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6熱點魯迅先生的老婆叫什么名字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魯迅先生的老婆叫什么名字,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魯迅的合法妻子是許廣平,但是在許之前魯迅在家鄉和一女子拜堂結婚,這是典型的包辦婚姻。這之后魯迅東度日本學醫。學成歸國后與一景仰自己的女青年(學生)相戀后結婚,她就是許廣平。那位家鄉女子姓朱(無名)和魯迅一家終生生活在一起。
魯迅的結發“妻子”——朱安
1906年6月,25歲的魯迅正準備在日本東京開始他的文學活動,忽然不斷地接到催他回國的家書,信里 說,他母親病得很重,想見見自己的長子。等到魯迅焦灼不安地回到家里,才知道這是一場騙局。原來在他家鄉有一種謠傳,說魯迅跟日本女人結了婚,還生了孩子,有人看見他領著妻、兒在東京街頭漫步。族人變著法子把他騙回來完婚。新娘朱安是魯迅本家叔祖周玉田夫人的侄孫女,媒人是周玉田的兒媳婦。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禮俗,魯迅的母親魯瑞沒有征得魯迅同意,便把這門婚事定下了。
現在,看到這個場面,魯迅當然很生氣,但出于對母親的孝順,他沒有發作。完婚的第二天,魯迅沒有按老規矩去拜祠堂。晚上,他還是像往常一樣獨自睡進了書房。第三天,他趁著家人不注意,悄悄地從家中出走,又到日本去了。而朱安則跟著婆婆魯瑞一塊過日子。
~~~~~~~~~~~~~~~~~~~~~~~~~~~~~~~~~~~~~~~~~~~~~~~~~~~~~~~~~~~~~~~~~。
魯迅的婚戀
——兼駁有關訛傳謬說
□陳漱渝
魯迅一生中真正的愛情體驗是許廣平給他帶來的。關于魯迅與許 。
廣平由相識相交到相知相戀的過程,在《許廣平的一生》、《許廣平 。
的故事》等專著中已有詳盡的介紹。去年中央電視臺、浙江電視臺、
紹興電視臺又聯合攝制了二十集電視連續劇《魯迅與許廣平》,近期 。
將在熒屏與廣大觀眾見面。在這篇短文中,沒有必要再費筆墨去復述 。
那些廣為人知的內容,只想著重介紹他們相戀的思想基礎和某些生動 。
細節。
用世俗的眼光看來,魯迅跟許廣平的結合存在諸多障礙:論年齡,
雙方相差有十八歲之多;論外貌,魯迅身材矮小,并無特殊魅力;論 。
金錢,魯迅不但家庭負擔沉重,而且因購置北京西三條二十一號寓所 。
而債務在身;論地位,魯迅固然在文壇享有盛譽,但當時卻因支持進 。
步學生運動而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免去僉事之職,甚至面臨著被通緝的 。
危險。最大的障礙,還是魯迅有著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離婚,按 。
紹興舊習,女方會因為被“休”而倍受歧視,后果不堪設想。魯迅寧 。
可陪著做一世的犧牲,也不愿傷害雖然無愛但卻無辜的異性。然而,
許廣平仍然主動果敢地向魯迅獻出了純真的愛情,其根本原因,在于 。
他們有著深受封建包辦婚姻之害的共同遭遇(許廣平剛生下三天,被 。
酩酊大醉的父親“碰杯為婚”,將她許配給劣紳家的子弟,后逃婚離 。
家,北上求學),又有著反抗舊社會、舊禮教、舊教育的共同思想。
她跟魯迅當時所能選擇的惟一的結合方式,就是同居。許廣平后來對 。
此做出了明確解釋:“我們以為兩性生活,是除了當事人之外,沒有 。
任何方面可以束縛,而彼此間在情投意合,以同志一樣相待,相親相 。
敬,互相信任,就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我們不是一切的舊禮教都要 。
打破嗎?所以,假使彼此間某一方面不滿意,絕不需要爭吵,也用不 。
著法律解決,我自己是準備著始終能自立謀生的,如果遇到沒有同住 。
在一起的必要,那么馬上各走各的路……”(《〈魯迅年譜〉的經過》,
原載1940年9月16日上海《宇宙風》乙刊)。
關于魯迅與許廣平戀愛的過程和細節,大致是這樣的———他們 。
