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7熱點霍亨索倫王朝和羅曼諾夫王朝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霍亨索倫王朝和羅曼諾夫王朝,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霍亨索倫家族 (Hohenzollerns) 是歐洲的一個王室,為勃蘭登堡-普魯士 (1415年-1918年) 及德意志帝國 (1871年-1918年) 的主要統治家族。其始祖布爾夏德一世(Burchard von Zollern) 約在1100年受封為索倫伯爵。領地在今上內卡河、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間,16世紀中葉,該家族在索倫前冠以“霍亨”(意為“高貴的”) 字樣。稱為霍亨索倫家族。
1191年至1192年索倫伯爵腓特烈三世與紐倫堡 (Nüremberg) 伯爵聯姻,成為腓特烈一世。他的兩個兒子分割領地,康拉德三世獲紐倫堡伯爵領地。腓特烈四世獲士瓦本的原領地,從而形成信奉新教的弗蘭肯系和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兩支。
霍亨索倫-弗蘭肯系
霍亨索倫-弗蘭肯系的腓特烈三世通過繼承,獲得拜羅伊特和庫爾姆巴赫,其孫在1363年被皇帝封為帝國侯爵,1415年,腓特烈六世成為勃蘭登堡選帝侯,稱選帝侯腓特烈一世。1473年其第三子阿希勒斯為選帝侯時立下規約:勃蘭登堡選帝侯稱號屬于直系繼承,非長子也有繼承權,領地不得分割。據此,其長子約翰·西塞羅成為選帝侯。因此,勃蘭登堡的霍亨索倫家族 (選帝侯系) 在1618年通過繼承得到普魯士公國統治權。
在腓特烈·威廉大選帝侯統治時期 (1640年-1688年),勃蘭登堡-普魯士日趨強盛,1701年,普魯士公國升為王國,選帝侯成為國王腓特烈一世,1871年,普魯士國王霍亨索倫家族的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后,霍亨索倫家族的統治被推翻。
霍亨索倫-士瓦本系
霍亨索倫-士瓦本系于16世紀在德意志西南部聲勢頗盛。1535年,伯爵卡爾一世獲奧地利的伯爵領地錫格馬林根與凡林根,1552年統轄凡爾施泰因。卡爾一世死后,1576年其二子分割領地,又形成霍亨索倫-黑興根系和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系;1623年,兩系都被列為帝國諸侯等級。
1849年,兩系均臣服于普魯士。1869年霍亨索倫-黑興根系斷嗣。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系的卡爾·安東,獲霍亨索倫親王稱號。其長子利奧波德1870年成為西班牙王位候選人,利奧波德對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問題是普法戰爭的近因之一。次子卡爾在1866年起先后為羅馬尼亞親王、國王,稱卡羅爾一世,直至1914年去世。其侄斐迪南及其后裔統治羅馬尼亞直至1947年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
勃蘭登堡選帝侯
腓特烈一世 (1415–1440) 。
腓特烈二世 (1440–1471) 。
阿爾布雷希特三世(“阿喀琉斯”) (1471–1486) 。
約翰·西塞羅(Johann Cicero) (1486–1499) 。
約阿希姆一世·涅斯托爾(Joachim I Nestor)(1499–1535) 。
約阿希姆二世·赫克托爾(Joachim II Hector) (1535–1571) 。
約翰·喬治(Johann Georg) (1571–1598) 。
約阿希姆·腓特烈(Joachim Friedrich) (1598–1608) 。
約翰·西吉斯孟(Johann Sigismund) (1608–1619) 。
喬治·威廉(Georg Wilhelm) (1619–1640) 。
腓特烈·威廉一世(大選帝侯)"Der Gro?e Kurfürst" (1640–1688) 。
腓特烈三世 (1688–1701), 1701年加冕為普魯士國王,稱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
勃蘭登堡-安斯巴赫邊疆伯爵
腓特烈一世 (1486–1515) 。
喬治 (1515–1543) 。
喬治·弗里德里希 (1543–1603) 。
約阿希姆·恩斯特(1603–1625) 。
弗里德里希 (1625–1634) 。
阿爾布雷希特 (1634–1667) 。
約翰·弗里德里希 (1667–1686) 。
克里斯蒂安·阿爾布雷希特 (1686–1692) 。
喬治·腓特烈一世 (1692–1703) 。
威廉·弗里德里希 (1703–1723) 。
卡爾·威廉·弗里德里希 (1723–1757) 。
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卡爾·亞歷山大(1757–1791) 。
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拜羅伊特)邊疆伯爵 。
約翰(煉金術士)(Alchemist) (1440–1457) 。
阿爾布雷希特·阿喀琉斯 (1457–1486) 勃蘭登堡-安斯巴赫邊疆伯爵,1471年成為勃蘭登堡選侯 。
西格蒙德(Siegmund) (1486–1495) 。
腓特烈五世 (1495–1521) 勃蘭登堡-安斯巴赫邊疆伯爵 。
喬治·弗里德里希(Georg Friedrich) (1557–1603) 。
克里斯蒂安(Christian) (1603–1655) 。
克里斯蒂安·恩斯特(Christian Ernst) (1655–1712) 。
喬治·威廉(Georg Wilhelm) (1712–1726) 。
喬治·弗里德里希·卡爾(Georg Friedrich Karl) (1726–1735) 。
弗里德里希(Friedrich) (1735–1763) 。
