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網絡孔子的學生誰是個非常注重反思的人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孔子的學生誰是個非常注重反思的人,以及孔子的學生誰被剁成肉醬,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顏回(字子淵)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贊最多,贊其好學、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歷代帝王封贈有加 ?。
2、閔損(字子騫)
閔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丘弟子, ? 為七十二賢之一。閔子以孝聞名,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稱贊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074年,齊州太守李肅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蘇轍撰文、蘇軾書寫《齊州閔子祠記》的石碑,敘述了修建祠堂的經過。到明代,經歷城人劉敕發集,捐資重修了閔子騫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講學堂”的東西廂房“齋”和“蘆花館”。
3、冉雍(字仲弓)
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鐸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譜》稱離娶顏氏,生長子耕,次子雍。
顏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聞孔子設教闕里,“命三子往從學焉”。品學兼優。為人度量寬宏,“仁而不佞孔子稱其“可使南面”,即可擔任一方長官(《雍也》)。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4、仲由(字子路)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孔門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仲由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跟隨孔子周游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衛亂,父子爭位,子路被蒯聵殺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結纓遇難,葬于澶淵(今河南濮陽)。
5、言偃(字子游)
言偃 (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稱叔氏。漢族,春秋時吳地常熟人。孔門72賢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為孔子所稱贊。孔子曾云:"吾門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門下有了言偃,我的學說才得以在南方傳播。故言偃被譽為“南方夫子”。
后人配祀孔廟,稱“十哲人第九人”,受儒教祭祀。唐以后多次追封。明嘉靖時改稱“先賢言子”。清康熙時設置五經博士一員,由言偃后裔世襲。今虞山鎮言子巷有言子故宅,虞山東嶺有言子墓,學前街有言子專祠,州塘畔有言子故里亭。
孔子的學生有顏回、閔損、冉耕、冉雍、冉求等。
1、閔損
閔損(公元前536-前487年)尊稱閔子,春秋末期魯國(今屬山東省)人。字子騫,以字行,故又稱"閔子騫"。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十五歲,七十子之一。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
3、冉耕
春秋末魯國人。字伯牛。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世稱“冉伯牛”或“冉子”, 孔子弟子,為孔門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受儒教祭祀。
3、顏回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贊最多,贊其好學、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歷代帝王封贈有加 。
4、冉雍
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鐸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譜》稱離娶顏氏,生長子耕,次子雍。
5、冉求
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冉賢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
1、孔子有名的學生有:顏回、閔損、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賜、言偃、卜商、顓孫師、曾參、澹臺滅明、燕儀等。孔子一生,據史書記載,教導了三千多學生。但有名字記錄流傳的,大概有七十余位。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更多關于孔子有名的學生有哪些,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59bfd81616095685.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孔子的四大弟子分別是:大弟子顏回、二弟子子路、三弟子子貢、四弟子曾參。
孔門十哲指的是孔子門下的十位學生(顏子、子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稱,受儒教祭祀。
《論語.先進》載,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子路;文學:子游、子夏。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圣先師”。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的十大優秀學生又稱“孔門十哲”,指的是孔子門下最優秀的十位學生:子淵、字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游、子夏。
