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0影視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先后發動了多少次武裝起義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先后發動了多少次武裝起義,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之前,從1895年10月到1911年4月,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進行了十次武裝起義,可以算是屢戰屢敗。由于革命黨人軍事指揮經驗不足;在敵強我弱的革命初期,也沒有發動人民群眾的力量,所以總是失敗。而屢敗屢戰,更說明孫中山有一種不肯認輸的“愈挫愈奮”的精神。
這十次武裝起義是:
1.廣州起義:
1895年1月下旬,孫中山從檀香山趕赴香港,2月21日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13號成立了“興中會總機關”。將興中會章程進行了修改,并籌劃組織以幫會義士、江湖好漢為主體的武裝起義。經過一番準備,決定起義的總指揮部設在香港,聯絡廣東各地會黨,于當年重陽節舉行起義,占領廣州,然后北伐,推翻清朝統治。
楊衢云坐鎮香港任總指揮。從香港前往參加起義的義士及武器在農歷九月初八日晚間離港,預計次日運抵,與藏在廣州城內、城郊及水上的同志會合,向府衙門發起進攻。孫中山潛伏廣州,指揮起義。然而,廣州清廷政府早就收到密報,兩廣總督譚鐘麟出動幾千兵力在廣州實行全城戒嚴,起義終告失敗。
清廷一邊嚴刑拷打被捕的興中會成員,一邊大肆搜捕在逃革命黨人。孫中山迅速遣散部下,分頭隱藏。陸皓東本來已經離開,忽然想起會黨名冊沒有帶走,于是潛回總部將名冊燒毀,不幸被叛徒帶領清兵捕獲。
面對威逼利誘,陸皓東始終不為所動。譚鐘麟惱羞成怒,下令將陸皓東、朱貴全、邱四等人,以“天地會余孽”的罪名處死。孫中山等人也因此流亡國外。
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輾轉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國,聯絡海外華人“反清”。他在顛沛流離中將自己的政治口號濃縮成“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2.惠州起義:
1900年北方發生義和團運動。孫中山看到清政府統治力量削弱,認為:“時機已至,禍福之間不容發,萬無可猶豫”,他決定加緊在廣東舉行第二次武裝起義。
7月17日,孫中山帶著海外興漢會全部骨干前往香港,遭到港英當局拒絕入境。7月20日孫中山離開香港赴日本。在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后,決定命令鄭士良尋找機發動起義。
鄭士良,廣東惠州人,因武功高強被推為“三合會”首領,是孫中山的同學兼好友。10月6日,鄭士良在惠陽縣三洲田集結了會黨600余人,猛襲新安沙灣,消滅和俘虜敵人70余人,繳獲槍支40余支,清軍四處潰逃。
起義軍猶如下山的猛虎,初戰告捷,士氣高漲,按照原計劃乘勝向深圳方向推進。進軍途中,踴躍加入的群眾甚多。起義軍又在永湖鎮附近打了一次大勝仗。隊伍一度發展到三萬余人。
正當革命軍向前挺進時,日本內閣換人,不許臺灣運來的軍火上岸,導致革命軍后方補給出現問題。鄭士良按照孫中山的命令:“政情忽變,外援難期;即至廈門,亦無所為。軍中之事,請司令自決行止。”遂放棄攻打寶安縣城的計劃,轉向東北,準備打到廈門去迎接孫中山及在日本訂購的一批軍火。
起義軍雖然英勇,但是最后彈盡糧絕,又遭到清兵的圍攻。起義軍只能自行解散,鄭士良躲避到了香港,不久又到海外流亡。惠州起義半途而廢。
惠州起義是孫中山在興中會期間組織策劃的一次重要的武裝起義,也是他發動的歷次起義中規模較大的一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影響很大,促成了人民群眾覺醒和民主革命浪潮的日益高漲。孫中山的革命逐漸被人民接受,不再稱他為“逆賊”。
3.黃岡起義:
