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3生活大歷十才子是什么時期的詩派代表人物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大歷十才子是什么時期的詩派代表人物,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大歷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歷年間十位詩人所代表的一個詩歌流派。大歷十才子分別是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洞、耿湋、夏侯審。
代宗大歷年間10位詩人所代表的一個詩歌流派。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偏重詩歌形式技巧。據姚合《極玄集》和《新唐書》載:十才子為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審。宋以后有異說,但多不可信。
大歷十才子大多是失意的中下層士大夫,也多半是權門清客,因而多投獻應制之作。歌頌升平、吟詠山水、稱道隱逸是其詩歌的基本主題。但他們在仕途失意和戰亂宦旅生活中,也間有反映現實和體驗真實的作品。他們都擅長五言近體,善寫自然景物及鄉情旅思等,語詞優美,音律協和,但題材風格比較單調。 大歷十才子,大都以王維為宗,秉承山水田園詩派的風格,寄情于山水,歌詠自然,其中也有一些佳作。 格律歸整、字句精工也是他們作品中最明顯的特點。他們的作品體裁多用近體格律,很少能見到樂府歌行體。警句名聯在十才子的詩中俯拾皆是,說明他們均有較深的功底,所以時有驚人之筆。不過有時也不免顯露出雕琢的痕跡,從而因小失大,走到唯美的道路上去。雖有警句而全篇欠佳,這也是那個時代的風氣使然。 詩僧皎然在他《詩式》中提到大歷時的詩風時曾道:“大歷中詞人,竊占青山、白云、春風、芳草等為己有”。的確,大歷十才子等人的詩歌在內容上比較狹窄。不過總的來說,他們的作品雖然在氣格上不及盛唐,但對前輩名家還是有所繼承的。
李端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 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盧綸
盧綸(約737-約799),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河中 盧綸。
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天寶末舉進士,遇亂不第;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歷六年,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后由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陜府戶曹、河南密縣令。后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德宗朝復為昭應令,又任河中渾瑊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有《盧戶部詩集》。
吉中孚
吉中孚 〔唐〕(公元?年至七八六年左右)字不祥,楚州人,久居鄱陽,大歷十才子之一。生年不詳,卒于唐德宗貞元初年。工詩,與盧綸、錢起等齊名。初為道士,后還俗。至長安,謁宰相。有人薦于天子,日與王侯高會,名動京師。未幾,進士及第,授萬年尉,除校書郎。又登宏辭科,為翰林學士。歷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判度支事。中孚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韓翃
韓翃,(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十三載(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詩多寫送別唱和題材,如《韓君平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三卷。
錢起
錢起(751年前后在世),字仲文,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 錢起詩畫。
數次赴試落第,唐天寶七年(748年)進士,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藍田縣尉,后任司勛員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學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與韓翃、李端、盧綸等號稱大歷十才子。其詩以五言為主,自稱“五言長城”,又與郎士元齊名,齊名“錢郎”。人為之語曰:“前有沈宋,后有錢郎。”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無錢、郎賦詩送別,則為時論所鄙。題材多偏重于描寫景物和投贈應酬。音律和諧,時有佳句。
司空曙
司空曙(約720-790?),姓名: 司空曙 〔唐〕(約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文初, (唐才子傳作文明。此從新唐書)廣平(今屬河北省)人。
苗發
〔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詳,潞州壺關人,大歷十才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詳,約唐玄宗天寶末前后在世。初為樂平令,授兵部員外郎,遷駕部員外郎。仕終都官郎中。發常與當時名士酬答,但詩篇傳世頗少。
崔洞(一作峒)
唐代宗大歷時期的十位詩人為代表的一個詩歌流派史書尚未記載。
耿湋
現可見關于耿湋的資料很少。耿湋生年,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定為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其實并無根據。現可知的是他寶應二年(763年)進士及第。姚合《極玄集》卷上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都說耿湋為寶應二年進士。對于耿湋及進士第后的仕歷,除《唐才子傳》所載稍微具體點外,其他各書記載均極簡單,并且相互矛盾。《極玄集》說他官至左拾遺,《郡齋讀書記》也說為左拾遺,而《直齋書錄解題》與《新唐書·藝文志》卻說為右拾遺。
夏侯審
