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9汽車裴寂為什么沒有成為24位功臣之一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裴寂為什么沒有成為24位功臣之一,裴寂扮演者,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裴寂 裴寂是大唐開國元勛,李世民在即位之初,對裴寂很是優待,曾經親自邀請裴寂和自己同乘坐一輛馬車,可是不久之后,卻以謀反罪名殺死了裴寂,這是為什么呢? 在李世民看來,興唐第一功臣當然是自己,其次是劉文靜,再其次才是裴寂。裴寂處處宣揚沒有他,就沒有大唐天下,那是貪天之功,罪大惡極。至于李世民批評裴寂處理政務有很多失誤,卻是欲加之罪。 就算是和在李淵時代,李世民也是朝中說一不二的重要人物。雖然說裴寂和李淵交情莫逆,但是大政方針還是要李淵拍板,李世民支持。李世民如此說的真正目的,是要大范圍的否定自己的父親。李淵有很多事情都處理不當,這樣就可以讓世人理解,李淵沒有冊立李世民為太子,也是李淵荒悖的延續,對李世民登基自然也會更多一些理解和支持。 在裴寂回歸故里蒲州不久,有個居住在汾陽的狂生,名叫信行,經常向裴寂家的仆人說:“你們家裴公有天分,是帝王之相。”估計此人不了解朝局,還以為裴寂是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風光無限的李淵時代。此人更不了解李世民,還以為在大唐安天下十余年后,還可以興兵作亂。仆人把這些話告訴給裴寂,裴寂不但不高興,反而嚇得半死。悄悄命人去殺了這個信行的狂生,免得連累自己,甚至又命心腹恭命把也聽過這些話的仆人殺死。可是恭命和那個仆人關系不錯,不但沒去殺,反而讓那個仆人藏了起來。在后來,恭命偷盜了裴寂的上百萬錢逃跑,裴寂到處追捕他,恭命就跑到朝廷去告發裴寂。裴寂就被二度接受審查。 這次唐太宗不想放過裴寂,他列舉的四大罪狀中,“恚稱國家之興皆其所謀”是李世民最不能容忍的。但是朝廷大臣很多想李世民求情,包括李世民的一些近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裴寂是大唐開國元勛,殺裴寂有損李世民的名聲。 這點李世民當然清楚。在即位的第二年,李世民去南郊祭祀,命令裴寂和長孫無忌同他共坐一輛車。裴寂很惶恐,表示不敢同坐。李世民說:“你有輔佐我李唐建國的大功勞,而長孫無忌也能盡全力幫助王室,除了你們兩個人,誰還有資格和我同乘一輛車?于是裴寂只能上車。 在此時,李世民即位不久,人心未附,何況是舉行祭祀,天下臣民多少眼睛關注著!李世民對裴寂的優待,想必讓很多當年擁護李建成的人長舒一口氣。可是這樣做并非是李世民的真心,一旦屁股坐穩,李世民就開始清算了。 在高祖李淵時代,曾經議定太原起兵的功勞,前三名是李世民、裴寂、劉文靜,之后是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柴紹、唐儉始,殷開山、劉世龍等一共十四人。而在太宗李世民時期,曾經重新排定太原起兵的功臣名次,以劉文靜第一,裴寂第二,之后是長孫無忌、王君廓、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原來的第三名(李世民忽略)長孫順德變成了第八名,之后是柴紹、羅藝、趙郡王孝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李績、劉弘基等四十四人。李淵時代排名第四的劉弘基很慘,落到了十六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很簡單,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些親李淵李建成的人被李世民的親信擠到了后面。從古到今,政壇上最看重的就是站好隊,跟對人。其他人品,才學都是次要的。
裴寂是唐朝的開國功臣,李淵在位的時候和裴寂親如兄弟,好到什么程度呢,有人向李淵告發裴寂,李淵反而帶著自己的妃子去找裴寂喝酒,受到君王如此信任的裴寂晚年卻是非常凄涼,這都源于一個人--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是通過逼宮上位的,所以對于李淵的忠臣是不信任的,特別是裴寂,他上位沒多久就找了借口把裴寂流放了,最后裴寂死在了流放地。