1、子淵
顏回,字子淵、顏叔、 顏淵 、顏生,又名復圣。春秋時魯國人,生于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32歲。他十四歲即拜孔子為師,此后終生師事之。在孔門弟子中,顏回以突出的德行修養而著稱。對于 “仰之彌高”的孔門哲理,他堅守先生“不恥下問”的教悔,以畢生精力“研之彌堅”,“欲罷不能”。他深得孔子的贊賞,孔子不僅贊其“好學”,而且以“仁人”相許。
2、子騫
閔子騫(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并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子騫為人稱道,主要是他的孝。
3、伯牛
冉耕:(約前544~?)春秋末魯國人。字伯牛。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并稱。卻因惡疾(麻風病)早逝。病重期間,伯牛拒絕見人,孔子曾隔窗執其手,哀嘆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4、仲弓
冉雍(公元前522-?)字仲弓,茶(今菏澤)人。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歲,魯國人,與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門十哲之列,世稱“一門三賢”,當地人稱為三冉。冉雍氣量寬宏,沉默后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認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長官。冉雍做過季氏宰,以德行著稱,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戰國時期的荀況很推崇冉雍,把冉雍與孔子并列為大儒。
5、子有
冉求(前522-前489) 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有,通稱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見稱,且多才多藝。魯哀公三年,冉求跟隨孔子周游列國時,被季康子召回國內,任用為季氏宰,此后一直得季氏重用。
6、子貢
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前520~456)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子的得意門生,利口巧辭,善于雄辯,被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
7、子路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時期魯國卞人,即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8、子我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貢前面。
9、子游
言偃?(前506--前443 )。字子游,又稱叔氏。春秋時常熟人。孔門72賢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為孔子所稱贊。
10、子夏
卜商(公元前507年——前?年),字子夏,衛(今河南溫縣)人。李悝、吳起、商鞅都是他的弟子。家貧,學成后仕魯為莒jǔ父宰(今莒縣)。卜商在仕莒期間,將曾子講堂擴大而成卜子書院,是莒地建立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古書院。
顏回、閔損、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賜、言偃、卜商、顓孫師、曾參、澹臺滅明、燕儀、宓子賤、原憲、公冶長、南宮適、公皙哀、曾點、顏無繇、 叔仲會、商瞿、高柴、漆雕開、公伯繚、司馬耕、樊須、有若、公西赤、巫馬施、梁鰉、顏幸、冉孺、曹恤、伯虔、公孫龍、冉季、奚容箴、公祖句茲、施之常、秦祖、漆雕哆、顏高、 漆雕徒父、壤駟赤、商澤、石作蜀。
任不齊、 后處、秦冉、秦商、申黨、顏之仆、榮旃、縣 成、左人郢、鄭國、秦非、顏噲、步叔乘、樂歆、廉絜、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葳、琴張、 林放、陳亢、申根、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 顏祖、鄺單、句井疆、宰父黑、孟懿子、南宮 敬叔、顏濁鄒、鞠語、孺悲、惠叔蘭、孔璇、原亢籍、公西輿如。
1、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顏氏,名回,字子淵,魯國寧陽(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鄉)人,尊稱復圣顏子,春秋末期魯國思想家,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贊最多,贊其好學仁人。
2、閔子騫(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尊稱閔子。魯國人。生于魯昭公六年,卒于魯哀公八年,比孔子小15歲。他出身貧寒,生母又過早去世。為家境所迫,很小就從事體力勞動,經常隨父親駕車外出謀生,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后來拜師孔子,成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實推行者和積極宣傳者,以孝行名聞天下,為七十二賢人之一。
3、冉耕,冉氏,字伯牛。中國春秋時代末(前544年~前439年)魯國人,是孔子的學生之一,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難過。伯牛與顏淵、閔子騫、仲弓同屬孔門十哲的德行科哲人。
4、冉雍(前522年—不詳),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孔子弟子。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鐸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5、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孔門十哲"之一,受儒家祭祀。仲由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跟隨孔子周游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衛亂,父子爭位,子路被蒯聵殺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結纓遇難,葬于澶淵(今河南濮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門七十二賢。