相識于1923年10月,那時魯迅開始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后改 。
名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國文系講師,每周講授一小時中國小說史,而 。
許廣平是該校國文系二年級學生。在每周三十多點鐘的課程中,她最 。
盼望聽講小說史,上課時常選擇第一排座位。在學校,魯迅是一位在 。
學生中找不出一句惡評的老師,而許廣平則是一位聽課時喜好忘形而 。
直率地提問的小學生。他們相交于1925年3月11日,當時女師大發生了 。
反對校長楊蔭榆的學潮,作為學生自治會總干事的許廣平正是學潮中 。
的骨干。為了解除時代的苦悶,探討中國女子教育的前途,她主動給 。
魯迅寫出了第一封信。從此他們在斗爭中相互支持,在事業上相互幫 。
助,在生活上相互關懷。他們相戀于1925年10月20日(這個日期是絕 。
對正確的,但筆者暫不準備披露材料來源)。這一天的晚上,在魯迅 。
西三條寓所的工作室———“老虎尾巴”,魯迅坐在靠書桌的藤椅上,
許廣平坐在魯迅的床頭,27歲的許廣平首先握住了魯迅的手,魯迅同 。
時也報許廣平以輕柔而緩緩的緊握。許廣平脈搏的劇烈跳蕩,正跟魯 。
迅逐漸急促的呼吸聲相應。于是,魯迅首先對許廣平說:“你戰勝了!”
許廣平不禁報以羞澀的一笑。(以上細節,參閱許廣平:《風子是我 。
的愛……》,原載《魯迅研究動態》1985年第1期)。接著,兩人熱烈 。
地接吻。第二天,剛剛寫完小說《孤獨者》四天的魯迅,又一氣呵成 。
了一篇以婚戀為題材的充滿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說———《傷逝》。
1927年10月3日,魯迅和許廣平終于在上海開始了他們的同居生活。魯 。
迅承認,在他和許廣平結合的全過程中,許廣平都比他決斷得多。
為使讀者比較全面而準確地了解魯迅的婚戀生活,還有必要澄清 。
一些訛傳,批駁一些謬說。這些訛傳和謬說大多是打著反對神化魯迅 。
的旗號拋出的,但由于有悖于事實,并不能達到恢復歷史人物原貌的 。
目的,而只能混淆真偽,惑亂視聽。據筆者所知有以下幾種:
一,二許爭魯說。在談及魯迅的婚戀生活時,中外一些研究者常 。
提及許羨蘇。有人甚至用直截了當或隱晦含蓄的筆墨把魯迅和許羨蘇 。
的關系神秘化,認為他們的感情已超乎友情。作這種判斷主要有兩個 。
依據:1,魯迅的學生和友人孫伏園曾對人說:“L(按:指魯迅)家 。
不但常有男學生,也常有女學生,但L是愛長的那一個的,因為她最有 。
才氣云云。”(魯迅1926年9月30日致許廣平)“長的”指許廣平,相 。
對矮的那一位則指許羨蘇。2,據魯迅自己統計,魯迅致許羨蘇的書信 。
多達110封,比致許廣平信多30封,而許羨蘇致魯迅信也多達96封。此 。
外,許羨蘇曾替魯迅北京寓所管賬,管理書籍,還為魯迅編織過毛衣、
圍巾、毛背心。但是,以上事實只能說明魯迅和許羨蘇關系密切,而 。
不能證明他們之間有超乎友誼的情感。比如魯迅與“二許”之說,原 。
是孫伏園散布的流言,魯迅在同一信中對此表示不滿,認為這種說法 。
“正如伏園之人,不足道也”。至于魯迅與許羨蘇通信,基本上是在 。
魯迅與許廣平相愛雙雙南下之后。因為魯迅常常需要調閱存放在北京 。
寓所的書刊、拓片,只好委托替魯瑞和朱安管家的許羨蘇代寄。這些 。
往返信函的內容多屬事務性,并沒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內容,更不是某 。
位名家揣測的是表達魯迅的“贖罪”心情。1931年許羨蘇到大名河北 。
第五女子師范學校任教。離開北京之前,她把魯迅寄她的信捆成一包,
親手交給了朱安,可見這批信件并沒有神秘內容。許羨蘇為魯迅織毛 。
線,系受魯迅母親的委托,也并不是表達超乎尋常的情感。
二,暗戀蕭紅說。有人因為魯迅與蕭紅大都過早地蒙受了婚姻的 。
創傷,都有肺病和熱烈而沉郁的鄉土情感,共同語言多,對話范圍廣,
就認為魯迅和蕭紅在潛意識中彼此暗戀。這位論者還給讀者布下了一 。
個疑陣:“后來,她(指蕭紅)遠走東京,卻一去沒有了消息。這是 。