1905年8月,在孫中山的提議下,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聯合而成的“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任總理,并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大主義作為綱領。從此,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誕生。將武裝反清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1907年,日本政府應清政府要求,驅逐孫中山出境。孫中山經新加坡到達越南,建立同盟會越南分會,在旅越華僑中募集起義經費,并在河內設立粵、桂、滇三省武裝起義的總機關。孫中山分別派許雪秋、鄧子瑜到廣東潮州和惠州組織起義。
許雪秋(1875—1912年)潮州府潮安縣人,早年居新加坡,是個華僑富商。1906年認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孫中山委派他做“中華國民軍東軍都督”回家鄉籌劃起義。1907年初,許雪秋赴南洋籌款后,在家鄉召開會議,
決定1907年2月19日在黃岡舉行起義,目標是占領潮州府城。許雪秋組織數百人,購置火藥千余斤和一批槍械,制成一面“大元帥孫”的大紅門旗,以及青天白日旗、書寫“驅逐滿虜”的旗幟十幾面。他對起義的主攻及各方策應作了具體部署。
由于驟降大雨,起義成為泡影。已經集合在浮山埠的部分兄弟散伙了;預定在黃岡集合的兄弟無法按時到達。許雪秋見此情形,悄然取消起義,把善后的工作交給別人,自己去香港,托人把經過報給孫中山。不過風聲還是泄漏了,薛金福、張順、黃志等人在3月下旬被清吏捕殺,白白地犧牲了。
4月11日,滿清當局又逮捕了邱保、張善兩人,關在黃岡。許雪秋等人主張營救。6月21日,在黃岡北面三里處秘密聚集了700余人,舉行了誓師大會之后,兵分四路進攻駐守黃岡鎮的清兵。
起義軍英勇無比,迅速攻克了敵人的各個據點,占領全鎮。隨后成立了軍政府,推舉陳涌波為司令,余既成、張躍為副司令,并決定以“廣東國民軍大都督孫”的名義發布檄文,宣布“各行店,照常交易,免除一切苛捐雜稅”。
6月24日起義軍乘勝攻取潮州、汕頭。清政府潮州總兵黃金福聞訊,率兵數百名從潮州出發,阻擊起義軍。但起義軍反而將清兵重重包圍。這時潮陽清軍游擊營在營長趙月修帶領下,從汕頭海路馳援而至。起義軍堅持了五天,傷亡慘重,被迫撤退。黃金福率領清軍復占黃岡鎮,起義失敗。
許雪秋向孫中山報告失敗的原因:“土炮不敵洋炮,為黃岡一役失敗的主因。倘能從國外購運新式軍械,即可在海豐、陸豐沿岸召集黨人大舉發難。”孫中山同意,并派人購買武器,要求許雪秋繼續策劃起義。
4.七女湖起義:
1907年5月底,孫中山派鄧子瑜等人帶領會黨武裝人員于6月7日赴惠州歸善(今惠陽)縣七女湖策應黃岡起義。
鄧子瑜,惠陽人,在新加坡經營旅館。為人尚俠好義,是惠陽、博羅縣“三點會”的首領,做過鄭士良的左右手。他坐鎮香港,派遣陳純、林旺、孫穩等回家鄉分三路發動起義,結果只有一路響應。6月2日,起義軍占領了歸善北邊的一個叫“七女湖”的大鎮,奪得該鎮巡防營的武器。5日又攻克了泰尾、楊村、三達等地。
革命軍只有二百多人,而清兵調來四個營,雙方激戰十幾天,革命軍寡不敵眾,6月2日陳純、林旺、孫穩率部埋藏槍械后,下令解散,三人潛回香港后去了新加坡。鄧子瑜被香港當局驅逐出境,也去了新加坡。
5.欽、廉、防城起義:
廣東的欽州和廉州(今都劃為廣西)的老百姓以種蔗制糖為生,清政府一再加征糖捐。1907年春天,三那墟組織了“萬人會”,并派出代表到官府衙門請愿。知州把代表扣留,數百民眾沖進衙門,解救了被扣代表。清政府隨即派兵鎮壓。
正在越南的孫中山聞訊后,派鄺敬川同“萬人會”聯系,號召抗捐與應該同革命黨起義相結合。
孫中山派又黃興和王和順前往欽州。黃興找到清軍巡防營統領郭人漳,他是黃興的老鄉和朋友,曾一道在上海被清廷當局關押過。郭人漳答應將來只要有“堂堂正正的革命軍起,必反戈相應。”
欽州和廉州在起義前夕,欽州有鄉團六七千人,革命軍兩千人,再加上準備反正的新軍六千多人就能組織一支大軍。革命軍認為:等到武器一來,就能先占領防城。但是,在日本的黨員內部發生矛盾,購買武器的計劃無法實現。
行伍出身的壯族人王和順,被孫中山委任為中華國民軍南軍都督。1907年9月1日,王和順率革命軍繞過欽州,向防城縣城進攻。城內的清軍衡字營左哨哨長劉永德首先響應義軍,清軍衡字營右哨哨弁李之焜也率眾附和。于是,9月5日王和順兵不血刃,取得了防城縣城。這是民國史上革命軍第一次占領了整個縣城。
