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3熱點花旗集團是哪個國家的品牌呢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花旗集團是哪個國家的品牌呢,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美國。花旗銀行(Citibank,中文名“花旗”源于上海市民對該行的習慣性稱呼)是花旗集團旗下的一家零售銀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展、并購,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也是一家在全球近一百五十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的國際大銀行,總部位于紐約市公園大道399號。2012年9月19日,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在中國的信用卡業務正式運作。
拓展資料:
以花旗銀行和中國銀行為例,兩者的區別如下:
區別一、兩者成立的時間不相同。
花旗銀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經孫中山先生批準,于1912年2月5日正式成立。
區別二、兩者的分支機構數量不相同。
花旗銀行是一家在全球近一百五十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的國際大銀行,總部位于紐約市公園大道399號。而中國銀行的分支機構遍及中國內地及57個國家和地區,所以兩者的分支機構數量花旗銀行要比中國銀行多。
區別三、兩者的性質不相同。
花旗集團目前是全球公認的最成功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不僅是因其在全球金融服務業盈利與成長速度最高的企業中連續占據領先地位,更由于它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金融服務連鎖公司。中國銀行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銀行, 國家副部級單位。
區別四、兩者提供的服務不相同。
花旗集團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約為二億客戶提供服務,包括個人、機構、企業和政府部門。中國銀行主營商業銀行業務,包括公司、個人金融、資金業務、資金國際業務和金融機構業務等業務。
區別五、兩者的世界排名不相同。
英國《銀行家》雜志對世界前1000家銀行2002年各項指標排名中,花旗集團以一級資本590億、總資產約10970億、利潤約152.8億美元三項排名第一,盈利水平占1000家大銀行總盈利2524億美元中6.1%。
2018年7月,《財富》世界500強中國銀行排名第46位。2019年7月22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中國銀行位列44位。世界范圍內, 花旗銀行的信用卡客戶都可通過花旗銀行發行的信用卡, 或花旗銀行與其他知名機構共同發行的信用卡滿足其消費需求,并適應其不同的財務狀況, 花旗銀行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發行機構。
花旗銀行是美國的。花旗銀行(Citibank)是花旗集團屬下的一家零售銀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
花旗集團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約為二億客戶提供服務,包括個人、機構、企業和政府部門。提供廣泛的金融產品服務從消費銀行服務及信貸、企業、投資銀行服務、以及經紀、保險和資產管理等,非任何其它金融機構可以比擬。現匯集在花旗集團下的主要有花旗銀行、旅行者人壽、養老保險、美邦、Citi-financial、Banamex和Primerica。
英國《銀行家》雜志對世界前1000家銀行2002年各項指標排名中,花旗集團以一級資本590億、總資產約10970億、利潤約152.8億美元三項排名第一,盈利水平占1000家大銀行總盈利2524億美元中6.1%。根據花旗集團最新年報顯示,花旗集團2003年一級資本已達669億、總資產12640億、利潤約178.5億美元,比上年又分別增長了13.4%、15.2%和16.8%。
美國人。
花旗銀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12年,是一家服務于紐約商人的金融機構。
花旗銀行的總部設在華爾街,到了19世紀末,已在美國的其他州和海外開設分行。同時花旗銀行也是第一個成立國際部的美國銀行,在1904年第一個推出旅行者支票。
1902年起,花旗銀行開始了向海外拓展,先后分別在新加坡、英國、中國大陸、香港、日本、菲律賓和印度開設分行(這時花旗在美國不可跨州開展業務,卻跨國開設分行)。
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并而成的,合并后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日改為現名。
擴展資料
主要的業務范圍包括:電子銀行業務。通過花旗銀行的計算機, 自動柜員機或花旗電話銀行,在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內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務。
除了花旗銀行, 沒有哪家金融機構的業務和資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應付如此之多的需要。花旗銀行已成為金融服務的世界品牌。花旗銀行的名稱即意味著服務, 不僅是滿足客戶的需要,更要比客戶預期的做得更好。
