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3育兒顧姓歷史名人用排比手法寫一段文字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顧姓歷史名人用排比手法寫一段文字,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顧野王:南朝梁陳時,訓詁學家、史學家。著龜占侯,蟲篆奇字,無所不通。有《玉篇》30 卷。
在古代顧姓名人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在中國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顧愷之,和清代思想家顧炎武。顧愷之,東晉義熙年間任通直散騎常待,多才多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其畫主要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后人評其作畫是"意存筆先,畫盡意在"。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等,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顧況:唐朝詩人。善畫山水,其詩同情人民,針砭時弊,后隱居茅山,號"華陽真逸"。
顧琮:(生卒年待考),唐朝人,曾于701~702年任職唐朝時期設立的第二級實質宰相職位。此官職設立于682年。官職名隨內史省、門下省的名稱而不時變動,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682年-684年),同鳳閣鸞臺平章事(684年-705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705年-713年),同紫微黃門平章事(713年-720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720年-907年),常被簡稱作同平章事。
顧閎中:(910~980),江南人,五代十國中南唐著名人物畫家,曾任南唐畫院待詔,用筆圓勁,間以方筆轉折,設色濃麗,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態,與周文矩齊名,唯一傳世作品為《韓熙載夜宴圖》。曾畫過后主李煜的肖像。傳世代表作為《韓熙載夜宴圖》,見于畫史著錄的作品還有《眀皇擊梧桐圖》《游山陰圖》《雪村圖》《荷錢幽浦》等。
(1376~1446)明代官員。字禮卿,河南太康縣人。建文二年進士,歷官莊浪知縣、御史、江西按察副使、應天尹、順天尹、右都御史,黜贓舉賢,朝綱肅然,每日趨朝,入內直廬,獨處小夾室,非議政不與諸司群坐,人稱顧獨坐。[3]。
顧名世:(生卒年待考),明朝松江人(今上海)。著名明朝畫家。明嘉靖卅八年的進士,官拜尚寶丞,告老還鄉,宦囊甚豐,盾萬竹山居東面的空地尚多,于是拓寬來開辟一座池塘,哪知此地本來就是池,有掘出來的一塊石碑為證。碑上刻的是"露香池"三字,而且是趙子昂的手筆。因此,顧名世將萬竹山居改名"露香園";那座池塘當然一個其舊,依然叫做"露香池"。
顧璘:明代文學家、刑部尚書。少有才名,以詩風調勝,與同里陳沂、王韋號為"金陵三俊"。后寶應、朱應登起,時稱"四大家"。
顧憲成:明代人,人稱東林先生。曾與弟允成和高攀龍等在東林書院講學。和趙南星、鄒元標號為三君。他們議論朝政人物,并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一個集團,就是歷史上的東林黨。
顧炎武,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今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人,屬江東望族顧氏。曾任職業:兵部司務等。他學識淵博,在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等方面,都有研究。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對后來考據學中的吳派、皖派都有影響;在音韻學方面,有承前啟后之功。其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是中國歷史上最受尊崇的學者之一。
顧祖禹:清代歷史地理學家。他所著的《讀史方輿紀要》一書,記敘了歷朝疆域、政區的演變,是研究歷史地理的重要名著。
顧貞觀:(公元 1637~1714 年),號梁汾,江蘇無錫人。著名清朝詞人。清康熙 11 年(公元 1672 年)舉人,為內閣中書。喜填詞,與納蘭性德交情甚篤。詞善抒情,真摯委婉,有與陳維崧、朱彝尊"稱詞家三絕"之譽。著有《彈指詞》。
顧太清(1799-1876),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嫁為貝勒奕繪的側福晉。她為現代文學界公認為"清代第一女詞人"。晚年以道號"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說《紅樓夢影》,成為中國小說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說家。其文采見識,非同凡響,因而"八旗論詞,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語。"。
顧維鈞:(生卒年待考),上海嘉定人,著名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時期外交家。歷任歐美各國公使。1919 年參加巴黎和會,據理力爭,使日方歸還中國山東半島主權。后歷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財政總長和代國務總理。1932 年以后,歷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及駐國聯和聯合國代表。1956 年轉海牙國際法庭任職。
顧祝同:(1893~1987),字墨三。江蘇省安東(今漣水)人。國民黨軍高級將領,一級陸軍上將。字墨三。江蘇漣水人。在蔣介石早年的得力干將"五虎將"和"八大金剛"中,顧祝同是唯一到臺灣后晉升一級上將的,足見其在國民黨軍界的地位。
