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關于張衡的資料

                  2023-03-05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張衡的小故事以及成就,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關于張衡的資料的相關圖片

                  張衡的資料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圣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擴展資料:

                  主要成就:地動儀、渾天儀、瑞輪莢、指南車、計里鼓車、獨飛木雕、地形圖。

                  軼事典故:

                  《歷代名畫記》記載了一個關于張衡用“足趾畫怪獸”的傳說:張衡聽說建州浦城水中有豕身人首的怪獸,于是前往畫它。

                  但這個怪獸怕人畫它,所以不出來。張衡于是扔掉紙筆,怪獸就出來了,他悄悄地用足趾畫下怪獸的行狀。能用足趾寫生,這雖然是種傳說,但也可見當時張衡的畫名是不低的。

                  親屬成員:祖父張堪,字君游,官至漁陽太守,后代張輔,字世偉,西晉時官至梁州刺史。

                  墓葬:

                  張衡墓位于河南省南陽市北25公里石橋鎮南小石橋村西20米處,為國務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漢代時陵園建造宏偉,翁仲、石獸對立,祠廟巍峨壯觀。后經戰亂,以往勝跡蕩然無存。

                  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重修了張衡墓園與“平子讀書臺”。墓園面積12000多平方米,墓室封土高8米,周長79米,在高大的古墓周圍遍植松柏。

                  墓前的明、清石碑加蓋了碑樓。并于墓前立方碑1座,碑文為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撰寫。墓北讀書臺遺址,亦重新建臺立碑。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張衡

                  張衡生平事跡及簡介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圣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譽為“木圣” (科圣)。

                  擴展資料:

                  在科學發明創造方面,張衡更是對中國和世界文化做出了極大貢獻。中國的渾天儀,從公元前一世紀中葉起,開始了迅速的發展。西漢的耿壽昌發明了最早的渾天儀。公元125年左右張衡在耿壽昌、傅安和賈逵的基礎上,加上地平環和子午環,制作成了完整的渾天儀。

                  李約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張衡是演示用渾儀(中間裝有地的模型)的首創者,同時又成功地利用水力來運轉渾儀(包括觀測用)上的環圈,他用一種方法把演示和觀測兩者的效用結合起來了。

                  自此以后,這兩種渾儀的制用方法經過幾百年都沒有多少改變”;“據我們所知,關于渾儀的資料,以張衡的《渾儀》一書的殘篇為最古(約公元125年)。”他還創制成功了世界上最早的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亦名渾象)。

                  根據《宋書·天文志》記載,該渾天儀至東晉猶存。張衡在公元132年制造了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非常科學和準確,史稱“驗之以事,合契若神”。此外張衡還制造了三輪自轉車、指南車、自飛木雕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衡

                  張衡的資料 簡單點

                  張衡,(公元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于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另外,歷史中的三國、隋朝時期,以及現代都有與張衡同名的人物。

                  天文學家張衡的資料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 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恒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制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我國天文學發展的歷史是悠久的。到漢代已有蓋天、宣夜和渾天等學派。蓋天說認為,天如蓋,蓋心是北極,天蓋左旋,日月星辰右轉。宣夜說認為天無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并不附著于“天體”之上。渾天說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宣夜說后來不幸失傳了,蓋天、渾天兩說并行,競相爭鳴,比較科學的渾天說漸占上風。同時,觀測天象的儀器也不斷出現,如武帝時洛下閎制造了渾天儀,宣帝時耿壽昌又造了渾天儀,和帝時崔瑗的老師賈逵更制造了黃道銅儀。?。

                  張衡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后,他更加勤奮地“研核陰陽”,終于“妙盡璇璣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銅鑄渾天儀,被張衡造了出來。

                  渾天儀主體是幾層均可運轉的圓圈,最外層周長一丈四尺六寸。各層分別刻著內、外規,南、北極、黃、赤道,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還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緯等等天象。儀上附著兩個漏壺,壺底有孔,滴水推動圓圈,圓圈按著刻度慢慢轉動。于是乎各種天文現象便赫然展現在人們眼前。這件儀器被安放在靈臺大殿的密室之中。夜里,室內觀儀人員把某時某刻出現的天象及時報告給靈臺上的觀天人員,結果是儀上、天上所現完全相符。