1.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并而成 的,合并后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 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月改為現名。 紐約花旗銀行的前身是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創立, 經營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 1865年該行取得國民銀行執照,改為紐約花旗銀行。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 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十一。該企業在2007年度《 財富 》 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十四。 2. 花旗公司 由于美國銀行法對銀行與證券業務實行嚴格的分業管理, 規定商業銀行不許購買股票,不允許經營非銀行業務, 對分支行的開設也有嚴格的限制。為了規避法律的限制, 1968年花旗銀行走出了公司戰略決策的重要一步-- 成立銀行控股公司,以其作為花旗銀行的母公司。 花旗銀行把自己的股票換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股票, 而花旗公司資產的99%是花旗銀行的資產。數十年來, 花旗銀行一直是花旗公司的“旗艦銀行”, 20世紀70年代花旗銀行的資產一直占花旗公司資產的95% 以上,80年代以后有所下降,但也在85%左右。 花旗公司共轄13個子公司,提供銀行、證券、投資信托、保險、 融資租賃等多種金融服務(按照當時法律要求, 非銀行金融業務所占比例很小)。通過這一發展戰略, 花旗公司走上了多元化金融服務的道路, 并在198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單一銀行控股公司。 3.花旗集團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宣布合并, 合并組成的新公司稱為“花旗集團”, 其商標為旅行者集團的紅雨傘和花旗集團的蘭色字標。 旅行者集團前身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險公司(The Travelers Life and Accident Insurance Company)成立于1864年,一直以經營保險業為主, 在收購了美邦經紀公司(Smith Barney)后,其經營范圍擴大到證券經紀、 投資金融服務領域。 1997年底又以90億美元的價格兼并了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所羅 門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羅門·美邦投資公司, 該公司已居美國投資銀行的第二位。 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合并組成的花旗集團, 成為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 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于一身的金融集團。 合并后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 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 擁有6000萬張信用卡的消費客戶。 從而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之一。
一、歷史背景和發展概況
1812年6月16日, 紐約州特許設立花旗銀行, 其英文名稱為“City Bank of New York.9月14日,花旗銀行在華爾街52號開業,為紐約的一些商戶提供服務。銀行總裁是塞繆爾.奧斯古德上校,他曾在獨立戰爭中與喬治.華盛頓并肩作戰。
1822年農業火險及貸款公司成立, 這是美國每一家股份制信托公司。1835年,該公司改名為農業貸款及信托公司,1929 年與花旗銀行合并。其后,花旗銀行的英文名稱為:National City Bank。
1856年,摩西.泰勒擔任總裁,任職長達26年。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 林肯總統懇請紐約各銀行為聯邦籌款15000萬美元。花旗銀行以黃金認購了7000萬美元。
1865年,花旗銀行加入新組建的美國國民銀行系統, 英文名稱改為: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作為國民銀行, 其經營必須符合聯邦政府對償付能力及流動資金能力所規定的高標準。在紐約市,國民銀行的法定儲備金被視為存款。
1893年,花旗銀行就其存款及資產而言, 名列紐約市各銀行之首。
1897年,花旗銀行在美國銀行業率先設立外匯部, 開始從事外匯買賣業務。
1902年,在倫敦、上海、香港、橫濱、馬尼拉、 新加坡及舊金山開設分行, 成為1918 年收購的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ation的國際業務網絡的核心。
1904年,花旗銀行推出旅行支票。
1908年,花旗銀行于創立96年后,遷入位于華爾街55 號的前美國海關大樓。
1914年,根據在阿根廷設有分支機構的美國公司的建議, 花旗銀行于11月10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設立分行, 成為美國國民銀行在該國的第一家分行。
1921年--1928年,1921年12月, 花旗銀行成為美國首家按復利計算儲蓄賬戶利息的銀行。1928年5月3日, 花旗銀行又向儲戶推出另一具有創意的業務;無擔保個人放款。
1929年,花旗銀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商業銀行。 兼并進一步加快了銀行的擴展:農業貸款及信托公司成為花旗銀行農業信托公司。為滿足業務發展的需求,銀行在交易廣場20號興建了摩天大樓。
1930年--1936年,盡客處于大蕭條時期, 花旗銀行仍通過在中國的業務收入維持了股息。
1933年,由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頒布, 花旗銀行同其他美資銀行一樣,也注銷了其投資公司。1935年, 花旗銀行為小型企業提供月度支付貸款業務。1936年, 花旗銀行在紐約市率先開辦無需最低存款要求的支票賬戶業務。
1939年--1949年,30年代末,花旗急需 23個國家開設了100個辦事機構,成為當時最大的國際性銀行。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花旗銀行在歐洲及亞洲的許多業務被迫停止。
1950年--1955年,隨著美國消費者收入的提高, 各種新型的個人銀行服務應運而生,銀行業開始大規模的發展。 個人支票賬戶及消費貸款激增。
1955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更改為The Fist National CityBank of New York。
1956年,花旗銀行在商業貸款部安裝了首臺計算機。
1961年,花旗銀行創立 可轉讓定期存單。 新成立的花旗銀行海外投資公司成為該銀行境外分支機構的控股公司。 位于公園大道399號的新總部落成。
1968年--1974年,1956 年《美國銀行控股公司法》對一家控股公司控制多家銀行的作法加以限制。1968年, 花旗銀行成立了針對一家銀行的控股公司,使其可以擴展并提供新的金融服務。 其他銀行紛紛效仿。1974年,為更好地適應其全球性業務, 該控股公司更名為花旗集團。同年,花旗集團將浮動利率債券引入美國金融市場。這一革新已于10年前由花旗銀行在歐洲市場推出。