顧鴻:(1915年3月~),男,又名顧節鼎,安徽省廬江縣白山鎮人,是新中國的開國將軍。1933年1月秘密參加革命,1935年6月入黨,1936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顧鴻先后參加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積極貢獻。建國后,顧鴻歷任副師長、代師長,第十六步兵學校校長,第一工程兵學校副校長、第一副校長,南京工程兵學校校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64年被授予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顧秀蓮:(1936年12~),女,漢族,江蘇南通人,1953年8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高級經濟師。現任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同志曾于1973~1982年任國家計委副主任、黨組成員兼國務院知青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1982~1989年任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兼省體改委主任。1989~1998年任化學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1998~2002年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1997年9月~2000年7月在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科學社會主義專業在職學習)。2002年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2003年3月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2003年8月在全國婦聯第九屆執委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全國婦聯主席。2006年10月18日獲"宋慶齡樟樹獎",該獎項旨在團結和激勵廣大婦女兒童工作者以宋慶齡為榜樣,積極投身于婦女兒童事業。曾是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被譽為"中國政壇女杰"。
顧獻忠:(1975年6~),字翁之、子夫(子覆)、號顧鐵、一吾、別署翁齋主人、觀聞堂堂主、一勺池齋主、河南鄲城人、系中共黨員、醫科畢業、深造于中國中醫科學院,供職于北京曉園醫院、首醫大宣武醫院分院;幼庭承訓、每日臨池;中國書法本科學歷,攻讀于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2012年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文聯、中央文明辦、中央電視臺第三屆中國職工藝術節入圍書畫門類獲獎書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央紀委監察部清風書畫家協會成員、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李剛田工作室成員,著名書法家。作品發表于《中國藝術報·中國書法學報》、《書法報》、《書法導報》、《羲之書畫報》、《寧夏日報》、《焦電人物》等國家級報刊,同時作品被各大藝術館、公共場館、博物館、各大專業藝術團體企事業單位收藏,其藝術事跡被各大著名網站、中央電視臺數字書畫頻道、北京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報道。
顧莉雅:(1983年3月2日-),出生于海南,中國海軍政治部文工團青年演員。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節目制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保護中國古茶樹大使、綠色公益愛心大使、春暖-光明大使、希望工程愛心大使、海南省愛心藝術團形象大使等,曾獲最佳公益明星形象獎。曾多次參加拉脫維亞國際流行音樂大獎賽和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獎賽等國內外最高級別專業歌唱比賽并且獲得大獎,她是多屆中央電視臺青歌手大獎賽"銀獎"和"最受觀眾喜愛獎"的獲得者,更有"西岳小天后"之稱。由于其健康靚麗的外型又熱衷各種公益事業因而被譽為"最美海軍之花"。
其他
在近現代史上,顧姓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例如:現代史學家顧頡剛,曾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主持標點《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等。在科學技術界有顧濟之,任《辭海》水利科副主編,參加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審稿工作;顧震潮,大氣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對中國氣象預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藝術界有著名滬劇演員顧月珍;鋼琴演奏家顧圣嬰,曾多次在國際音樂比賽中獲獎,被譽為"天生的肖邦演奏家,真正的鋼琴詩人"。截至目前2016年底,我國兩院院士中顧氏學者約有二十人。
顧鴻:(1915年3月~),男,又名顧節鼎,安徽省廬江縣白山鎮人,是新中國的開國將軍。1933年1月秘密參加革命,1935年6月入黨,1936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顧鴻先后參加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積極貢獻。建國后,顧鴻歷任副師長、代師長,第十六步兵學校校長,第一工程兵學校副校長、第一副校長,南京工程兵學校校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64年被授予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北顧”先祖夏朝昆吾氏,國為姓,古顧國在今河南范縣顧城。“南顧”先祖越王勾踐后裔顧搖、顧余侯,發源于會稽(今浙江紹興)。少數民族漢化改姓。歷史名人:東晉畫家顧愷之,明 東林先生顧憲成,清 思想家顧炎武。