當時起義軍并沒有與當地抗捐的農民武裝結合起來,而是孤軍作戰。加上清朝新軍統領郭人漳一面說“贊成革命”一面又襲擊革命軍,使革命軍腹背受敵,革命軍堅持到9月中旬,但還是因為武器彈藥和軍需補給斷絕,最后敗退到了粵、桂兩省交界的大山深處。
6.鎮南關起義:
防城港起義又是一次失敗。但是,孫中山沒有退縮,他與黃興又策劃從越南襲擊要塞鎮南關(今友誼關)。
1907年9月,同盟會總結“防城起義”失敗的原因,認為主要是人員繁雜、槍械落后和策反不力。于是,孫中山委任欽州“三合會”的首領黃明堂為鎮南關都督。
黃明堂(1870-1938年),壯族,欽州人,自從受孫中山的命令后,率廣西游勇80多人,并聯絡清軍內應,攻打鎮南關,很快占領了右輔山的鎮南、鎮中、鎮北三個炮臺。1907年12月,孫中山率領黃興、胡漢民從越南河內趕到鎮南關親自督戰。孫中山還上陣地為傷員包扎傷口,親手發炮轟擊敵人。
孫中山由于被清政府追殺,一直過著隱蔽的生活。今天親自上陣,十分感慨,他說:“反對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親發炮擊清軍耳!”并到炮臺附近壯族村民訪問,他對當地的農民說:“炮臺現在是我們的了,大家可以上去玩玩。我們不久一定能夠推翻滿清,那時大家可以自由自在,不受壓迫欺負了。”
此役,起義軍占領了鎮南關,繳獲大小炮14門,步槍400多支。
革命黨人雖然迅速占領了鎮南關,卻無法擴大勝利的成果,并最終流于失敗,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經費的不足。其次,軍械奇缺與補給不上也是導致鎮南關失敗的重要原因。第三,在清政府的壓力下,法國越南當局改變了原來縱容革命者的態度,轉而鎮壓革命,導致鎮南關起義失利。
7.欽廉上思起義:
鎮南關起義失敗后,孫中山離開越南。1908年,黃興遵照孫中山之命,召集旅越華僑同盟會員和王和順的舊部,共200多人,宣布成立中華國民軍南路軍,黃興任總司令。
黃興(1874——1916年),湖南長沙人,華興會的創始人,組成同盟會后,其領袖地位僅次于孫中山。
1908年3月27日,黃興率中華國民軍南路軍200多人開進欽州。他們挎著數百支駁殼槍,軍裝齊整,吹著號角,高擎青天白日旗,由越南進入國境。他們四處張貼“中華民國軍南路軍”總司令黃興的告示,民眾燃放爆竹,扶老攜幼在路旁歡迎。
3月29日,清軍600多人來欽州“進剿”,黃興兵分三路迎擊,敵軍大敗,被俘50余人。4月2日,革命軍在馬篤山伏擊清軍。清兵再敗,兩個哨官被俘,30多名士兵反正。革命軍的兵力,從200人擴充到600人以上。由于郭人漳誤以為受到了革命軍的襲擊,反目為敵,率領3000名清兵包圍了革命軍。
敵我力量懸殊,加上彈藥用盡,黃興只好解散革命軍隊伍,他自己返回越南河內。
8.河口起義:
河口也是中越邊界,是軍事要地,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孫中山任命黃明堂主持軍事,由黃明堂、王和順和關仁甫協助。孫中山策劃準備在這里發動武裝起義,與鎮南關起義是同時進行的。
1908年4月29日,在黃興率領起義軍轉戰欽州、廉州、上思時,黃明堂等人奉孫中山之命,率領從鎮南關撤出的舊部100多人在深夜從越南老街進入云南河口。清軍消防隊員殺了管帶,400人首先反正,與革命軍匯合。500多人向城里發動進攻。
清軍南防副督辦王鎮邦堅守河口,義軍急攻不果。這時管帶黃元貞偷偷把部隊分批帶出城投向革命軍。戰至次日下午,王鎮邦表示愿降。革命軍派黃華廷帶一名衛兵上山談判,王鎮邦把他們兩人殺了。革命軍再度猛攻,打死了山上清軍的一個管帶;王鎮邦也被一個守備用手槍打死;守城的管帶岑德貴被俘。
剩下的清軍全體反正,河口入于革命軍之手。繳獲十響毛瑟槍1000多支,子彈20萬發。革命軍的人數,增加到1000多人。
之后,黃明堂率領革命軍中路主力向北推進,先后占領南溪、新街等地。然而糧食接濟不上,錢也用盡。留在河內作后勤供應的胡漢民束手無策,便寫信向孫中山告急,孫中山委任黃興為云南國民軍總司令,命他趕到河口督師。5月7日,黃興趕到老街,計劃進攻昆明,黃明堂等人不服黃興的指揮,黃興只得于11日回到河內。
由于清政府調大兵鎮壓,革命軍于前后夾攻之中,苦戰了一個多月,終于不支。最后,黃明堂帶領著600多名革命軍退往越南太原府境內。法國命令革命軍繳械,雙方沖突數月,后由僑領梁正禮出面調停,革命軍于繳械后,法國當局遣送他們去新加坡。