1975年,花旗銀行成為在歐洲共同市場9國設有分行的惟一一家美資銀行。
1976--1980年,1976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改為Citi Bank, N.A.。1977年,花旗銀行設立花旗卡業務中心,通過便捷而多功能的自動柜員機和花旗卡,使其頗受歡迎的“花旗提供24 小時服務”廣告宣傳成為現實,一舉改變了美國消費者銀行業務的面貌。
1981年--1982年,進入80年代, 花旗銀行注重發展消費者銀行業務。銀行在而達科他州及特拉華州開設了分行, 以促進信用卡業務的發展,并收購了大來信用證。 花旗集團在收購了舊金山忠實聯邦儲蓄及信貸銀行后,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控股公司。
1984年,約翰.雷德當選為董事長。
1985年,花旗銀行將客戶的私人計算機與其系統相連, 方便客戶直接辦理銀行業務。
1992年,花旗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 它的名稱即意味著獨具創意的銀行業務。花旗集團的分支機構及辦事處遍及90多個國家,成為業務覆蓋面如此之廣的惟一一家國際性銀行。
1993年, 花旗銀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及消費卡的發卡行和服務行。同年,花旗銀行兼并了80年代成立的數家儲蓄銀行, 貫以統一的名稱Citi Bank,FSB。
花旗銀行還推出其“風險之窗”管理模式,以國別、行業、 產品及客戶為重點,從內部評估及管理花旗集團的總體風險。
1994年,花旗銀行在俄羅斯開辦了第一家外國獨資商業銀行。 花旗集團恢復支付普通股股息,1991年,這一項業務曾暫時中斷。
1995年,花旗銀行慶祝其開辦消費者銀行業務20周年。當時, 銀行推出這項業務旨在全球范圍內為消費者提供銀行服務, 與消費者建立紐帶關系。在北京,花旗銀行于45 年后再次來華開辦可提供全面服務的分行,并在越南和南非設立了分行。
1996年,花旗銀行在亞洲的信用卡發行量最大。 臺灣成為美國之外第一個發卡量超過百萬的地區。 花旗銀行在集團內部開展優質服務計劃。
二、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
花旗集團是一全球性金融服務公司。截止1996年12月31日, 集團在全世界擁有89400名雇員,在98個國家和地區約3200個網點為個人、企業、政府及金融機構提供各類金融服務。
花旗集團是一家美國銀行控股公司,1967 年根據特拉華州法律組成,現為其主要分支機構花旗銀行的惟一股東。
花旗集團受1956年《銀行控股公司法》約束, 接受聯邦儲蓄局的檢查。花旗銀行是聯邦儲蓄的會員行, 接受貨幣審計局的管理和檢查。
花旗集團的業務主要有兩大范圍:環球消費者業務以及環球企業銀行業務。環球消費者業務為消費者提供全球性的、全面的服務,下設分行和電子銀行、信用卡及消費卡、以及私人銀行業務; 環球企業銀行業務為各公司、金融機構、 政府以及全世界資本市場其他成員提供服務。
三、主要業務范圍
花旗銀行,作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業務戰略的銀行, 不單為遍及56個國家的5000萬消費者提供服務,也在近100個國家為跨國、跨區及當地的企業客戶服務。除了花旗銀行, 沒有哪家金融機構的業務和資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應付如此之多的需要。 花旗銀行已成為金融服務的世界品牌。花旗銀行的名稱即意味著服務, 不僅是滿足客戶的需要,更要比客戶預期的做得更好。 主要的業務范圍包括:
電子銀行業務。通過花旗銀行的計算機, 自動柜員機或花旗電話銀行,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內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務。
信用卡業務。世界范圍內, 花旗銀行的信用卡客戶都可通過花旗銀行發行的信用卡, 或花旗銀行與其他知名機構共同發行的信用卡滿足其消費需求,并適應其不同的財務狀況, 花旗銀行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發行機構。
私人銀行業務。花旗銀行在32 個國家中從事私人銀行業務的員工可透過銀行的人才、產品及策略網絡, 令客戶獲得全球投資組合的第一手資料,花旗銀行協助其尋求投資機會及識別投資風險。
新興市場業務。花旗銀行在新興市場服務客戶接近100年,源遠流長,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因為花旗銀行就像一家當地商業銀行一樣,持有營業執照,了解當地市場,并擁有訓練有素的當地雇員,配合著跨區域性的優勢向客戶提供世界水平的銀行服務, 這是花旗銀行與從不同的優勢。
企業銀行業務。目前,花旗銀行在100多個國家與全球性、區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戶進行著合作。 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場所涉及的深度和廣度是企業銀行業務的基石。無論是在國內, 還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銀行優質的服務和專業的建議。
跨國公司業務。 花旗銀行同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之間的成功合作,是基于花旗銀行數十年來所積累的銀行業關系和經驗。 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擴展,特別是向新興市場擴展, 因為那里的消費者和商品市場欣欣向榮。
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深遠發展是最具競爭力的特點。就規模,產品,能力,產業知識和經驗而言, 花旗銀行都比競爭對手領先一步。花旗銀行的目標是將花旗銀行的產品和服務推向全世界。 簡而言之, 花旗銀行全球獨一無二的網絡可隨時隨地為客戶提供其所需的服務。
四、經營狀況和資產負債情況
截止至1996年12月31日,花旗集團資產總額為2702億美元。 納稅后凈收益為38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3億美元。每股收益7.42美元,上升15%。1996年向股東支付10億美元股息,回購股本31億美元,使總資本比率及第一級資本比率分別高8.3%及12.2%,并建立了準備金,這些均反映出極強的資本積累能力。年終,股價每股103美元,年內上漲35.75美元,即53%。
五、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與實力 。