李淵是唐朝的初代君王,他坐上王位有不少人的幫助,其中裴寂的功勞當屬第一,李淵坐穩皇位后,給了裴寂最多的賞賜,還給他封了最大的官--丞相,他是唐朝的第一任丞相,由此可見李淵對其信任異常,好多初代君王在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開國功臣都除掉,但是裴寂并沒有,李淵仍然十分信任,據說李淵在上朝的時候還會讓裴寂與他同坐,下朝還會和裴寂暢談,想必這是無數人羨慕的君臣關系。
假如不是李世民,也許裴寂會善終,可惜了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政變,殺了太子李建成,還逼得李淵退位,那么被李淵視為兄弟的裴寂肯定也是不被李世民喜歡的,但是君王并不能隨意的殺人或者流放,總得想個名頭來堵住悠悠之口,而后一個人的出言不遜就給了李世民借口,李世民就下令流放裴寂,還給裴寂總結了四條死罪。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話說的真是一點毛病也沒有,特別是李世民這種不是正規路子上位的人,估計內心總是害怕別人提起他上位的過程,同時也害怕裴寂活著對他的名聲不利,所以才會想方設法的想要殺了裴寂,那么裴寂可悲么?肯定是可悲的,但是面對著君王的更替,這些事情都是避免不了的,同時裴寂又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過李淵這個一個充分信任他的君王,這一生也算是無憾了。
唐朝的宰相,說起來名人不少,有名滿天下的房玄齡、狄仁杰、姚崇等名相,也有臭名昭著的李林甫這樣的奸相。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雖然從名氣上看,不如房玄齡、狄仁杰,但也是不容忽視的一位,因為他是大唐一朝的第一位宰相裴寂。
裴寂是什么人呢?
裴寂字玄真,裴寂從小父母雙亡,要沒有他的兄長,估計他命運還未可知。在隋朝的時候,裴寂曾做過晉陽副監,而李淵起兵前留守太原,雙方很早便有交集,因為有舊交,兩人經常在一起晝夜飲宴,關系非常鐵,可以說是好基友,好的都快穿一條褲子了。
裴寂在李淵起兵這件事上也給予了重要的謀劃和支持,可以說是出人出力出錢,功勛卓著。
唐朝第一任宰相
李淵稱帝后,并沒有忘記自己的老伙計,開始委以重任,裴寂就這樣成為唐朝的第一任宰相。不僅如此,李淵對其格外優待,每次上朝,就要給裴寂準備凳子。
像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不能說沒有,但很少有像這樣的,李淵做皇帝期間,對裴寂是一如既往,并沒有改變。不像很多人,雖然一時能夠受到恩寵,但很短時間就翻臉不認人了。
畢竟在權力面前,別說朋友了,親生兒子又如何呢?
后來,有人告裴寂想造反。李淵不信,但也調查了一番,沒有什么結果。不過李淵認為裴寂受到了委屈,還派自己的貴妃前去安慰。
他的兒子裴律師還娶了唐太宗妹妹臨海長公主,可以說裴寂和李家是親上加親了。
悲催的結局
看似一切都朝著好的一面發展。李世民做皇帝后,和裴寂的關系還保持得不錯,在李世民南郊祭祀的時候,李世民竟然邀裴寂和長孫無忌同乘御輦,這可是至高無上的禮遇了。
不過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呢?
一年后,裴寂開始倒霉了,僧人法雅因妖言獲罪,裴寂也受到牽連。這個事裴寂有多大的責任不好說,但李世民因此免去了他的官職,讓他回老家。裴寂請求留在長安,李世民一點面子都不給,一改往日,竟然認為裴寂沒功勞,沒能力,現在的地位只不過是受到了皇帝的寵愛罷了。兩人關系好的事實什么都可以,可一旦交惡,那么對方沒有一點好,李世民還把有的沒的什么責任,都往他身上按。
回了老家的裴寂,并沒有安穩,之后又是有人告密,被李世民流放交州,后改靜州,最后死在此地。
當然了,不管怎么樣,裴寂并沒有被老李家下狠手,好歹還只是流放,要知道很多功臣能臣,甚至下場還不如他。
裴寂是唐朝第一位宰相,他與唐高祖李淵感情甚好,他對李淵李唐的建立幫助十分巨大,并且深得李淵信任。就這樣一位對李唐的建立兢兢業業的人!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裴寂為什會被免官削邑、流放最后病死呢?這會不會是公高蓋主的原因?還是當初不同意李世民為太子?所以導致李世民的忌憚?不管是動因如何?我們先看看裴寂究竟這個人吧?