9.廣州新軍起義:
此前六次武裝起義都失敗了。孫中山總結經驗,認為軍事斗爭不能僅靠會黨,還應該策反清軍,尤應在新軍中進行工作。1909年10月,在香港成立以胡漢民為首的同盟會南方支部,負責策劃廣州清廷新軍起義。
1908年同盟會就在廣州新軍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趙聲被迫離開軍隊后,在香港主持同盟會南方支部的軍事工作。廣州新軍一共有三個標,合成一個協,約6000人。新軍兵士多來自革命黨人趙聲當過統領的巡防營,接受過革命思想的灌輸。
在新軍炮兵營任排長的倪映典也是同盟會會員,他來往于廣州、香港之間,宣傳革命,先后介紹了1000多人加入同盟會。同年10月他成為運動新軍總主任。同盟會南方支部報請孫中山同意后,正式任命倪映典為革命軍司令,決定廣州新軍在1910年2月24日(正月十五)起義。
不料發生了意外。1910年2月9日,新軍第二標士兵吳英元等因為取刻的名章,與城隍廟繡文齋書店的老板吵架鬧事,被巡警逮捕。新軍第二標的標統派人到巡警局,要求釋放被捕兵士,遭拒絕。第一標的士兵聞訊,整隊而出,在城門外喧嘩。
由于擔心消息走漏,倪映典決定提前于正月初六起義。初三上午,倪映典進入第一標的炮營,原想勸同志再等三天。不料炮營管帶齊汝漢召集全營官兵訓話,叫他們不要上革命黨的當。倪映典沉不住氣,拔出手槍將齊汝漢打死,隊官宋殿魁不服,也被當場打死。倪映典宣布即時起義,并被推舉為總司令。他遂帶領著全標官兵1000余人,經沙河進攻東門。廣州新軍起義爆發。
倪映典身穿藍色長袍一手高擎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大旗,一手舞動軍刀,指揮新軍第一標與清軍作戰。兩軍槍炮互射,倪映典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新軍第一標頓時群龍無首,陣亡了100多人,由于每人只有7粒子彈,迅速打光,起義軍只得退回燕塘。起義還是因敵強我弱而失敗。參加起義的革命黨人被殺的殺,捕的捕,逃的逃,只有100余人回到香港。
10.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發生在1911年農歷三月二十九(4月27日),所以歷史上也稱“三二九之役”。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寫道:“是役也,集各省革命黨之精英,與彼虜為最后之一搏。事雖不成,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而國內革命之時勢實以之造成矣。”
廣州新軍起義失敗以后,孫中山看到中國的社會矛盾不斷激化,覺得革命的時機日漸成熟。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來到了馬來西亞的檳榔嶼,他約黃興、趙聲、胡漢民等召開“庇能會議”,決定在廣州再次組織更大規模的,仍以廣州新軍為骨干的武裝起義。
同盟會接受歷次起義失敗的教訓,在起義發動前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準備,籌款購械、組織聯絡都有專人負責。按照分工,孫中山到美洲向華僑募款,黃興則回香港主持軍事。1911年1月底在香港跑馬地建立統一的指揮部,由趙聲、黃興分任正、副總指揮。
另設統籌部,由黃興、趙聲分任正、副部長,下設出納、秘書、儲備、調度、交通、編制、調查、總務八課,各司其職。
又在廣州設立秘密機關三十八處,他們計劃以廣州新軍為主力,由南洋華僑革命青年和國內閩、蘇、皖、川、桂、粵各省抽調革命黨人組成500人(后增至800人)的“先鋒”(敢死隊),首先占領廣州,然后由黃興率領一部入湖南,趙聲率領一部出江西,譚人鳳、焦達峰在長江流域舉兵響應,然后會師南京,舉行北伐,直搗北京。
4月8日,統籌部召集會議,決定13日起義,分兵十路攻城。起義前在廣州設立秘密據點,作為辦事和儲藏軍械的地點。不料,開會當天發生同盟會員溫生才槍殺廣州將軍孚琦事件,省城戒嚴,起義被迫改期。
4月23日黃興由香港到廣州主持一切,因走漏風聲,清兩廣總督張鳴岐嚴加戒備,黃興又被迫推遲起義日期,趙聲率300余人離省赴港暫避,以保存實力。黃興看到情況較復雜,發電報給統籌部說“省城疫發,兒女勿回家”。意思為省城的情勢不利于我,起義的事作罷,留在香港的若干人不可以北來。
