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0汽車位于湖南的四大書院是哪個書院
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位于湖南的四大書院是哪個書院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湖南四大書院是哪四個之首,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四大書院位于湖南的是,石鼓書院和岳麓書院,石鼓書院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北面的石鼓山,是僅存有明清兩代碑刻文物的書院;岳麓書院位于湖南省岳麓山下,現存建筑為清代所修,存有朱熹忠孝廉潔四字石刻。四大書院還有應天書院,白鹿洞書院。歷朝歷代都把讀書看作一等一的大事,所以書院也居多。
更多關于位于湖南的四大書院是哪個書院,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2616e31616105007.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大家都聽過四大書院,可是不知道具體位置,那么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岳麓書院
四大書院位于湖南的是岳麓書院。岳麓書院位于湖南省長沙市西區麓山下,四周古木參天,風景秀麗。始建于宋太祖開寶九年(976),為潭州太守朱洞創辦。天禧二年(1018),宋真宗親書“岳麓書院”四字,賜作匾額。南宋理學家朱熹任湖南安撫使時,曾擴建書院規模,并親自到此講學,使其成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中最有名的一所。
四大書院
四大書院:應天府書院(河南商丘)、岳麓書院(湖南長沙)、白鹿洞書院(江西九江)、嵩陽書院(河南鄭州)。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分別是指:岳麓(今湖南長沙岳麓山)書院、白鹿洞(今江西廬山)書院、嵩陽(今河南登封)書院、應天(今河南商丘)書院。
一、岳麓書院:岳麓書院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腳下,古建筑群分為教學、藏書、祭祀、園林、紀念五大建筑格局,岳麓書院主體建筑面積有31000多平方米,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1988年,岳麓書院建筑群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建筑材質結構主要為石木或磚木結構,以明、清建筑為主,屋頂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嵩陽書院: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區,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其建筑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2001年6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8月1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四、應天書院: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北宋科舉取士規模日益擴大,而宋初官學卻長期處于低迷不振的狀態。士人求學需求很大,卻苦無其所,在這種情況下,書院應運而生,為廣大士子提供了讀書求學的場所,成為北宋最高學府。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麋鹿書院?百度百科-白鹿書院?百度百科-嵩陽書院?百度百科-應天書院。
四大書院一般是應天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和白鹿洞書院。
應天府書院又稱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五濤書院、南京國子監,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岳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腳下。
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高等學府,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區北3千米峻極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陽寺,為佛教寺院。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
四大書院的起源和發展
唐代起,書院教育機構就承擔著公共教育、學術研究與交流的功能。宋代時,遍地開花的書院坐落在各地山水城鄉之間,不僅有朗朗的讀書聲,還有豐富多彩的學術盛會和文娛活動。綜合各書院的知名度和辦學條件,古人評選出四大“重點學校”,歷經滄桑,四大書院今猶在。
北宋滅亡后,趙構為了討個好的彩頭,在趙匡胤的發跡地即位,他的即位也未能阻當金兵進攻,往南跑渡長江建立南宋。讀書的學子紛紛南遷,書院教育中心也隨之南移。
1、著名四大書院是: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南湖畔)、岳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岳麓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
2、書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組織。藏書、供祭和講學是構成書院的“三大事業”。書院之名始見于唐代,但發展于宋代。最初,書院為民辦的學館。原由富室、學者自行籌款,于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或置學田收租,以充經費。后由朝廷賜敕額、書籍,并委派教官、調撥田畝和經費等,逐步變為半民半官性質的地方教育組織。仁宗慶歷年間,各地州府皆建官學,一些書院與官學合并。神宗時,朝廷將書院的錢、糧一律撥歸州學,書院一度衰落。
更多關于著名四大書院是什么,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1cfed61616100654.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四大書院”指應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岳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岳麓區岳麓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市廬山)三大書院無爭議。[1]。