在信用卡和消費卡領域,花旗銀行是全世界最大的企業, 擁有高達550億美元的應收賬款。截至1996年12月31日,花旗銀行已發行6100萬張信用卡(包括獨自和聯合發行),其中,歐洲有300萬張、亞洲有700萬張,拉美有900萬張。 通過將信用卡作為一種首選的安全的支付方式來推廣, 花旗銀行將一個以現金支付為主的社會發展為消費者信貸的體系。
巴西大型的石油公司Petrobras與花旗銀行里約熱內盧分行密切合作。在過去的數十年間,花旗銀行不斷為該公司提供對策和產品,以滿足其不斷出現的貿易融資,現金管理及資本市場等方面的需求。1996年, 《歐洲貨幣》雜志評選花旗銀行為拉丁美洲首屈一指的銀行。
花旗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親密關系在像上海這樣的新金融中心得到了體現。花旗銀行在銀行投資及保險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機會。目前,這些領域不僅在亞洲,而且在全球都迅猛發展。1996年, 《歐洲貨幣》雜志評選花旗銀行為亞洲頭號銀行。
全世界的企業外匯交易人員和投資者一向將花旗銀行的外匯業務看作其最佳的客戶服務。《歐洲貨幣》連續18 年將花旗銀行名列榜首。數十年來, 花旗銀行在經營主要幣種及新興國家幣種(總共有140種)方面業績卓著。
花旗銀行的企業銀行業務遍及22個發達國家、75 個新興經濟國家,因此使花旗銀行的收益多樣化,平衡化。 花旗銀行企業銀行業務擁有20000個客戶,這為花旗銀行提供了豐厚的回報。由于花旗銀行參與了市場發展的各個階段,花旗銀行有充足的機會進行發展。
花旗集團證券部門的組織及承銷技能普及全球:在美國, 花旗銀行為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籌資10億美元,為期3年,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是新聞集團的一部分,花旗銀行與該集團在23 個國家有業務往來。這一筆交易涉及債務及股本投資工具。因而被《機構投資者》雜志評為年度破記錄交易。在亞洲, 花旗銀行是菲律賓長途電話公司3億美元全球債券的協同經理人。
六、在中國業務發展情況
1902年,花旗銀行在中國上海設立了首家分行, 成為第一家在中國升起美國國旗的銀行,花旗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1904年--1928年,分別在廣州、漢口、北京、天津、哈爾濱、 青島、大連、長春等城市開設了14家分行,開展了進出口信貸、 外幣兌換、匯款、貿易及信貸調查等服務。
1940年--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部分行停業。
1983年,在深圳設立代表處。
1984年,在北京設立代表處。
1985年,在上海設立代表處。
1988年,深圳代表處升格為分行。
1991年3月在廈門設立代表處。6月上海代表處升格為分行, 再度寫下美資銀行在上海歷史的新一頁。
1993年2月在廣州設立代表處。中國區總部由香港遷至上海,為首家在中國設立中國總部的國際銀行。
1994年,在上海開設自動柜員機中心, 為首家在中國提供人民幣提款、轉調存款、查詢結余服務的外資銀行。
1995年,北京代表處在9月升格為分行,成為首家在北京開設分行的美資銀行。
1996年12月底獲批在上海浦東經營人民幣業務, 成為獲得人民幣業務牌照首家美資銀行。
1997年2月將上海分行遷址浦東,并將其原位于浦西的分行改為支行。4月4日開始經營人民幣業務, 為首家在上海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
貌似花旗銀行的前身是紐約城市銀行 他是政府行為 老大是政府 ~~ 看看這個能幫到你嘛~! 花旗銀行總部坐落于美國紐約派克大道399號的花旗銀行,是華盛頓街最古老的商業銀行之一。1812年7月16日,華盛頓政府的第一人財政總監(Commissioner of the U.S. Treasury )塞繆爾.奧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與紐約的一些商人合伙創辦了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團的前身。當時,該銀行還是一家在紐約州注冊的銀行。在創建之初,紐約城市銀行主要從事一些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1865年7月17日,按照美國國民銀行法,紐約城市銀行取得了國民銀行的營業執照,更名為紐約國民城市銀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此后,紐約國民城市銀行迅速發展成為全美最大的銀行之一。 20世紀初,紐約國民銀行開始積極發展海外業務,1902年,該行在倫敦開設了它的第一家國外分行,到1915年持有萬國寶通銀行之前,紐約國民城市銀行已在拉美、遠東及歐洲建立了37家分支機構(Muro,1984,p.47)。萬國寶通銀行成立于1901年,當時主要是為了發展對中國及菲律賓的貿易,次年它在上海成立了美國在華的第一家銀行分行,不久又相繼在遠東其他地區設立海外分行32家。通過兼并萬國寶通銀行,紐約城市銀行的海外分支網絡擴大了近一倍。到1939年,花旗銀行(1927年以后,紐約城市國民銀行的中文行名改為花旗銀行)在海外的分支機構已達到100家。 20世紀20年代花旗銀行開始開拓零售銀行業務。1921年成立了第一家專對個人服務的分行,1928年成為首家提供個人貸款的商業銀行,70年代花旗銀行的零售銀行業務又獲得了新的發展,它成為美國VISA卡與萬事達卡的最主要發行者之一。1977年,花旗銀行率先大規模將ATM機引入銀行系統,目前,花旗銀行已是美國最大的信用卡發行者。為把零售金融業務推向全球化同時擴展分銷渠道,花旗集團于2000年11月收購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設于15個國家的共2,600家分行,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業。 1929年和1930年,花旗銀行先后收購了農民信貸與信托公司和紐約美國國民協會銀行,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花旗農民信托公司,1959年花旗農民信托公司改名為第一花旗信托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Trust Co.),兩年后合并于第一花旗銀行,成為其信托部的一個組成部分。 1955年3月,花旗銀行兼并了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同時更名為第一花旗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合并后的第一花旗銀行成為僅次于美洲銀行和大通曼哈頓銀行的美國第三大銀行,1962年第一花旗銀行更名為第一國民城市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1961年第一花旗銀行率先推出了大額可轉換定期存單(CD)業務,該業務使花旗銀行能夠與政府債券競爭資金,花旗銀行取得了新進展。