在近現代史上,顧姓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例如:現代史學家顧頡剛,曾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主持標點《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等。在科學技術界有顧濟之,任《辭海》水利科副主編,參加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審稿工作;顧震潮,大氣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對中國氣象預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藝術界有著名滬劇演員顧月珍;鋼琴演奏家顧圣嬰,曾多次在國際音樂比賽中獲獎,被譽為“天生的肖邦演奏家,真正的鋼琴詩人”。
顧姓發源于浙江省境的會稽地區(今浙江紹興)以及顧國(今河南范縣),出自己姓、出自姒姓以及源于其他兄弟民族。
顧姓,中華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現代依然屬于一個大姓。
夏朝時,昆吾氏的子孫受封于諸侯國顧國(今河南范縣),與附近的巴姓昆吾國和彭姓韋國,都是夏朝在黃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東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時,顧國被商湯滅掉,亡國后的顧國王族子孫,散居全國各地,以國名為姓氏,從此中國開始有顧姓。
漢朝初年,越王勾踐的裔孫搖,因佐諸侯滅秦有功,被封于東頤(今浙江永嘉),后來搖又封自己的兒子于會稽,人稱顧余侯。后來顧余侯的子孫以其封地的名稱號的“顧”為姓氏,從而形成又一支顧性居民。
顧姓名人:
在古代顧姓名人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在中國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顧愷之和清代思想家顧炎武。顧愷之,東晉義熙年間任通直散騎常待,多才多藝,精通詩賦、書法,尤精繪畫,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其畫主要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
顧炎武,明末清初人,學識淵博。在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等方面,都有研究。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是我國歷史上最受尊崇的學者之一。
顧養謙。他字益卿,號沖痷,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 ,傳說在他出生的時候,父親夢見岳飛佩帶寶劍走進他家,滿室異香,一只仙鶴在他家庭院的上空盤旋飛翔。最有意思的是說他母親帶他去狼山進香,發現他和僧迦大圣菩薩的鼻子極為相似,大家感到驚訝不已。長大后,他自己不相信,曾親自到狼山仔細地看看僧迦大圣菩薩的鼻子,回家后又反復地從鏡子里看看自己的鼻子,也覺得極其相似,所以他有一方圖章刻得很有趣,是“僧迦鼻”三字。這些種種祥異,雖屬神話傳說,有的是偶爾巧合,反正是說他從小便不比平常。顧養謙幼年的確聰明異常,天資超過常兒。他既勤思好學,又非常頑皮。平時除做好功課外,尤其喜歡熟讀兵書,研究用兵打仗的計謀,他中進士后,官至右都御史總督薊遼,他膽略過人,打仗發用奇兵。
有一次,他率眾守衛小凌河旁的城堡。城堡雖小,背靠小凌河,四周環山,形勢險要,卻是兵家必爭之地。一天,他忽然看到雁群十分慌張地從樹林里飛來,由遠而近,越來越多,隊形堆亂,悲哀地嗚叫,顧養謙感到有異,斷定是敵兵來偷襲。趕快作迎戰準備。這時探子來報,自己的部隊僅有百余人,雙方眾寡懸殊, 如何能應戰,如要棄城而走,也是成萬來不及的。這是如何是好。作為主帥的顧養謙,不慌不忙地說:“眾將不必驚慌害怕”,我自有退敵之計。”他命令部下把城堡四周的山上適時揮舞。自己帶了十余人登上堡門,坐在傘蓋下,談笑自若,作指揮狀。敵人來到城堡前觀看城中好像無人,但顧養謙安然坐在城上,胸中似有雄兵十萬,敵人正在疑惑不決,又見山上大旗揮舞,群鳥驚起,估計顧養謙在山上埋伏了精銳部隊,誘他們進城堡后圍殲之,便下令撤兵,顧養謙的部下見敵兵漸漸離去,才算一塊石頭落地,不覺間流出許多冷汗。
顧養謙督官運亨通遼東時,多次提出增加軍費,加強邊防的建議;他請開海禁,運糧供七萬饑民食用,又用自己的薪俸墊入兵餉之中,保持軍隊正常的供給。他前后指揮作戰數十次,不斷得到獎勵,按舊例,他的親屬可得到官職,他都一再地推辭。后來他辭官回到家鄉通州,閑游于山水之間,以往由他提撥的將吏來訪問,一概謝絕不見,他去世后,明朝萬歷皇帝追封他為兵部尚書。張謇之前,顧養謙在南通歷史上是任職最高、業績最豐的一個,故有“勛名第一顧尚書”之說。
顧雍:三國時東吳吳郡吳縣(今屬江蘇)人,出身為江南士族,累官至丞相,在吳國執政達十九年,知人善任,吏民歸服 顧愷之:晉陵無錫(今屬江蘇)人,東晉畫家。博學多才,工詩賦,尤善丹青,六法兼備。史稱:“象人之美,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得其神。”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 顧野王: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南朝梁陳時期訓詁學家、史學家。蓍龜占侯,蟲篆奇字,無所不通。有《玉篇》三十卷 顧況:蘇州海鹽(今屬浙江)人,唐朝詩人,曾官著作郎。后隱居茅山,自號華陽真逸。善畫山水,其詩平易流暢。明人輯有《華陽集》 顧安:昆山(今屬江蘇)人,元代畫家,曾官至泉州路行樞密院判官。擅墨竹,運筆遒勁,用墨潤澤,自成一家 顧璘:江蘇蘇州人,明代官吏、文學家。為“金陵三俊”之一,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園詩文稿》等 顧憲成:江蘇無錫人,明末東林黨領袖。講學東林書院,議論朝政人物。可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顧炎武:江蘇昆山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學者。入清后不仕,學識淵博,有《天下郡國利病書》、《日知錄》、《亭林詩文集》等 顧光旭:江蘇無錫人,清代官吏、學者。官甘肅甘涼道。工書、善詩文。有《涼溪詩鈔》、《響泉集》 顧祖禹:江蘇無錫人,清代歷史地理學家,著有《讀史方輿紀要》