                  銅儀的兩側附有玉虬(龍)各一,吐水入壺,左為夜,右為晝。壺上分別立著金銅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別天時早晚”。更有妙者:臺階下還有內裝機關與兩壺相聯的瑞輪、?莢,靠著滴水的推動,依照月亮出入圓缺的變化,不停地旋轉開合,表示著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動日歷一般,可見這件渾天儀及其附器,與近世的假天儀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此儀誕生的前一年,?張衡?先用竹篾制成一個模型,名曰“小渾”,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和校正,然后才鑄作大儀。渾天儀是?張衡?血汗的結晶。他接著寫了《渾天儀圖注》和《漏水轉渾天儀注》兩本說明書,又撰成《靈憲》一部,繪制《靈憲圖》一份。在這些著作中,?張衡?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天文學理論,反映了他的樸素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他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天體的運行是有規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蝕起因于地遮日光,月繞地行且有升降。他認識到太陽運行(應是地球公轉)的某些規律,正確解釋了冬季夜長、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晝夜等時的起因。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見到的星有2500個,與今人所知略近。他經過對某些天體運轉情況的觀測,得出一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結論,與近世所測地球繞日一周歷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值相差無幾。

                  由于研究天文、律歷和制作儀器,?張衡?對數學的研究相應地加強了。在制成渾天儀后,他寫成了《算罔論》,要“網絡天地而算之”。他用“漸進分數”之法,算出圓周率為十的平方根,為3.16強。這比《周髀》所記載的π=3的數值大大進了一步。直到五-七個世紀以后,印度和阿拉伯的數學家才得出這個數值。?。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張衡轉任公車司馬令,總領天下征詔之事。他沒有被繁雜的公務所淹沒,舉足走進物理學和機械制造學的領域之中,并且取得了許多驚人的成就。他成了當時首屈一指的機械制造專家,被人呼為“木圣”,所造器物之精妙,無與倫比。他運用差動齒輪原理,造出了指南車和記里鼓車。他還精心制造出一只木鳥,“假以羽翮,腹中施機,能飛數里”,這簡直是當時世上絕無僅有的一架木制“飛機”!可惜其實物和詳細造法,也像他的許多杰作一樣,后來大多失傳了。?。

                  張衡還制造出一種測影儀器——土圭,用來研究天文、地理。他繪制成一幅《地形圖》,一直流傳到唐朝。他善畫山水、動物,與趙歧、劉褒、蔡邕(文姬之父)同為東漢四大畫家。他對音樂舞蹈等藝術也有精深研究。如在《觀舞賦》里,他曾這樣巧妙地形容舞蹈演員的舞技:“連翩絡繹,乍續乍絕,裾似飛鸞,袖如回雪”。?。

                  無限宇宙思想

                  “八極之維,經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過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

                  “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張衡《靈憲》

                  什么是“宇”?什么是“宙”?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的老師尸佼就下過一個嚴格的定義:“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也就是說,宇指空間,宙指時間。關于宇宙是否有邊界的問題,我國自唐宋以后一直爭論得很激烈。其中有一些人曾經發表過很有科學思想的精辟見解。但是,這些論述大都只是從哲學上的推理,很少涉及到天文學的本身。張衡作為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他曾經從天文學的角度論述了宇宙的無限性。在這個意義上說,要比僅從哲學概念上所作的推想更為深刻,所以也就更有價值。

                  在張衡看來,天是有邊界的。天究竟是什么形質的東西?在《靈憲》中雖然沒有明確的說明,但是可以推想得出來的。元氣形成了天,其精氣形成了日月眾星。因此,除掉星體和元氣之外,天上是沒有其他東西的。張衡所認為的天,只是相對位置固定不變的眾恒星所構成的天穹。恒星之間并沒有什么固定的聯系,更不是都固定在一個固體球殼上,眾恒星所包圍的天球,就是天的邊界。日月五星等巡行的天體,則在各自的軌道上在天球以內運動。天球的外面是沒有天體的,究竟還存在什么東西?這是不知道的,所以說“過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這就是說,宇宙和天地并不是一回事,天地是有大小的,宇宙則無邊際,天地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天地之外的部分,僅僅是看不到而已。所以,張衡又進一步補充說:“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宇宙不但在空間上是無限的,而且在時間上也是無窮的。這是一個十分卓越的見解,是十分光輝的科學辯證思想。張衡的宇宙無限思想同馬克思主義在宇宙問題上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張衡認為的實際天球是虛空中分布著眾多天體,它們可以自由運動,而在同一時代,西方人卻沒有這種區分。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紀就提出:真實的宇宙結構象是一個透明的大水晶球,星辰都鑲嵌在這個水晶球上。這種認識為公元2世紀時的托勒密所繼承。張衡的無限宇宙思想,比水晶球認識要進步得多。