同時,花旗銀行進一步國際化,到1982年底,花旗銀行已在94個國家擁有1490余個分支機構,海外機構的資產和收益占花旗銀行全部資產和收益的60%。 1967年花旗銀行組建了控股公司——第一花旗公司(First National Corporation),1971年第一花旗公司改組為多銀行持股公司,1974年3月28日更名為花旗公司(Citicorp),花旗銀行也同時更名為Citibank,N.A.。花旗銀行是花旗公司的核心附屬機構,資產在70年代中期占整個控股公司資產的95%以上,以后有所下降,在80年代改比例在85%左右,目前約占60%左右。花旗銀行的董事長、總裁也同時是花旗公司的董事長和總裁。 20世紀80年花旗公司先后兼并了Diner’s Club、加州忠誠儲蓄銀行(Fidelity Savings)、芝加哥第一聯邦銀行(First federal of Chicago)、邁阿密比斯肯聯邦銀行(Biscayne Federal)、華盛頓特區的國民永久儲蓄銀行(National Permanent Savings)。同時,其跨國業務業有了進一步進展,海外分支機構擴展到了芬蘭、新西蘭等國。 20世紀80年代末,花旗銀行由于在海外及商業房地產方面的不良貸款而陷入了困境。1990年至1992年3年內,信貸損失準備達到100多億美元,1991年稅后利潤虧損9.14億美元。不過,經過里德領導的三年復興計劃(1992-1994),花旗銀行迅速調整了資本結構、恢復了資本實力。1995年,花旗銀行凈收入達到創紀錄的35億美元,資本總額也上升到了277億美元。花旗銀行的一級資本上升到了192.4億美元,占總資產的11.9%。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宣布和旅行者集團合并。旅行者集團原是一家生命與財產保險公司,后來它通過收購一家美國投資銀行—史密斯?邦尼(Smith Barney)公司,把業務范圍擴大到了投資銀行、商業信貸、融資服務等領域。1997年,該公司又以90億美元兼并了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公司,新組建的所羅門?史密斯?邦尼(Salomon Smith Barney)公司一躍成為美國第二大投資銀行。旅行者集團目前的業務范圍主要有:生命與財產保險、投資銀行、商業信貸、私人理財、資產管理等。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的合并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一起企業兼并案,合并后組成的新公司成為“花旗集團”,其商標為旅行者集團的紅雨傘,合并后花旗集團的總資產達到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營業收入為750億美元。通過與旅行者集團的合并,花旗集團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公司之一,由1997年《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排名第58位一躍升至1998年的第16位。 1999年,花旗集團與日本第三大證券行日興證券于日本共組合營企業-日興所羅門美邦。該合營企業自成立以來各項排名均突飛猛進,2000年更于股票及相關交易界別中榮登榜首。在2001年上半年,日興所羅門美邦于日本市場安排股份配售交易所占的市場份額為55%,超過所有競爭對手的總和。2000年4月,集團的投資銀行旗艦所羅門美邦成功收購寶源投資,建立了一家一流的泛歐洲投資銀行,令花旗集團于歐洲市場的地位更上一層樓。為把零售金融業務推向全球化同時擴展分銷渠道,花旗集團于2000年11月收購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設于15個國家共2,600家分行,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業。2001年,為壯大其在墨西哥以至其它拉丁美洲國家的地位及業務表現,花旗集團以逾120億美元收購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機構Banamex。 歷經近兩個世紀的潛心開拓,花旗集團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資產達1兆美元,于全球雇有二十七萬名雇員,為逾一百多個國家約二億消費者、企業、政府及機構提供品種繁多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包括消費者銀行和信貸、企業和投資銀行、保險、證券經紀及資產管理服務。以紅色雨傘為標志的花旗集團旗下的主要品牌包括:花旗銀行、旅行家集團、所羅門美邦、CitiFinancial及Primerica金融服務公司。集團2000年的核心收入達140億美元,2001年收入達146億美元,為全球盈利最高及財政最穩健的公司之一,其股本總值達880億美元(2001年),一般股本回報率為20%。雄厚的資本促使集團能運籌帷幄,順利過渡逆境并于不同的經濟環境中大展鴻圖。在2001年、2002年《商業周刊》評選的全球1000家公司排名中,花旗集團皆名列第5位,在全球金融界中排名第一。 花旗銀行(Citibank)是花旗集團(Citigroup)(NYSE:C) 屬下的一家零售銀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展、并購,已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也是一間在全球近五十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的國際大銀行,總部位于紐約市公園大道399號。1998年10月花旗銀行的母公司及控股公司“花旗公司”(Citicorp)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合并組成花旗集團,此后花旗銀行繼續保持為花旗集團“紅雨傘”旗下的強勢品牌。根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資料,2005年3月31日,花旗集團控股的12家美國花旗銀行的國內存款總額為204,351,066千美元,資產總額為935,236,982千美元(逾九千億美元);這些數字并不包括花旗銀行的海外機構。 花旗銀行是在中國開辦業務的第一家美國銀行。1902年5月15日,花旗銀行的前身之一“國際銀行公司”(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在上海開設分行,這也是花旗銀行在亞洲的第一家機構。