顧明道,本名顧景程(1897~1944年),江蘇蘇州人。畢業于教會所辦的振聲中學,并留校任教,受洗為基督教徒。早年化名“梅倩女史”寫社會言情小說成名。1929年于《新聞報》附刊《快活林》連載《荒江女俠》聲名鵲起。武俠作品一共有十八部,代表作《荒江女俠》曾被改編成戲劇又拍成電影。 在初期“南向北趙”的旋風中,顧明道雖然比不上二人的名聲,但其《荒江女俠》確實也帶動一陣風潮,若說三人鼎足而立,相信也不至過譽。身為南派的名家,顧明道的影響并比不上不肖生,其作品也有著當時作家的通病——結構松散,其名著《荒江女俠》雖然甚受歡迎,但也有著古典文言、現代白話夾雜的毛病。不過他在書中所用的單一觀點( 主觀筆法 )卻是打破古典小說的寫作方法,開創武俠寫作之先河。
顧功敘(1908年6月25日—1991年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嘉善。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學家。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學社。
1926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理學系,并以優異成績于1929年提前一年畢業,取得理學士學位,在浙江大學物理系任助教。1933年,考入清華大學留學生預備班,于1934年9月進入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1936年取得地球物理學碩士學位,到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地球科學系做研究工作。1938年,他中斷了在美國的研究工作,滿懷愛國熱忱回到祖國。
顧功敘1938年回國后,曾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地質部地礦司副司長、地球物理勘探總工程師和地球物理勘探局副局長、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
顧永忠,河北省阜平縣人,出生于1956年2月,1982年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高中畢業后,當過知青、工人、**。1973年-1975年下鄉知青;1975年-1977年西北銅加工廠工人;1977年-1978年蘭州市**局白銀分局**;1978年-1982年陜西師范大學政教系學生;1982年-1985年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1985年-1994年中國政法大學教師(副教授);1994年-1996年北京金衡律師事務所律師;1997年至今2003年天達律師事務所律師。現任現為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律師協會刑事業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訴訟法學研究會理事、國際刑法協會中國分會會員、國家司法考試命題委員會委員。從事法學教育、律師工作以來,參編、主編、獨立出版法學論著、教材及其他書籍20余本,在《中國法學》、《法學研究》、《政法論壇》、《法制日報》、《人民司法》、《中國律師》等報刊上發表論文、文章30多篇。
顧姓起源
顧姓是源于夏代顧國的姓。
顧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顧(今河南范縣);還有一支形成于西漢初期,出自會稽(今江蘇蘇州)。
據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顧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諸侯,今濮州范縣東南二十八里有故顧城,是其地也,子孫以國為氏。又,顧氏譜云:越王勾踐七代孫閩君搖,漢封東甌,搖別封其子為顧余侯,漢初居會稽,亦為顧氏。”
據史書記載,夏朝時,昆吾氏的子孫受封于諸侯國顧國(今河南范縣),與附近的巴姓昆吾國和彭姓韋國,都是夏朝在黃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東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時,顧國被商湯滅掉,亡國后的顧國王族子孫,散居全國各地,以國名為姓氏,從此中國開始有顧姓。
而另一支顧姓源自遙的子孫。漢朝初年,越王勾踐的裔孫搖,因佐諸侯滅秦有功,被封于東頤(今浙江永嘉),后來搖又封自己的兒子于會稽,人稱顧余侯。后來顧余侯的子孫以其封地的名稱號的“顧”為姓氏,從而又形成一支顧性居民。
這兩支顧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稱為“南顧”和“北顧”。至今顧姓人在談論其淵源時,仍有“南顧”、“北顧”之說。
顧氏得姓后,“北顧”發展不及“南顧”,南顧很快成了會稽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三姓合稱為會稽四姓。由于顧姓主要發源和成長于會稽,所以會稽也成了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來,這支顧姓中的人西遷武陵(今湖南常德),并迅速發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顧姓的又一郡望。三國至唐代,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種種原因,顧氏不斷向南北各地播遷。至明代,不僅分布于今山東、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陜西、山西、河北、內蒙等地也有顧姓人居住。