頗費猜量的。”其實,蕭紅1936年7月去東京,蕭軍去青島,暫定分別 。
一年,是因為蕭軍一度移情別戀,使蕭紅內心苦痛,兩人之間一度產 。
生了感情裂痕。這跟魯迅絲毫也沒有關系。即使如此,在蕭紅赴日本 。
期間給蕭軍的信中,仍時時流露出對蕭軍的戀情。許廣平在《憶蕭紅》
一文中談到,魯迅跟二蕭接近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是“兩個北方來的不 。
甘做奴隸者”,而且蕭紅又具有活潑開朗、天真無邪的性格,因此才 。
“用接待自己兄弟一樣的感情招待了他們”(原載1945年11月28日上 。
海《大公報·文藝》)。二蕭跟魯迅接觸過程中,蕭軍寫信多,蕭紅 。
上門拜訪多。因魯迅當時多病,蕭紅來時多半是由許廣平出面作陪。
在蕭紅心目中,魯迅是敬愛的導師,慈祥的長輩,并沒有留下讓人猜 。
量的感情空間。
三,與弟媳關系曖昧說。這種說法起因于魯迅與二弟周作人突然 。
失和,而雙方都沒有公開失和的真相,致使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1991年,千家駒先生在海外發布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消息:周作人的日 。
本老婆羽太信子曾經是魯迅的妻子,證據是魯迅1912年7月10日的一則 。
日記。原文是:“午前赴東交民巷日本郵局寄東京羽太家信并日銀十 。
元。”千家駒解釋兌,“羽太”即羽太信子,魯迅把寄羽太信子的信 。
函稱為“家信”,可知他們是夫妻關系。(千家駒:《魯迅與羽太信 。
子的關系及其它》,1991年《明報月刊》第1期)這種妄解不僅蒙蔽了 。
一些對魯迅生平不熟悉的青年人,同時也蒙蔽了一些學富五車的學者 。
教授。有人據此解釋,“魯迅”這個筆名中的“魯”字取其母魯瑞的 。
姓,而“迅”(xùn)與“信”(xìn)在南方是諧音字,系指羽太 。
信子,所以“魯迅”這個筆名反映了魯迅內心深處母愛與性愛的沖突。
事實是:羽太信子是魯迅二弟周作人之妻,1909年在日本成婚。
羽太信子家貧,人口多———有祖母,父母,一弟二妹。為幫助周作 。
人及羽太一家的生活,魯迅毅然中斷了留學生活。魯迅對友人許壽裳 。
說:“你回國很好,我也只好回國去,因為起孟(即周作人)將結婚,
從此費用增多,我不能不去謀事,庶幾有所資助。”(《亡友魯迅印 。
象記》)1911年5月,周作人夫婦歸國。1912年5月16日,羽太信子分 。
娩,得一子。其弟羽太重九攜妹羽太芳子來紹興,照顧產婦。魯迅7月 。
10日寄“羽太家信”,并不是寄給羽太信子的信,而是寄給日本羽太 。
家的信。當時羽太信子在浙江紹興,6月12日、6月29日曾兩次給魯迅 。
來函,據推斷似為向魯迅要錢。魯迅“寄羽太家信并日銀十元”顯然 。
與羽太信子來信有關。魯迅也曾復羽太信子信,日記寫明是“與二弟 。
婦信”,而不是“寄羽太家信”。由此可見,望文生義會得出多么荒 。
唐可笑的結論。
四,“濯足”系手淫自慰或其它性行為說。在魯迅日記中,間或 。
有“夜濯足”的記載。濯,洗滌之意。《孟子·離婁上》:“清斯濯 。
纓,濁斯濯足矣。”意思是清水用以洗滌帽子上的絲帶,渾水則用來 。
洗腳。《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 。
兮,可以濯吾足。”后來就用濯纓表示清高自守的行為,而以濯足作 。
為被道學家視為污濁的性行為的隱語。因為一般人有每天洗腳的衛生 。
習慣,但在魯迅日記中卻有時大半月、甚至幾個月才出現“濯足”的 。
記載,于是有人懷疑這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洗腳,而是性生活或性行 。
為的隱語。這種理解也是一種妄測。因為魯迅日記并非皇帝的起居注,
是寫給自己看的,有很大的隨意性。生活中的要事經常有意或無意不 。
錄,小事則經常失記,更何況魯迅生前也并不是每天都洗腳,特別是 。
在寒冬。魯迅日記中濯足的記載時斷時續,其中并沒有什么隱秘之處。
比如魯迅1915年至1918年獨居于北京紹興縣館時,日記中有“夜濯足”
的記載,而在與許廣平開始同居的1927年10月日記中反無“濯足”的 。