裴寂出身河東裴氏西眷房,隋末時期,曾經擔任過晉陽宮副監,并且和唐高祖李淵結實甚好,后來參與策劃了太原的起兵事件,將晉陽宮物資充充軍。在唐朝建立以后,裴寂被李淵任命為尚書右仆射,封魏國公。曾經奉命摔兵征討過宋金剛,雖然失敗了,但是仍然深受李淵的信賴。后來擔任過左仆射和司空等重要的職務。
哪李世民為什么拿裴寂開刀呢?是真的因為功高蓋主?還是裴寂哪里得罪過李世民從而遭受報復?
其實,李世民對裴寂的所作所為,絕不僅僅是“報復”二字所能概括的,或者說基本與報復沒有半點關系!那究其實,李世民為什么要對裴寂出手呢?說真的當時李世民真正要對付的人根本不是裴寂本人,而是另有其人!換句話說,李世民這么做是想通過對裴寂的打擊,來個“殺雞儆猴”。哪他到底是想警告誰呢?當上皇位的他還有什么顧慮的呢?愛才的他竟然要做出謀害忠良的地步?那究竟是為了什么呢?
在他繼位三年的時候,李世民想要趁早入主太極宮,他始終認為自己是采用非正常手段即位的,本來就已存在合法性危機,若始終不能入住太極宮,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這種皇權危機。所以,要想徹底鞏固已經到手的皇權,李世民就必須正位太極宮。
但是,李淵畢竟還是太上皇,只要他一日不移出太極宮,李世民就搬不進去。這顯然是李世民在繼位初面臨的最棘手的政治問題。哪該怎么辦?難道要強迫自己的父親搬出太極宮嗎?不!這點當然是行不通的。任何強迫手段都會讓李世民招致罵名。他想來想去就只有這個辦法:敲山震虎拿裴寂開刀,達到逼李淵搬出太極宮的目的!這才是裴寂一案的終極內幕。
武德九年六月,當秦王李世民率領諸位秦王府嫡系在玄武門狙殺李建成李元吉,太子府齊王府兵馬與玄武門禁軍及秦王府兵馬打的熱火朝天,箭都射到臨湖殿屋頂的時候,唐高祖李淵正和他的四大馬仔裴寂、蕭?、陳叔達、封德彝等人在緊鄰玄武門的內湖里優哉游哉的劃船,仿佛外面一切都與他們無關。一會兒戰斗結束,李世民死黨尉遲恭披甲仗劍進來,要求李淵表態,在得到李淵認同李建成為亂黨,立李世民為太子的承諾后,李世民進來吸吮李淵乳頭大哭,一切塵埃落定。那么李淵的四大馬仔都是什么下場呢。
裴寂。裴寂和李淵是老朋友,在長安就認識了,裴寂去太原當晉陽宮副監,李淵不久也當了太原留守,兩人每天密謀如何造反,進了長安后,裴寂首先勸進,李淵當了皇帝后封裴寂為宰相,每次上班必請裴寂同坐,下班后把他留在宮中,對他言聽計從,只稱裴監不呼其名,所享待遇滿朝文武無人能及。李淵每逢出巡都命裴寂留守,李淵還特賜裴寂鑄幣權,跟他結為兒女親家。
玄武門之變后,裴寂還是宰相,很快被人告發謀反,李世民免去裴寂職務讓他回老家。并且斥責道,你的功勞才學都不足以擁有如今的地位,只是我爸對你太好了。武德年間政策混亂,你要負主要責任。我不殺你算是對你仁至義盡了,你不要給臉不要。裴寂回老家不久又有人告他造反,李世民將他流放靜州(今四川旺蒼)。流放后又有人告他造反,李世民召他回朝,他已經病死了。
裴寂為何不被李世民待見。裴寂和劉文靜是太原起兵的主要幕僚,裴寂是李淵的人,劉文靜是李世民的人,后來劉文靜和裴寂鬧矛盾,李淵把劉文靜殺了,李世民苦爭無效,裴寂從此得罪李世民。裴寂后來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爭中全力支持李建成,沒想到李世民贏了,因此裴寂能有善終的下場也就是碰上李世民這種豪雄。連舊唐書作者劉?d都評價,尚保再生,幸也。能活到死真是運氣太好了。