同年,國際銀行公司于7月1日在新加坡與馬尼拉,于10月8日在橫濱,于12月8日在香港分別開設另外四家機構。1964年8月3日,花旗銀行在臺北開設分行。花旗銀行在澳門的業務則開始于1983年5月27日。1995年,在離開45年后,花旗銀行重新在中國大陸常規辦理業務,已在北京、 廣州、上海、深圳、天津、成都開設了分行。 在中國大陸和臺灣,Citibank均譯作“花旗銀行”,在香港與紐約的華人社區則使用“萬國寶通銀行”(可能源自International Banking的名字);2001年年底,香港使用的中文名改為與大陸及臺灣相通的“花旗銀行”。 大事記 1812年6月16日,后來發展成花旗銀行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由紐約州政府特許設立,許可資本(authorized capital)200萬美元,給付資本(paidin capital)80萬美元。同年9月14日,城市銀行在紐約市正式開業,為紐約商人服務。 1865年,加入新成立的美國國家銀行體系(U.S. national banking system),并更名為“紐約國家城市銀行”(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 1897年,在美國的主要銀行中,首家設立外國業務部,并開始外幣交易業務。 1902年,業務拓展到亞洲、歐洲、印度。并在上海、馬尼拉等地設立辦事處。 1904年,開創旅行支票(traveler's checks)業務。銀行總部移至華爾街55號,并一直使用到1961年。 1913年,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首要參股人。 1914年11月10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設立分行,成為首家在外國設立分行的美國國家銀行。 1915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設立辦事處。成為美國有最大海外機構網的國際銀行。 1918年,收購一家美國的海外銀行“國際銀行”(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 1919年,成為美國第一家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銀行。 1921年,在美國的主要銀行中,首家采用復利法給儲蓄帳戶(savings account)計息。 1928年,在美洲的主要銀行中,首家給存款人提供無質押個人貸款(unsecured personal loans)。 192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商業銀行。并購“農民貸款信托公司”(Farmers' Loan and Trust Company),并將之更名為“城市銀行農民信托公司”(City Bank Farmers Trust Company)。 1936年,在紐約市的銀行中,首家開辦不需要最低余額的支票帳戶(checking account)業務 1939年,在美國以外共有分布于23個國家的100間辦事機構,成為最大的國際性銀行。 1945年,在一系列戰爭貸款及勝利貸款活動中,售出了56億美元的美國國庫券(U.S. Treasury securities)。 1955年,更名為“紐約第一國家城市銀行”(The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1961年,發明negotiable定期存款(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成立“第一國家城市海外投資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Overseas Investment Corporation)作為海外分支及從屬機構的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位于公園大道399號的新總部大樓建成。 1962年,在銀行150周年慶之際,更名為較短的“第一國家城市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1964年,進軍租賃業務。 1965年,進軍信用卡業務。 1966年,在倫敦市場開辦Dollar Certificates of Deposit,是自1888年來,倫敦市場的首家negotiable instrument。 1967年,開辦花旗銀行的第一張信用卡“第一國家城市簽賬服務”(First National City Charge Service),俗稱“囊闊所有卡”(the "Everything" card)。 1968年,一家銀行控股公司“第一國家城市股份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Corporation,后更名為Citicorp)成為第一國家城市銀行的母公司。 1969年,“囊闊所有卡”改制成為“主人簽賬”(Master Charge,后更名為萬事達卡,MasterCard)。 1974年,第一國家城市股份公司更名為花旗公司(Citicorp),以方便其國際業務。 1976年,第一國家城市銀行變成“花旗銀行國家協會”(Citibank, N.A.)(N.A.表示National Association)。 1977年,花旗銀行開建花旗卡銀行中心(Citicard Banking Center),利用花旗卡與自動柜員機(ATM)進行服務。24小時的自動柜員機不再僅是供緊急提現之用,而成為正常業務的一部分。 1979年,成為全球的首要外幣交易代理。 1981年,收購“大來信用證”(Diners Club)。 1982年至1984年間,在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依利諾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收購儲蓄(Savings)與貸款業務,使花旗集團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控股公司。 1984年,花旗銀行倫敦分行成為錢伯斯清算公司(CHAPS Clearing Company)的創始成員機構之一。錢伯斯清算公司是僅次于美國Fedwire的全球第二大實時大體結算系統(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system)。 1985年,在紐約開辦“直接連入”(Direct Access?0?3)服務,通過個人電腦跟花旗銀行連結。 1986年,在紐約與香港首次使用觸屏式自動柜員機(touch-screen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 1989年,成為抵押信用卡(securitized credit card receivable)的首要發行人。