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教育浙江的劇種是什么劇種啊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浙江的劇種是什么劇種啊,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浙江的劇種其實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影響力最大的要數越劇。
越劇最早是從浙江嵊泗一帶流行開來的一種說唱藝術,在發展中汲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越劇的雛形叫做“落地唱書”,后又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臺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第一次稱“越劇”,是在I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越劇起源于浙江,發祥于上海,繁榮于全國,流行于全世界,已經發展為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的美稱,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除此之外,浙江各地還有自己的地方劇種,比如紹興的紹興大班,寧波的寧波灘簧,金華的婺劇,上海的滬劇,溫州的甌劇,等等,不勝枚舉。
浙江的代表戲曲劇種是越劇、紹劇、婺劇,具體介紹如下:
1、越劇
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臺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藝人初始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
2、紹劇
紹劇,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流行于浙江紹興、寧波、杭州地區和上海一帶,因其形成于紹興,并以紹興地區各縣為流行中心,1953年定名為紹劇。
3、婺劇
婺劇,俗稱金華戲。它流行于浙江金華、衢州、麗水、臺州地區和杭州地區的建德、淳安、桐廬,以及贛東北一帶,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秋定名為婺劇。
婺劇的唱腔特點
婺劇的唱腔由于長期在農村草臺演出,重做輕唱,其唱腔已不如蘇昆嚴謹,著重于感情和氣氛的渲染,而不過分講究吐字運腔的功夫,甚至有的曲牌的唱詞成了“堂眾曲”,各個戲中可以自由套用。
有的曲牌如武將出場的<點將唇>,旦腳走場的<懶畫眉>等,都只在樂曲中表演一番而干脆不唱了。有人認為婺劇的昆曲與弋陽武班有一定關系,它的表演、鑼鼓經都與蘇昆不同,而接近高腔;大花面用“滾喉”(著重喉總發聲,很少用鼻腔共鳴),其曲牌旋律亦與蘇昆略異,裝飾較少。
浙江的戲曲劇種是杭劇。它是杭州的地方傳統戲曲劇種。一度流行于杭州、嘉興、湖州一帶水鄉和蘇南等地。杭劇起源于杭州曲藝宣卷,從誕生到衰敗僅半個世紀。1923年正式搬上舞臺演出后,在杭州、嘉興、湖州一帶和蘇南等地廣為流傳,抗日戰爭以前尤為興旺。
杭劇的藝術特點
杭劇恪守主流意識形態,走的是一條現實主義創作路子,題材不管是古代還是現當代,都力求以小見大,從日常中揭示一-定的社會意義,警醒俗世,發人深省,體現當代性。戲曲電視劇幾乎都采取了實景拍攝手法,按照電視劇的手法來重新解構故事情節,營造電視劇的時空。
人物具有個性化唱腔,在認真分析劇情,確立人物性格基調后,設計唱腔的旋律,不僅依據唱詞提供的內容,更結合人物的神態、心理,把外在的生活形象化成音樂形象,找到不同的節奏、速度、聲調與人物性格基調的結合點,通過形象思維,用富有感情的音樂來塑造個性化的形象。
戲曲電視劇具有的高度逼真性的特點和影視敘事符號的特點,使演員從繁重的“唱念、做、舞”等程式表演任務中解放出來,把主要精力放在再現角色自身上。角色置身于實景之中時,任何虛擬環境的形體表演便失去了用武之地,那些單純描述人物身處何種環境的拖沓冗長的語言也可以大大精簡。
浙江戲曲代表劇種有越劇、婺劇、紹劇、新昌高腔、寧海平調、松陽高腔、醒感戲、溫州昆曲、金華昆、腔戲、黃巖亂彈、諸暨亂彈、甌劇、和劇、杭劇、甬劇、湖劇、姚劇、睦劇等等,代表劇種如下:
一、紹劇,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
紹劇也是浙江很出名的地方戲,擁有300多年的歷史,發源于上虞,以前叫做“紹興大班”,主要流傳于紹興,蕭山,余姚等區域。
主要劇目:《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龍虎斗》、《蘆花記》。
二、婺劇,俗稱金華戲。
它以金華地區為中心,流行于金華、衢州 、麗水、臨海、建德、淳安以及江西東北部的玉山、上饒、貴溪、鄱陽、景德鎮等地。是高腔、昆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種聲腔的合班。因金華古稱婺州,1950年正名為婺劇。
三、越劇,被稱為我國的第二大國劇,起源于浙江嵊州,主要流傳于江浙滬,福建,江西,安徽等南方區域。
紹劇后期也發展了部分取材于《西游記》的猴戲,名演員六齡童(章宗義)的孫悟空,別具一格地塑造了一個機智、 勇敢、正義的藝術形象。
