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6教育孟子曰:“君子有三樂”,你認為“三樂”指的是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孟子曰:“君子有三樂”,你認為“三樂”指的是,以及孟子提出的君子有三樂是指哪三樂,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君子有三樂”分別是:一樂家庭平安,二樂心地坦然,三樂教書育人。出處:《孟子·盡心章句上》
原文: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譯文:
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沒有怨恨,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于天,下不愧對于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孝親敬長的核心思想:
在親情的滋潤下享受家庭帶來的幸福,棲息在父母的身邊、聆聽父母的囑托、與兄弟姊妹交談,在情感的升溫中體會快樂,獲得內心最大的滿足感,這種快樂是幸福的起點。了解自己的本性,獲得一種使命感,有了這種使命感,即使很累,但是自己是幸福的,因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根植于心,而不被外在的一切所牽絆。
孟子的幸福觀從肯定人的實際出發,不否認人的自然欲求。提倡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通過“內圣”之道使品德臻于完備。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達到心理的平衡,這樣也就可以波瀾不驚面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得到內心的沉淀與升華。
《君子有三樂》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 一樂家庭平安,二樂心地坦然,三樂教書育人。
原文:
君子有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沒有怨恨,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于天,下不愧對于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
擴展資料:
解讀:
一樂家庭平安,二樂心地坦然,三樂教書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話說:‘此三樂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說,一樂取決于天意,三樂取決于他人,只有第二種快樂才完全取決于自身。因此,我們努力爭取的也在這第二種快樂,因為它是屬于“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圍,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東西。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陶淵明)
俯仰無愧,君子本色。
君子之樂,莫過于此。
當然,作為教書先生,孟子還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樂。如果我們不是教書先生,那除了一樂家庭平安,二樂俯仰無愧之外,還該三樂什么呢?或者,時代進化了,還有沒有四樂、 五樂呢?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應只限于教書育人,身邊的人能夠因為君子的啟發、引導,而有所作為也算是一大樂趣呀!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游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
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參考資料:君子有三樂-百度百科。
君子有三樂,包括包括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擴展資料:
作品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注釋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病患、怨恨,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情;仰頭對天不覺得內疚,低頭對人不覺得慚愧,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并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一樂家庭平安,二樂心地坦然,三樂教書育人。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于天,下不愧對于人,這 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君子有三大快樂,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擴展資料:
賞析: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大多數得此人生之樂者,都未曾發覺這是人生的一大樂事;而永遠不能追回此樂者,卻常痛悔不已。年輕時,多數人覺得應當拼事業,為家人和父母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讓他們過得舒心安逸。
古時有“父母在不遠游”,通訊和交通越來越發達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父母,學習或工作。想起一句話,說世界上任何一種愛都是讓人越靠越近,而只有一種愛是讓人越來越遠,這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
關于“君子三樂",孟子是這么說的:“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說:“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病患、怨恨,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情;仰頭對天不覺得內疚,低頭對人不覺得慚愧,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并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孟子的“君子三樂”蘊含了豐富的儒家“仁義”道德思想。孟子推崇“君子三樂",是要求天下英才修養“仁義"之道,“求其放心”,復歸于“性善”;破除我執,轉化人之于“天”“命"的消極性,體知生命,實現內在的超越,體驗“樂天知命”的境界。
當下,世界各國各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實力發展經濟,增強科技力量,但是人心的貧困卻是愈演愈烈。人們焦躁不安、欲溝難填、得過且過,虛偽狡詐,忘記了家國重任、忘記了朋友之道,忘記了作為一個“人”的堅守,這都是逐漸喪失其“本心”所致。今天,修養自身,以孟子“君子三樂"為樂,仍然不失其深刻的現實意義。人人皆有良好的氣象,才能給人民以信心,給民族以希望,給世界以力量,給人類以和諧,給生命以祥和。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這里的“三樂” 指的是一樂家庭平安,二樂心地坦然,三樂教書育人。?。
孟子作為我國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其創立的儒家學說已經深入人心,而且在千年的封建社會進程中,影響了無數人,孟子連同孔子也被稱為圣人,追隨他們學說的人都被稱為孔孟之道,其流傳下來的著作《孟子》 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言,孟子通過這些簡短的語言告訴了世人很多為人處世的大道理,孟子宣揚“仁政”提出了民為貴,君為輕的治國理念,被尊為儒家思想中繼承孔子衣缽的人物,更是在元朝被尊稱為“亞圣”,在《孟子》的《盡心章句上》中就指出了君子有三樂,下面就來說一說這“三樂”指的是什么:
一、一樂家庭平安
孟子指出君子第一個樂趣就是家庭平安,家中的父母親人都健在,在儒家思想觀念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也是其它事業的基礎,所以家庭平安是君子的第一樂。
二、二樂心地坦然
君子的第二了指的是心地坦然,做人不愧于天地,君子只有在道德上沒有瑕疵,做任何事情才能夠坦然,可以說無愧于心是為人的最高境界,將個人的品德修養做到極致也是人生的一大樂趣。
三、三樂教書育人
三樂指的是教書育人,君子將自己的所學、所想、所悟傳授給他人,讓別人明白道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國家跟社會培養棟梁之材,可以說是君子的第三樂。做到這三樂之后才能無愧于天地,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君子。
你知道孟子說“君子有三樂”,這里的“三樂”指的是什么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