記載,可見“濯足”與性行為并無關連。再如,魯迅臨終前不久的日 。
記中(如1936年9月21日,10月12日)都有“夜濯足”的記載。當時魯 。
迅正在發燒,病情嚴重,當然不會有性生活的雅興。所以,應該把魯 。
迅日記中的“濯足”如實地解釋為洗腳,而不應作其它的奇想和發揮。
五,魯迅狎妓說。前些年,海內外一些以反魯為職志的作家還發 。
布了另一個爆炸性新聞:“魯迅狎妓。”證據是:魯迅日記中出現過 。
“邀一妓略來坐,與以一元”的記載。經查核,這句引文出自魯迅 。
1932年2月16日記,前后文是:“夜全寓十人皆至同寶泰飲酒,頗醉。
復往青蓮閣飲茗,邀一妓略來坐,與以一元。”所謂“全寓”,系指 。
魯迅一家三口及其三弟周建人全家。如狎妓,哪有全家同往并攜夫人 。
的道理?事實是,日記中所謂“妓”系指“一·二八”事變之后淪為 。
歌女的女性。“略來坐”,無非是借聊天進行社會調查。魯迅同年創 。
作的舊體詩《七絕·所聞》《七絕·無題》就都是以這些下層婦女流 。
離失所的痛苦生活為題材。所以,這種謠傳絲毫無損于魯迅的人格,
只能暴露出造謠者內心的陰暗。
在《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中,魯迅談到論及一個作家 。
必須顧及全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譬如 。
勇士,也戰斗,也休息,也飲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點,
畫起像來,掛在妓院里,尊為性交大師,那自然也不能說是毫無根據 。
的,然而,豈不冤哉!”我想,在談及作家婚戀生活時,如果捕風捉 。
影,移花接木,或背離事實,憑空杜撰,那必將使論述對象蒙受更大 。
的冤屈,這種做法更是不足取的。
朱安,魯迅的原配夫人,1878年6月生于浙江紹興。祖上曾做過知縣一類的官。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朱安,雖然識字不多,但是懂得禮儀,性格溫和,待人厚道。因為魯迅是長子,自從魯迅父親去世以后,魯迅的母親就開始為魯迅的婚事操心。
老太太喜歡朱安聽話順從的品性,決定娶來給自己的大兒子魯迅做媳婦。1901年4月3日,魯迅母親在沒有征得兒子同意的情況下,貿然去朱家“請庚”。結果在兩個年輕人根本都不認識的情況下,由雙方父母作主,定下了決定朱安一生命運,并給魯迅和朱安帶來痛苦終生的婚姻大事。
許廣平(1898~1968),筆名景宋,廣東番禺人,魯迅的第二任妻子。1917年就讀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預科,擔任天津愛國同志會會刊《醒世周刊》主編,并在周恩來領導下參加了“五四運動”。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成為魯迅的學生。
1927年1月,魯迅到中山大學任教,許任助教和廣州話翻譯,與魯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與魯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子周海嬰。1932年12月,與魯迅的通信集《兩地書》編輯出版。
擴展資料:
魯迅,中國思想的拯救者,為救國民,鉆研醫道,發現這并能幫助中國,決定不學醫學該學文學,只有思想進步了,中國人才能站起來。在他的文章里我們深深感受到了魯迅想法,批判封建勢力,對丑陋人性的憎恨,對愚昧落后的國人們的思想的可惜。
當時的魯迅在外地,也就去到了日本開始留學,他媽媽想讓他回家娶妻生子,然后就悄悄地給魯迅說了一樁媒,本想著魯迅上完學就回來了,沒想到魯迅學習真么好,這就讓魯迅能在國外深入的學習了。魯迅在放假回來之時,他媽媽給他講了這件事情,魯迅很不高興。
魯母找的這個要與魯迅結婚的人叫朱安,這個人呢沒有上過學,沒有接觸過新思想的熏陶,并且腳也是三寸金蓮,魯迅就讓他不裹腳,去新學堂學習然后魯迅就回日本深造去了。但是家里人都害怕魯迅這一回去進一步接受西方思想只怕會更不肯娶朱安。