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市嵩山)[1]與石鼓書院(湖南衡陽石鼓區石鼓山)[2]有爭議。
1998年4月29日,國家郵政局在商丘市睢陽區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儀式,郵票所選書院為“應天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據說是由于石鼓書院毀于日軍戰火,來石鼓書院實地考察的人只見山石、不見書院,而后改選河南登封嵩陽書院。
中國自宋朝以來就有“四大書院”的說法,但是究竟哪四所書院可以稱得上“四大”,則各有各的見解。普遍認可為應天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
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其起源之早、規模之大、持續之久、人才之多,居古代四大書院之首。《宋史》中有記載:“宋朝興學,始于商丘”。
應天府書院即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其前身為南都學舍,為五代后晉時的商丘人楊愨創辦,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正式賜額為應天書院,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應天書院改為府學,為應天府書院,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改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國子監,為北宋最高學府。北宋初書院多設于山林勝地,唯應天書院設于繁華鬧市,人才輩出。隨著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應天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是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個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被尊為北宋四大書院之首。
宋仁宗慶歷年三年(公元1043年),擔任宋廷參知政事的范仲淹提出“精貢舉、擇官長”等十項改革主張,一改當時崇尚辭賦的浮淺學風,重經義、重時務、重實際。
范仲淹執教應天府書院時,經常教導學生要“從德”,而不能僅以科舉仕進作為求學的最終目的。在他提出的“為學之序”中,學、問、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實到“行”上。后人立有《宋范文正公講院碑記》,建藏書樓,回顧范仲淹的講學生涯。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
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后,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
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宋初,國內太平,文風四起,儒生經五代久亂之后,都喜歡在山林中找個安靜的地方聚眾講學。登封是堯、舜、禹、周公等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據記載,先后在嵩陽書院講學的有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楊時、朱熹、李綱、范純仁等二十四人,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鑒》第九卷至二十一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
號稱“二程”的程頤、程顥在嵩陽書院講學10余年,平易近人,講學通俗易懂,循循善誘。學生虛來實歸,皆有獲益。名儒景冬,就讀于嵩陽書院,中進士后,曾九任御史。嵩陽書院正是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師資條件,聲名大振,四方學子摩肩接踵,成為北宋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
嵩陽書院因其獨特的儒學教育建筑性質,被稱為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2010年8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嵩陽書院等登封一批建筑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有“海內書院第一”之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臺,一水(貫道溪)中流。
書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初為唐代貞元元年(公元785年)洛陽人李渤與其兄隱居讀書之處。李渤養一白鹿,出入跟隨,人稱白鹿先生。后李渤為江州刺史,于隱居舊址建臺,引流植花,號為白鹿洞,其實并沒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懷抱,貌如洞狀而已,白鹿洞四山環合,俯視似洞,因此而名。
南唐開元年間,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講學,稱為“廬山園學”。宋初擴建書院,與睢陽、石鼓、岳麓并稱四大書院。南宋時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軍,到白鹿洞書院察看遺址,請孝宗批準,籌款建屋,廣集生徒,親自講學,并制定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五條教規,體現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經典為基礎的教育思想,而且成為南宋以后中國封建社會七百年書院辦學的樣式。至此,白鹿洞書院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譽為“海內書院第一”,“一時文風士習之盛濟濟焉,彬彬焉”。它與岳麓書院一樣,成為宋代傳習理學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書院被毀于戰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維修為正統元年(公元1436),以后還有成化、弘治、嘉靖、萬歷年間的維修。進入清代,白鹿洞書院仍有多次維修,辦學不斷。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對白鹿洞書院進行保護和維修。現在,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游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位于湖南長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腳,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