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Friedrich Christian) (1763–1769) 。
其他還有勃蘭登堡-居斯特林邊疆伯爵(Markgrafen von Brandenburg-Küstrin),勃蘭登堡-安斯巴赫-拜羅伊特邊疆伯爵(Markgrafen von Brandenburg-Ansbach-Bayreuth)和許多小諸侯。
普魯士公國
阿爾伯特(Albrecht von Preu?en) (1525–1568) 。
阿爾伯特·弗里德里希(Albrecht Friedrich) (1568–1618) 。
約阿希姆二世·赫克托爾(Joachim II Hector) Co-Inheritor (1568–1571) 。
喬治·弗里德里希(Georg Friedrich) (攝政, 1578–1603) 。
約阿希姆·弗里德里希(Joachim Friedrich) (攝政, 1603–1608) 。
約翰·西吉斯孟(Johann Sigismund) (1618–1619; 攝政, 1608–1618) 。
喬治·威廉(Georg Wilhelm) (1619–1640) 。
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 (1640–1688) 。
腓特烈三世 (1688–1701) 。
普魯士國王
腓特烈一世 (1701–1713) 即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三世 。
腓特烈·威廉一世 (1713–1740) 。
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Der alte Fritz) (1740–1786) 。
腓特烈·威廉二世 (1786–1797) 。
腓特烈·威廉三世 (1797–1840) 。
腓特烈·威廉四世 (1840–1861) 。
威廉一世 (1861–1888) 。
腓特烈三世 (1888)
威廉二世 (1888–1918) 。
德意志帝國皇帝
威廉一世 (1871–1888) 。
腓特烈三世 (1888)
威廉二世 (1888–1918) 。
霍亨索倫家族繼續存在,家族族長是: 。
威廉皇太子 (1941–1951) 。
路德維希·費迪南王子 (1951–1994) 。
格奧爾格·腓特烈王子 (1994– ) 。
霍亨索倫王朝的其他分支
霍亨索倫王朝資深連綿,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Hohenzollern-Sigmaringen)還是在前德國帝國有重要地位。法國反對利奧波德對西班牙王位的候選資格而導致了普法戰爭(1870-1871)并且建立(1871年1月)德意志帝國。 然后是羅馬尼亞親王(1866-1881)和國王(1881-1947)。
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親王
卡爾·安東 (1869年-1885年) 。
利奧波德 (1885年-1905年) 。
威廉 (1905年-1927年) 。
腓特烈 (1927年-1962年) 。
腓特烈·威廉 (1962年至今) 。
羅馬尼亞國王 (1881年前稱親王)。
卡羅爾一世 (1881–1914; 親王1866–1881) 。
斐迪南 (1914–1927) 。
米哈伊一世 (1927–1930 and 1940–1947) 。
卡羅爾二世 (1930–1940)cs:Hohenzollernové。
德意志第三帝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趣歷史小編一起往下看。
關于帝國的概念,筆者在前面寫的多篇文章都有講到,分為狹義概念和廣義概念,本篇文章就不再贅述了,總之簡單來說就是國力足夠強大的國家,而且不一定是君主制國家,都可以叫做帝國。
事實上,能夠叫得上帝國的國家,當然就是以君主為最高統治者的君主制國家,而且國力當然是足夠強大的,比如大英帝國、西班牙帝國、法蘭西帝國等,除了那些正式國號帶帝國二字的弱小國家,典型例子是大韓帝國,與之相對的正式國號帶帝國二字的強大國家有俄羅斯帝國。
現在要介紹的這個國家,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君主,卻被稱為帝國的國家,當然這個國家的國力肯定是足夠強大的,極盛時期還差點統一歐洲大陸。
這個國家就是德意志第三帝國。
也許很多人不太熟悉德意志第三帝國這個稱呼,實際上這個國家就是希特勒統治的納粹德國的別稱,之所以稱德意志第三帝國,還要跟德意志第一和第二帝國連起來介紹,這些都是德國歷史上建立的國家。
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變成西、中、東法蘭克王國,并且都由加洛林王朝統治,之后東法蘭克王國更替了康拉德王朝、薩克森王朝兩個朝代。公元962年,薩克森王朝第二代國王奧托一世廢除國王稱號,改稱皇帝,國號東法蘭克王國改成神圣羅馬帝國,后世別稱“德意志第一帝國”。
神圣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延續了將近900年,直到公元1806年被統治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波拿巴王朝滅掉,其周邊的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巴伐利亞王國等繼續存在。公元1871年,統治普魯士王國的霍亨索倫王朝統一德國,這是德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國家統一,改國號“德意志帝國”,后世別稱“德意志第二帝國”。
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在一戰中戰敗,結果在公元1918年覆滅,德國變成了共和制的“魏瑪共和國”,但是魏瑪共和國也不是正式國號,其正式國號是“德意志國”,從魏瑪共和國時期開始,希特勒走上了歷史舞臺。