                  精儀揭天地 科圣著千秋

                  嚴 濟 慈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曾任尚書和河間相等職。他“天資氵睿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奇技偉藝,磊落煥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

                  在地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地動儀”(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及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渾天儀”(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臺用水力推動的大型觀察星象的天文儀器,著有《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書,畫出了完備的星象圖,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學論斷。在文學方面,他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星。名著《東京賦》和《西京賦》,合稱《二京賦》,描寫了東漢時期長安和洛陽的繁華景象,諷刺了官僚貴族荒淫無恥的寄生生活。《南都賦》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南陽郡的社會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間風俗。此外還著有《定情賦》、《同聲歌》、《思玄賦》、《歸田賦》、《四愁詩》等30余篇。在地理學方面,他繪制有完備的地形圖,并研制出了“記里鼓車”、“指南針”等。在數學方面,他著有《算罔論》,并計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間。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圓周率雖稍有誤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這樣精確的計算,不能不使人們感到驚嘆。他的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300多年;在氣象學方面,他制造出了“候風儀”,是一種預測風力、風向的儀器,比西方的風信雞早1000多年;在機械學方面,他制造的“獨飛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還制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動日歷等;在藝術方面,他居東漢時期著名的六大畫家之首。張衡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貢獻,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也是留給整個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

                  張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奪目的科學和文學的雙子星。1956年10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曾題詞道:“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

                  張衡年譜?

                  張衡,字平子,世為南陽著姓。祖父堪,字君游,少治《梁丘易》,光武時,為蜀郡太守,拜騎都尉,后拜漁陽太守,卒后妻子貧困。衡父無聞。?。

                  公元78年(東漢章帝建初三年)——1歲張衡生于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夏村)其好友崔瑗生,與衡同年。?。

                  79年(章帝建初四年)——2歲?馬融生(79——166)。班固編成《白虎通義》。?。

                  80年(章帝建初五年)——3歲?馬嚴徵拜大中大夫,遷將作大匠。?。

                  81年(章帝建初六年)——4歲?五符或生是年?。六月鮑昱卒。

                  82年(章帝建初七年)——5歲 班固《漢書》成。?。

                  83年(章帝建初八年)——6歲?詔諸儒從賈逵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鄭眾卒。?。

                  84年(章帝元和元年)——7歲 荀淑生(84——149)。?八月章帝東巡狩至沛,使祠桓譚冢。?。

                  85年(章帝元和二年)——8歲 二月詔頒編訴,李梵等所作《四分歷》。

                  86年(章帝元和三年)——9歲?。

                  87年(章帝章和元年)——10歲。

                  88年(章帝章和二年)——11歲?。

                  89年(和帝永元元年)——12歲?七月竇憲大破北匈奴,勒銘燕然山。?鮑德居黃門侍郎。?陳寵出為太山太守。?。

                  90年(和帝永元二年)——13歲?《論衡》的作者王充卒。?班超擊破月氏。?。

                  91年(和帝永元三年)——14歲 胡廣生。?賈逵為左中郎將。?。

                  92年四月十八日京師地震。?六月十九日郡國十三地震。?陳寵為大司農。?崔瑗之父崔馬因卒。?。

                  93年(和帝永元五年)——16歲李固生(93——146)。?。

                  94年(和帝永元六年)——17歲?當在三輔??九月呂蓋為光祿勛。?陳寵遷廷尉。

                  95年 18歲 游三輔,作《溫泉賦》。?入京師,觀太字,遂通《五經》,貫《六藝》。 舉孝廉,不行。?辟公府不就。?崔瑗至京師。?九月二十五日京師地震。

                  ? 96年(和帝永元八年)——19歲?當在京師2年。?結識馬融、王符、竇章、崔瑗。?作《七辯》。始草《二京賦》。?。

                  97年(和帝永元九年) ——20歲當在京師3年。?徐稚生(97——168)。?光祿勛呂蓋為司徒。?三月初十隴西地震。?上方令蔡倫監作秘劍。?班超在西域派甘英訪問大秦(羅馬),被安息所阻。?。

