以顯得他的文學成就不大。
八、崔洞(一作峒)
崔峒的詩現今僅存一卷,唐人高仲武《中興間氣集》選錄了崔詩九首 ,并評價云:“崔拾遺,文彩炳然 ,意思方雅。”
九、耿湋
耿湋,現可見關于耿湋的資料很少。現可知的是他寶應二年(763年)進士及第。姚合《極玄集》卷上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都說耿湋為寶應二年進士。對于耿湋及進士第后的仕歷,除《唐才子傳》所載稍微具體點外,其他各書記載均極簡單,并且相互矛盾。
十、夏侯審
約唐代宗大歷末前后在世,大歷十才子之一,唐代詩人,工詩歌。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試“軍謀越眾”科及第。授校書郎,又為參軍。仕終侍御史。初于華山下購買田園為別業,水木幽閑,云煙浩渺。晚年即退居其中。審吟詩頗多,但傳世甚少。
擴展資料:
送僧歸日本
作者:錢起
原文: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禪觀,魚龍聽梵聲。
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譯文:
只要有機緣,隨時都可以到中國來;
一路霧靄茫茫,船只象在夢中航行。
天海浮沉,小船駛去那遙遠的邊際;
超脫世俗,自然會感受到法舟輕盈。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虛幻;
海內魚龍,也會出來聽你誦經之聲。
最可愛的是,有盞照亮心田的佛燈;
航行萬里,眼中永遠都是燦爛光明。
錢起的這首詩,是在長安時,贈給一位即將渡海回國的日本僧人的。詩為送別,而詩的前四句卻寫來時情景,即寓有惜別情意,也充滿了對日本友人的贊美。后四句寫海上景物,處處切合僧人身份,而送別之意自出,并且頌揚了他的佛法精深,祝愿他此去“萬里眼中明”。
揚帆歸去,普渡眾生。因為日本僧人是從海上來的,所以這首詩就從大海展開想象,筆底含情。它通過生動景物的描繪和對禪機的抒發,把這惜別之情委婉地表達了出來。海趣禪機,深情厚誼,融為一體,不失為一首送別的好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歷十才子。
記憶口訣:李韓吉崔耿(催更)夏苗,司錢盧(思錢咯)。
大歷十才子是指李端,韓翃(hóng),吉中孚,崔峒(dòng),耿湋(wéi),夏侯審,苗發,司空曙,錢起,盧綸等大歷年間的詩人。
古代文學人名其他記憶口訣
1、東漢建安七子:陳琳、應玚、王粲、孔融、劉楨、阮瑀、徐干等七位文學家。
記憶口訣:陳應王孔劉(空留)阮徐。
2、南朝永明體:王融、謝脁、范云、江淹、沈約等南朝詩人。
記憶口訣:王謝范江沈(犯江神)。
3、初唐(按時間先后排列)。
上官體:詩人上官儀;文章四友:蘇味道、崔融、李嶠(qiáo)、杜審言等四位宮廷詩人。
記憶口訣:蘇崔(速催)李杜。
4、初盛唐之交
吳中四士:張旭、張若虛、包融、賀知章等四位初盛唐之交的詩人。
記憶口訣:張張包賀(臟臟包呵)。
唐代詩人李端等十人被稱為大歷十才子。
大歷是唐代宗李豫的年號。“十才子”之名,最早見于中唐詩人姚合的《極玄集》,具體指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夏侯審十人。他們在大歷初年多在長安和洛陽一帶活動,因為常常參加一些應酬唱和活動而被世人所熟知。
“十才子”的具體成員,宋代學者還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還是姚說最為可信,因為《新唐書·盧綸傳》所說與之一致。
“十才子”的藝術特色
①都擅長五言律詩,風格大致相同,個性表現不強烈不分明,遣詞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練。追求清雅閑淡的藝術風格。
②選擇的詩歌詞語往往帶有凄清、蕭瑟、暗淡的色彩,其詩具有凄涼的整體風格。
③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雖為生活中常見事物,但描寫細致,刻畫逼真。描寫細致。
④以寫境界淡遠、深冷、幽僻的山水詩見長,善于運用細微清幽的自然意象,以一、兩聯詩句就勾勒出“詩中有畫”的優美詩境,但往往構不成通篇渾融一氣的意境。
