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2女性子部和經部的儒家經典有何區別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子部和經部的儒家經典有何區別,子由子部入經部的人物是誰,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因為孟子這本書被列入了因為孟子這本書被列入了四書,屬于儒家經典之一,當然就從諸子,變成了經。
這是由古代圖書分類法決定的。我國古代將圖書分為四個部類:經、史、子、集,例如最著名的《四庫全書》就是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編排的,《三字經》依據的是這種分類。
經:經書,是指儒家經典著作;史:史書,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詩詞匯編。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后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道家學說匯總,是諸子百家著作,不是儒家著作,因此歸類為“子”而不是“經”。
中國古代的典籍歸類分為“經、史、子、集”四個大類,按照今天的說法,經部的那就是必修課,史部的那就是選修課,而子部和集部那就是課外閱讀了。
《孟子》一書長久以來是歸在“子部”的。宋朝王安石對孟子崇拜有加, 在變法時,將《孟子》從子部上升到經部,歷史上把這件事成為“超子入經”。也就是說大大提高了《孟子》的地位。
將《孟子》由子部入經部的人物是:朱熹。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縣,生于南劍州尤溪。中國南宋時期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等職,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講學。晚年遭遇慶元黨禁,被列為“偽學魁首”,削官奉祠。慶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歲。后被追贈為太師、徽國公,賜謚號“文”,故世稱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他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閩學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稱為朱子。他的理學思想影響很大,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
? ? ? 子部,專列諸子百家及藝術、譜錄等書。因為老莊屬于諸子百家的道家,所以把老莊列為子部。
? ? ? ? 子部,是我國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中的第三大類。專列諸子百家及藝術、譜錄等書。經部,收儒家的經典及小學(文字音韻的訓詁)方面的書。
“經史子集”是中國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分為經部、史部、子部、集部。每一部分又包括其他經典,合成“經史子集”。
經部:指儒家學說,儒家經書開始有五部,即詩、書、易、禮、春秋,稱為“五經”。從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經,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紀、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指記載歷史興衰治亂和各種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歷史書,遠在四千多年前,中國即有歷史的記錄。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都屬于這一類。司馬遷的《史紀》為中國正史的開始,以后幾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職官、政書、時令等,凡記事的書籍均歸入史部。
子部:指記錄諸子百家及其學說的書籍。春秋戰國之際,學者輩出,百家爭鳴,哲學、名學、法學、醫學、算學、兵學、天文學、農學十分發達。每家著書一種,后人因為次于經書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稱為子書,道教、宋明理學、清朝的考據學也都歸入子部。
集部:凡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曲等集子和文學評論著作,均歸入此類。屬于一人所有的稱為別集,匯選若干人的作品稱為總集,有關詩的集子稱為詩集。
擴展資料:
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適用于傳統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們熟悉古籍、進而了解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五四以來,我國借鑒西方的圖書分類法,按現代學科體系進行圖書分類。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國各類圖書館普遍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訂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稱"中圖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難納入中圖法的分類體系,因此一般古籍圖書館(庫)的庋藏和檢索,仍襲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代產生的典籍難以數計,據不完全統計,留存至今的尚有8萬余種之多。對古籍的分類整理也很早就開始,第一次大規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漢成帝時,由劉向、劉歆父子先后主持,內容包括搜輯、校勘、分類、編目等,最終編成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目錄《七略》。
《七略》將當時搜輯整理的典籍分為六藝、諸子、兵書、數術、方技、詩賦六大類,加上概論性質的輯略,總題《七略》。該書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內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因此,《漢書·藝文志》成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類目錄。
參考資料:經史子集——百度百科。
將《孟子》由子部入經部的人物是誰?(。
孫復
韓愈
王安石
朱熹
將《孟子》由子部入經部的人物是朱熹。
“經史子集”是我國古代讀書人對經典的分類法。 經:指儒家經典。漢代開始稱《詩》、《書》、《易》、《禮》、《春秋》為“五經”。唐代把《周禮》、《禮記》、《儀記》、《公羊傳》、《谷梁傳》、《左傳》和《詩》、《書》、《易》稱為“九經”,后來又把《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至宋代又將《孟子》列入,稱“十三經”。 史:指記載歷史興廢治亂和各種人物以及沿革等的歷史書,如《史記》、《漢書》等。 子:指記錄諸子百家及其學說的書籍,如《莊子》、《韓非子》等。 集:指匯集一個作者或幾個作者的詩文集,如《唐五十家詩集》等。 “經、史、子、集”各自還有其所隸屬的若干子目。 附: 經、史、子、集和古籍分類 經、史、子、集是中國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一些大型的古籍叢書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等,可見四部分類對古籍的重要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代產生的典籍難以數計,據不完全統計,留存至今的尚有8萬余種之多。對古籍的分類整理也很早就開始,第一次大規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漢成帝時,由劉向、劉歆父子先后主持,內容包括搜輯、校勘、分類、編目等,最終編成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目錄《七略》。《七略》將當時搜輯整理的典籍分為六藝、諸子、兵書、數術、方技、詩賦六大類,加上概論性質的輯略,總題《七略》。該書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內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因此,《漢書·藝文志》成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類目錄。 漢代以后,各種官修,私撰的古籍分類目錄不斷涌現,分類方法也不斷有所改進。西晉荀勖的《晉中經簿》將六略改為四部,即甲部錄經書(相當于六藝),乙部錄子書(包括諸子、兵書、數術、方技),丙部錄史書,丁部為詩賦等,這就奠定了四部分類的基礎。東晉李充所編《晉元帝書目》根據當時古籍的實際情況,將史書改入乙部,子書改入丙部,這樣,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已略具雛形。四部體制的最終確立,體現在《隋書·經籍志》中,這部實際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編的目錄,正式標注經、史、子集四部的名稱,并進一步細分為40個類目。從此,四部分類法為大多數史志、書目所沿用。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歷代還有將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導地位,這說明經過時間的檢驗,四分法能較好地解決繁復的古籍分類問題,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認同。當然,四部之下的各種類目,歷代都有所變動,清代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分為四部44類,有較大的權威性。 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適用于傳統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們熟悉古籍、進而了解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五四以來,我國借鑒西方的圖書分類法,按現代學科體系進行圖書分類。目前,我國各類圖書館普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訂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稱"中國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難納入中圖法的分類體系,因此一般古籍圖書館(庫)的庋藏和檢索,仍襲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 四部內容簡介 《四庫全書》就是按經、史、子、集四部44類67個子目編排圖書的。現在就此書的體例,把經史子集四部簡介如下: 經部,收錄的是儒家經典。主要包括十三經、古樂、文字等方面書籍,以及解釋經書的著作,儒家經典了"十三經"為代表,它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粱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主要是各種體式的史書,如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別史、雜史等。紀傳體,了"二十四史"為代表,它們都是官修的正史;……雜史,如《朝野僉載》。史部還包括地理著作、政書、目錄書等。 子部,收集先秦以來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的著作。此部范圍廣,收書也比較復雜,有哲學書,也包括算術、天文、生物、醫學、農學、軍事、藝術、宗教的著作,也包括筆記小說和類書。子部中也有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書籍,如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等及其有關書籍。 集部,收歷代詩文集、文學評論及詞曲方面的著作。一人著作的集子稱別集,多人著作合編一起的集子稱為總集。別集,如李白的《李太白全集》: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韓愈的《韓昌黎集》等。總集,如《昭明文選》、《全唐詩》等。文學評論,如《文心雕龍》、《滄浪詩話》。集部以文學書為主,但又不限于文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