夏侯審(?~?),字號、籍貫均不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軍謀越眾”科登第。 夏侯審登第后,授校書郎,遷參軍,寧國丞等職。終侍御史。與詩人韋應物、盧綸、錢起、司空曙、李嘉佑等交游唱酬。“大歷十才子”之一。曾在華山下買田園為別墅,依山傍水,云煙浩渺。晚歲退居于此,忘情山水,吟誦頗多。李嘉佑曾稱其“袖中多麗句”(《送夏侯審參軍游江東》)。作品多佚。全唐詩存其《詠被中繡鞋》詩云:
唐大歷時期的十位詩人
《新唐書》載為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也有把韓、崔、夏侯三人換為郎士元、李益、李嘉佑的。歌頌升平、吟詠山水、稱道隱逸是其基本主題。也有反映真實的作品。都擅長五言近體,善寫自然景物及鄉情旅思等,語詞優美,音律協和,但題材風格比較單調,偏重詩歌形式技巧。其中以錢起、盧綸成就較高。
大歷十才子大多是失意
的中下層士大夫,也多半是權門清客,因而多投獻應制之作。歌頌升平、吟詠山水、稱道隱逸是其詩歌的基本主題。但他們在仕途失意和戰亂宦旅生活中,也間有反映現實和體驗真實的作品。他們都擅長五言近體,善寫自然景物及鄉情旅思等,語詞優美,音律協和,但題材風格比較單調。
唐代宗大歷時期的十位詩人為代表的一個詩歌流派,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偏重詩歌形式技巧。姚合《極玄集》卷上"李端"名下注云:李端與"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審唱和,號十才子。"《新唐書·盧綸傳》也說:"綸與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號大歷十才子。"葛立方《韻語陽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王應麟《玉海》亦采此說。但在宋代,對"十才子"究竟指哪十人,已有異說。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載"大歷十才子,……盧綸、錢起、郎士元、司空曙、李端、李益、苗發、皇甫曾、耿湋、李嘉佑。又云:吉頊、夏侯審亦是。或云:錢起、盧綸、司空曙、皇甫曾、李嘉□、吉中孚、苗發、郎士元、李益、耿湋、李端。"嚴羽《滄浪詩話·詩評》把冷朝陽列入"大歷才子",但未明確為"十才子"之一。清人異說更多,見王士禛《分甘馀話》卷三、黃之雋《大歷十才子詩跋》(《吾堂集》卷二十四)、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卷十八、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二,均有辨析。大概因為原十才子中有幾家(如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吉中孚)今存詩不多,后世詩評家才以己意加以增刪,實應以《極玄集》、《新唐書》所記為可信。
十才子為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審。宋以后有異說,但多不可信。
大歷十才子簡介
李端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
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盧綸
盧綸(約737-約799),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天寶末舉進士,遇亂不第;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歷六年,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后由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陜府戶曹、河南密縣令。后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德宗朝復為昭應令,又任河中渾瑊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有《盧戶部詩集》。
吉中孚
吉中孚
[唐](公元?年至七八六年左右)字不祥,楚州人,久居鄱陽,大歷十才子之一。生年不詳,卒于唐德宗貞元初年。工詩,與盧綸、錢起等齊名。初為道士,后還俗。至長安,謁宰相。有人薦于天子,日與王侯高會,名動京師。未幾,進士及第,授萬年尉,除校書郎。又登宏辭科,為翰林學士。歷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判度支事。中孚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韓翃
韓翃,(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十三載(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詩多寫送別唱和題材,如《韓君平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三卷。
錢起
錢起(751年前后在世),字仲文,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數次赴試落第,唐天寶七年(748年)進士,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藍田縣尉,后任司勛員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學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與韓翃、李端、盧綸等號稱大歷十才子。其詩以五言為主,自稱“五言長城”,又與郎士元齊名,齊名“錢郎”。人為之語曰:“前有沈宋,后有錢郎。”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無錢、郎賦詩送別,則為時論所鄙。題材多偏重于描寫景物和投贈應酬。音律和諧,時有佳句。
司空曙
司空曙(約720-790?),姓名: 司空曙 [唐](約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文初,
(唐才子傳作文明。此從新唐書)廣平(今屬河北省)人。
苗發
[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詳,潞州壺關人,大歷十才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詳,約唐玄宗天寶末前后在世。初為樂平令,授兵部員外郎,遷駕部員外郎。仕終都官郎中。發常與當時名士酬答,但詩篇傳世頗少。