蕭?是楊廣小舅子,姐姐就是蕭后,隋朝時手握重兵,李淵攻下長安派李世民前去勸降,蕭?二話沒說把人馬交給李世民進了長安城。武德九年諸皇子明爭暗斗,李淵偏向李建成,對李世民心存疑忌,想除掉他。蕭?不顧個人得失,堅決支持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后,由于蕭?剛直敢言,被李世民六次罷相,又六次復起,可謂愛恨交加。貞觀十七年李世民繪像凌煙閣,蕭?排第九,貞觀二十二病死。李世民親筆手書: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陳叔達為陳朝王室后裔,李淵太原起兵,他獻城投降,與溫大雅一同執掌機密,參與起草軍書、赦令以及禪代文誥。武德九年,李建成和李元吉多次在李淵面前誣陷李世民,李淵信以為真,欲懲治李世民,陳叔達諫道,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廢黜。而且性格剛烈,若對他加以折辱貶斥,恐怕他會經受不住內心的憂傷與憤郁。一旦染上難以測知的疾病,陛下后悔都來不及。李淵遂作罷。玄武門之變尉遲恭進宮逼宮,陳叔達勸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貞觀六年李世民給陳叔達加官進爵,說,武德年間你曾慷慨進言為我解難,我今以此報答。陳叔達并不領情,我為社稷著想,不只為了陛下。貞觀九年病逝,謚號忠。
封德彝為隋室舊臣,為人巧佞陰順,深得李淵寵幸,武德三年李世民征討王世充,封德彝極力贊同,還跟著李世民一起去,深得李世民信任。回來后擔任天策府要職,看上去是李世民的人,數次向太宗效忠,其實暗中卻跟李建成勾結,唐高祖曾打算廢黜李建成,立李世民為太子,封德彝力諫勸止。貞觀元年病死,貞觀十七年,李世民與群臣討論上凌煙閣人選,有人揭發封德彝勾結李建成的罪行,唐太宗命大臣討論。民部尚書唐儉道,封倫生前深受恩寵,而罪過暴露于死后,請收回封贈、更改謚號,以為懲戒。唐太宗遂剝奪封德彝司空之職,削除所封食邑,改謚號為繆。
李淵四大重臣,兩位支持李建成,兩位支持李世民,皆善終。
隋煬帝時,裴寂在太原任晉陽宮的副監。那時,李淵任太原留守,他與裴寂過去即有舊誼,這時又相處一地,李淵經常邀裴寂赴宴、飲酒、賭博、下棋,常常“通宵連日,情忘厭倦”。當時,李世民(李淵次子)想趁隋末混亂之際,舉旗起兵,奪取天下,但又不敢和他父親直言。就想借用裴寂和他父親的親密關系,讓裴寂出面說服李淵。李世民想了個辦法,自己拿出幾百萬私錢,買通龍山令高斌廉與裴寂賭博,每次叫高斌廉故意輸人裴寂,讓裴寂贏錢很多;李世民則借此機會,每天和裴寂同游同出,并趁裴寂贏錢高興之際,談了他的起兵計劃。裴寂當即許諾。接著,裴寂也如法炮制,從晉陽宮中選派宮人私侍李淵,每日自己陪同李淵飲酒作樂。一次,酒酣正興時,裴寂終于向李淵進言,告訴他李世民已秘密組織兵馬,準備起兵,天下已是大亂之時,何去何從,應該當機立斷。裴寂進一步分析形勢后認為:“城門之外,皆是盜賊,若守小節,旦夕死亡;若舉義兵,必得天位。眾情已協,公意如何?”李淵聽了裴寂的透徹分析,點頭稱是,同意起兵的建議。為了支持這次起兵,裴寂從晉陽宮中選派五百名宮女給李淵,還送來了米糧五萬斛,雜彩五萬段,鎧甲四十萬領。這些輜重糧秣對李淵起兵獲勝、建立唐王朝,是不可少的物質支援。
起兵后,裴寂擔任長史及聞喜縣公,隨李淵攻至河東(今山西南部)。隋將屈突通堅守,久攻不下。裴寂主張先攻下屈突通再攻取長安;李世民則主張先取京師,再攻屈突通。李淵折衷兩人意見,除留兵圍攻河東外,又引大軍入關。這次戰役勝利后,裴寂升任大丞相府長史,進封魏國公。
公元617年,李淵攻克京師后,立煬帝之孫楊侑為恭帝。第二年,恭帝見形勢不妙,即表示愿意讓位。李淵推辭不受。這進,裴寂親自出面,在眾將前勸李淵迅即登基,他說:“夏桀、商紂雖然都有自己的后代,但沒有象成湯、周武王這樣的賢臣輔佐國家,所以他們終于被滅,這是可以作為一面鏡子借鑒的。請您毫不遲疑地登位稱帝,我們這些人都是受您的裁培才有今天的,您如果不當皇帝,我們就棄官而去。”李淵這才表示既然大家有這片心意,那我怎能再推辭呢!