于是魯母謊稱自己得了重病,騙魯迅回了家,強行結了婚。朱安他是一個比較封建和傳統的人。封建的勞動婦女,魯迅和她在結了婚之后,根本就沒有碰過她,對于朱安而言他僅是魯迅妻子的一個身份罷了。
而且朱安還不認識字。也不接受新的思潮的影響,這樣自然是沒辦法和新時代的魯迅產生思想上的統一,所以結婚第四天后,魯迅就回了日本。到后來,魯迅結束了學業,回到北京定居,把母女倆接過來住,但一直和朱安分開住。
魯迅回國就去大學當老師了,在大學授課期間,認識了一位非常有思想的進步女青年,并與他做了兩年的師生。這位女學生叫許廣平,她非常的有思想,在魯迅的教導下,寫出了很多很好的文章,深受魯迅的青睞。
慢慢的時間一長,兩個人之間又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礎,再然后兩個人住在一起了。許廣平給魯迅生了一個孩子,魯迅也是非常感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許廣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安
魯迅早年在不情愿之下,奉母命與朱安結婚,后魯迅與其女學生許廣平相戀、同居,生下兒子周海嬰。周海嬰之子為周令飛。周令飛在1980年代時與來自臺灣的女同學張純華相戀并移居臺灣。
祖父周福清1871年(同治十年)中進士,曾入翰林,后因個性剛烈,在縣令任內得罪當朝大官,宦途無望,故以捐納得官內閣中書,父親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親魯瑞。
魯迅有三個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椿壽(1893~1898)、一個妹妹:端姑(1888年,出生十月即早夭)。
擴展資料:
魯迅對青年人非常愛護,當作自己的子弟看待。受到魯迅指點、教導、培養的學生非常多:孫伏園、增田涉、丁玲、蕭紅、蕭軍、黃源、魏建功、唐弢、周文、傅斯年、羅家倫、柔石、殷夫(白莾,哥哥徐培根是國民黨將領)、
許欽文、劉和珍、尚鉞、許廣平、胡風、李霽野、李何林、曹靖華、韋素園、韋叢蕪、馮雪峰、章廷謙、臺靜農、金溟若、張我軍、張秀哲、洪炎秋、李秉中、徐梵澄、吳耕民等。但若不受教者,魯迅也不假辭色,在北京大學任教時,只要學生考不好,發考卷時,丟給學生。
魯迅最好的朋友是許壽裳,曾密切交往的朋友也很多;例如郁達夫、瞿秋白、茅盾、日本友人內山完造,與記者曹聚仁、史沫特萊有過交往。教育部時期的同事常來往除了許壽裳還有錢稻孫、齊壽山(齊如山的弟弟)、馬裕藻(即馬幼漁,馬玨的父親),鄰居俞芳等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魯迅
家庭:
魯迅無姐姐,元配妻子朱安,后與學生許廣平未婚生下一子周海嬰,弟弟周作人,周建人,媽媽魯瑞……
在紹興,周家算得上一門望族,做官經商且都不說,單是人丁的繁衍,就相當可觀,所以到魯迅出世的時候,周家已經分居三處,彼此照應,儼然是大戶了。魯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過江西一個縣的知縣老爺,后來又到北京當上內閣中書,成為標準的京官。紹興城并不大,像周介孚這樣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贏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門上那一?quot;欽點""翰林"的橫匾,正明白無誤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魯迅真是幸運,他的人生長途的起點,就設在這樣一處似乎距樂園相當近便的地方。
