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7游戲和平解放北平的戰役是什么戰役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和平解放北平的戰役是什么戰役,和平解放北平的是哪一場戰役,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戰役勝利結束,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城,北平宣告完全解放。
平津戰役。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中華民國國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
平津戰役是最后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948 年11月29日發起。從1948年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后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余人,解放天津。
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義率部接受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人,國民黨軍隊52萬余人殲滅和改編,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對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擴展資料:
取勝原因:
1、分割敵人,各個擊破
為了有效地殲滅敵人,在敵人兵力還較強的情況下,對敵人進行分割包圍使其化整為零是十分必要的。
東北戰場上,因敵人長期以來就分布在較為孤立的錦州、沈陽、長春三個點上,對其進行切割較為容易,而在淮海戰場上相對較難。
為了孤立徐州,毛澤東在1948年的11月9日要求人民解放軍在力爭殲滅黃百韜兵團的同時,“截斷宿蚌路”并“向李彌兵團攻擊”。
以“控制并截斷徐州至運河車站之間的鐵路”人民解放軍按照指示于15日攻占宿縣,切斷了徐蚌之間的聯系并于22日殲滅了徐州以東的黃百韜兵團.25日又將試圖北援的黃維兵團圍困,于雙堆集,隨后將其全殲。
最后,陷于絕境的徐州杜聿明集團在驚恐中向徐州倉惶逃竄也被人民解放軍追殲于陳官莊地區。
平律戰場上對敵人采取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戰術更為突出。
毛澤東在1948年12月11日的《關手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中即確定了東北野戰軍要在25日前完成對天津、塘沽、唐山等地的包圍,對張家口、新保安采取“圍而不打”和對平、津、通州等地采取“隔而不圍”的方針;
還指出完成上述任務之后的攻擊次序大約是:“第一塘蘆區,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區,第四天津、張家口兩區,最后北平區。
當完成將敵人分別阻隔于平、津、塘地區的戰略部署后,人民解放軍于22日首先攻克新保安,24日殲滅張家口之敵。
1949年1月15日東北野戰軍攻克天津,17日塘沽之敵從海上逃走,31日陷于孤立的北平傅作義集團接受了和平改編。
2、攻城與打援、牽制相結合
為了更好地攻城或打擊孤立之敵,對敵人可能的援兵進行有效地打擊或牽制是十分必要的:東北戰場上,毛澤東于1948年9月5日就指示東北野戰軍在攻打義縣、高橋、興城和綏中時“衛立煌有極大可能增援,可在運動中殲擊”,7日他在《關于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中又指示“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沈援錦之敵”。
隨后,在攻錦和保錦爭奪戰中,毛澤東更是精心部署了對敵之東西對進兵團的阻援和打援兵力。
在淮海戰役中,為了實現殲滅黃百韜兵團重點作戰任務,毛澤東對打擊可能的救援之敵進行了精心部署:“以一個至二個縱隊,殲滅臨城、韓莊地區李彌部一個旅,并力求占領臨城,從北面威脅徐州,使邱清泉、李彌兩兵團不敢以全力東援。
以一個縱隊,加地方兵團,位于魯西南,側擊徐州、商邱段,以牽制邱兵團一部(孫元良三個師現將東進,望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即速部署攻擊鄭徐線牽制孫兵團),以一個至二個縱隊,活動于宿遷、睢寧、靈璧地區,以牽制李兵團。
澤東要求東北野戰軍“扭打平張線上之敵”以“吸引傅作義部幾個軍于平張線上,并殲滅該線各軍之一部或大部”。
這些打援、阻援措施的制定和實施,有效地確保了主攻目標的順利實現。
3、軍事打擊為主,輔之以政治攻勢。
1948年10月15日,人民解放軍攻克了錦州后,長春守敵在突圍無望、守必被殲的情況下,經過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政治宣傳,其第60軍軍長曾澤生于17日率部起義,19日東北“剿總”副司令鄭洞國率第7軍投誠,長春遂宣告解放,這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軍解放東北的步伐。
平津戰場上,人民解放軍對北平東、西兩翼之敵進行了重大的打擊,切斷了敵人兩頭的退路之后,向被圍困的傅作義集團發出了最后通牒,要求敵人放下武器接受和平改編,否則“我軍將以精確戰術攻城,勿謂言之不預”。
在人民解放軍兵臨城下和強大的政治攻勢面前,傅作義集團接受了和平改編的建議,于1949年1月31日開出城外接受了改編,北平獲得和平解放。
在三大戰役中毛澤東還大量運用了其他的一些戰略戰術,如充分調動敵人在運動中大量殲敵、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先打弱敵后打強敵,等等。