倍受恩寵
李淵受禪稱帝,改國號為唐。他感激地對裴寂說:“我能當上皇帝,這是您出了大力啊!”于是任命裴寂為尚書右仆射。每天給裴寂下詔尚食奉御膳;李淵坐朝時,每次必請裴寂同坐,散朝回宮時也常留裴寂臥于內室;對裴寂只稱他“裴監”,不直呼其名;裴寂所提建議,則“言無不從”。象裴寂這樣高厚的禮遇,在當朝大臣中沒有一個能和他相比。
當時,任民部尚書,領陜東道行臺左仆射的劉文靜,也是隨李淵在太原起義的有功之臣,在唐統一天下的多次戰斗中,屢建功勛。劉文靜自以為功勞才干在裴寂之上,但卻位居裴寂之下,意甚不平。每當建議之時,裴寂說是,劉文靜故意說非;裴寂說非,劉文靜又故意稱是。自此兩人間對立情緒愈深。劉文靜在家酣宴,出言怨望,曾拔刀擊說:“必當斬裴寂耳!”以后劉文靜被人誣告有反上之心。唐高祖李淵派裴寂等人審訊劉文靜。劉只承認有“觖望之心”,并無謀反之意,意思是說我只有企望高官厚祿的想法,并無反叛君王之心。但李淵素來對劉文靜沒有好印象,加之輕信讒言,便說:“文靜此言,反明白矣!”裴寂也乘機進言說:“文靜才略,實冠時人,性復粗險,忿不時難,丑言悖逆,其狀已彰。當今天下未定,外有勁敵,今若赦之,必貽后患。”他這些話正合李淵之意,于是,李淵下令殺劉文靜及其弟劉文起。劉文靜臨刑前,撫胸長嘆:“高鳥逝,良弓藏,故不虛也!”死時年五十二歲。這件冤案直到九年后(公元629年)即李世民繼位的第三年,才得到平反。
公元619年,劉武周派兵進犯太原,唐兵無法抵御,連吃敗仗。李淵正在為此發愁時,裴寂自愿請行,被任為晉州道行軍總管,并允許他便宜從事。裴寂領兵抵介休時,劉武周派部將宋金剛固守。裴寂所部在索度原駐扎,營中本來缺水,宋金剛又派人把山澗水路掘斷,裴寂只好移營就水;宋金剛乘機攔截,唐兵大敗,死散殆盡。裴寂倉惶逃回平陽,使晉州(今山西省臨汾市)以東城鎮全部丟失。宋金剛率部南下,逼近絳州,裴寂又一次上表抗賊,李淵再次任命他去鎮撫河東。但由于裴寂性情素懦,又無御敵之才,再次遭到失敗。當時他催督虞、秦州兩州人氏,在城內把積聚之物燒掉,更引起老百姓恐慌萬狀,敵兵未至,人們已亂成一片。夏縣有個叫呂崇茂的人,殺了縣令,接應宋金剛攻打唐兵,因此裴寂又一次遭到失敗。最后,終于被召回朝廷。李淵數念他說:“起兵之時,你有輔佐之功,官爵也已顯極。這次你去抵御劉武周,所率兵力足以破敵,而你敗到如此地步,不感到有愧于我嗎?”于是,李淵把裴寂發交禮部審訊,但不久又釋放了他。從此,李淵對裴寂的照顧、款待,反而比以前更好。每逢出巡時,把留守京師的重任都交付給裴寂。有人誣告他謀反,高祖反而派貴妃去慰問,“宴樂極歡,經宿而去”。李淵還特下詔賜裴寂可自行鑄造錢幣,又與裴寂聯姻,讓自己第六子趙王元景娶裴寂之女為妃。
武德六年(623年),裴寂升遷為尚書左仆射,賜宴于含章殿。李淵那天歡樂異常,裴寂忽然下跪頓首說:“臣初發太原,以有慈旨,清平之后,許以退耕。今四海又安,伏愿賜臣骸骨。”李淵也淚下沾襟地說:“今猶未也,要相偕老耳。公為臺司,我為太上,逍遙一代,豈不快哉!”不但不準裴寂告老還鄉,每天還派一名尚書員外郎輪流去裴寂府第值守。
