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殷是哪個朝代的都城,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殷都,主要指殷墟,即今安陽。
商代從盤庚到康丁,在此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希望能夠幫到您,望采納!
商朝的殷是今天的河南省安陽市。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周圍,地理坐標為114°18′50″E,36°07′36″N,海拔約80m,長寬各約6公里,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遺產地保護區核心面積414 公頃,緩沖區面積為720公頃。
殷墟總體布局嚴整,以小屯村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型分布。現存遺跡主要包括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殷墟王陵遺址、洹北商城、后岡遺址以及聚落遺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手工作坊等。
1987年,安陽市政府征購小屯東北地(殷墟宮殿區)農田近8萬平方米,對該遺址采取了有效的保護措施,并在此興建了遺址型的博物館(殷墟博物苑),集中展現了殷代王宮殿堂的布局與建筑,成為集考古、園林、古建、旅游為一體的勝地。
擴展資料:
殷墟作為中國至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甲骨窖穴等構成。
1961年3月,國務院將殷墟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現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2018年10月13日,殷墟科學發掘90周年紀念大會暨殷墟發展與考古論壇舉辦。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約15萬片。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殷墟
殷都經科學發掘證實,在今河南安陽西北的小屯村一帶及洹水沿岸周圍的后岡、高樓莊、薛家莊、花園莊、小莊、四盤磨、孝民屯、大司空村、小司空村、武官村、侯家莊、秋口及同樂寨等二十幾個村莊方圓二十四平方公里或更大的范圍內。
以王畿為中心的商代統治區域為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即今河南北部及河北南部。但其勢力所及之地,已東起山東半島,西至陜西西部,南及江漢流域,北達河北北部。
安陽市殷都區范圍如下:
殷都區,隸屬河南省安陽市,地處位于安陽市西北部,東以京廣鐵路為界,與北關區、文峰區相接,南與龍安區相連,東、北與安陽縣接壤。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0千米,南北最大距離8千米,總面積687平方千米。2019年,殷都區總人口71萬人,常住人口68萬人。
1969年7月,建立安陽市西郊公社。1972年8月,經地區革命委員會和省革命委員會批準,設立鐵西區,成立鐵西區革命委員會。1981年5月30日,安陽市鐵西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安陽市鐵西區人民政府。在2002年12月28日時候,撤銷安陽市鐵西區,設立安陽市殷都區。
殷指的是今天的哪里?為什么稱之為殷墟?它的主要出土文物是什么?
殷指今天的河南安陽西北,殷墟有殷都廢墟之意,它的主要出土文物是“甲骨文”。
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
殷墟位于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周圍,由殷墟王陵遺址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共同組成。1928年才正式開始考古發掘。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
現在所探明的殷墟長寬各約6公里,總面積約36m2公里,安陽河從中間穿過。總體布局嚴整,以小屯村宮殿宗廟遺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型分布。現存遺跡主要包括宮殿宗廟遺址、商城遺址、王陵遺址、甲骨窖穴、后岡遺址以及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鑄銅遺址、手工作坊等。
發展歷史
殷墟,原來叫北蒙,后來盤庚遷都于北蒙也就是現在的安陽,改“北蒙”名為“殷”。盤庚十五年,開始在北蒙營建殷都。從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經歷了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君主273年的統治,殷一直是中國商代后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六大古都之說沒問題,但內部排序略有爭議。
先說一下爭議最小的四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
1、西安,古稱長安、鎬京等,簡稱鎬。
無論算幾大古都,西安是最沒爭議的。西安是西周的都城,還是西漢、隋、唐三個大一統王朝的都城,絲綢之路的起點,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如此雄厚的實力,讓西安高居古都之首,在世界上也大名鼎鼎。
2、北京,古稱燕京、幽州等,簡稱京。
西安排第一沒爭議,北京排第二也沒爭議。北京成為全國統一性政權都城的歷史比較晚,直到元朝才成為都城,當時稱大都。不過元朝和明、清三個大一統政權都將北京作為都城。北京最大的優勢是距離現代時間近,留下了豐富史料和文物,大大提高了歷史文化價值。