這些光輝的戰略戰術思想不僅對指導革命戰爭具有重大的意義,在今天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和具體的日常工作也同樣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平津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大戰役。
和平解放北平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具有決定性的、也是最后一次戰役:平津戰役。
和平解放北平是在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的平津戰役。
北平和平解放是中國第二次國共內戰平津戰役的尾聲。1949年1月15日,天津的中華民國國軍守軍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殲滅,北平的國軍守軍陷於絕境。16日,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鄧寶珊代表總司令傅作義與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會面商談和平,雙方於21日達成《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22日傅作義在協議上簽字。22日,北平傅作義所部25萬守軍按協議陸續撤出市區,準備接受解放軍改編。31日,解放軍和平入城,平津戰役結束。至此,中國共產黨控制了華北主要城市及大片地區。
平津戰役。在北平、天津、華北一帶。
1948年后,國民黨在華北一帶基本沒有什么精銳部隊了,中央軍五大主力里的新一軍、新六軍在東北,第五軍、第十八軍在華東,74師已經被消滅(后組建的不算)。在華北地區,國民黨的實際主力是傅作義的地方部隊,傅作義開始是山西閻錫山的大將,后來隨著實力的強勁,慢慢羽翼豐滿,與閻錫山的晉軍分庭抗禮,建立以綏遠軍官為核心的新一派軍閥。其中傅作義的三十五軍被稱為五大主力之外地方雜牌軍的另兩大主力(另一個是桂系的第七軍)。
華北一帶本來沒有什么國民黨的中央軍主力,蔣介石將傅作義作為華北的救命稻草。而傅作義一開始也非常自負,此人為山西晉軍舊部,而晉軍的守城是很有特色很厲害的。48年以前,我軍在華北的實力較弱,與傅作義的多次交手,傅作義都沒吃過大虧,于是傅作義比較狂妄自滿,妄圖在華北負隅頑抗。如果華北失禮,傅作義就想把部隊轉到內蒙一帶。
但是,沒想到,解放軍中最強大的一支部隊第四野戰軍在東北遼沈戰役消滅了國民黨大批部隊后,在很短的時間內(幾個月)就休整完畢,百萬大軍揮師入關。開始傅作義以為東北第四野戰軍最少也要休整半年到一年,沒想到我軍來的如此之快。百萬大軍迅速將傅作義的部隊包圍在北平、天津一帶,成了甕中捉鱉之勢。
傅作義在平津戰役的開始還想用三十五軍和我軍拼一拼,結果當然是以卵擊石。隨著三十五軍被消滅,天津也被攻克。傅作義才明白是無法抗拒我百萬大軍和歷史前進的步伐。在他女兒(是地下黨)的勸導下,為了挽救北平古都人民的安全、為了避免北京古都的文化遺傳,決定向我軍投誠。
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中的最后一個戰役。
東北解放以后,據守張家口、北平、天津、唐山一線的國民黨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50多萬人,面臨東北、華北解放軍的聯合打擊,已成驚弓之鳥。是撤是守,蔣介石、傅作義各有打算。雖然他們的主張不同,但都對自己的力量估計過高,而對我軍的力量估計不足。因此傅作義集團采取了暫時固守平津,確保海口,以觀戰局變化的方針。
為了防止傅作義集團南撤西退,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以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主力聯合舉行平津戰役,就地殲滅傅作義集團,并采取了這樣幾條措施:東北野戰軍立即結束休整,取捷徑以最快速度隱蔽入關,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和天津之敵,斬斷敵人海上退路;徐向前兵團停止攻打太原,楊成武兵團撤圍歸綏(現呼和浩特),以免傅作義作戰失利后向西北逃跑;通過與傅作義進行談判,將其穩住等。在平津戰役中,解放軍參戰總兵力100多萬人,中央決定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人組成黨的總前委,林彪為書記,統一指揮作戰和接管平、津、張、唐等地的一切事宜。
平津戰役開始以后,我軍首先對傅作義集團進行分割包圍,截斷其西退、南撤的通路,將這只驚弓之鳥變成了籠中之鳥。然后按照毛澤東確立的先取兩頭后打中間的攻擊次序,逐一殲滅被圍困在新保安、張家口、天津等地的敵人,解放了天津和塘沽。天津解放后,北平守敵25萬人陷于絕境。為了保護北平這座文化古城,中央軍委決定繼續同傅作義談判,爭取和平接管北平。
此時,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傅作義的女兒是共產黨黨員,由其牽頭,進行說服工作。
通過談判,傅作義接受毛澤東提出的“八項和平條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編。1949年1月31日,平津戰役勝利結束,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城,北平宣告完全解放。
一個多月后的3月1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遷到北平,人民解放軍總部也隨之遷到北平。又過了6個多月,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平,并改北平為北京。
和平解放北平是平津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