希特勒是奧地利人,出生在奧匈帝國,年輕時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后加入了納粹黨,納粹黨不是正式稱呼,是后世對其的別稱,正式名稱是德國工人黨,后改名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堅信法西斯主義,公元1921年成為納粹黨最高領導人,1933年上臺成為魏瑪共和國總理,從此魏瑪共和國結束,納粹德國開始,但是納粹德國仍然不是正式國號,其正式國號仍然沿用“德意志國”,希特勒擔任元首兼總理。
希特勒成為納粹德國最高領導人之后,積極策劃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公元1939年以入侵波蘭作為正式爆發的標志。納粹德國的軍事力量極其強大,有時候短短幾天就能滅掉和吞并一個歐洲國家,就連一直位居歐洲最強國之一的法國,也淪為了納粹德國的領土。
根據資料顯示,截止到公元1943年,整個歐洲除了堅持抵抗的英國和蘇聯,其余國家都被納粹德國所征服,就連那些宣布中立的國家也不能幸免,這是納粹德國的極盛時期,也是歐洲在歷史上最接近統一的兩次的其中一次,另一次就是波拿巴王朝統治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極盛時期。同年,希特勒把正式國號“德意志國”改成“大德意志國”。
由于納粹德國作為一個非君主制國家,卻史無前例的強大,疆域史無前例的遼闊,所以后世就把納粹德國稱作繼德意志第一帝國(神圣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之后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大德意志國),是世界歷史唯一一個沒有君主,卻被稱作帝國的國家。
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的結局相信眾所周知。公元1945年4月30日,德意志第三帝國因為在二戰中敗局已定,元首兼總理希特勒自殺,同年5月8日被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所滅。
至此,國祚12年(公元1933年至公元1945年)的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君主,卻被稱為帝國的國家德意志第三帝國,即納粹德國退出歷史舞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的是霍亨索倫王朝。
霍亨索倫家族(Hohenzollerns)是歐洲的三大王朝之一,為勃蘭登堡-普魯士(1415年~1918年)及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的主要統治家族。霍亨索倫家族起源于士瓦本公國境內的黑欣根附近,其始祖布爾夏德一世在11世紀初葉受封為索倫伯爵。領地在今上內卡河、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間。
索倫伯爵腓特烈三世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實支持者,1185年腓特烈三世與紐倫堡伯爵康拉德二世聯姻,前者娶了后者的女兒索菲亞,因康拉德二世沒有男性繼承人,1192年康拉德二世去世后,腓特烈三世成為腓特烈一世,此后該家族在索倫前冠以“霍亨”(意為“高貴的”)字樣,稱為霍亨索倫家族。
他的兩個兒子先后繼承爵位,腓特烈四世繼承索倫-紐倫堡伯爵領地,康拉德三世繼承兄長的紐倫堡伯爵領地。從而形成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和信奉新教的法蘭克尼亞系兩支。
擴展資料
宣詔退位
德國革命在柏林爆發時,
威廉正在比利時斯帕(Spa)的德軍總部。兵變令他十分驚訝,不知應否退位。直到那時,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稱號,仍可保留普魯士國王的身份。不過,在1918年11月9日,為求得政治統一,首相馬克斯·馮·巴登突然宣布把威廉以上兩個稱號也廢除。
威廉的皇帝夢幻滅了。親王得知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能控制德國的局勢后,自己也在皇帝退位后辭職。
然后,在德軍總部,首席參謀總長魯登道夫辭職,由威廉·格勒納接任。格勒納向德皇保證在元帥興登堡的統領之下,德軍會撤退至德國而不會鎮壓革命。故此,德皇只好退位。帝國已經失去最后的支持,就連興登堡這個一生擁護皇帝的將軍,也只能勸諭威廉退位。
1918年11月10日,威廉流亡荷蘭—一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的國家。凡爾賽條約第227條明確規定將威廉定為戰犯,指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國際道德及條約的圣潔 (例如德國入侵永久中立的比利時) 。
但荷蘭的威廉明娜女王拒絕引渡他受審,不理會協約國的上訴。威廉憑著與女王的親戚關系,在多倫(Doorn)得到一座小城堡——多倫莊園(Huis Doorn),度過余生。他免除與官員和仆人的君臣關系,但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頭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威廉二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霍亨索倫王朝。
世界歷史上有誰稱得上大帝的
1.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即愷撒大帝,羅馬共和國末期杰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
愷撒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
