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3旅游春社秋社是什么意思網絡用語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春社秋社是什么意思網絡用語,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秋社的意思如下:
1.古代秋季祭祀土神的日子。
2.近代南社諸人為紀念秋瑾在西湖結集的詩社。
在我國古代,其實也有豐收節,就是每年的秋社日,這一天,有時候會和中秋恰巧是同一天,有時候又和秋分恰好同一天。比如今年,和秋分正好是同一天,都是9月22日。
秋社日,其實是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時間是在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
在我國古代,社日是用來祭祀土地神的,春社是祈求土地神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收,而秋社則是報答感謝土地神的,類似于還愿。
掛社是掃墓的一種表述方式。
1.春社的時間一般為立春之后的第五個戊日,約在春分前后,但在中國民間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說。
2.夏社的時間一般在立夏之后的第五個戊日。
3.秋社的時間一般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
4.冬社的時間一般在在立冬后第五個戊日。
擴展資料:
掛社(掃墓)的來由: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春社 ?百度百科-掃墓?百度百科-夏社?百度百科-秋社?百度百科-冬社。
所謂的“社”就是祭拜土地爺,而“社日”就是祭拜土地爺的時間。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其中,春社是“春分”后的第五個戊日,因為在春分前后,所以叫“春社日”;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多在秋分的前后,所以叫“秋社日”。
按古人總結的經驗,秋分在社日前的年份通常收成比較好,秋分在社日后的年份收成要差一些。當然,糧食產量高不高,天氣只是一方面,優良的種子,施用化肥和科學田間管理也是高產的前提。但,古代農業技術水平有限,天氣對收成的影響更大。
農諺也是地域性的,在《清嘉錄·八月》中記載:“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錦墩”。這句農諺出至蘇州一帶,拿到別的地區可能就是另一種說法了。
意思是說,秋分在“秋社日”之前的年份,往往莊稼能夠獲得豐收,但是價格比較便宜;秋分在“秋社日”之后的年份,糧食可能會出現欠收的情況,但價格相比往年要貴。
類似的農諺還出至《歲時廣記》中:“秋分在社前,斗米換斗錢;秋分在社后,斗米換斗豆。”和《四民月令·八月·測候》中:“秋分在社前,斗米換斗錢;秋分在社后,濫飯喂豬狗”等。
春社: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無定日,先秦、漢、魏、晉各代擇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為社日。秋社: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
社是社日節,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個戊日。
這一節日習俗起源很早,是從上古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對土地的崇拜中產生、發展而來的,并在南、北地區形成了不同的傳統節俗文化(南方為社日,北方為龍抬頭節)。
“戊日”,是按六十甲子的排列順序從老黃歷上推算,每六十天為一輪,其中凡是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這六天就叫“戊日”。
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是“春社日”,八月初二是“秋社日”。
拓展資料:
我國歷史上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其社會形態是典型的傳統農業社會。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下,人們對土地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愛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們的祭祀對象,稱作"社";而重點祭祀的那個日子,就是"社日"。
社字從示從土,"土"是土地,"示"表示祭祀,那么,社就是祭土地。早先的土地神只是神靈,后來逐漸人格化,叫社會,俗稱土地爺,而且有配偶神(社母,俗稱土地奶奶)。有時,土地神與谷神合祀,這就是古代所謂的社稷了。
春、秋二社相比來看,春社的活動更多一些。春社按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而二月二相傳又是土地神的誕辰,所以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袁景瀾《吳郡歲華紀勝》記蘇州此俗說:
二月二日為土神誕日,城中廟宇各有專祠,牲樂以酬。鄉村土谷神祠,農民亦家具壺漿以祝,神厘俗稱田公、田婆,古稱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錢作會,曰社錢。疊鼓祈年,曰社鼓。飲酒治聾,曰社酒。以肉雜調和飯,曰社飯。……田事將興,特祀社以祈農祥。
古代享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一般春秋各一,后來則間或有四時致祭的。宋人邱光庭《兼明錄》等書稱:社日一般用戊日,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大體在春分或秋分前后。漢代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則有春、秋二社。春、秋二社祀神的功能有所分別,即所謂春祈秋報。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農業豐收,秋社則以收獲報答感謝神明。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社日節
上弦:在農歷每月初八前后,這時月亮西半邊是明的,東半邊提暗的,叫做上弦。
下弦:農歷每月二十三日前后,這時月亮東半邊是明的,西半邊是暗的,叫做下弦。
當月亮繞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望,一般在農歷每月十五或六十日。當月亮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黑暗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朔,正是農歷每月的初一。
日值上朔:今日值日者是兇煞神上朔。所以諸事不宜。
日值四離:每年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日就是“四離”日了,大兇!大事勿用!
日值四絕: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叫做“絕日”。《玉門經》中說:“四絕者,四立前一辰也。”一年中共有四個“絕日”。
春社:立春日后第五個戊日。
秋社:立秋日后第五個戊日。
分龍:夏至后第一個辰日為分龍日,宜雨,晴則兆旱。
擴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叫做“絕日”。《玉門經》中說:“四絕者,四立前一辰也。”一年中共有四個“絕日”。
絕日,其實它是“立春木旺水絕,立夏火旺木絕,立秋金旺土絕,立冬水旺金絕。故先一日為絕也”的意思。若你為自己選擇了嫁娶或訂婚的日子是一個“絕日”的話,那絕對是沒有什么好口采。
按玄學的說法,四離日和四絕日,為四季相交,節令轉移陰陽雜亂之時。起前沿科學技術領域對混沌機理的研究,認為當系統達到某個臨界數值的時候,系統間會出現時而有序時而混沌的現象,兩者之間可能會有關聯。
在農歷的每月初一,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時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對著地球,并且與太陽同升同沒,人們無法看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或“朔”。
新月過后,月亮漸漸移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區域,這時我們開始看到月亮被陽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彎彎的娥眉,所以這時的月相叫“娥眉月”。
這種“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到了農歷初八左右,從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陽以東90°角。這時我們可以看到月亮西邊明亮的半面,這時的月相叫“上弦”。
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時分便沒入西方。上弦過后,月亮一天天變得豐滿起來,我們可以看見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這時的月相叫“凸月”。
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時,月亮在天球上運行到太陽的正對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陽和月亮之間,從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個光亮面對著地球,這時的月相叫“望月”或“滿月”。
黃昏時滿月由東邊升起,黎明時向西邊沉落。滿月過后,隨著日、月位置逐漸靠近,月亮日漸“消瘦”起來。它依次經歷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幾個階段,最后,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
社日的意思:古時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個戊日。間或有四時致祭者。
讀音:shè rì。
出處:唐張籍《吳楚歌》: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
社日的習俗。
社日為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又稱土地誕,也就是祭祀土地神日子。它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日是立春后第五個戊日,一般在二月二前后。社日是南方的重要日子,南方的主要農事活動就是養蠶,插秧,收稻米。
這個節日一般是南方人過的,我們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一般也會放鞭炮,炒黃豆,祭龍王,剪頭發,這時大地回春,萬物復蘇,是春耕播種的好時節,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和南方人春社的意義相同,只不過他們主要活動祭祀的是土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