岳麓書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太守,鑒于長沙岳麓山抱黃洞下的寺庵林立,幽靜環境,接受了劉鰲的建議,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岳麓書院。
初創的書院分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其中“講堂”是老師講學道的場所,“齋堂”則是學生平時讀書學習兼有住宿的場所。岳麓書院的這種中開講堂、東西序列齋舍的格局一直流傳至今。
宋太宗咸平二年,李允則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繼續擴建書院的規模,增設了藏書樓、“禮殿”(又稱“孔子堂”),并“塑先師十哲之像,畫七十二賢”。一方面又積極取得了朝廷對岳麓興學的支持,以促進書院的更大發展。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朝廷首次賜書岳麓書院,其中有《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等經書。當時書院學生正式定額六十余人,奠定了書院的基本格局。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經學家周式擔任山長主持岳麓書院后,書院得到迅速的發展,學生定額愈百人,周式本人還得到宋真宗的召見和鼓勵,賜“岳麓書院”題額,于是“書院稱聞天下,鼓簡登堂者不絕”,到南宋的乾道年間,岳麓書院達到鼎盛時期。
南宋理學家張栻出任山長后,岳麓書院成為湖湘學派的發源地,培養出了一批“岳麓巨子”。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朱熹來岳麓書院與張栻會講,歷時兩月,史稱“朱張會講”。這次會講吸引了大批士子紛紛返歸前來聽講,“方其盛也,學徒千余人”,“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
截止到2021年2月天府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這三個書院屬于四大書院沒有爭議的,有爭議的第四書院是嵩陽書院跟石鼓書院。
沒有爭議的三大書院:
一、應天書院
應天府書院又被稱為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書院、南京國子監,地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
二、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在今天湖南省長沙市的岳麓山腳下,故而得名。五代時期,智璇等二位僧人在此講學而初步形成了書院的雛形,后來的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創辦岳麓書院。
三、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地址在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的南麓。始建于南唐的升元年間,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權在都城以外的地方建立的國家官學,白鹿洞書院曾一度被稱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有爭議的書院:
一、石鼓書院
其位于今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石鼓山上。宋朝時期,文化事業極度繁榮,私人講學成為一時之風尚。蘇軾、周敦頤、朱熹、張栻都曾在此講學。
二、嵩陽書院
地址在今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區,因為坐落于嵩山的南面,按照古代風水學中山南水北為陽的說法,因此稱嵩陽書院。
擴展資料:
書院歷史
公元907年唐朝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分裂時期,官學遭受破壞、庠序失教,開始出現一批私人創辦書院。“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中國古人講求詩禮傳家,無論哪朝哪代,都把讀書看作一等一的大事,于是在千百年的歷史流轉中,承載著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書院”也應運而生。
1998年初,據說國家郵政局準備發行“四大書院”郵票時,曾事先到石鼓書院實地考察,但因只見山石、不見書院,之后改選河南鄭州登封嵩陽書院。
1998年4月29日,國家郵政局在商丘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儀式,郵票所選書院為應天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四大書院。
中國四大書院
目錄·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湖南長沙岳麓書院
·河南登封嵩陽書院
·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包括: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湖南長沙岳麓書院 河南登封嵩陽書院 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
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位于廬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臺,一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 全院山地面積為3000畝,建筑面積為3800平方米。山環水合,幽靜清邃 ,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初為唐代貞元元年(785年)洛陽人李渤與其兄隱居讀書之處。李渤養一白鹿,出入跟隨,人稱之白鹿先生。后李渤為江州刺史,于隱居舊址建臺,引流植花,號為白鹿洞,其實并沒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懷抱,貌如洞狀而已,白鹿洞四山環合,俯視似洞,因此而名。 唐末兵亂,高雅之士來此讀書。南唐開元年間、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講學,稱為“廬山園學”。宋初擴建書院,與睢陽、石鼓、岳麓并稱四大書院。