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后出任高盧總督,花了八年時間征服了高盧全境(大約是現在的法國),著有《高盧戰記》,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
前49年,他率軍占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于一身,實行獨裁統治。
制定了《儒略歷》。
前44年,愷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
愷撒身后,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并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
2.查理大帝,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查理曼帝國創建者。
查理曼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建立者矮子丕平之子,在他執政的46年間(768一814年),力精圖治,使法蘭克王國達于鼎盛。
查理曼768年繼位后,為了取得在民眾中影響日增的教會支持,他首先與教皇結盟,強化了統治力量。
同時,多年對外推行擴張政策,先后發動過50多次戰爭,重要的戰役和取得的成果有:774年征服倫巴德王國,772—804年多次進攻薩克森人,使其皈依基督教并奪取易北河流域廣大土地,787和801年兩次出兵西班牙,奪得尼布羅河以北土地,建立西班牙邊區,787年占領巴伐利亞,796年征服多瑙河中游的潘諾尼亞。
9世紀時,查理曼帝國的版圖東起易北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北瀕北海,南臨地中海,占有西歐大陸的絕大部分土地,幾乎相當于古代西羅馬帝國版圖。
800年圣誕節,教皇利奧三世在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為查理加冕并涂圣油,稱查理曼即查理大帝,亦即“偉大的羅馬人的皇帝”。
此舉意義重大,這意味著查理已不再單純是征服者日耳曼蠻族國家的國王而是日耳曼一羅馬人的皇帝,并且是上帝認定的羅馬皇帝的合法繼承人;查理曼的使命已不再單純是管理日耳曼國家而是管理包括宗教事務在內的整個西歐基督教世界。
因此,查理曼帝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遠隔重洋的蘇格蘭和東方的非基督教國家阿拔斯王朝都和查理曼帝國建立了邦交關系,甚至東羅馬帝國也承認查理曼的皇帝地位。
查理稱帝后,極力強化中央集權統治。
為了加強對龐大國家的有效統治,查理任用貴族和主教進行統治,同時,繼續推行采邑分封制度。
帝國境內的所有官員和主教(包括修道院長),一般都要從皇帝那里領受采邑即封土,成為皇帝的封臣,同時,作為接受采邑的條件,他們都要向皇帝宣誓效忠。
帝國的中央政權除由皇帝親信組成的樞密會議外,還有貴族大會,每年召開一至二次貴族大會,討論中央重大決策。
為了管理地主,中央經常派遣巡按使監督地方。
地方設若干伯爵區,皇帝任命伯爵或主教進行統治,伯爵擁有行政、司法、稅收和軍事等大權。
形成以國王為首的伯爵、主教等教俗大封建主,再下是中小封建主,構成一系列的封建等級制度,為后來西歐封建社會所承襲。
后來,這些伯爵和主教逐漸成為地方割據勢力。
查理曼帝國生產組織基本形式是封建莊園。
國王及其臣下,教俗封建貴族都有許多莊園分布全國各地。
莊園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產單位,一切生產主要為領主及其服役人等提供生活資料,其次也為生產者提供有限的生產與生活資料。
在莊園里從事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者大都是農奴或依附農民。
莊園的土地一般分為兩部分:最好的土地為領主的自營地,另一部分是農民的份地。
領主自營地由服役的農民耕作,每周通常服役2~3天,最多4天,收獲全部歸領主所有。
服役農民除為領主無償耕作外,還要負擔砍柴、筑路、修宅、運輸等各種雜役。
此外,農民還必須向領主交納各種實物和名目繁多的其他費用。
教會的什一稅也是農民的沉重負擔。
由于教俗封建主的殘酷剝削,農民的處境極為困苦,因此經常爆發農民起義。
查理曼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他不僅文治武功顯赫,而且也注意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他興辦學校,聘請知名學者講學。
搜集和抄寫古代拉丁文和希臘文的手稿,抄寫的文字是用所謂加洛林小草書體,這是一種清秀優美的拉丁字母,后來稍加修改一直使用至今。
修道院設立圖書館,收藏教父作品以及古希臘羅馬作家的作品。
查理曼還邀請歐洲最好的建筑師、雕刻家和畫家,為帝國修建修道院和教堂。
查理曼的文化教育政策對于恢復古典文明和提高日耳曼人的文化水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在位這一時期的文化成就被后世譽為“加洛林文藝復興”。
世俗政權與教會的結合是查理曼政權的重要特征。
加強與教會的結盟,是查理曼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查理曼以教會保護人的姿態,極力維護和提高羅馬教會的權益。
他每征服一地都強化基督教勢力,如征服薩克森人后強迫他們皈依基督教。
不僅重用主教、修道院長,分封他們土地,讓他們參與國家政要,還極力維護羅馬教皇的統治地位。
795年教皇立奧三世以陰謀手段登上教皇寶座,遭到羅馬一些大貴族的反對。
立奧派使者赴法蘭克王國向查理曼求救,并把彼得大殿的鑰匙和羅馬城的旗幟呈獻查理,以示臣服與忠誠,得到查理的支持,從而保住了地位。
799年4月,立奧三世又被羅馬貴族廢黜,只身逃離羅馬。
800年,查理曼把立奧三世救出,并親自送回羅馬,扶其復位。