                  98年(和帝永元十年)——21歲?當在京師4年。 馬嚴卒(17——98)。?。

                  99年(和帝永元十一年)——22歲?當在京師5年。作《定情賦》。?。

                  100年(和帝永元十二年)——23歲?鮑德為南陽太守,衡為鮑德主簿。?作《同聲歌》。?呂蓋奏劾張酉甫。?許慎作《說文解字》。

                  101年(和帝永元十三年)——24歲?為鮑德主簿2年。作《扇賦》。?司徒呂蓋罷。?。

                  102年(和帝永元十四年)——25歲?當為鮑德主簿3年。?司徒呂蓋卒,作《司徒呂公誄》。

                  103年(和帝永元十五年)——26歲?當為鮑德主簿4年。作《綬笥銘》。?九月和帝南巡,至云夢。?。

                  104年(和帝永元十六年)——27歲?當為鮑德主簿5年。十月,陳寵拜司空。?陳實生(104——187)年84歲。?以兗、豫、徐、冀四州連年多雨傷稼,禁沽酒。

                  105年(和帝元興元年)——28歲?當為鮑德主簿6年。宦官尚方令蔡倫改進造紙術,制成“蔡候紙”。?五月二十一日扶風雍地震。?十二月和帝崩,幼子隆僅百日,繼位為殤帝。?。

                  106年(殤帝延平元年)——29歲?當為鮑德主簿7年。?四月司空陳寵卒。?作《司空陳公誄》。?夏,郡國三十七雨水;秋、冬又多處大水。?罷魚龍曼延戲。?八月殤帝死,立清河王之子劉祜為安帝。?。

                  107年(安帝永初元年)——30歲?當為鮑德主簿8年。?作《二京賦》。作《南陽文學儒林書贊》。?是年郡國十八地震。?。

                  108年(安帝永初二年)——31歲?當為鮑德主簿9年。?南陽太守鮑德拜大司農,衡回籍讀書。?是年,京師及郡國四十大水、大風、雨雹。?郡國十二地震。?十一月鄧騭拜大將軍。?鄧騭召馬融為舍人,融不就。?。

                  109年(安帝永初三年)——32歲?當在家讀書2年。?大將軍鄧騭累召,不應。?扶風竇章避羌亂,家于外黃。?李膺生。

                  110年(安帝永初四年)——33歲?,積累學識。?劉珍請衡參論東觀,不果。作《南都賦》。?馬融應鄧騭召,拜校書郎中,詣東觀典校秘書。?三月初九郡國四地震。九月初三益卅郡地震。?。

                  111年(安帝永初五年)——34歲 當在家讀書末年。 拜郎中。?研究《太玄》。?有《與崔瑗書》。作《太玄注》。作《玄圖》。 大司農鮑德卒,衡作《大司農鮑德誄》。?正月初七郡國十地震。?。

                  112年(安帝永初六年)——35歲?居郎中2年。?同劉珍參議漢家禮儀,未定而遷。?。

                  113年(安帝永初七年)——36歲?居郎中3年。?。

                  114年(安帝元初五年)——37歲 奉孝廉,遷尚書侍郎。研究天文、陰陽、歷、算。為《黃帝飛鳥歷》。正月詔稟三輔并、涼六郡流冗貧人。六月二十八日河東地陷。是年郡國十五地震。

                  115年(安帝元初二年)——38歲 再遷太史令。作地形圖,為后漢六畫家之首。河南及郡國十九蝗,時蝗災已連續七年。十一月初九郡國大地震。

                  116年(安帝元初三年)——39歲 居太史令二年。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小渾。馬融上《廣成頌》。二月郡國十地震。

                  117年(安帝元初四年)——40歲?居太史令3年。?造渾天儀。以漏水轉之于室內,與天相應,若合符。?作《渾天儀圖注》、《漏水轉渾天儀注》。?劉珍等亻誰校《漢家法》。 胡廣舉孝廉。?是年郡國十三地震。?。

                  118年(安帝元初五年)——41歲?居太史令4年。?著《靈憲》,作《靈憲圖》。?是年郡國十四地震。?。

                  119年(安帝元初六年)——42歲?居太史令5年。?著《算罔論》。?十二月初一,日有食之,郡國八地震。?。

                  120年(安帝永寧元年)——43歲?居太史令6年。?劉珍、劉馬余受詔作建武以來《名臣傳》。?崔瑗辟度遼將軍鄧遵府。?是年京師及郡國三十三大水,郡國二十三地震。?。