黃興突又得知清軍三營從順德調來廣州,營中的十個哨長有八個是革命黨人,可伺機拉出隊伍起義。黃興立即打電報給統籌部說“母病稍痊,須購通草來”。意為局面好轉,你們通通都來。這樣一折騰,走的走散了,來的來不了。黃興很失望,感到起義功敗垂成,非一死不足以報同志,于是決心獨自去刺殺清軍水師提督李準。
指揮部報告說,還有很多人來不及離開廣州,而巡警在大搜捕。與其一人單獨行動,不如大家一起干。這時,因日本、安南方面的槍械稍遲方能運到,而準備響應起義的新軍第二標又有5月3日(四月初五)即將退伍的消息,這就使起義陷于既不能速發,又不能拖延的困難境地。若再推遲起義時間,則更為被動。
黃興等人臨時決定起義延緩一日,定在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將原定十路進攻計劃改為四路:黃興率一路攻總督衙門;姚雨平率軍攻小北門,占飛來廟,迎接新軍和巡防營入城;陳炯明帶隊攻巡警教練所;胡毅生帶隊守南大門。
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帶領“先鋒”120余人,臂纏白布,腳穿黑色膠鞋,手執槍械炸彈,用海螺吹響進軍號,直撲兩廣總督衙門。督署衛兵進行頑抗,革命軍槍彈齊發,擊斃衛隊管帶金振邦,沖入督署。廣州黃花崗起義爆發。
兩廣總督張鳴岐逃往水師提督衙門。黃興等找不到張鳴岐,便放火焚燒督署、沖殺出來,正碰上水師提督李準的親兵大隊。林文聽說李部內有同志,便上前高呼:“我等皆漢人,當同心戮力,共除異族,恢復漢疆,不用打!不用打!”話未講完,被敵人一槍擊中,當場犧牲。劉元棟、林尹發等5人也相繼中彈。
黃興被打斷右手兩節手指,便以斷指繼續射擊。隨后,黃興將所部分為三路:川、閩及南洋黨人往攻督練公所;徐維揚率花縣黨人40人攻小北門;黃興自率方聲洞、朱執信等出南大門,接應巡防營。 但是當時香港指揮部接到電報晚了,起義軍來不及在起義前趕到;姚雨平領不到槍械無法發動,再加上陳炯明和胡毅生三路都沒有動靜。
只剩黃興率部孤軍奮戰,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起義軍與溫帶雄所率計劃進攻水師行合的巡防營相遇,他們為了入城方便,沒有纏帶白巾,方聲洞見無記號,便開槍射擊,溫帶雄應聲倒下。對方立即發槍還擊,方聲洞犧牲。溫的兵士群龍無首,散皆逃。
起義軍終因孤軍作戰,傷亡甚重,堅持一晝夜而失敗。黃興的10個護衛死了3個,其余被沖散,戰至最后,只剩黃興一人。黃興避入一家小洋貨店化妝改扮,一個伙計送到他五仙門,雇了一條小艇渡過珠江,上岸找到一個地下聯絡點。
次日早上,趙聲從香港來到廣州。二人相見,抱頭大哭。晚上,趙聲搭夜船返回香港,黃興在4月30日回到香港。
這次起義,犧牲的同盟會會員有名可考者86人。革命黨人潘達微冒險出頭奔走,通過善堂出面,收殮烈士遺骸72具,葬于紅花崗,改名黃花崗。故這次起義稱為黃花崗起義。但是,無論如何,革命黨人用生命和鮮血獻身革命的偉大精神卻震動了全國,也震動了世界,從而促進了全國革命高潮的更快到來。
孫中山在美國芝加哥得悉起義失敗,認為此役義軍的“勇敢英烈”,為世界各國所“未曾有”,“革命之聲威從此愈振,而人心更奮發矣”。稱這次起義雖然失敗,“然其影響世界各國實非常之大,而我海內外之同胞,無不以此而大生奮感”。
1912年5月15日,孫中山發表《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文》,說“寂寂黃花,離離宿草,出師未捷,埋恨千古”。1914年又說“第一次革命,雖由武昌起義,而實廣東三月廿九之役為之先”。
孫中山領導的這十次武裝起義,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然而,直接參加起義尤其是“黃花崗起義”的犧牲者,都是中華民族的熱血男兒。他們崇高的獻身精神鼓舞了越來越多的民眾投身于革命,促使腐朽落后的滿清王朝終于在“武昌起義”的槍聲中覆滅。
擴展資料:
十次武裝起義失敗的原因在于:
第一、孫中山領導的起義脫離人民群眾,他不知道群眾的重要作用。孫中山搞武裝起義第一要錢,所以他不斷地在國外募捐,千方百計籌款。
辛亥革命前十幾年,孫中山在海外的主要工作,除了宣傳華僑外,就是籌款。他沒有想到過武器是可以從敵人手里奪取的。在他看來,只要有了錢就能買槍炮,才能打仗,沒有錢是萬萬不能起義的。