因此這一年圣誕節,感恩圖報的立奧三世為查理加冕,授予他“偉大的羅馬人皇帝”稱號。
自此,法蘭克王國遂成為查理曼帝國。
查理曼的統治為歐洲新興的封建制度的創立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后來的西歐封建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
但是由于當時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帝國內部缺乏經濟文化聯系,基礎很不牢固;所以,雖然查理曼實行采邑分封的愿意是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其結果卻導致封建割據。
因此,查理曼死后不久,帝國分裂。
843年,查理的三個孫子簽訂《凡爾登條約》,瓜分了帝國,在此基礎上形成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
3.彼得大帝,于1672年6月9日生于莫斯科,1725年2月8日去世。
他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和他的第二個妻子維塔利婭·納利什基娜的獨生子。
彼得不到4歲父親就去世了。
因為米哈伊洛維奇的第一妻子還為他生了13個孩子,所以就王位的繼承人問題展開了一場漫長的殊死斗爭。
有一次他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逃亡。
姐姐索菲婭·阿列克謝耶夫娜做了幾年攝政王,直到1689年退位。
彼得地位才真正穩固。
彼得儀表非凡,高大魁梧205cm,也是世界最高的皇帝。
精力充沛,瀟灑歡快。
但是他時常發脾氣,飲酒過度時就大發雷霆。
彼得除了政治和軍事才能外,還對射擊、印刷、航海、造船等做過研究。
他是一位杰出的帝王,與中國的康熙帝同時。
【康熙生于1654年卒年:1722年,比彼得大18歲】彼得結過兩次婚。
他17歲時與歐多克亞結婚,他倆只在一起生活了一周的時間。
他26歲時把她送進了一所修道院。
1712年他與她離婚并同另一位女子結婚。
他第二個妻子葉卡捷琳娜是一位出身寒微的立陶宛女子(在大北方戰爭中被俄國俘虜才到了俄國)。
彼得與他的原配夫人有一個兒子叫阿歷克謝,終日不學無術,但是父子倆的關系也相當惡化,他曾出逃外國。
1718年阿歷克謝因反對彼得和通敵被捕入獄,遭受嚴刑拷打,終于死在獄中。
彼得大帝精力充沛,熱心俄羅斯國家的福祉,也為俄羅斯的發展付出一生。
于1725年初在圣彼得堡死去,終年52歲(康熙69歲)。
他的繼位人是他的女兒葉卡捷琳娜一世。
4.以上三個是公認的,其大帝稱號也取代其名字或尊號,以下是歷史記載的一些中國歷史上一般沒有被尊為大帝的,以下稱是代年來才有尊稱,除了三國時期的孫吳政權的孫權也稱大帝外。
僅供參考:
祖龍大帝,即秦始皇趙政
漢高大帝,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漢文大帝,漢太宗文皇帝劉恒
漢武大帝,即漢世宗劉徹
漢宣大帝,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
光武大帝,即漢世祖劉秀
魏武大帝,即魏太祖曹操
東吳大帝,即吳太祖孫權
隋文大帝,即隋高祖楊堅
隋煬大帝(最具爭議),即隋世祖楊廣。
貞觀大帝,即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大帝,宋太祖趙匡胤
洪武大帝,即明太祖朱元璋
永樂大帝,即明成祖朱棣
宣德大帝,即明宣宗朱瞻基
一、亞洲區
蒙古(包括突厥化的帖木爾帝國,即察合臺汗國的后繼王朝)。
成吉思大帝——蒙古大汗,建立汗國的君主。
窩闊臺大帝——蒙古大汗,擴張汗國的君主。
忽必烈大帝——蒙古大汗/元朝皇帝,建立帝國的君主。
帖木爾大帝——帖木爾王朝埃米爾,建立了第二蒙古帝國的突厥化蒙古人(中亞人仍認為其為蒙古帝國,而不是歐洲人認為的突厥化帝國)。
滿洲
康熙大帝——滿洲鼎盛時期的皇帝。
乾隆大帝——滿洲另一位皇帝
滿洲的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雍正均有人稱為大帝。
日本
明治大帝——又稱睦仁大帝,日本皇國天皇,把日本真正帶入帝國行列的君主。
印度
阿輸迦大帝——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奠定佛教地位的君主。
穆罕默德大帝——圖格拉王朝蘇丹,德里蘇丹國鼎盛時期的君主。
巴布爾大帝——莫臥爾王朝皇帝,,或稱莫臥兒大帝,建立王朝的君主。
阿克巴大帝——莫臥爾王朝皇帝,鼎盛時期的君主。
暹羅
蘭甘亨大帝——素可泰王朝國王,創造了泰文字的君主。
納梨萱大帝——大城王朝(阿瑜陀耶王朝)國王,抵御了緬甸的入侵,鼎盛時期的君主。
達信大帝——吞武里王朝國王鄭信,或稱吞武里大帝,建立王朝的君主。
拉瑪大帝——曼谷王朝(卻克里王朝)國王拉瑪一世,建立王朝的君主。
馬古大帝——曼谷王朝(卻克里王朝)國王拉瑪四世,改革的君主。
朱拉隆功大帝——曼谷王朝(卻克里王朝)國王拉瑪五世,在殖民者的入侵下仍保證主權獨立的君主。
普密蓬大帝——曼谷王朝(卻克里王朝)國王拉瑪九世,現任國王,1987年被民間尊為大帝。
波斯
居魯士大帝——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居魯士二世,建立王朝的君主。
大流士大帝——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鼎盛時期的君主。
薛西斯大帝——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薛西斯一世,出征希臘的失敗者,但在伊朗歷史中是抵抗希臘入侵的英雄。
霍斯魯大帝——薩珊王朝國王庫思老一世,使王朝走向封建社會的君主。
阿拔斯大帝——薩菲王朝國王阿拔斯一世,鼎盛時期的君主。
巴比倫
漢謨拉比大帝——巴比倫第一王朝(漢謨拉比王朝)國王,成就同名法典的君主。
塞琉西
安條克大帝——塞琉西國王安條克三世,鼎盛時期的君主。
亞美尼亞
提格蘭大帝——大亞美尼亞王國阿爾塔克西王朝國王提格蘭二世,奪取又丟失塞琉古的君主。
阿拉伯