崔洞(一作峒)
唐代宗大歷時期的十位詩人為代表的一個詩歌流派史書尚未記載。
耿湋
現可見關于耿湋的資料很少。耿湋生年,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定為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其實并無根據。現可知的是他寶應二年(763年)進士及第。姚合《極玄集》卷上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都說耿湋為寶應二年進士。對于耿湋及進士第后的仕歷,除《唐才子傳》所載稍微具體點外,其他各書記載均極簡單,并且相互矛盾。《極玄集》說他官至左拾遺,《郡齋讀書記》也說為左拾遺,而《直齋書錄解題》與《新唐書·藝文志》卻說為右拾遺。
夏侯審
夏侯審(約公元七七九年前后在世),字號、籍貫均不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軍謀越眾”科登第。
夏侯審登第后,授校書郎,遷參軍,寧國丞等職。終侍御史。與詩人韋應物、盧綸、錢起、司空曙、李嘉佑等交游唱酬。“大歷十才子”之一。曾在華山下買田園為別墅,依山傍水,云煙浩渺。晚歲退居于此,忘情山水,吟誦頗多。李嘉佑曾稱其“袖中多麗句”(《送夏侯審參軍游江東》)。作品多佚。全唐詩存其《詠被中繡鞋》詩云:
特長
唐大歷時期的十位詩人
《新唐書》載為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也有把韓、崔、夏侯三人換為郎士元、李益、李嘉佑的。歌頌升平、吟詠山水、稱道隱逸是其基本主題。也有反映真實的作品。都擅長五言近體,善寫自然景物及鄉情旅思等,語詞優美,音律協和,但題材風格比較單調,偏重詩歌形式技巧。其中以錢起、盧綸成就較高。
大歷十才子大多是失意
的中下層士大夫,也多半是權門清客,因而多投獻應制之作。歌頌升平、吟詠山水、稱道隱逸是其詩歌的基本主題。但他們在仕途失意和戰亂宦旅生活中,也間有反映現實和體驗真實的作品。他們都擅長五言近體,善寫自然景物及鄉情旅思等,語詞優美,音律協和,但題材風格比較單調。
盧綸(748--約800年),字充言,唐河中府蒲州(今永濟市)人。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代宗大歷初年,因得宰相元載看重,予以推薦,官至監察御史,德宗時投靠舅父韋渠牟,受到德宗召見,帝愛其詩,成了皇帝的御用文人,數年后赴河東中(今永濟一帶)正值渾王咸任河中,同、陜、饕行營副元帥,召其到幕府中擔任判官,后官至檢校戶部郎中。
盧綸是中唐時期的詩人,與吉中孚、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夏候審、耿*、韓*、李端等皆以詩齊名,號“大歷十才子”。盧綸的詩,雖多是奉和贈答與歌功頌德之作。但他生當亂世,其中不少反映了現實和人民的疾苦,尤其他寫的一些邊塞詩,氣勢磅礴雄渾、筆調深沉,在中唐很為突出。盧綸還工于寫景,形象鮮明,語言簡練,有獨到之處,著有《盧戶部詩集》。
大歷十才子即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偉、夏侯審和李端等十人;。
元和八大詩人是韓愈、柳宗元、孟郊、賈島、李賀、劉禹錫、元禛、白居易等八位詩人。
藝術成就較高的個人認為當是后者...這個不好說,個人看法不一...。
生活在中唐時期的山水田園詩人有韋應物,柳宗元,劉禹錫,劉長卿以及“大歷十大才子”錢起,夏侯審、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翊、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等。
1、韋應物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韋待價曾孫,出身京兆韋氏逍遙公房。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
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2、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柳宗元與韓愈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
3、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的山水詩,改變了大歷、貞元詩人襟幅狹小、氣象蕭瑟的風格,而常常是寫一種超出空間實距的、半虛半實的開闊景象。
4、劉長卿
劉長卿(709—789),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蘇州長洲縣尉,代宗大歷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因剛而犯上,兩度遷謫。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5、大歷十大才子
“大歷十才子”是指活躍于大歷時期的一個詩歌群體,其稱號及所指人名最早見于姚合的《極玄集》:“李端,字正己,趙郡人,大歷五年進士。與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唱和,號十才子。
大歷十才子在藝術表現上以謝朓為宗,秉承山水田園詩派的風格,寄情于山水,歌詠自然,其中也有一些佳作。格律歸整、字句精工也是他們作品中最明顯的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韋應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柳宗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劉禹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劉長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歷十大才子。
【摘要】 邊塞詩派是唐代著名的詩歌流派。盛唐過后,唐代宗大歷時期的著名詩歌流派“大歷十才子”詩派也創作了不少邊塞詩,他們的邊塞詩與盛唐邊塞詩派的邊塞詩有同有異:其同在于兩者均有邊塞景色的描寫及胸臆愁懣之情的抒發。其異之一在于盛唐時期蓬勃的時代精神造就了盛唐邊塞詩中瑰麗雄奇的西域風景畫,“大歷十才子”邊塞詩中的邊地風物則少了盛唐逸氣多了感傷色彩;之二在于盛唐邊塞詩中的離愁別緒表現得愁而不慘、悲而不凄,而“大歷十才子”筆下的鄉思之情則凄慘愁郁、幽怨絕望。
【關鍵詞】 大歷十才子; 盛唐邊塞詩派; 邊塞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