第二、孫中山領導革命,依靠的是少數會黨和華僑學生,所以他領導的武裝起義,總是先購買武器,再召募一批華僑義士,往往不過百十來人。
憑這百十來人與滿清的軍隊相抗衡,怎能不敗?如他領導的黃花崗起義,靠的是從海外召來的華僑,從香港偷偷進入廣州城,起義時廣州人民完全處于觀望的狀態,孫中山不懂得發動民眾的重要作用,沒有民眾的參加,只靠少數“勇士”來革命,革命怎能成功。
第三、孫中山不僅不發動民眾,甚至不懂得利用清政府新軍,后來的武昌起義恰恰就是新軍發動的,武昌起義沒有要孫中山一分錢,完全是從清政府的軍械庫里奪取武器,用敵人的武器打敵人,這是孫中山沒有想到的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孫中山
發動的起義很多的,如廣州起義,惠州起義等,但都以失敗告終,到了1911年發動的武昌起義才成功。
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有:廣州起義、鎮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
1894年成立興中會,1895年領導廣州起義,1905年成立同盟會,之后領導了鎮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頒布臨時約法,后來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為捍衛民主共和,孫中山繼續革命,1913年發起二次革命,1915年反對袁世凱復辟的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運動,革命先后失敗。
在共產國際和共產黨的影響下,孫中山發展了三民主義,提出了新三民主義,與共產黨進行了第一次合作,發起了國民大革命,遺憾的是革命事業尚未成功孫中山先生就去逝。
革命
1894年 成立興中會
1895年 香港密謀起義失敗,陸皓東等就義。
1900年 惠州起義失敗。
1905年 成立同盟會
《民報》創刊,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1907年 鎮南關起義
1911年 武昌首義 即辛亥革命。
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 宣誓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3年 宋教仁被刺 發動二次革命 。
1914年 成立中華革命黨,任總理 。
1915-1916年 發表《討袁聲明》,發動“護國運動”
1917-1918年 發動護法運動。
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
1918年 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
1921-1922年,發動第二次護法運動。
1924年 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提出并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闡釋三民主義。
籌辦黃埔軍校
發布《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通過《國共合作草案》、《國民黨與世界革命運動草案》
發布《北伐宣言》,舉行北伐誓師典禮 。
應馮玉祥之邀,同意北上
發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和反對軍閥,廢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
發表《入京宣言》
鎮南關起義。
1907年12月2日中國同盟會總理孫中山派遣黃明堂、關仁甫率四百多人,潛襲廣西鎮南關,起義軍很快占領雞金山的三座炮臺。
清軍以五千人兵力反撲鎮南關,黃明堂堅守數日,槍彈告罄,在12月8日夜棄臺,退至安南燕子大山。
起義失敗后,滿清政府要求法國政府引渡在越南的孫中山,但孫中山已經先一步離開越南到達新加坡。
滿清政府又要求新加坡總督驅逐孫中山,但新加坡政府對此不予理睬。滿清政府惱羞成怒,將革命軍及幫助革命軍送槍送水的群眾全部屠殺,流血數十里!