                  121年(安帝建光元年)——44歲?為太史令,轉公車司馬令。?有《與特進書》。?是年五月特進鄧騭自殺。?五月崔瑗自鄧遵府免歸。?是年九月二十日許沖上《說文解字表》。各上封事陳得失。遣光祿大夫案行,賜死者錢,人2千。除今年田租。其被災甚者,勿收口賦。?。

                  122年(安帝延光元年)——45歲?居公車司馬令2年。?黃憲卒。?九月初七郡國二十七地震。

                  123年 (安帝延光二年)----46歲居公車司馬令3年同周興議歷。?崔瑗辟車騎將軍閆顯府。?以楊震為太尉。?。

                  124年(安帝延光三年)——47歲?居公車司馬令4年。?二月從安帝東巡狩,祠孔子。衡作《東巡誥》。?作《舞賦》。?作《羽獵賦》。?馬融上《東巡頌》。?崔瑗為安帝廢太子事說陳禪。?。

                  125年(安帝延光四年)——48歲?居公車司馬令5年。?三月朔日蝕,有《日蝕上表》。??十一月初四京師及郡國十六地震。?。

                  126年(順帝永建元年)——49歲?居公車司馬令末年。復轉為太史令。?為去冬大疫上順帝封事。?作《應間》。?李?因天變上書順帝。?十一月初四京師、郡國十八地震。?。

                  127年(順帝永建二年)——50歲?復居太史令2年。?作《鴻賦》。?七月五日鄭玄生(127——200)。?。

                  128年(順帝永建三年)——51歲?復居太史令3年。?正月二十五日詔勿收漢陽今年田租、口賦。夏四月初四,遣光祿大夫案行漢陽及河內、魏郡、陳留、東郡、稟貸貧人。?。

                  129年(順帝永建四年)——52歲 復居太史令4年。?作《羽獵賦》。?大水,左雄上疏推校災異。?。

                  130年(順帝永建五年)——53歲?復居太史令5年。《上陳事疏》。?馬續拜護羌都尉。?。

                  131年(順帝永建六年)——54歲?復居太史令6年。?九月繕起太學,凡240房,共1850室。?。

                  132年(順帝陽嘉元年)——55歲 復居太史令7年。?七月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作《侯風地動儀圖注》。?上《論舉貢疏》。

                  133年(順帝陽嘉二年)——56歲?復居太史令8年。?衡作《陽嘉二年京師地震對策》。 尚書令左雄舉馬融、張衡等,李固對策第一,拜議郎。?上《請禁絕圖讖疏》。 遷侍中,上《論貢舉疏》。 蔡邕生(133——192)。?。

                  134年(順帝陽嘉三年)——57歲?居侍中2年。?上疏請專事東觀,收檢遺文。并上《表求合正三史》。?條上司馬遷,班固所敘與典籍不合者十余事。?。

                  135年(順帝陽嘉四年)——58歲?居侍中3年。?作《思玄賦》。著《周官訓詁》。 欲補易說彖象,未就。?崔瑗辭大將軍梁商辟,歲中舉茂才。?商以李固為從事中郎。?十二月三十日(136年2月18日)京師地震。?。

                  136年(順帝永和元年)——59歲?居侍中末年,出為河間相。?作《怨篇》。 馬續遷度遼將軍。?。

                  137年(順帝永和二年)——60歲?居河間相2年。作《四愁詩》、《髑髏賦》、《冢賦》。?。

                  138年(順帝永和三年)——61歲?居河間相3年。?二月作《歸田賦》。?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左雄卒。?候風地動儀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徵,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二月十六日太白犯熒惑。一家皆被害,為收斂之。除今年田租,尤其者勿收口賦。?。

                  139年(順帝永和四年)——62歲?居尚書卒,葬于西鄂。 閏四月初八京都地震。

                  張衡的資料

                  張衡(78-139),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1]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恒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制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后世稱張衡為木圣(科圣)。

                  [編輯本段]史書傳記

                  張衡傳(出自范曄《后漢書》)

                  原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好地方額推了我特洛伊特例特二陽臺樂而雅而鐵路有了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于下,衡因上疏陳事。……