這就使魯迅獲得了一系列窮家小戶的孩子所無法享受的條件。家里四五十畝水田,就是周介率不從北京匯一文錢回來,日常生計總是綽綽有余,足以將貧困從他身邊趕得 遠遠的。周家是講究讀書的,周介率甚至有過讓兒孫一起考取翰林,在門上懸一?quot;祖 孫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額的雄心,那種書香人家的氣氛,自然相當濃厚,魯迅家中 有兩只大書箱,從《十三經注疏》和《四史》,到《王陽明全集》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從《古文析義》和《唐詩叩彈集》,到科舉專用的《經策統纂》,甚至《三國演 義》和《封神榜》那樣的小說,都擠擠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里有書,眾多親戚本家 中,不少人也藏書甚豐,而且不單是那些枯燥難懂的正經書,更有許多使小孩子非常喜 歡的好玩的書,從畫著插圖的《花鏡》,到描寫少男少女的《紅樓夢》,幾乎什么都有。
一次,一位親戚甚至允許魯迅到一間堆滿雜書的小屋于里自由翻揀,他推開那房門的一 剎那間,臉上的表情會是多么驚喜!從六歲開始,魯迅就開蒙讀書,先是隨本家親戚學,后來又被送到紹興城內最有名的一家三味書屋去讀經書,《論語》、《孟子》……甚至連古舊難懂的訓詁書《爾雅直音》,也在塾師的指導下讀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說, 一定不覺得這樣讀書有什么快樂,但是,一個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著書香門第的熏陶,有傅學的老師指點,能夠日日讀書,還能用壓歲錢自己買喜歡的書來讀,這實在是那個時代的小孩子能夠享受的最好的條件了。
中國是個講究父權的國家,獨多那種粗暴專橫,將子女認為私產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遇上這樣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會被糟蹋得暗淡無光。魯迅的運氣如何呢?周介孚雖然脾氣暴躁,有時候要打罵孩子,但在教魯迅讀書這件事上,卻顯 得相當開通。那時一般人家的孩子,開蒙總是直接就讀四書五經,叫一個六歲的孩子天 天去念"學而時習之",他會多么痛苦?周介孚卻不這樣,他讓魯迅先讀歷史,從《鑒 略》開始,然后是《詩經》,再然后是《西游記》,都是選小孩子比較感興趣的書。即使讀唐詩,也是先選白居易那些比較淺直的詩,然后再讀李自和杜甫,這就大大減輕了魯迅開蒙的苦悶。祖母更是特別疼愛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讓魯迅躺在大桂樹下的小板桌上,搖著芭蕉扇,在習習的涼風中給他講故事,什么貓是老虎的師父啦,什么許仙救白蛇啦,魯迅直到晚年,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興味和愜意。魯迅的父親周伯宜,神態一本正經,卻比祖父更為溫和。他家教雖嚴,卻從不打小孩子。魯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會》中,記過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魯迅那樣快樂的時刻,偏偏逼他去背書。可實際上,周伯宜平時對兒子們的讀書,監督得并不緊。在日常管教上,更常常很寬容。 有一次魯迅和弟弟偷偷買回來一本《花經》,被周伯宜發現了,他們又害怕又絕望,因 為這是屬于閑書,一般人家都不許小孩子看的:"糟了,這下子肯定要沒收了!"誰料周伯宜翻了幾頁,一聲不響地還給了他們,使他們喜出望外,從此放心大膽地買閑書,再不用提心吊膽,像做賊似的。至于母親魯瑞,對他的摯愛就更不必說了,幾個孩子當 中,她最喜歡的就是魯迅。從人情來講,父母總是愛子女的,可由于中國人祖傳的陋習,這種父母之愛竟常常會演化成對幼小心靈的嚴酷的摧殘。當然不能說魯迅就沒有遭過這 樣的摧殘,他后來會寫《五猖會》,就說明內心也有深刻的傷痕。但總的來說,他還是相當幸運的,至少在童年,他經常都是沐浴在溫和寬厚的長輩之愛中。