結逆僧 懲監奴 身受連累
唐太宗即位后,對裴寂仍然待以厚禮。貞觀二年(627年),唐太宗去南郊祭祀,命裴寂和長孫無忌同他共坐一輛車。裴寂辭讓,太宗說:“你有佐輔之勛,無忌也效力于我,能夠和我同車而乘,除了你們二人還有誰呢?”從貞觀三年以后,裴寂的政治生涯開始發生變化。
先是有個名叫法雅的和尚,過去曾自由出入兩宮。以后他被禁止自由出入,十分怨恨,吐露了許多不滿之言。為此,朝廷將他拘捕法辦。審訊時,法雅供稱他的許多妖言,裴寂都知道。裴寂矢口否認,但法雅一口咬定作證。后來,朝廷就罷掉裴寂的官職,削食邑之半,放歸本邑。裴寂不服,奔京師謁唐太宗。李世民說:“按你的真才實學和功勞,不可能有今天這么高的地位!只不過因為先王念你對皇家有功,才使你位居首輔。其實,我父親在位時,政治法律方面紕漏謬誤極多,地方官吏辦事松弛、施政紊亂,這方面你也應該擔負責任啊!但我還是念當年我們之間的舊情,不對你施以極刑,讓你回歸故里,你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呢?”裴寂回歸故里蒲州不久,有個居住在汾陽的精神病患者,名叫信行,經常向裴寂家僮說:“你們家裴公有天分,是帝王之相。”信行死后,裴寂的監奴恭命將信行的狂言告于裴寂。裴寂聽后驚恐萬分,又不敢將此事稟告朝廷,私下命令恭命將聽過信行狂言的家僮殺掉滅口。但恭命只把家僮藏匿起來。后來,恭命得罪于裴寂,就向京師告發了信行狂言之事。唐太宗大怒,對侍臣們說:“寂有死罪者四:位為三公而與妖人法雅親密,罪一也;事發之后,乃負氣稱怒,稱國家有天下,是我所謀,罪二也;妖人言其有天分,匿而不奏,罪三也;陰行殺戳以滅口,罪四也。我殺之非無辭。議者多言流配,朕其從眾乎。”于是太宗決定把裴寂流放到靜州(今廣西支平)。
裴寂到靜州時,正值山羌族為亂,有人傳說山羌族為亂的目的是要劫裴寂為主。唐太宗聽此流言,自信地說:“我國家于裴寂有性命之恩,必不然矣!”不久,果然傳來了裴寂率家僮平息山羌族變亂的消息。唐太宗想到裴寂終究是開國元勛,有輔佐之功,又把他召回朝廷。但裴寂回朝廷不久就病故了,終年六十二歲。
《舊唐書》對裴寂的評價,很有意思,比較概括了他一生的功過。全文如下:“裴寂歷任佐隋,官至為宮監,總子女玉帛之務,據倉廩兵甲之饒,喜博戲之利茍多,啟舉義之謀為首。謁岳神以徼福,始彰不逞之心;留貴妃以經宿,終昧為臣之道。居第一之位,乏在三之規。持高祖之舊恩,致文靜之極法。終歸四罪,尚保再生,幸也。”
開唐第一位宰相裴寂,深受唐高祖李淵寵信,唐朝的建立他功不可沒,除此之外,不僅唐太宗李世民也十分器重他,裴寂本人對大唐也是忠心耿耿。
但這樣一位開國重臣,晚年卻被唐太宗流放了,這是為何呢?