                  初,光武善讖,及顯宗、肅宗因祖述焉。自中興之后,儒者爭學圖緯,兼復附以妖言。衡以圖緯虛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后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思玄賦》略)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異于諸儒也。又欲繼孔子《易》說《彖》、《象》殘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閑》、《七辯》、《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張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于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石橋鎮)。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使他能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和一些生產、生活實際,從而給他后來的科學創造事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張衡出身于名門望族。其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圣童,曾把家傳余財數百萬讓給他的侄子。光武帝登基后張堪受薦拜官。曾被任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蜀郡的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后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拜為漁陽(今北京附近)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的一萬騎兵。此后在他的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對公孫述留下的堆積如山的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的是一輛破車,攜帶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很有文采。16歲以后曾離開家鄉到外地游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陜西西安一帶)。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后又到了東漢首都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一位青年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崔瑗是當時的經學家、天文學家賈逵的學生,也精通天文、歷法、數學等學問。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8年后鮑德調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在南陽期間他致力于探討天文、陰陽、歷算等學問,并反復研究西漢揚雄著的《太玄經》。他在這些方面的名聲引起了漢安帝的注意。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張衡被征召進京,拜為郎中。

                  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遷尚書郎。次年,遷太史令。以后曾調任他職,但5年后復為太史令。總計前后任此職達14年之久,張衡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里完成的。順帝陽嘉二年(公元133年)升為侍中。但不久受到宦官排擠中傷,于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調到京外,任河間王劉政的相。劉政是個驕橫奢侈、不守中央法典的人,地方許多豪強與他共為不法。張衡到任后嚴整法紀,打擊豪強,使得上下肅然。3年后,他向順帝上表請求退休,但朝廷卻征拜他為尚書。此事頗有蹊蹺,因尚書的官職遠低于侍中或相,他是否應征,史載不彰。就在這一年(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他即告逝世。

                  [編輯本段]學術成就

                  張衡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學家。他的成就涉及到天文學、地震學、機械技術、數學乃至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有兩項最重要的工作——著《靈憲》,作渾天儀。此外,在歷法方面也有所研究。

                  《靈憲》是張衡有關天文學的一篇代表作,全面體現了張衡在天文學上的成就和發展。原文被《后漢書·天文志》劉昭注所征引而傳世。文中介紹的天文學要點如下:

                  (1)宇宙的起源。《靈憲》認為,宇宙最初是一派無形無色的陰的精氣,幽清寂寞。這是一個很長的階段,稱為“溟滓”。這一階段乃是道之根。從道根產生道干,氣也有了顏色。但是,“渾沌不分”,看不出任何形狀,也量不出它的運動速度。這種氣叫做“太素”。這又是個很長的階段,稱為“龐鴻”。有了道干以后,開始產生物體。這時,“元氣剖判,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內”。天地配合,產生萬物。這一階段叫做“太玄”,也就是道之實。《靈憲》把宇宙演化三階段稱之為道根、道干、道實。在解釋有渾沌不分的太素氣時引了《道德經》里的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些都說明了《靈憲》的宇宙起源思想,其淵源是老子的道家哲學。《靈憲》的宇宙起源學說和《淮南子·天文訓》的思想十分相像,不過《淮南子》認為在氣分清濁之后“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天上地下,這是蓋天說。而《靈憲》主張清氣所成的天在外,濁氣所成的地在內,這是渾天說。

                  總之,張衡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思想傳統認為宇宙并非生來就是如此,而是有個產生和演化的過程。張衡所代表的思想傳統與西方古代認為宇宙結構亙古不變的思想傳統大異其趣,卻和現代宇宙演化學說的精神有所相通。

                  (2)關于宇宙的無限性。戰國時代的《尸子》定義說,“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就是空間,宙就是時間。中國的傳統思想是把空間和時間聯系在一起的。這一點也和西方古代把二者看成是兩個互相割裂的概念大不相同。但是,中國和西方一樣,在二者是有限還是無限的問題上歷來也有爭論。《莊子》一書中就有宇宙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說法。而西漢末年的揚雄卻認為“闔天為宇,辟宇為宙”,在空間上是有限的,在時間上是有起點的。張衡雖然長期研究揚雄的《太玄經》,并受到揚雄較深的影響,但在宇宙的無限性上卻不愿遵循揚雄。《靈憲》認為人目所見的天地是大小有限的,但是,超出這個范圍,人們就“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宇宙在空間上沒有邊界,在時間上沒有起點。揚雄的思想和目前天文學界最負盛名的大爆炸宇宙學說在終極本質上是相通的。而張衡的結論卻和當代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相合。看來,宇宙有限無限的問題還得長期爭論下去。