1、朱安,魯迅的第一任妻子,1878年6月生于浙江紹興。祖上曾做過知縣一類的官。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朱安,雖然識字不多,但是懂得禮儀,性格溫和,待人厚道。1901年4月3日,魯迅母親在沒有征得兒子同意的情況下,貿然去朱家“請庚”。結果在兩個年輕人根本都不認識的情況下,由雙方父母作主,定下了決定朱安一生命運,并給魯迅和朱安帶來痛苦終生的婚姻大事。1906年7月6日(光緒三十二年農歷丙午六月初六)魯迅在日本被母親騙回老家完婚。婚禮完全是按舊的繁瑣儀式進行的。完婚的第二天,魯迅沒有按老規矩去祠堂,晚上,他獨自睡進了書房。第三天,他就從家中出走,又去了日本。魯迅僅僅跟她維持著一種形式上的夫妻關系。她在紹興陪伴婆婆孤寂地度過了13個年頭。、
朱安雖然是魯迅的妻子,但卻有名無實,她為魯迅空守了41年,直到1936年魯迅去世也沒給朱安留下有個自己孩子的希望。她是一個典型封建婚姻包辦的犧牲品。朱安臨終前,淚流滿面地說:“希望死后葬到大先生之旁”,她想念許廣平和海嬰。她面對自己的情敵和情敵的孩子毫無怨恨之意。
她是個有原則的人,是一個有骨氣的女人。正是由于朱安的悉心照料,魯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遺物才得以完整保存。朱安將許廣平看做姐妹,視周海嬰如己出。
2、許廣平(1898~1968),筆名景宋,廣東番禺人,魯迅的第二任妻子。
1917年就讀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預科,擔任天津愛國同志會會刊《醒世周刊》主編,并在周恩來領導下參加了“五四運動”。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成為魯迅的學生。1927年1月,魯迅到中山大學任教,許任助教和廣州話翻譯,與魯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與魯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子周海嬰。1932年12月,與魯迅的通信集《兩地書》編輯出版。
1949年后歷任政務院副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婦聯副主席、民主促進會副主席、全國文聯主席團委員等職務。
1968年3月,受“四人幫”逼害,在北京病逝,終年70歲。
許廣平與魯迅在一起整整十年,十年攜手,十年憂樂相通,在生命中互相往來。許廣平的人生價值在魯迅的生命中得到了體現;她叩開了魯迅的愛情之門,給予魯迅一個溫馨幸福完整的家,她既是魯迅事業的得力助手,又是魯迅精神最忠誠的繼承者和最熱忱的弘揚者。這一切源于許廣平的才華智慧,源于她與魯迅的志同道合 ,也源于她能自覺地將自己融入魯迅的事業中 。
有兩個妻子,分別是朱安和許廣平。
一、魯迅和朱安的婚禮是由周的母親獨自安排的。對于當時的父母來說,家庭背景、天真和生育都是兒媳的標準。只要滿足這三個標準,它們是否符合就無關緊要了。所以在朱安進屋之前,連周媽媽都不知道她長什么樣子。知道魯迅不喜歡這個傳統女子后,周媽媽也向朱家提出讓朱放下腳接受教育,但遭到朱家拒絕,周媽媽只好放棄。
當周的母親告訴魯迅結婚的事情時,魯迅不在家鄉。魯迅甚至留在日本抗議。朱安的年齡從21歲到28歲。當時,女孩的家人早在17、8歲就應該有孩子了,但朱安還沒有結婚。朱家來到周家催促。魯迅母親假裝生病,騙她的兒子重新結婚。
二、她第一次給老師魯迅寫信,得到了魯迅的回復。來來去去,兩人逐漸熟悉,從老師、學生,到無話不談的朋友,很快就住在了一起。魯迅唯一的兒子周海嬰出生。他們選擇在上海定居,許廣平也得到了魯迅的全部愛。
但此時,魯迅并沒有和朱安斷絕夫妻關系,因為他也有自己的考慮。畢竟,對于舊時代的女性來說,離婚是一種極大的恥辱。如果他們匆忙趕回父母家,他們將無法抬頭尋找生活。而且,雖然他們沒有婚姻關系,但他們終究還是結婚了。出于責任和義務,魯迅會定期給朱安和他的母親寄錢。
三、朱安的不幸可以說是歷史的不幸。與魯迅的另一位妻子相比,朱安是傳統思想的產物,許廣平是新思想沖擊的產物。朱安的不合時宜的生命也意味著她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27歲那年,她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她只需要忠于他。可以說,命運的悲劇完美地表現在了朱安身上。