擴展資料:
孫中山領導的其他起義介紹:
1、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1895年的一次反清武裝起義。
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起義雖然沒能成功,但卻開革命黨人武裝推翻滿清政府之先河。從此以后,革命黨人就沒有停止過戰斗,直至專制打倒,共和締造。
鄭士良后來回憶說:“我真的非常佩服孫先生的氣概、見識和度量。至于他的膽量,一直到(廣州起義)失敗當時的舉動,我才知道”。
2、黃花崗起義
1910年11月孫中山、黃興、趙聲等革命黨人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開庇能會議,決定再次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黃興擔任總指揮,在越華路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總指揮部。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30余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中國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
敢死隊突入總督署,總督張鳴岐逃走,起義軍焚毀總督署后,在東轅門外與水師提督李準派來彈壓起義的北洋軍短兵相接。起義軍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而不幸失敗。
起義失敗后,黃興負傷撤回香港,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革命志士犧牲,犧牲的中國同盟會會員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遺體由潘達微尋獲安葬于廣州紅花崗。
潘達微將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這次起義因此被稱為黃花崗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孫中山。
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青年時代的孫中山,曾經幻想以改良的方式來挽救中國。1894年6月,他上書直隸總督李鴻章,陳述“治國之大經,強國之大本”,但遭到李鴻章拒絕。上書的失敗,使孫中山“知和平之法無可復施。然望治之心愈堅,要求之念愈切,積漸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強迫”。此后至辛亥革命,孫中山領導了多次武裝起義。其中,1895年的廣州起義(也稱乙未廣州之役)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但起義尚未發動,便草草收場。
?
清光緒二十一年十月十六日(1895年12月2日),
光緒帝令兩廣總督譚鐘麟捕拿革命黨孫文(孫中山)、楊衢云的上諭。
內憂外患 動議起義 1894年10月,孫中山來到美國檀香山,向當地華僑宣傳反清的革命思想。11月24日,孫中山創立了革命團體興中會。興中會成立后,他立即著手準備反清武裝起義。孫中山一方面積極發展會員;一方面組織兵操隊,聘請丹麥軍事教官為20多名會員教授兵操。
此時,中日甲午戰爭正在進行,各戰線頻頻告急,而清政府卻在大力操辦慈禧太后的60壽辰之事。宋嘉樹致函孫中山,邀請其回國指導革命。1895年1月初,孫中山抵達香港,約集舊友陸皓東、陳少白、鄭士良等商議擴大興中會組織之事。香港輔仁文社負責人楊衢云、謝纘泰也應邀參加,討論決定將輔仁文社合并于興中會。2月21日,興中會總部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13號成立,對外稱“乾亨行”,楊衢云在此“專任后方接應及財政事務”。隨后,孫中山來到廣州,在雙門底王家祠云岡別墅成立興中會廣州分會,對外稱“農學會”,以研討農桑新法為名,掩護聚集起來的力量。
1895年4月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之腐敗心露,人心憤激”。孫中山看到革命時機已經成熟,決定發動起義,經多次協商討論,決定于當年重陽節(10月26日)在廣州起義。此次起義,孫中山為起義總指揮,并以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作為起義軍旗,計劃用3000精兵分頭進攻廣州城內各重要衙署,然后以廣東為革命根據地,揮師北上,直搗北京,推翻清政府統治。
是: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1、南昌起義的領導人是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它的意義是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暴動。
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
2、秋收起義的領導人是毛澤東、彭公達,它的意義是建立了紅軍和為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3、廣州起義的領導人是張太雷、黃平、周文雍,它的意義是中共廣東省委貫徹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導下領導廣州地區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暴力革命。
是繼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后,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
擴展資料
1、八一南昌起義背景
1927年3月,蔣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國民黨在武漢的汪精衛集團和南京的蔣介石集團的矛盾公開化,即所謂“寧漢分裂”。由于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不斷擴大,從4月起南京等地的國民黨開始大量逮捕和處決共產黨人,發動了四一二政變,武漢的國民黨在7月亦決定“清黨”,即七一五事變。
一方面解聘共產國際中國代表鮑羅廷的顧問職務,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門和軍隊驅逐共產黨人。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與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勾結,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使中國人民從1924年開始的國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敗。
2、秋收起義起義背景
1927年,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國民黨內的反動勢力開始背叛革命,特別是在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徹底失敗了。