                  (3)關于天地的結構。《靈憲》把天描述成是恒星所在的地方,它是一個偏心率極小的橢球:“八極之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南北則短減千里,東西則增廣千里。通而度之,則是渾已。”天上有一個北極,樞星正好在這個位置上。日、月、五星都繞它旋轉。天還有個南極,是在地底下,人不可見。人目所見的地表面是平的,正在天的中央,“自地至天,半于八極;則地之深亦如之”。可見,張衡心目中的地是個半球。在地面上來說,如以8尺高的表在同一天正午測量日影長度,則南北相距千里的兩個地點所量得的表影長度相差1寸。

                  為什么把天地要設想成是個橢球結構?我們已無法了解,或許,一種可能是囿于傳統。早在《呂氏春秋·有始覽》中就提到:“凡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東西比南北長了二千里。《淮南子·墜形訓》中也引了這兩個數值。可見古人大概相當相信天、地的東西要比南北來得長。

                  地平說和“表影千里差1寸”的理論,過去人們曾以為是蓋天說的內容。但若據此即認為《靈憲》的天地結構模形是蓋天說,那就不當了。渾天模型和蓋天模型最主要的不同在于:渾天的天是球狀的,天可以轉到地下去。天不僅有出于地上的北極,還有隱于地下的南極。蓋天的天則或像一個蓋子籠罩著平地(近人稱之為第一次蓋天說),或者和地構成二片平行的曲面(近人稱之為第二次蓋天說)。總之,天永遠在地之上。天只有北極而不可能有南極。因此,從對天的結構認識來看,《靈憲》只能劃入渾天說而不能視之為蓋天說。關于地的問題,必須指出,歷史上的渾蓋之爭,主要在于天而不在于地。直到唐代一行徹底否定了日影千里差1寸的舊說之前,水平大地的觀念還一直存在于渾天說中。就是在一行之后,直到西方天文學傳入之前,我國仍然未能建立起明確的球形大地的數理模型。反倒是《靈憲》中的那種“天圓地平”說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4)關于日、月的角直徑。《靈憲》記載,日、月角直徑為整個天周的“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化成現代通用角度單位即為29′21〃,[根據錢寶琮的研究,認為《靈憲》的“(日、月)其徑當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地廣二百四十二分之一”當校改為“(日、月)其徑當天周七百三十分之一,地廣二百三十二分之一”。如此則日、月的角直徑當為 29′35.3〃]。這和近代天文測量所得的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徑值31′59〃和31′5〃相比,誤差都只有2′左右。以二千年前的觀測條件而論,張衡測值可謂精確。

                  在張衡之前的《周髀算經》中也介紹過一個觀測:用一根8尺高的竿子垂直立于地面,每當太陽過子午線時量竿影長度。當影長正為6尺時,用一根8尺長、孔徑1寸的竹管觀看太陽。《周髀算經》認為此時太陽視圓面正好充滿竹管。由此,《周髀算經》按照“千里差1寸”的比例關系,求得此時太陽距人目為10萬里,進而求得太陽的線直徑為1250里。由于“千里差1寸”等基本出發點都是錯誤的,因而《周髀算經》所得極為荒謬(太陽的線直徑實際為139.1萬公里)。就觀測本身而論,《周髀算經》的結果也是相當粗疏的。按竹管長8尺,孔徑1寸計算,太陽角直徑為42′58〃。誤差比《靈憲》所載大多了。

                  (5)關于月食原因。在張衡之前,人們已對日食的原因有所認識。西漢的劉向就說過:“日蝕者,月往蔽之”(見《開元占經》卷九所引)。東漢王充在《論衡·說日篇》中引述過別人的一種更明確的說法:“或說,日食者月掩之也。日在上,月在下,障于日之形也。”而對于月食原因,則在張衡之前尚無明晰的解釋。大概正是針對這種狀況,張衡在《靈憲》中就未及日食原因,而是專門論述了月食的原因:“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眾星被耀,因水轉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謂虛。在星星微,月過則食。” 這段話中說到,月亮本身是不發光的,太陽光照到月亮上才產生光月。月亮之所以出現有虧缺的部分,就是因為這一部分照不到日光。所以,當月和日正相對時,就出現滿月。當月向日靠近時,月亮虧缺就越來越大,終至完全不見。這樣一種月相理論,在《周髀算經》中已有大概:“日兆(按:通照)月,月光乃生,故成明月。”西漢京房說得更為明確:“先師以為日似彈丸,月似鏡體;或以為月亦似彈丸,日照處則明,不照處則暗”(《開元占經》卷一引)。張衡的月相理論和他們沒有本質的差別,所突出的是張衡強調了月相與日、月相對位置的關系。但這樣一來人們自然要問,既然“當日則光盈”,那么何以有時候當日時會有月食呢?對此,張衡回答說:“蔽于地也”,即大地擋住了日光,使日光照不到月亮上去了。張衡把這塊大地所產生的影子起個名字叫“虛”。月亮進入虛時就發生月食。《靈憲》對月食原因的闡述是很科學的。