歐麥爾大帝——四大哈里發時期哈里發,擴張的君主。
薩拉丁大帝——阿尤布王朝蘇丹,打敗十字軍的君主。
土爾其
蘇萊曼大帝——奧斯曼王朝蘇丹蘇萊曼一世,鼎盛時期的君主。
本都
米特拉達梯大帝——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六世,控制了希臘與羅馬PK的君主。
阿曼
賽義德大帝——賽義德王朝(馬斯喀特蘇丹國)賽義德·本·蘇爾坦,小國混出來的大帝。
二、歐洲區
羅馬
龐培大帝——羅馬共和國執政,一個沒有機會掌控大局的失敗者。
凱撒大帝——羅馬共和國終身執政,一個沒有稱帝的君主。
奧古斯都大帝——儒略·克勞狄王朝皇帝屋大維,建立西方第一相真正帝國的君主。
圖拉真大帝——安敦尼王朝皇帝,擴張的君主。
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王朝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恢復帝國榮光的君主。
狄奧多西大帝——狄奧多西王朝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帝國后一個統一的君主,他的兩個兒子徹底把帝國分裂成兩個。
拜占庭
查士丁尼大帝——查士丁尼王朝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一個幾乎恢復羅馬帝國舊域的君主。
羅馬·凱撒大帝
巴齊爾大帝——馬其頓王朝皇帝巴齊爾一世,東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君主。
神圣羅馬帝國(包括開創者的查理曼帝國)。
查理大帝——加洛林王朝皇帝,在西歐又建立了一個帝國的君主。
奧托大帝——薩克森王朝皇帝,奪回百余年來諸侯爭奪的皇冠,恢復帝國的君主。
巴巴羅薩大帝——霍亨施陶芬王朝皇帝腓特烈一世,一個希望恢復帝國榮光的失敗者。
法蘭西
于格大帝——卡佩王朝共治國王于格二世,一個莫名其妙的大帝,估計是翻譯出了問題,因為共治時死亡,一般不算入國王之列。
亨利大帝——波旁王朝國王亨利四世,王朝建立者,建立法國復興基礎的君主。
路易大帝——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被稱為“太陽王”,擁有龐大殖民地的君主。
拿破侖大帝——法蘭西皇帝拿破侖一世,幾乎統一歐洲的君主。
普魯士
腓特烈大帝——霍亨索倫王朝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奠定普魯士強大基礎的君主。
威廉大帝——霍亨索倫王朝皇帝,建立第二帝國的君主。
西班牙
阿方索大帝——萊昂國王阿方索三世,擴張的君主。
桑喬大帝——納瓦拉國王、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拉貢伯爵,初次統一西班牙的君主,獲“西班牙之王”稱號。
費爾南德大帝——萊昂-卡斯蒂利亞國王費爾南德一世,早期鼎盛時期的君主,曾自稱皇帝。
英國
阿爾弗雷德大帝——威克塞斯國王,打敗了維京人,保衛了人民的君主。
威廉大帝——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號稱“征服者”,奪取了英格蘭王位的諾曼君主。
葡萄牙
若昂大帝——阿維什王朝國王若昂一世,王朝開創者,開辟了大航海的君主。
俄羅斯
伊凡大帝——留里克王朝大公/沙皇伊凡四世,第一個稱沙皇的俄國君主,俄國強大的開始。
彼得大帝——羅曼諾夫王朝沙皇/皇帝彼得一世,正式建立俄羅斯帝國的君主。
葉卡捷琳娜大帝——羅曼諾夫王朝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擴張的君主。
保加利亞
西蒙大帝——第一保加利亞王國沙皇西蒙一世,被拜占庭承認為皇帝的君主。
匈族
阿提拉大帝——匈族汗,被稱為“上帝之鞭”,是歐洲進入黑暗時代的策動人。
維京
克努特大帝——一個兼任英格蘭、丹麥、挪威三國的國王,其統治區被稱尊為“北海帝國”,維京人最后的龐大君合國。
哥特
狄奧多里克大帝——東哥特王國國王、西哥特王國攝政,創建王國的君主。
希臘(含馬其頓)
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國王,后世尊為帝國,開創廣袤的領地的君主。
瑞典
古斯塔夫大帝——瓦薩王朝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向中歐進軍的君主。
匈牙利
貝拉大帝——阿爾帕德王朝國王貝拉四世,被蒙古蹂躪后復國的君主。
拉約什大帝——安茹王朝國王拉約什一世、波蘭安茹王朝國王路德維克一世,擴張的君主。
波蘭
波列斯瓦夫大帝——皮雅斯特王朝大公/國王波列斯瓦夫一世,被教皇加冕為國王的君主。
卡西米爾大帝——皮雅斯特王朝國王卡西米爾三世,又一個憑著不算什么的功勞混入大帝行列的。
立陶宛
維陶塔斯大帝——立陶宛公國大公,接受基督教的君主。
教皇國(大教皇相當于其他國家的大帝)。
大利奧——大教皇利奧一世,讓阿提拉退出羅馬的教宗。
大格里高利——大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教皇國的真正建立者。
大尼各老——大教皇尼各老一世,使加洛林王朝退出羅馬的教皇。
大約翰·保羅——大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剛掛沒幾年的前任教皇,大概是因為馬屁而而獲得大的稱號。
三、非洲區
埃及
拉美西斯大帝——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一個自吹自擂而成功混成大帝的人物。
迦太基
漢諾大帝——航海士,在摩洛哥建立殖民點的航海士。
漢尼拔大帝——將軍,遠征羅馬,被西方尊為戰略之父的將領。
桑海
阿里大帝——索尼王朝索尼,桑海帝國奠基者的君主。
阿斯基亞大帝——阿斯基亞王朝阿斯基亞,擴張的君主。
四、美洲和大洋州
瑪雅
巴加爾大帝——帕倫克城邦酋長巴加爾二世,鼎盛時期的君主。
夏威夷
卡美哈梅哈大帝——卡美哈梅哈王朝(卡米哈爾哈王朝)國王卡美哈梅哈一世,創建王國的君主。
