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特產朱允炆是他爹的第幾個兒子
大家好,本文將圍繞朱允炆是他爹的第幾個兒子展開說明,朱允炆父親為什么沒繼位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弄明白的事情,想搞清楚明朝朱允炆有沒有后代需要先了解以下幾個事情。
朱允炆的父親是太子朱標。朱標是朱元璋的第二個兒子,因其兄去世后其年齡最長而被立為太子。但朱標后來也去世了,沒能繼位當上皇帝。其子朱允炆被立為太孫,成為明朝第二個皇帝。朱允炆就是建文帝,其叔發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后,其下落成了一樁歷史迷案。
明朝皇帝朱允炆父親是朱標。
朱標(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安徽太平人,今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一個兒子,母親孝慈高皇后馬秀英,《南京太常寺志》記載生母為李淑妃,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明太宗朱棣異母兄。
朱標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太平陳迪家。朱元璋稱吳王時,立朱標為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 。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明太祖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
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周王朱橚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風寒病逝,八月附葬孝陵東,即明東陵,謚“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燕王朱棣靖難之役稱帝后復稱懿文太子。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明安宗朱由崧復稱孝康皇帝,清修《明史》亦稱孝康皇帝。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后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應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難之役后下落不明,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追謚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后謚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廟號惠宗,謚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后世稱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謚號為恭閔惠皇帝,簡稱惠帝。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孫,明朝的第二個皇帝。 朱允炆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呂妃,父親懿文太子朱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
朱允文的父親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所以當時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假如朱標沒有子嗣,朱元璋很可能考慮讓他的兒子繼承皇位。
朱允炆是誰的兒子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標的二兒子,因為太子朱標早逝,而朱標的長子早逝,所以朱元璋將朱允炆看做皇長孫,在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順利繼位,就是后來的建文帝。
歷史上關于朱標的記載可以說是乏善可陳,基本上就是作為別人的配角存在,因為朱標是作為太子而沒有當上皇帝就死了,這樣的人在歷史上是很多隱晦的東西,一般不會記載太詳細,朱標在明朝歷史上基本上是一個被忽略的存在。
縱觀朱標的一生,可以用英年早逝和太平富貴形容。朱標出生時朱元璋已經擁有一定的勢力了,所以朱標出生后基本沒有受過太大的苦難,可以說他一生的境遇比較太平的,而且因為是朱元璋的長子,所以很受到朱元璋的器重。
朱允炆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朱元璋駕崩之后,他自然而然繼承了朱元璋的皇位,成為明朝第二位皇帝。原本他應該從他父親朱標手中繼承皇位的。但是他的父親朱標早早病逝,而且是死在了朱元璋前面,這也導致朱允炆從祖父朱元璋手中繼承皇位,而不是從父親手中繼承皇位。
朱允炆的父親是朱標,大明王朝第一任太子,朱元璋最疼愛的兒子,也是明朝最有權勢的一位太子。朱標,元至正十五年九月五日出生,當時朱元璋正在攻打集慶(南京),聽說妻子生下長子,他十分高興,因為朱元璋的事業正在不斷坐大,但是他一直沒有子嗣。
在那個時候人們講究的是傳承有序,一個人無論創下多大的基業,總要有一個兒子繼承,朱元璋知道長子出生,十分高興,他在當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無嗣。”表達此刻愉悅的心情。朱元璋順利攻下集慶,并且將此地作為根據地,以至于后來這里成為他的國都。
朱元璋成為吳王之后,立刻封朱標為世子,等到朱元璋成為皇帝之后,冊封朱標為太子,他對朱標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他給朱標配備了強大的太子班底,不少開國功臣都擔任太子屬官,比如其中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等等,基本上明朝的開國功臣都擔任太子府的職務,朱元璋希望這些文武大臣能細心教導太子。