在中國王朝交替過程中,哪一次的更替都是充滿了劇烈的斗爭才完成的,只有唐朝取代隋朝的時候比較隨意,簡簡單單就完事了。
裴寂作為第一開國功臣,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李淵晉陽起兵的過程中,不斷給李淵加油打氣的那個人。
裴寂和李淵在唐朝建立以前就交好,經常在一起喝酒,當時李世民想要慫恿李淵造反,但是李淵心志不堅,于是李世民就決定拉攏裴寂,讓裴寂幫他勸李淵。
李世民拉攏裴寂的手段也很簡單粗暴,就是讓人跟裴寂賭博,然后故意輸給他錢,通過這種懟錢的方式,李世民與裴寂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為了逼李淵一把,裴寂就給李淵下了一個套,先是給李淵弄了一個美女,等李淵壓完了,告訴李淵,你壓的是一個宮女,在古代,宮女都是皇帝的女人,只有皇帝賞賜給你的時候,你才能壓。
隋煬帝楊廣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燈,要是真的怪罪起來,保準李淵吃不了兜著走,李淵見到這個情景,也只能將計就計了,裴寂告訴李淵,李世民都做好了準備,就等你一聲號令,就可以行動了。李淵說:“我兒誠有此計,既已定矣,可從之。”裴寂也參與到反隋起義當中去了。
公元617年,李淵起兵太原,不久,李淵開大將軍府,任命裴寂為長史。同年十一月,李淵攻取長安,任命裴寂為大丞相府長史。618年,楊侑禪位于李淵,五月,李淵受禪稱帝,建立唐朝,為唐高祖,裴寂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宰相。
在唐朝取代隋朝的過程中,裴寂是最積極支持李淵的人,在楊侑禪位的時候,也是裴寂帶頭勸進,也就是最早帶節奏的人,想要成大事,必須有帶節奏的,裴寂就是這個節奏員。
在勸進的時候,假如李淵第一次拒絕,別人再不勸了,場面是不是很尷尬?只有有裴寂這樣的人帶節奏,李淵才能不斷拒絕。
唐朝建立以后,唐高祖每次上朝,一定會請裴寂同坐,散朝之后也把他留在宮中,對他言聽計從,只稱“裴監”,從不直接叫他的名諱。可以說裴寂所受到的待遇,文武百官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
裴寂在李淵時代獲盡殊榮,然而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卻沒有吃到幾個好果子。裴寂被流放的直接原因是當時一位和尚妖言惑眾被下獄審查,這位和尚在獄中揭發裴寂,唐太宗因此罷免了裴寂的官職,還削去了他一半的俸祿,并讓他告老還鄉。
當時裴寂還希望繼續留在長安,但是卻遭到李世民的斥責,裴寂回到家鄉后,又有人污蔑裴寂謀反。
原來當時有個人對裴寂的家奴說裴寂有天子之命,裴寂想要封鎖這個消息,就派人處理掉知道這個事情家奴,結果這個家奴后來跑了,然而這個家奴后來被捕,就告發了裴寂。
李世民得知后很生氣,認為裴寂是心里有鬼,就將他流放到了交州。
其實,唐書中有的信息并不足為信,尤其是涉及到李世民的內容,因為李世民晚年的時候為了洗白自己,將史料中關于自己的內容都給改寫了。
所以,裴寂晚年被李世民所整,還是有著深刻的原因的。
當時,李世民的心腹劉文靜也因為與裴寂爭功,在裴寂的打擊之下,李淵最終殺了劉文靜,這無異于切斷了李世民的臂膀。
正因為這些新仇舊恨,以及立場上的對立,使得李世民對裴寂十分反感,連凌云閣功臣榜中,都沒有裴寂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