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2汽車陸殼與洋殼的邊界位于哪里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陸殼與洋殼的邊界位于哪里,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陸地和海洋的區別
陸地包括陸地表層和地下部分,而海洋只包括表層。陸地表層主要是由巖石構成,而海洋表層主要是由水構成。此外,陸地表面通常被覆蓋著一層植物,而海洋表面則沒有植物覆蓋。
2:陸殼和洋殼的重大差異
陸地和海洋的區別在于陸地上有陸殼,而海洋則有洋殼。陸殼比洋殼薄得多,大約只有洋殼的一半厚度。陸殼主要由巖石組成,而洋殼則主要由海水組成。陸殼中含有大量的鐵元素,而洋殼中則含有大量的鎂元素。因此,陸殼比洋殼更加堅硬。此外,陸殼中還含有大量的錳元素,使其呈現綠色,而洋殼則呈現藍色。
3:含著什么重要的地質意義
陸殼和洋殼的重大差異含著一些非常重要的地質意義。首先,陸殼是由大陸碎片組成的,而洋殼是由海洋盆地組成的。這意味著陸殼的結構更加復雜,包含著更多的地質信息。其次,陸殼通常比洋殼厚。這使得陸殼更有可能沿著地殼層的斷層進行裂縫發育,導致地震活動。最后,陸殼通常包含更多的生物成分,這些成分對地質學家來說是非常寶貴的。
大洋地殼:厚度薄、單層結構
大陸地殼:厚度大、雙層結構
區別:厚溥不同,結構不同
從地殼厚度上看,陸殼一般要厚于洋殼,從巖層新老上看,洋殼一般要新于陸殼,因為形成新巖石的大洋中脊在洋殼上.。
洋殼即大洋型地殼。是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的地殼。根據地震和重力研究,大洋型地殼與大陸型地殼有根本區別。它的結構總是比大陸型地殼更為均一,自上而下,系由沉積層和硅鎂層(5—6km)組成,平均密度為3.0克/立方厘米,缺失硅鋁層。近來一般把大洋型地殼從上到下分為三層:①未固結的沉積物,在大西洋中平均厚度為1km,在太平洋底厚度僅0.5km。②固結的沉積物,厚約1.7km,p波速度為5km/秒。③厚度不到5公里的可能是玄武巖或輝長巖層,其中p波速度為6.7公里/秒。洋殼的沉積厚度在不同的海域也有顯著的變化,但鎂鐵質的第三層卻相當均勻,在這一點上與厚度變化甚大的大陸型地殼的硅鎂層有很大不同。有人把“安山巖線”作為大洋型地殼和大陸型地殼的分界線。此線的大陸一側主要是安山巖、英安巖、流紋巖等,硅質較多(>50%),為大陸型地殼;而北線的大洋一側主要是橄欖玄武巖、粗面巖等,硅質較少(<50%),為大洋型地殼。
大陸地殼覆蓋地球表面的45%,主要表現為大陸、大陸邊緣海以及較小的淺海。地殼的化學組成以硅鋁質為特點,可分為兩大類巖石:一類是地殼上部的相對未變形的沉積巖或火山巖堆積,另一類是已經變形變質的沉積巖、火成巖和變質巖帶。后者構成地球表面的山脈或在地殼深部,前者多在地殼表層的盆地及其邊緣。地殼可以承受強烈的板塊構造運動,所以目前能尋找到38億年前的地殼。
陸地地殼指主要分布在大陸上和被海水淹沒的大陸部分(大陸架、大陸坡和內海)的地殼。其構造比大洋地殼復雜得多。它自上而下由沉積巖層、硅鋁層和硅鎂層所組成,平均厚度為35km,但很不均勻。在構造穩定區厚度較小,在構造活動區厚度則急劇變大,高山區最厚可達60~70km,如中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可達70~80km。島弧雖在海洋中,但其地殼性質屬近似大陸型,因此有人把它說成是過渡地殼。大陸型地殼的上部,其平均密度為2.7g/cm3。
海洋地殼主要由基性、超基性巖構成,位于大洋盆地下的地殼,簡稱洋殼。它的特點是地殼較薄而致密,缺失陸殼所特有的“花崗巖層”。洋殼較陸殼年輕,一般不超過2億年,而大部分陸殼至少為10億年。正常洋殼的厚度(以莫霍面為下界)為5~10公里,大致可分為三個結構層。
①厚度不同,陸殼33公理,洋殼7公理;. 。
②陸殼的物質組成為上部
硅鋁層,下部硅鎂層. 洋殼的物質組成只有硅鎂層.。
地表之下33km處為莫霍面,莫霍面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之上為地殼。地殼內部存在一個地震界面,稱為康拉德面,通常作為上下地殼的分界面。洋殼不存在康拉德面是,洋殼和陸殼最大的區別,并且缺失花崗片麻巖層(即大陸區的上地殼),洋殼的主要成分為鎂鐵質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