歐洲君主制歷史比亞洲要復雜得多,一般認為歐洲君主制在三千多年前的希臘誕生,此后歐洲多國陸續誕生君主制,但一個歐洲國家境內通常會有很多個王國、公國,直到19世紀末才基本奠定今天歐洲國家的格局。現在要介紹歐洲多個國家最后一個朝代,仍然實行君主制的歐洲國家不在介紹范圍,歷史較為復雜的歐洲國家也不在介紹范圍。
法國波拿巴王朝(1804年—1814年、1815年、1852年—1870年),法國歷史最后一個朝代,拿破侖一世在1804年登基稱帝建立波拿巴王朝,國號“法蘭西帝國”,1814年被反法同盟擊敗而覆滅,1815年拿破侖一世重返法國復辟波拿巴王朝,三個月后再次被反法同盟擊敗而覆滅,1852年拿破侖一世的侄子拿破侖三世登基稱帝,復辟波拿巴王朝,1870年被德國擊敗而覆滅,國祚28年。圖為波拿巴王朝開國君主拿破侖一世。
德國霍亨索倫王朝(1701年—1918年),德國歷史最后一個朝代,1701年普魯士公國大公腓特烈一世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支持神圣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被授予國王稱號,普魯士公國變成普魯士王國,霍亨索倫王朝建立,1871年威廉一世統一德國并加冕稱帝,改國號“德意志帝國”,1918年德國一戰戰敗并發生革命,威廉二世退位,霍亨索倫王朝覆滅,國祚217年。圖為霍亨索倫王朝開國君主腓特烈一世。
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1613年—1917年),俄羅斯歷史最后一個朝代,1598年俄羅斯留里克王朝絕嗣而覆滅,俄羅斯經歷了四位通過選舉而繼位的沙皇,1613年米哈伊爾一世登基,開創羅曼諾夫王朝,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稱帝,改國號“俄羅斯帝國”,1917年被革命推翻,尼古拉二世退位,羅曼諾夫王朝覆滅,國祚304年。圖為羅曼諾夫王朝開國君主米哈伊爾一世。
意大利薩伏依王朝(1720年—1946年),意大利歷史最后一個朝代,1720年薩伏依公國大公阿梅迪奧二世把稱號大公改成國王,改國號“撒丁王國”,開創薩伏依王朝,1861年維托里奧二世統一意大利,改國號“意大利王國”,一戰后墨索里尼上臺,變成法西斯國家,國王變成傀儡,勾結納粹德國發動二戰,1946年意大利廢除君主制,翁貝托二世退位,薩伏依王朝覆滅,國祚226年。圖為薩伏依王朝開國君主阿梅迪奧二世。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1438年—1918年),奧地利歷史最后一個朝代,1438年哈布斯堡家族腓特烈三世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從此帝位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襲,開創哈布斯堡王朝,1804年弗朗茨二世建立奧地利帝國,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被拿破侖一世滅掉,保留奧地利帝國,1867年約瑟夫一世把奧地利帝國改成奧匈帝國,1918年一戰戰敗,卡爾一世退位,哈布斯堡王朝滅亡,國祚480年。圖為哈布斯堡王朝開國君主腓特烈三世。
葡萄牙布拉干薩王朝(1640年—1910年),葡萄牙歷史最后一個朝代,1640年布拉干薩公爵若昂四世光復了葡萄牙,成功讓葡萄牙脫離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國號“葡萄牙王國”,布拉干薩王朝建立,1807年拿破侖一世征服葡萄牙,布拉干薩王朝短暫流亡巴西,1814年拿破侖一世失敗后回國,1910年葡萄牙發生革命,曼努埃爾二世退位,布拉干薩王朝滅亡,國祚270年。圖為布拉干薩王朝開國君主若昂四世。
希臘格呂克斯堡王朝(1863年—1924年,1935年—1973年),希臘歷史最后一個朝代,1863年丹麥格呂克斯堡王朝王子喬治一世得到歐洲國家支持,繼承希臘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奧托一世的王位,開創格呂克斯堡王朝,1924年發生革命推翻格呂克斯堡王朝,1935年格呂克斯堡王朝復辟,1967年發生軍事政變,1973年推翻格呂克斯堡王朝,康斯坦丁二世退位,格呂克斯堡王朝覆滅,國祚99年。圖為格呂克斯堡王朝開國君主喬治一世。
保加利亞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1887年—1946年),1887年保加利亞脫離土耳其奧斯曼王朝統治,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斐迪南一世得到歐洲國家支持,成為保加利亞國王,開創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國號“保加利亞王國”,一戰和二戰都是德國的盟友,二戰后的1946年,保加利亞發生革命推翻君主制,西美昂二世退位,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覆滅,國祚59年。圖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開國君主斐迪南一世。
羅馬尼亞霍亨索倫王朝(1881年—1947年),1881年羅馬尼亞大公卡羅爾一世在西方國家支持下,把稱號大公改成國王,建立霍亨索倫王朝,國號“羅馬尼亞王國”,一戰是協約國盟友,二戰是納粹德國盟友,1940年親納粹德國的卡羅爾二世被反法西斯的臣民推翻,由米哈伊一世繼位,二戰后的1947年羅馬尼亞發生革命推翻君主制,米哈伊一世退位,霍亨索倫王朝覆滅。國祚66年。圖為霍亨索倫王朝開國君主卡羅爾一世。
曾經侵略過中國的國家: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奧匈帝國。
1、大英帝國。