在紐約長島市科特廣場(Court Square)的一座新摩天大樓建成。 1992年,花旗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花旗集團的分支機構遍布90多個國家。 199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及簽帳卡的發行人與服務提供人。將1980年代收購的各家存款銀行合并,并以“花旗銀行聯邦儲蓄銀行”(Citibank, FSB)之名統一運作。 1994年,開設俄國第一家外國獨資商業銀行。 1995年,在闊別45年后,在中國大陸開設第一家具備全面業務的(full-servic)分行,并在越南與南非開設分行。 1996年,擁有亞洲最多的信用卡。臺灣是美國以外第一個信用卡數量超過100萬張的國家/地區。 1998年10月8日,花旗公司(Citicorp)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雙方的所有屬下合并成為花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Citigroup Inc.)。花旗銀行繼續保持為花旗集團旗下的強勢品牌。 2005年7月1日,花旗銀行香港分行轉移至在當地注冊成立的花旗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2007年4月1日,花旗銀行中國內地分行轉移至在當地注冊成立的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 2007年4月9日,花旗銀行宣布合并臺灣的華僑銀行,并以花旗銀行為存續銀行,華僑銀行為消滅銀行。
美國的
花旗銀行(Citibank)是花旗集團(Citigroup)(紐交所:C) 屬下的一家零售銀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展、并購,已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也是一間在全球近五十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的國際大銀行,總部位於紐約市公園大道399號。1998年10月花旗銀行的母公司及控股公司“花旗公司”(Citicorp)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合并組成花旗集團,此後花旗銀行繼續保持為花旗集團“紅雨傘”旗下的強勢品牌。根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資料,2005年3月31日,花旗集團控股的12家美國花旗銀行的國內存款總額為204,351,066千美元,資產總額為935,236,982千美元(逾九千億美元);這些數字并不包括花旗銀行的海外機構。 花旗銀行是眾所公認的積極求新又專業化的銀行,在臺灣市場上一直居於領導地位。隨著臺灣經濟的發展與金融的自由化,現在花旗銀行就存款、資產總值,獲利情況及營業范圍而言,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外商銀行。 花旗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目前在全球共有四千多個分支機構,業務范圍包括消費金融、企業金融、投資銀行、私人銀行、保險、 證券經紀及資產管理服務等。2005年花旗集團資產總額超過一兆五千億美元。
一、歷史背景和發展概況 1812年6月16日, 紐約州特許設立花旗銀行, 其英文名稱為“City Bank of New York.9月14日,花旗銀行在華爾街52號開業,為紐約的一些商戶提供服務。銀行總裁是塞繆爾.奧斯古德上校,他曾在獨立戰爭中與喬治.華盛頓并肩作戰。 1822年農業火險及貸款公司成立,這是美國每一家股份制信托公司。1835年,該公司改名為農業貸款及信托公司,1929 年與花旗銀行合并。其后,花旗銀行的英文名稱為:National City Bank。 1856年,摩西.泰勒擔任總裁,任職長達26年。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 林肯總統懇請紐約各銀行為聯邦籌款15000萬美元。花旗銀行以黃金認購了7000萬美元。 1865年,花旗銀行加入新組建的美國國民銀行系統, 英文名稱改為: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作為國民銀行, 其經營必須符合聯邦政府對償付能力及流動資金能力所規定的高標準。在紐約市,國民銀行的法定儲備金被視為存款。 1893年,花旗銀行就其存款及資產而言, 名列紐約市各銀行之首。 1897年,花旗銀行在美國銀行業率先設立外匯部, 開始從事外匯買賣業務。 1902年,在倫敦、上海、香港、橫濱、馬尼拉、 新加坡及舊金山開設分行,成為1918 年收購的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ation的國際業務網絡的核心。 1904年,花旗銀行推出旅行支票。 1908年,花旗銀行于創立96年后,遷入位于華爾街55 號的前美國海關大樓。 1914年,根據在阿根廷設有分支機構的美國公司的建議, 花旗銀行于11月10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設立分行, 成為美國國民銀行在該國的第一家分行。 1921年--1928年,1921年12月, 花旗銀行成為美國首家按復利計算儲蓄賬戶利息的銀行。1928年5月3日,花旗銀行又向儲戶推出另一具有創意的業務;無擔保個人放款。 1929年,花旗銀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商業銀行。 兼并進一步加快了銀行的擴展:農業貸款及信托公司成為花旗銀行農業信托公司。為滿足業務發展的需求,銀行在交易廣場20號興建了摩天大樓。 1930年--1936年,盡客處于大蕭條時期,花旗銀行仍通過在中國的業務收入維持了股息。 1933年,由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頒布,花旗銀行同其他美資銀行一樣,也注銷了其投資公司。1935年, 花旗銀行為小型企業提供月度支付貸款業務。1936年, 花旗銀行在紐約市率先開辦無需最低存款要求的支票賬戶業務。 1939年--1949年,30年代末,花旗急需 23個國家開設了100個辦事機構,成為當時最大的國際性銀行。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花旗銀行在歐洲及亞洲的許多業務被迫停止。 1950年--1955年,隨著美國消費者收入的提高,各種新型的個人銀行服務應運而生,銀行業開始大規模的發展。 個人支票賬戶及消費貸款激增。 1955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更改為The Fist National CityBank of New York。 