為了挽救革命,消除黨內右傾投降主義的影響,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在共產國際的指示下召開緊急會議 ,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路線 。
決定在革命基礎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廣東4個省舉行秋收暴動 ,實行土地革命 ,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3、廣州起義背景
甲午戰爭以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已面臨著亡國滅種的現實威脅。為挽救民族危亡,以孫中山先生為杰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舞臺。1905年8月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民主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成立。
在中國同盟會的領導下,革命黨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武裝起義,1911年4月爆發的黃花崗起義就是其中的一次。
這些起義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清朝統治,為后來武昌起義一舉成功準備了條件。滿清政府在《辛丑條約》簽訂后,完全成了帝國主義的走狗,成了“洋人的朝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廣州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秋收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八一南昌起義。
影響最大的是辛亥革命
孫中山及其一派人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一次。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國還有過改良派。對改良派也應該估計有進步的一面。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清廷為撲滅四川的人民起義,派出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致使清軍在湖北防御力量減弱,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1911年9月14日,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同盟會的推動下,建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聯合反清。9月24日,兩個革命團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10月6日發動起義。革命黨人的活動被湖北當局察覺,處處提防,再加上同盟會的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未能趕到武漢,起義延期。
10月9日,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制炸彈時不慎引起爆炸。俄國巡捕聞聲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等,秘密泄露。湖廣總督瑞虒下令關閉四城,四處搜捕革命黨人。情急之下,革命黨決定立即於10月9日晚12時發動起義。但武昌城內戒備森嚴,各標營革命黨人無法取得聯絡,當晚的計劃落空。
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行聯絡,約定以槍聲為號於10月10日晚發動起義。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於中和門附近的楚望臺軍械所,吳兆麟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繳獲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發動了起義,并向楚望臺齊集。武昌城內的29標的蔡濟民和30標的吳醒漢亦率領部分起義士兵沖出營門,趕往楚望臺;爾后,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并趕向楚望臺。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第八鎮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標則在中和門及蛇山占領發射陣地,向督署進行轟炸。起初,起義軍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指揮,加上兵力不夠,進攻受挫。晚12點后,起義軍再次發起進攻,并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為標志,蛇山與中和門附近的炮兵向光處發炮轟擊。被嚇破膽的湖廣總督瑞虒慌忙家眷,打破督署后墻,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鎮統制張彪仍舊在司領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覆的進攻,終於在天亮彰占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張彪退出的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后,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并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武昌起義勝利后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三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自1906年起,中國同盟會聯合地方會黨,先后發動了萍瀏醴起義(1906年12月,又稱“丙午萍瀏之役”)、黃岡起義(1907年5月,又稱“丁未黃岡之役”)、七女湖起義(6月,又稱“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欽廉防城起義(9月,又稱“丁未防城之役”)、鎮南關起義(12月,又稱“丁未鎮南關之役”)、欽廉上思起義(1908年3月,又稱“戊申馬篤山之役”)、云南河口起義(4月,又稱“戊申河口之役”)、廣州新軍起義(1910年2月,又稱“庚戌廣州新軍之役”)和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又稱“辛亥廣州起義”、“辛亥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