                  不過,再仔細思考一下虛,人們又會提出問題。按照《靈憲》所說的天地結構,地是其下部與天球相密合的半橢球。那么:(i)要使日、月能沒入地平且能在地下運動,日、月就只能是兩個無厚的圓面,這就和上面說的月相理論相矛盾。(ii)太陽沒入地平后光線就會被地半球完全擋住,無論什么時候也不會投射上月亮。這樣,晚上的月亮應該總是看不見的,這也就根本談不上月食的問題了。要解釋這兩個矛盾,只能認為《靈憲》中的地有二層不同的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相對天來說的地,那是個半橢球。第二層含義是相對日、月來說的,那是孤懸在天球中央的一個較小的固體物。或者,可以把這二層含義統一起來說:孤懸在天內的是一片陸地,此外的地則全是水,故能與天球下半相密合。這樣理解之下,則日、月仍可是個圓球;而日到水下之后日光仍能穿透水而照射到月亮上,只有那塊相對較小的陸地才能產生一塊虛。當然,在這樣推測的時候還得再補充一點,即應該認為在張衡看來,水是一種透明度較高的物質,所以深入地下之后的日光仍能穿透厚厚的水層而射到月亮,產生皓然明月。

                  (6)關于五星的運動。《靈憲》中提出了4點極有價值的見解。第一,日、月、五星并非是在天球球殼上,它們是在天地之間運行,距地的遠近各有不同。第二,這7個天體的運動速度也不同,離地近的速度快,離地遠的速度就慢。第三,《靈憲》用天的力量來說明行星之所以有留、逆、遲、速等運動變化現象(“天道者貴順也。近天則遲,遠天則速。行則屈,屈則留回,留回則逆,逆則遲,迫于天也”)。第四,按照五星離地遠近及其運行的快慢,可以將它們分成兩類。一類附于月,屬陰,包括水星和金星。另一類附于日,屬陽,包括火星、木星和土星。

                  《靈憲》上述這4點都很有意思。其中第一點可以說基本上是正確的,雖然實際情況要比這種概括復雜得多。第二點則與古希臘人的思想完全相合。而在中國,則在張衡之前還沒有人提起過,并且在他之后也未對此點給予重視,這就使中國古代數理天文學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局限。第三點雖然說得非常含混難解,而且完全不正確,但它卻顯然是在尋求說明行星運動之所以有順逆遲速的力學原因。這種努力的本身值得在整個天文學史上大書一筆。1500多年之后,王錫闡在《五星行度解》里提到了類似的思想,并進一步提出了天對日、月、五星有一種類似磁石吸針的力量。王錫闡的思想的力學性就更明確了。雖然張衡、王錫闡的思想都并不正確,但是行星和它們的衛星(月亮是地球的衛星,地球是一顆行星)的運動,的確都是受到萬有引力定律所支配的。因此,追究這些天體運動中的力學原因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在西方,對于這種力學原因的探討在張衡之后的1000多年里仍然是沒有的。許多偉大的希臘天文學家都只有對日、月、五星的運動作精細的運動學描述,而從未想到過解釋其力學原因。力學原因的探討要直到16世紀科學革命開始之后才被提出來。第四點也很有意思。《靈憲》的行星分類正好是太陽系中內行星與外行星的分類。當然,現在我們知道,所有的行星,包括地球,都是繞太陽轉的,而月亮則是繞地球轉的。所以,“附于月”的說法當然是錯誤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錯誤,是因為張衡和其他古人一樣,把月亮作為陰的代表。不過,從金、水兩內行星的運動來說,人目所見的鮮有和外行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外行星只能從晨出于東方開始一個會合周期。而內行星則在一個會合周期不但可以晨出于東方,而且還可以像月亮一樣,昏出于西方。正是由于這種昏出于西方的相似性,《靈憲》才提出“附于月”的說法。

                  文章來源:http://www.412cn.com/tn5gobn7.html

                    <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哎呦视频在线资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