大英帝國(英語:British Empire),由其領土、自治領、殖民地、托管地及其他由英國管理統治的地區組成,被國際社會及歷史學界視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其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蘭西殖民帝國為法國在17世紀至1960年代控制的殖民帝國。在19至20世紀初,它成為僅次大英帝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 在1919至1939年這個巔峰時期,殖民地面積達1234.7萬平方公里。
3、德意志帝國。
通常指從1871年勃蘭登堡-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將神圣羅馬帝國算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其國號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也是后來魏瑪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國名。
4、日本帝國。
以“富國強兵”為口號積極向外擴展勢力范圍,對周邊國家實施軍事與經濟侵略,成為東方唯一的新帝國主義國家。
5、美利堅合眾國。
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會清政府,限兩月剿除義和團,否則將派水陸各軍馳入直、魯兩省,代為剿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普魯士在中世紀的時候就是德意志諸侯中領土最廣、力量最強的邦國之一,按照馬克思的分析來說的話,就是“靠著賄賂的神權、公開的購買、另行的盜竊、對遺產的獵取和分贓的叛賣性條約”,在不斷地領土擴張中發展起來的。在霍亨索倫家族的帶領下,普魯士逐漸建立起了獨樹一幟的軍事官僚制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進入近代的時候,普魯士的德意志可以說是建立在早期工業化為內容和高度發達的國家經濟的基礎上的政治。
霍亨索倫王朝在政治上依靠實力雄厚并且野心勃勃的容克貴族集團,穩定的階級基礎為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新生的資產階級因為無法擺脫大貴族階級的依賴而不得不向其妥協。其次,普魯士擁有當時歐洲最強大的陸軍,這源于普魯士早期建國時建立的軍事傳統,并且在三十年戰爭之后,霍亨索倫王朝就意識到軍隊的重要性,從此就開始培養和訓練常備軍。
而普魯士陸軍與王國內部的貴族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是被容克貴族所把持,因此對王朝以及王國絕對效忠,且軍隊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斗力極強。此外,普魯士國家在長期的發展中,在封建王朝的基礎上建立完備、高效的行政系統以及管理機制。
盡管19世紀以來,德意志地區的統一是人心所向,奧地利也是絕佳候選之一,但是奧地利并不具備普魯士所擁有的這些特質。
從俾斯麥擔任宰相以來,普魯士就開始通過一系列的王朝戰爭進行德意志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的戰爭以及1866年普奧戰爭對于普魯士的統一之路至關重要,尤其是后者。普魯士的勝利確定了在德意志這個未來的民族國家中的領導權問題,奧地利也被成功的排擠出德意志聯邦。
1870年——1871年的普法戰爭標志著德意志統一的完成,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
霍亨索倫家族繼續存在,頭銜是普魯士親王。家族族長是: 威廉皇儲1941年-1951年 路易·斐迪南王子1951年-1994年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王子1994年至今。
德國皇帝(德語:DeutscherKaiser)是德意志帝國的國家元首及最高領導人的官方頭銜,始于1871年普法戰爭后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的公告,終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威廉二世的退位。
具體
① 薩克森王朝962-973 奧托一世大帝 973-983 奧托二世 996-1024?。
② 奧托三世 1014-1024 亨利二世法蘭克-撒里安王朝1027-1039 康拉德二世 1046-1056 亨利三世 1084-1106 亨利四世 1111-1125 亨利五世 1133-1137 羅塔爾三世 霍亨斯陶芬王朝1155-1190弗里德里希一世 1191-1197?。
③ 亨利六世 1208-1215 奧托四世(不倫瑞克家族)1220-1250弗里德里希二世 盧森堡王朝1312-1313 亨利七世 1314-1347 路德維希四世(巴伐利亞人)1355-1378 亨利四世 1433-1437 西吉斯孟德哈布斯堡王朝1452-1493。
④ 弗里德里希三世 1493-1519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1519-1556 查理五世 1556-1564 斐迪南一世 1564-1576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 1576-1612 魯道夫二世 1612-1619 馬蒂亞斯 1619-1637 斐迪南二世 1637-1657 斐迪南三世 1658-1705?。
⑤ 利奧波德一世 1705-1711 約瑟夫一世 1711-1740 查理六世 維特爾斯巴赫王朝1742-1745 查理七世 哈布斯堡王朝1745-1765 弗朗茨一世 1765-1790 約瑟夫二世 1790-1792 利奧波德二世 1792-1806 弗朗茨二世 霍亨索侖王朝1871-1888 威廉一世 1888弗里德里希三世 1888-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