七齡童的豬八戒,集詼諧、灑脫和笨拙、善良于一身,塑造了一個可笑、可愛、可氣而又十分值得同情的生動形象,都使觀眾叫絕不止。他們演出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曾經轟動一時。
浙江的戲曲叫杭劇。
杭劇是杭州的地方傳統戲曲劇種。一度流行于杭州、嘉興、湖州一帶水鄉和蘇南等地。杭劇起源于杭州曲藝宣卷,從誕生到衰敗僅半個世紀。1923年正式搬上舞臺演出后,在杭州、嘉興、湖州一帶和蘇南等地廣為流傳,抗日戰爭以前尤為興旺。
起源:
杭劇是杭州獨有的地方戲,源于宣卷。宣卷始于元明,宣卷調無樂器伴奏,僅以木魚擊拍,一人獨唱,眾人合唱一句尾聲“南無阿彌陀佛”,內容多為勸人為善,至清末民初已成為人們自我娛樂的一種說唱形式,并逐漸在杭城內外流行。
1923年,幾位織綢工人將宣卷演唱搬上舞臺,組成民樂社,排演以杭州民間故事改編的《賣油郎獨占花魁女》。1924年1月在杭州大世界游藝場公演,深受歡迎,人稱化妝宣卷。因杭州古名武林,于是定名為武林班,這就是杭劇的雛形。
浙江的戲曲劇種是越劇。
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臺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
藝人初始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中華民國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之。
越劇流派
被公認的越劇流派有十三個,即袁雪芬派、范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戚雅仙派、王文娟派、陸錦花派、畢春芳派、張云霞派、呂瑞英派、金采風派、張桂鳳派。
曾得到專業人士地區性推派的則有:竺水招派、陳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寶花派、高愛娟派,以及周大風創立的浙派越劇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調。
浙江的戲曲劇種是:
1、越劇
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臺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
藝人初始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中華民國14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之。著名演員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蘭、尹桂芳、王文娟、張桂鳳、茅威濤等。
2、紹劇
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流行于浙江紹興、寧波、杭州地區和上海一帶,因其形成于紹興,并以紹興地區各縣為流行中心,1953年定名為紹劇。
紹劇的主要唱腔曲調為二凡、三五七和陽路。紹劇劇目頗為豐富,例如《龍虎斗》、《女吊》。紹劇后期也發展了部分取材于《西游記》的猴戲,名演員六齡童的孫悟空,別具一格地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正義的藝術形象。
七齡童的豬八戒,集詼諧、灑脫和笨拙、善良于一身,塑造了一個可笑、可愛、可氣而又十分值得同情的生動形象,都使觀眾叫絕不止。他們演出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曾經轟動一時。
3、婺劇
俗稱金華戲。流行于浙江金華、衢州、麗水、臺州地區和杭州地區的建德、淳安、桐廬,以及贛東北一帶,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秋定名為婺劇。
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1],有第二國劇之稱[2],也稱紹興戲,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3],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4][5][6]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7]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8])之一。越劇發源于紹興嵊州,先后在杭州和上海發展壯大起來,流行于全國,流傳于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8]。
2006年5月20日,越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上,越劇參與其中[9]。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上海越劇藝術傳習所(上海越劇院)、嵊州市越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獲得越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