1956年,花旗銀行在商業貸款部安裝了首臺計算機。 1961年,花旗銀行創立 可轉讓定期存單。 新成立的花旗銀行海外投資公司成為該銀行境外分支機構的控股公司。位于公園大道399號的新總部落成。 1968年--1974年,1956 年《美國銀行控股公司法》對一家控股公司控制多家銀行的作法加以限制。1968年,花旗銀行成立了針對一家銀行的控股公司,使其可以擴展并提供新的金融服務。 其他銀行紛紛效仿。1974年,為更好地適應其全球性業務,該控股公司更名為花旗集團。同年,花旗集團將浮動利率債券引入美國金融市場。這一革新已于10年前由花旗銀行在歐洲市場推出。 1975年,花旗銀行成為在歐洲共同市場9國設有分行的惟一一家美資銀行。 1976--1980年,1976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改為Citi Bank, N.A.。1977年,花旗銀行設立花旗卡業務中心,通過便捷而多功能的自動柜員機和花旗卡,使其頗受歡迎的“花旗提供24 小時服務”廣告宣傳成為現實,一舉改變了美國消費者銀行業務的面貌。 1981年--1982年,進入80年代, 花旗銀行注重發展消費者銀行業務。銀行在而達科他州及特拉華州開設了分行, 以促進信用卡業務的發展,并收購了大來信用證。花旗集團在收購了舊金山忠實聯邦儲蓄及信貸銀行后,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控股公司。 1984年,約翰.雷德當選為董事長。 1985年,花旗銀行將客戶的私人計算機與其系統相連, 方便客戶直接辦理銀行業務。 1992年,花旗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 它的名稱即意味著獨具創意的銀行業務。花旗集團的分支機構及辦事處遍及90多個國家,成為業務覆蓋面如此之廣的惟一一家國際性銀行。 1993年, 花旗銀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及消費卡的發卡行和服務行。同年,花旗銀行兼并了80年代成立的數家儲蓄銀行, 貫以統一的名稱Citi Bank,FSB。 花旗銀行還推出其“風險之窗”管理模式,以國別、行業、產品及客戶為重點,從內部評估及管理花旗集團的總體風險。 1994年,花旗銀行在俄羅斯開辦了第一家外國獨資商業銀行。 花旗集團恢復支付普通股股息,1991年,這一項業務曾暫時中斷。 1995年,花旗銀行慶祝其開辦消費者銀行業務20周年。當時, 銀行推出這項業務旨在全球范圍內為消費者提供銀行服務, 與消費者建立紐帶關系。在北京,花旗銀行于45 年后再次來華開辦可提供全面服務的分行,并在越南和南非設立了分行。 1996年,花旗銀行在亞洲的信用卡發行量最大。 臺灣成為美國之外第一個發卡量超過百萬的地區。花旗銀行在集團內部開展優質服務計劃。
二、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 花旗集團是一全球性金融服務公司。截止1996年12月31日, 集團在全世界擁有89400名雇員,在98個國家和地區約3200個網點為個人、企業、政府及金融機構提供各類金融服務。 花旗集團是一家美國銀行控股公司,1967 年根據特拉華州法律組成,現為其主要分支機構花旗銀行的惟一股東。 花旗集團受1956年《銀行控股公司法》約束, 接受聯邦儲蓄局的檢查。花旗銀行是聯邦儲蓄的會員行, 接受貨幣審計局的管理和檢查。 花旗集團的業務主要有兩大范圍:環球消費者業務以及環球企業銀行業務。環球消費者業務為消費者提供全球性的、全面的服務,下設分行和電子銀行、信用卡及消費卡、以及私人銀行業務; 環球企業銀行業務為各公司、金融機構、 政府以及全世界資本市場其他成員提供服務。
三、主要業務范圍 花旗銀行,作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業務戰略的銀行, 不單為遍及56個國家的5000萬消費者提供服務,也在近100個國家為跨國、跨區及當地的企業客戶服務。除了花旗銀行, 沒有哪家金融機構的業務和資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應付如此之多的需要。 花旗銀行已成為金融服務的世界品牌。花旗銀行的名稱即意味著服務, 不僅是滿足客戶的需要,更要比客戶預期的做得更好。 主要的業務范圍包括: 電子銀行業務。通過花旗銀行的計算機, 自動柜員機或花旗電話銀行,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內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務。 信用卡業務。世界范圍內, 花旗銀行的信用卡客戶都可通過花旗銀行發行的信用卡, 或花旗銀行與其他知名機構共同發行的信用卡滿足其消費需求,并適應其不同的財務狀況, 花旗銀行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發行機構。 私人銀行業務。花旗銀行在32 個國家中從事私人銀行業務的員工可透過銀行的人才、產品及策略網絡, 令客戶獲得全球投資組合的第一手資料,花旗銀行協助其尋求投資機會及識別投資風險。 新興市場業務。花旗銀行在新興市場服務客戶接近100年,源遠流長,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因為花旗銀行就像一家當地商業銀行一樣,持有營業執照,了解當地市場,并擁有訓練有素的當地雇員,配合著跨區域性的優勢向客戶提供世界水平的銀行服務, 這是花旗銀行與從不同的優勢。 企業銀行業務。目前,花旗銀行在100多個國家與全球性、區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戶進行著合作。 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場所涉及的深度和廣度是企業銀行業務的基石。無論是在國內, 還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銀行優質的服務和專業的建議。 跨國公司業務。 花旗銀行同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之間的成功合作,是基于花旗銀行數十年來所積累的銀行業關系和經驗。 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擴展,特別是向新興市場擴展, 因為那里的消費者和商品市場欣欣向榮。 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深遠發展是最具 競爭力的特點。就規模,產品,能力,產業知識和經驗而言, 花旗銀行都比競爭對手領先一步。花旗銀行的目標是將花旗銀行的產品和服務推向全世界。 簡而言之, 花旗銀行全球獨一無二的網絡可隨時隨地為客戶提供其所需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