“大歷十才子”,根據《新唐書·盧綸傳》包括:盧綸、吉中孚、韓翔、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諱、夏侯審、李端。他們的詩歌很少反映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疾苦,大多數是唱和、應制之作。歌頌升平,吟詠山水,稱道隱逸是他們詩歌的基本主題。他們在藝術方面都有一定修養,擅長五言律詩,但大都缺乏鮮明的藝術特色,有形式主義的傾向。《四庫全書總目錢仲文集提要》說:“大歷以還,詩格初變。開、寶渾厚之氣,漸遠漸漓。風調相高,稍趨浮響,升降之關,十子實為之職志。”這個批評是恰當的。其中僅錢起、盧綸的一些小詩藝術上尚有一定成就。 錢起(722—780?),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老,曾和王維、裴迪等人唱和。詩風也略似王維,以“體格清新,理致清淡”(《中興間氣集》)為特色。如“牛羊下山小,煙火隔云深”(《題玉山村叟屋壁》),“孤村凝片煙,去水生遠白”(《登勝果寺南樓雨中望嚴協律》)等詩句就是例證。他的《省試湘靈鼓瑟》頗為前人稱道。末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不僅點明環境氣氛,而且能引起對曲終人杳的惆悵。 盧綸(748—800?),在十才子中,詩風較為雄壯。《和張仆射塞下曲》兩首最有名: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兩首詩都是歌頌將士英勇的,第一首暗用李廣故事,寫出邊塞射獵生活的片斷。第二首寫輕騎雪夜追擊敵人,更充滿戰爭生活的氣息。他還有一首《逢病軍人》: 行多有病住無糧,萬里還鄉未到鄉。蓬鬢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 也是邊塞絕句中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 李益(748—827),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曾北游河朔,為幽州劉濟從事,居邊塞十余年。太和初官至禮部尚書。 李益比十才子時代略晚。他的邊塞詩多寫于建中、貞元時期。他的《從軍詩序》說:“吾自兵間,故為文多軍旅之思。或軍中酒酣,塞上兵寢,投劍秉筆,散懷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氣。”因為他的詩以七絕見長,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齡相提并論。但是,他從軍所到的幽州河朔,中唐時代已成為藩鎮割據的地方。這里的邊塞士卒們,迫于連年不斷的內外戰爭,衛國立功的英雄氣概已黯然消失。李益詩:“今日邊庭戰,緣賞不緣名。”(《夜發軍中》)清楚地說明這種軍心士氣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士卒們對戰爭厭倦不滿是很自然的:“寢興倦弓甲,勤役傷風露。來遠賞不行,鋒交勛乃茂。未知朔方道,何年罷兵賦。”(《五城道中》)李益的邊塞詩,主要抒寫戰士們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并不是偶然的。例如: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夜上受降城聞笛》 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從軍北征》 胡風凍合辟鵜泉,牧馬千群逐暖川。寒外征行無盡日,年年移帳雪中天。 ——《暖川》 這些詩里已經沒有盛唐邊塞詩那種樂觀豪放的情調,即使和王昌齡《從軍行》中描寫“邊愁”的詩相比,也有凄涼感傷和雄渾悲壯的差別。這個差別雖然不只是詩人風格不同的問題。但他這些絕句在藝術上成就很高。形象的完整豐富,韻味的含蓄深長,音韻的和諧宛轉,語言的精煉自然,都接近王昌齡。據史傳說,他的絕句一類的詩,“每作一篇,為教坊以賂求取,唱為供奉歌詞”。而“回樂烽前”一篇,更是“天下以為歌詞”的名作。 李益在其他詩體上,也偶有佳作。如《從軍次六胡北飲馬磨劍石為視殤辭》,雜用屈原、李白的浪漫主義手法寫出為陣亡將士招魂的長歌。他的七律如《鹽州過胡兒飲馬泉》,也是比較好的邊塞作品。此外,他的五律《喜見外弟又言別》,雖非邊塞詩,也頗為人所傳誦: 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是李端、盧綸、韓翃、錢起、苗發、崔峒、耿湋、吉中孚、司空曙、夏侯審這十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