3、洛陽,古稱洛邑、豫州等,簡稱洛。
洛陽被稱為“十三朝古都”,洛陽作為古都的歷史和西安關聯密切,大一統政權中,東周、東漢、西晉將洛陽作為都城,唐朝將洛陽作為東都,武則天建立的武周更直接將洛陽定為都城,稱之為“神都”,充分彰顯了洛陽天下中心的地位。
4、南京,古稱金陵、建康等,簡稱寧。
南京,是四大古都中唯一的南方城市,被譽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但南京唯一作為大一統政權都城的經歷是明朝初年朱元璋在位期間,其他都是作為地方割據或占半壁江山的政權都城,且大多逃不過被北方政權征服的命運,這使得它在四大古都中忝居末位。
除上述四大古都外,還有五大、六大古都、七大、八大古都的說法。
5、開封,古稱汴京、大梁等,簡稱汴。
開封被稱為“八朝古都 ”,但沒有作為大一統政權都城的經歷,不過開封曾是宋朝都城,而宋朝在歷史上的影響力絲毫不亞于漢唐明清,因此這段經歷讓開封的地位直線上升,《清明上河圖》和《東京夢華錄》更讓開封成為最為向往的古代城市,但后來漸趨沒落。
6、杭州,古稱臨安,簡稱杭。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為人熟知更多是靠秀麗風景、繁華經濟和江南美女,作為都城的經歷反而比較少,數來數去只有五代十國中的吳越,以及半壁江山的南宋。
7、安陽,古稱殷都、鄴城,簡稱殷。
安陽在八大古都中知名度最低,但成為都城最早,是“殷墟”和“甲骨文”的發現地,足以證明它的悠久歷史。除了商朝,其他以安陽為都城的都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的地方性政權,因此有"七朝古都"之稱,但缺乏大一統政權都城的經歷。
8、鄭州,古稱商都,簡稱鄭
鄭州進入“八大古都”行列最晚,但實際上鄭州作為都城的歷史相當之悠久,它曾長期作為商朝都城,是建都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不過鄭州成名太早,后來再也沒有作為有影響力的政權都城,因此知名度不如其他古都。
其實無論幾個古都,都沒必要為排序爭個頭破血流。所謂“X大古都”的說法,不是完全靠歷史、地位、知名度等因素,而是受申報時間先后的影響。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四大古都的說法形成;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封加入,成為五大古都;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 杭加入,成為六大古都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安陽加入,成為七大古都;
二十一世紀初,鄭州加入,成為八大古都。
如此發展下去,十大古都也是早晚之事,就看誰能搶到第九、第十了。對這個話題,大家不妨留言討論一下,或許你的家鄉以后就是九大、十大古都之一呢!
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后期的都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包括洹河兩岸的后岡、高樓莊、花園莊、四盤磨、孝民屯等十多個村莊,總面積約有24平方千米,距今已經有3300多年歷史。
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
公元前14世紀,商朝第二十位國王盤庚將其都城從現在的山東曲阜搬遷到風景秀麗、土地肥沃的“殷”地,直至商朝滅亡,“殷”作為商之首都,共經歷了八代12王,歷時273年。
后人稱這段歷史為殷朝,此地也被稱為殷都。
殷都被西周廢棄之后,逐漸淪為廢墟,因此又被稱為“殷墟”。
殷墟占地面積約24平方千米,東西6千米,南北4千米。
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城市布局嚴謹而合理。
從其城市的規模、面積,宮殿的宏偉,出土文物的質量之精、之美、之奇、數量之巨,可充分證明,它當時不僅是全國,而且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確為一處繁華的大都市。
殷墟考古發掘最大的貢獻是甲骨文的發現。
甲骨文是商代人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卜辭和少量記事文字。
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遇到事情總是習慣于通過占卜來決定,要通過靈媒來溝通人神,通曉天意。
靈媒會將每次占卜的原因和結果用青銅刀或玉刀刻在甲骨上。
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成系統的文字,已經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方法和現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
其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檔案庫”。
自19世紀末甲骨文在殷墟發現以來,先后共出土甲骨約16萬片。
目前發現的甲骨文共有4000多個單字,經學者們考證研究,一致公認的有1000多字。
學者們通過這十幾萬片甲骨和已識別的1000多個單字,已能大體解讀出有關商代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的主要內容。
甲骨上的卜辭和記事文字,雖然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記載,但是因為它數量眾多、內容豐富,所以一直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字和中國古代史,特別是研究商代歷史最重要、最直接的材料。
安陽殷墟博物館
人類就通過發掘文物來探尋歷史,這期間,不僅出土了許多歷史遺物,還發現了先輩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