十大弟子:1、顏淵(顏回)2、閔子騫(閔損)3、冉伯牛(冉耕)4、仲弓(冉雍)5、我(宰予)、6、子貢(端沐賜)7、冉有子8、曾子9、子夏、10、子游。
一、德行科的四大弟子:顏淵(顏回)、閔子騫(閔損)、冉伯牛(冉耕)、仲弓(冉雍),都是苦出身,為這一科的代表人物。
他們四個,冉伯牛最大(比孔子小7歲),閔子騫次之(比孔子小15歲),仲弓又次之(比孔子小29歲),顏淵最小(比孔子小30歲)。但顏淵反而排第一。顏淵是孔子姥姥家的人,孔子最心疼。他的特點是,從不多說,從不頂嘴,從不怠惰,特能琢磨老師的想法,老師最喜歡。閔子騫,也不愛說話,但“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先進》11.14),孔子也很欣賞。他是有名的大孝子,閔家的人,誰都夸他,沒一個不說好(《先進》11.5)。這里排第二。冉伯牛有什么美德,不知道。《論語》提到他,就一件事,只說他有惡疾(麻風病),臨死,怪可憐的,孔子去看他,拉著他的手,惋惜得不得了(《雍也》6.10)。這里排第三。仲弓最后。孔子夸他,“雍也可使南面”(《雍也》6.1),有人君之相。他的特長,本來在政事,似乎應入政事科,但他有一大美德,曰“不佞”(《公冶長》5.5),很合格。他也是一不愛說話的主兒。孔子認為道德好,學問好,應該做官,但這幾位,只有仲弓,接替子路,做過季氏宰(《子路》13.2)。閔子騫,太清高,季氏派他當費邑宰,他撒腿就跑,一口氣跑到汶水的北邊(《雍也》6.9)。顏淵、冉伯牛,也沒當官的記錄。孔子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泰伯》8.13)。他生活的時代,分明無道,當學生的該怎么辦?是躲家里,枕著胳膊喝涼水,還是死乞白賴找官做,管他干凈不干凈,先參與一把?孔子很矛盾。安貧樂道躲家里,道德肯定最高,但高尚的結果,是無所作為,和隱者沒什么兩樣,孔子又不樂意。孔子喜歡老實巴交,“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4.24),“剛、毅、木、訥,近仁”(《子路》13.27)。人,一定要“木訥”,面無表情,不善言辭。但春秋晚期,人處亂世,老實是無用之別名。戰國更是。他把老實巴交的學生擱家里,感動身邊的人;有本事的學生撒外邊兒,說服外邊的人,各有各的用。但在他的心目中,后三科比不了第一科。他明白,要想冰清玉潔,就得待家里,隱士的道德才最高尚。
二、言語科的兩大弟子:宰我(宰予)、子貢(端沐賜)是言語科的代表。
他們都能說會道,這兩位,和顏淵是一輩,宰我比顏淵大兩歲,子貢(端沐賜)比顏淵小一歲。孔子離不開能說會道的人,但能說會道,他又討厭。能說會道,有兩大壞處:一是食言自肥,說了做不到,丟人;二是說話不得體,把事辦砸,得罪人。如宰予晝寢,孔子破口大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俗話說,狗屎上不了墻,話非常難聽。他挨罵,不是因為白天睡大覺,而是說話不算話。他肯定發過誓,決不在白天睡大覺(《公冶長》5.10)。光看這條,不看其他,你根本想不到,他居然也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宰我性格倔,老師講三年之喪,他抬杠,說時間這么長,禮必壞,樂必崩,沒必要。老師說,服喪期間,吃好的,穿好的,你心里踏實嗎?他說踏實,偏不順著老師的心意。孔子說,宰予不仁,真是沒良心的東西,誰不是爹娘養,爹娘養你三年,才能脫離懷抱,難道不要回報,他怎么能說這話(《陽貨》17.21)。子貢也是言語科,不但會做買賣,有政治、外交方面的才能,本事相當大,對孔子,也是忠心耿耿,一點不比子路差。孔子回到魯國后,他在魯國的政界,影響特別大,三桓中的叔孫武叔說,子貢比他的老師還高明(《子張》19.23)。特別是顏淵、子路死后,在孔門弟子中,他地位最高。但孔子對他,評價并不高,說跟顏淵比,他差遠了(《公冶長》5.9)。子貢有本事,頂多是個器。什么器,曰瑚璉之器(《公冶長》5.4)。瑚璉是什么器?古代盛飯的家伙。孔子說,他修養不夠,還做不到恕(《公冶長》5.12);與人攀比,也是壞毛病(《憲問》14.29)。總之,能說會道的學生,孔子不喜歡。
三、政事科的兩大弟子冉子、有子和曾子。冉有是其中之一。
冉有長于理財。怎么理?主要是劫貧濟富,“損不足而奉有余”(《老子》第79章)。他幫孔子管家,這么管;幫季氏管家,也這么管。人才是人才,太勢利眼。公西赤出差,“乘肥馬,衣輕裘”,他使勁兒給他媽送米,孔子不樂意(《雍也》6.4)。季氏比周公闊,他還幫他搜刮,孔子叫學生“鳴鼓而攻之”(《先進》11.17)。季路和他不一樣。冉有能治一城,他能治一國,志氣大,本事也大(《公冶長》5.8、《先進》11.26),但他對老師特忠誠,門里的事高于門外的事,總是鞍前馬后,替老師張羅。季路比孔子小9歲,是孔門的大師兄,冉有和宰我同歲,是晚輩。但這里把冉有擺在季路前。冉有,當季氏宰時間最長,孔子死后繼續當,在官場陷得最深。孔子死后,似與師門無來往,誰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四、文學科的兩大弟子:子夏、子游。
在孔門十哲中,是最小的一輩兒。他倆,歲數差不多,興趣差不多,但處理問題,兩種風格。子夏的特點,是熱衷小道,追求細節。
子夏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子張》19.4),當是孔子針對他的弱點而講。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子游對他頗有微詞,說他光注意“灑掃、應對、進退”,舍本逐末,不識大體,他反唇相譏,認為沒有小,哪有大(《子張》19.12)。一個重小,一個重大。子夏泥于小,導致行動遲緩,作風與子張也不一樣。孔子說,子張的毛病是 “過”,大刀闊斧,干什么都容易過梭;子夏的毛病是“不及”,干什么老趕不上趟(《先進》11.16)。
孔門四科,哪種對后世影響最大?不是德行,不是言語,不是政事,主要是文學。儒學靠書本傳世,他倆對儒家經典的傳授貢獻最大,尤其是子夏(當然,他也搞政治,很多學生都是政治家)。戰國和漢代,子夏很有名。
古代取仕,選舉方法不斷變,但大體不出這四科。學生,能說會道是言語科,理財管人是政事科,知書達理是文學科,都比德行科低一截兒。孔子認為,不愛說話,不能干,像顏淵那樣,很好;能干,不愛說話,像仲弓那樣,也行;最最不能容忍,是像子路那樣,多嘴多舌,抬杠,搶風頭。能說會道,肯定入不了德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