朱元璋還十分注重培養朱標處理政事的能力,他甚至下旨凡軍國大事先交給太子處置,這句話的意思,但凡是朝廷大事,先交給太子處理,然后他再處理。由此可見朱元璋在刻意培養太子。但是這一位寄予厚望的太子,卻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突然病逝。
這無論是對大明王朝還是對于朱元璋本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打擊,在此時朱元璋將心思放到了朱允炆的身上,朱允炆本來是朱標的次子,但是朱標長子早夭,加上朱標的原配也早逝,他的母親被扶正,于是朱允炆成為朱標事實上的嫡長子。
而且朱允炆的孝順讓朱元璋十分喜歡,據說當初朱標生病的時候,朱允炆就小心地在一旁侍候,晝夜不離開一步,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嚴重。朱標病逝后,朱允炆守孝時因過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看著這個孫子也十分滿意,仁孝的繼承人是他喜歡的,于是朱元璋安慰朱允炆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意思就是說,我知道你十分孝順,但是你父親已經離開我了,難道你也要不顧念爺爺了嗎?在朱標去世后5個月,朱元璋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成為皇位的實際繼承人。朱元璋為了給孫子掃清繼位后的不穩定因素,開始大肆屠戮功臣,這一切都是在為孫子鋪路。
其實朱允炆能夠成為皇太孫繼承皇位,主要是因為明朝的嫡長子繼承制,他的父親原本是太子,應該繼承皇位的。可是他卻早逝了。按照常理來講,朱元璋應該從他其他兒子中選一個人,但是為了維護嫡長子繼承制度,他選擇了朱允炆,將大明江山交給了他。
其實朱允炆能夠成為繼承人,一方面得益于明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另外一方面源自于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喜愛,這種喜愛轉嫁到了朱允炆的身上。特別是嫡長子繼承制,即使是朱棣奪取了皇位也嚴格執行,后來有一個朱翊鈞不想遵守,和大臣們鬧了多少年,最終還是屈服了,拗不過明朝的皇位繼承制度。
似乎這個皇位注定是他的,他的父親朱標不早逝,順利繼承皇位,他也會是皇帝,父親病逝,爺爺直接立他為皇太孫還是繼承人,不得不說朱允炆注定了當皇帝。
父親:朱標(1355-1392),朱元璋長子,朱元璋為吳王時封為王世子,稱帝后封為皇太子,謚號懿文太子,建文元年尊上廟號興宗,謚號孝康皇帝,改太子陵為皇陵(陵號不可考),永樂元年取消廟號、謚號、陵號,復稱懿文太子,南明弘光元年追復皇帝尊號,清朝乾隆年間升懿文太子陵為明東陵。
生母:呂氏(?—1403年之后),大臣呂本之女,初為朱標妾室,常氏去世后成為太子的繼室,被封為太子妃(具體時間不詳),建文元年被尊為皇太后,史稱呂皇后,永樂元年被取消太后位號,改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與幼子朱允??住在懿文太子陵,去世時間已不可考。
明惠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孫、父親就是懿文太子、朱標。
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他的嫡長子就是朱標。朱標出生于1355年,他的母親是孝慈高皇后馬氏,當時大明還沒有建立,朱元璋在稱吳王后,將他立為世子,還派了宋濂教他學習。
可以說朱元璋對朱標寄予了厚望,是多方培養。在朱元璋剛剛登基沒有多久,就立朱標為太子了。
雖然朱元璋后來還有很多兒子,但恐怕誰都沒有異議,對這個哥哥也都非常認可。他們每次犯了錯,都得是這個哥哥出來從中說情,可以說他威望是很高的。
當然了,朱標本人溫文儒雅,慈仁殷勤,頗具儒者風范。而朱標和皇帝朱元璋的關系也是歷史美談,在歷史上這樣的和諧關系是并不多見的,皇帝與太子本身就是一對充滿了矛盾的對立關系,雖然是父子也不例外。
可是兩人能夠和諧相處,誰也不懷疑誰是非常難得的,畢竟朱元璋可是出了名的小心眼,多疑鬼。
但是朱標卻并沒有做皇帝的命,朱元璋有遷都的打算,讓朱標前往西安考察,結果朱標返京后不久就生了病,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病死。
朱標的死對于朱元璋是個巨大的打擊,朱元璋將他祔葬在孝陵東側,謚“懿文太子”。
朱標有五個兒子,長子朱雄英,次子朱允炆,三子朱允熥,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按照嫡長子繼承制,長子已經是接班人,但是朱雄英于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薨逝,只活了八歲,尚未得到冊封,他死得比朱標還早。
所以次子朱允炆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接班人,朱元璋立他為皇太孫。在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順利繼位,也就是建文帝,也曾明惠帝。
但是朱允炆的皇位并不穩定,他登基后沒有多久,朱棣便發動了靖難之役,在攻破南京后,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為帝。
朱允炆是崇禎的十一世堂爺爺。
朱允炆(1377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太子朱標次子,在位四年,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
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1628年—1644年)。崇禎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最后一個年號。
崇禎的十二世嫡親太爺爺朱棣和朱允炆的父親朱標是親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