說起商朝,就不得不提起商族,這是中國最古老的氏族之一。根據《詩經》的記載:“上天命令鳳鳥降臨人間,但鳳鳥不想親自現身,于是,下了一顆卵到人間。恰好這時,商帝和他的妃子簡狄出行。好奇之下,簡狄撿起了這顆卵,吃了下去。不久后,簡狄懷孕,生下了契。后來,契成為了商族的先祖,他開辟了一片新土地,并居住于此。”
根據一些歷史資料的記載,在夏朝建立之初,商族就已經活躍于黃河流域附近了。因此,商人的先祖契和夏朝的禹,很有可能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人,且他們都曾當過舜的臣子,攜手治理過洪水。四百年后,商族逐漸強大了起來,到了成湯統治時期,他毅然起兵,推翻了夏朝的統治,建立了中國奴隸社會的第二個王朝——商朝。
也因此,后人常以“殷商”、“殷”或者“商”來稱呼商朝。遷都以后,商朝共存在了255年才被滅亡。這期間,殷共見證了十二位國王的統治,他們分別是: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和帝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征討商朝,建立了周朝。
隨著商朝的沒落,殷逐漸變成了一座廢墟,無人問津。正因為如此,人們將“殷”稱為“殷墟”。三千多年來,沒有人知道殷墟到底在哪里,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就這樣,殷墟沉睡在地里,不為人知。直到1899年,清朝國子監王懿榮在中藥“龍骨”上,發現了一些奇怪的契刻符號。
之后,經過長期研究,人們認為這是一種古文字,即我們現在常說的甲骨文。于是,在甲骨刻辭上,人們發現了商人先王、先公的名號。據此,學者們認定,這些甲骨均為商王室的遺物。通過追溯甲骨文的來源,人們終于找到了它的出處——河南安陽市小屯村。
在小屯村中,人們發現了殷墟的蹤跡,并陸續挖掘出了商朝時期的皇宮、宗廟、王陵和祭祀臺等遺跡。除此之外,人們還挖掘出了大量商朝禮器和生活、生產遺物,比如:青銅、卜辭、玉石和骨蚌。這其中,祭祀卜辭向我們證明了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和帝辛等國君確實曾建都于殷。
所以,這為我們研究商朝的歷史,提供了確實可靠的證據。之后,隨著殷墟的發現,人們逐步揭開商朝的神秘面紗。根據記載,當時人們一共挖掘出了十五萬片甲骨刻辭。其中,考古學家們一共挖出了五萬片甲骨刻辭,其它則為當地村民與盜墓賊所挖。
由于,埋在土里的時間太長,加上挖掘技術的落后,所以,大部分甲骨出土時非常破爛。到了1903年,帝國列強發現殷墟的存在,并強行加入殷墟的挖掘工作之中,比如:日本人三井源右衛門、林泰輔,英國人庫壽齡、金璋,美國人方法斂等人。其中,加拿大人明義士挖掘出的商朝遺物最多。
1928年,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傅斯年大力支持殷墟的挖掘工作,并任命董作賓及其他臨時工作人員組成了一支殷墟考古小隊。于是,董作賓等人開始了為期十八天的殷墟試掘工作。在這次挖掘中,董作賓一行人一共出土了八百多片甲骨和一些銅器、陶器等文物。就這樣,中國現代考古學初步建立。
到了次年春天,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主持殷墟挖掘工作,截止至1937年,李濟等人在殷墟一共進行了十五次考察與挖掘。到了1949年,抗戰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一些研究機構、博物館和大學開始對外征集殷墟甲骨。通過這種途徑,政府將流落至民間的甲骨大量收回。
雖然如此,但仍然免不了一些甲骨流落海外。根據一些歷史資料的記載,這些甲骨現在分別被收藏在日本、加拿大、英國、美國和德國等國中。直到1961年3月,國務院將殷墟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其實,殷墟的發掘幾乎完全改變了傳統史觀中夏、商、周三代的歷史面貌,正式確立了殷商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為商周考古確立了可靠的年代學基礎,對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點作用;填補了以鄭州二里崗為代表的中商文化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商代的編年框架。
此外,殷墟文物有的是華夏之最,有的是世界之冠,蘊藏著殷代先民們的創造、智慧和卓越的技能。以至于,考古專家評價道:殷墟“發掘著一個典型的奴隸社會”,它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銅器三個要素”,“是一個燦爛的中國文明”。
最后的國都是殷都,朝歌是行都,殷都不是朝歌。
約前14世紀,商王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遷都于殷(今安陽市區小屯村),安陽遂為殷商國都。殷商王朝,在此歷8代、12王。前11世紀,周武王姬發率諸侯之師,與商紂王戰于牧野(今鶴壁淇縣西南),紂王兵敗自焚,殷亡 。
朝歌在今河南淇縣。殷商末期紂王在此建行都,改稱朝歌。雖然朝歌是商朝晚期都城,但朝歌性質屬于行都(或輔都),商朝首都還是安陽殷墟。
擴展資料:
朝歌,為中國殷商王朝的行都。朝歌(今河南鶴壁淇縣)是《封神榜》故事發生地,在作為商紂王的行都時期朝歌達到鼎盛,具有3000多年的古都史,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朝歌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諸子中。《左傳》首先把朝歌同商的都城聯系起來。《史記》衛康叔封衛和牧野之戰的記載,確證了朝歌作為商朝行城的具體位置,此外,《史記》一書中有18處把朝歌作為地名。
楚漢戰爭時項羽封“司馬卬為殷王,都朝歌”。這些史料記載的大都是公元前660年前后的事件。《史記》首開解釋朝歌含義的先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