魯迅與蕭紅是師生關系,朱安,魯迅的原配夫人。
一、在民國女作家中,蕭紅并不漂亮,她的文學才華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她的感情生活是坎坷的,但讀了她的每一段感情后,我不知道為什么我認為她是一個根本不會愛、不懂愛的女人。從她與王恩佳、肖俊的愛情婚姻來看,只有四個字:活下去。
然而,蕭紅年輕樸實,有著格外好的品格和少婦的天真活潑。她經常在魯迅面前表現出小女人的嬌生慣養。魯迅身上有文人的敏感和脆弱,這被徐光平忽視了,但魯迅的精神需求是擋不住的。最痛的時候,他常常晚上睡不著覺,一個人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得到了蕭紅的安慰。
二、如果你給蕭紅機會去愛,她永遠不會拒絕。她內心崇拜魯迅,女人也常常因為崇拜而愛戴魯迅。魯迅在文學方面幫助了她,并高度贊揚了她的工作丈夫,稱她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同時,蕭紅非常孤獨,經常與肖俊發生矛盾,婚姻生活不幸福。
蕭紅很佩服魯迅,她對丈夫的感情遠遠大于對丈夫的感情。魯迅和蕭紅應該說是彼此的知己,這就是他們之間的關系。保持一定的距離,了解對方,觸及對方的內心。這種感覺不能說是婚姻中的那種,但這樣的停頓可以維系一生的友誼。
三、毫無疑問,魯迅非常寵愛蕭紅。可以說,他從小就寵愛蕭紅。即使在魯迅身患重病的時候,他依然懷念蕭紅的一生。
在魯迅幫助的眾多年輕人中,只有蕭紅心存牽掛,被寵壞了。她不僅推薦了蕭紅的作品,為他們寫了序,還關心了蕭紅的一生。可以說,蕭紅的成名與魯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魯迅原配老婆是朱安。
朱安和舊中國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樣,從小被教養成一個切合傳統要求的典型:脾氣和順,會做針線,擅長烹飪,不識字,小腳。這樣的女性本來是不會引起公眾注意的,但中年以后的朱安卻曾是記者爭相采訪的對象,她一九四七年去世時報上也有報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呢?原因很簡單:舊式女性在死后留名,十居其九是因為與她們有關聯的男人,而在朱安來說,這個男人是她的丈夫周樹人,筆名魯迅。
朱安還在世的時候,魯迅和他身邊的人視她為一份無法推辭的饋贈,是他苦惱的來源。朱安死后幾十年,國人把她的丈夫放在文學殿堂最崇高的位置,而她的名字和存在則成了禁區,直到近十多年才漸漸解禁。
清朝光緒四年(公元一八七八年),紹興城一戶姓朱的商人家中添了個女孩,取名為”安“。她雖然生于王朝的末世,但在那個年代,富裕的府城如紹興仍然相信,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制度是惟一可靠而又可行的。
周朱兩家締結婚約的時間,大致是在魯迅去南京讀書的第二年。周作人生于1885年,比魯迅小4歲,當時在三味書屋讀書,在他的日記里,留下了這一時期兩家密切來往的痕跡。
對魯迅和他的追隨者而言,朱安代表著中國落伍、無望的一代,誰也沒想過她不斷衡量自己與丈夫之間的關系,嘗試了解身邊的新世界,而且對魯迅的性格和他與許廣平的關系做出非常準確的結論。正因如此,她沒有提到自己作為發妻的身份。
兩個。
朱安:魯迅的合法妻子(1878—1947),浙江山陰丁家弄(今紹興市丁向弄)人,1906年28歲時與25歲的魯迅完婚。她與魯迅做了二十年的掛名夫妻卻完全過著獨身生活。魯迅母親的生活一直是由她照顧。
許廣平:魯迅的愛人(1898—1968),廣東番禺人,曾是魯迅的學生,她照顧著魯迅后半生的生活。
兩個
第一個:原配夫人 朱安
第二個:魯迅喜歡的夫人 許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