但是,綜觀顧氏家族史,從古至今,其發展繁衍中心卻一直在江浙一帶,因此,顧姓歷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蘇。例如:三國時吳國丞相顧雍,西晉時支持司馬睿的江南士族領袖、顧雍之孫顧榮;東晉畫家顧愷之;南朝時期的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元朝畫家顧安、文學家顧瑛;明朝武英殿大學士顧鼎臣、吏部文選司郎中顧憲成;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學者顧炎武;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清朝詞人顧貞觀、學者顧棟高、校勘學家顧廣圻等,都是今江蘇人。唐朝詩人顧況為今浙江人,五代南唐畫家顧宏中為江南人;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顧君恩為湖北人。
在古代顧姓名人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在中國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顧愷之,和清代思想家顧炎武。顧愷之,東晉義熙年間任通直散騎常待,多才多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其畫主要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后人評其作畫是“意存筆先,畫盡意在”。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等,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顧炎武,明末清初人,他學識淵博,在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等方面,都有研究。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對后來考據學中的吳派、皖派都有影響;在音韻學方面,有承前啟后之功。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是我國歷史上最受尊崇的學者之一。
在近現代史上,顧姓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例如:現代史學家顧頡剛,曾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主持標點《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等。在科學技術界有顧濟之,任《辭海》水利科副主編,參加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審稿工作;顧震潮,大氣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對中國氣象預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藝術界有著名滬劇演員顧月珍;鋼琴演奏家顧圣嬰,曾多次在國際音樂比賽中獲獎,被譽為“天生的肖邦演奏家,真正的鋼琴詩人”。
顧姓在當今中國按人口數量排列的百家姓氏中居第8l位。
“顧”這個姓常見,百家姓里排第81位.。
“顧”這個姓的名人也不少,如:。
顧況:唐代詩人
顧炎武:著名思想家
顧愷之:東晉時大畫家
顧正紅:五卅運動的導火索
顧雍:三國時吳國丞相
顧雍之孫顧榮:西晉時支持司馬睿的江南士族領袖。
顧野王:南朝時期的文字訓詁學家。
顧安:元朝畫家
顧瑛:文學家
顧鼎臣:明朝武英殿大學士
顧憲成:吏部文選司郎中
顧祖禹:歷史地理學家
顧貞觀、顧棟高:清朝詞人學者
顧廣圻:校勘學家
顧況:唐朝詩人
顧宏中:五代南唐畫家
顧君恩: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
顧頡剛:現代史學家
顧濟之:編寫《辭海》
顧震潮:大氣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
顧月珍:著名滬劇演員
顧圣嬰:鋼琴演奏家
由來: 顧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在夏末商初,也自現地的范縣,還有一支形成在西漢初期,也自現在的江蘇蘇州。根據有關史書記載,夏朝有個諸侯國叫顧國,夏朝末年,商部落領袖湯率領軍隊滅掉顧國,亡國以后的顧國王族子孫,散居在全國各地,用原國名作為姓氏,從此中國開始有顧姓。又根據記載,越王勾踐的裔孫閩君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在現在的浙江就喜縣西南),后來搖又封自己的獨生子為顧余侯,他的支庶子孫用他的封號的第一字作為姓,也姓顧,從而又形成一支顧姓居民。
三國到唐代,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姓之一,從古到今,他發展繁衍一直在江浙一帶,因此,顧姓歷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蘇。在古代顧姓名人中,最有名的是在中國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顧愷之,和治學有突出成就的顧炎武。在近現代史上,史學界有顧頡剛,曾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主持標點〈〈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等。在科學技術界有顧濟之,為《辭海》水利科副主編參加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審稿工作,顧震潮,大氣物理研究所在地第一任所長,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大氣科學委員會委員。在藝術界有顧月珍,女,著稱滬劇演員,女,鋼琴演奏家,真正的鋼琴詩人。顧姓在宋人編寫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93位,當今是中國第81大姓。新加坡等國有顧姓華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