南宋時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軍,到白鹿洞書院察看遺址,請孝宗批準,籌款建屋,征集圖書,聘請名師、廣集生徒,親任洞主,親自講學,并制定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五條教規,即有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白鹿洞書院教條》不但體現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經典為基礎的教育思想,而且成為南宋以后中國封建社會七百年書院辦學的樣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至此,白鹿洞書院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譽為“海內書院第一”,“一時文風士習之盛濟濟焉,彬彬焉”它與岳麓書院一樣,成為宋代傳習理學的重要基地。元代末年,白鹿洞書院被毀于戰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維修為正統元年(1436),以后還有成化、弘治、嘉靖、萬歷年間的維修。進入清代,白鹿洞書院仍有多次維修,辦學不斷。19世紀末,我國政治、經濟發生急劇的變化,出現了教育改革的熱潮。光緒24年(1898年)清帝下令變法,改書院為學堂。白鹿洞書院于光緒二十九年停辦,洞田歸南康府(今星子)中學堂管理。宣統二年(1910),白鹿洞書院改為江西高等林業學堂。自宋至清的700年間,白鹿洞書院一直是我國宋、明理學的中心學府,陸象山、王陽明等都曾在此講學,書院殿閣巍峨,亭榭錯落,師生云集,儼如學城。 國民黨時期,蔣介石準備要南昌中正大學接管白鹿洞書院,但未實現。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對白鹿洞書院進行保護和維修。1959年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二級自然保護區,同年設置作為學術研究機構的白鹿洞書院建置;1990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書院管理委員會。現在,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游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1928年,胡適來到白鹿洞書院,并對其贊不絕口。胡適盛贊白鹿洞有兩個原因,一是“白鹿洞書院是最早的書院,是我國書院的‘四大祀宗’之一”;二是朱熹親定的《白鹿洞規》“簡要明白,遂成為后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在他的《廬山游記》中,他有一段著名的論斷:“廬山有三處史跡代表三大趨勢:(
一)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
二)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代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
三)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白鹿洞書院的自然風光極為毓秀,四山環臺,古木蒼穹,溪水古橋,別有洞天,現已成為文化旅游的佳鏡。院內松柏交翠,花草爭芳,環境幽靜秀麗。館內藏品反映了廬山歷史文化的輝煌,有當地出土和及從外地搜集的古代青銅器和歷代陶瓷,有唐宋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米芾、黃庭堅等在廬山的手書碑拓,有明清著名書畫家唐寅、鄭板橋、朱耷的字畫卷軸,最珍貴的則是《五百羅漢羅圖》,血書《華嚴經》和水晶佛珠,皆屬國家一級文物珍品。 白鹿洞書院,在儒家理學思想的指導下,憑借廬山這塊風水寶地,并依靠歷代文人學者和熱心教育者們的精心耕耘,獲得了一種精深文博的厚實,區別于廟堂式的州、府、縣學,令人向往、探索和追求,這正是它一千余年來生命力的所在,精魂所在,魅力所在的緣由。 白鹿油書院現存在建筑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筑,由書院門樓、紫陽書院、白鹿書院、延賓館等建筑群落組成。建筑體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湖南長沙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位于湖南長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腳,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岳麓書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開寶六年(973),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太守,鑒于長沙岳麓山抱黃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靜環境,接受了劉鰲的建議,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岳麓書院。初創的書院分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其中“講堂”是老師講學道的場所,“齋堂”則是學生平時讀書學習兼有住宿的場所。岳麓書院的這種中開講堂、東西序列齋舍的格局一直流傳至今。初設講堂5間,齋室52間。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則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繼續擴建書院的規模,增設了藏書樓、“禮殿”(又稱“孔子堂”),并“塑先師十哲之像,畫七十二賢”;一方面積極取得了朝廷對岳麓興學的支持,以促進書院的更大發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賜書岳麓書院,其中有《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等經書。當時書院學生正式定額六十余人,奠定了書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經學家周式擔任山長主持岳麓書院后,書院得到迅速的發展,學生定額愈百人,周式本人還得到宋真宗的召見和鼓勵。,賜“岳麓書院”題額,于是“書院稱聞天下,鼓簡登堂者不絕”, 到南宋的乾道年間,岳麓書院達到鼎盛時期。著名理學家張木式主持岳麓書院,他以反對科舉利祿之學、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面,提出“循序漸進”、“博約相須”、“學思并進”、“知行互發”、“慎思審擇”等原則;在學術研究方面,強調“傳道”、“求仁”、“率性立命”。從而培養出一批如吳獵、趙方、游九言、陳琦等經世之才的優秀學生,湖湘學派多數學者也在岳麓書院學習過。一時間,大批游學的士子前來書院研習理學問難論辯,有的還“以不得卒業于湖湘為恨”,當時的岳麓書院成為全國聞名的傳習理學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張木式去世后,朱熹、真德秀等人對岳麓書院的辦學和傳播理學,也表現出極大的熱忱。朱熹還將《白鹿洞書院教條》人微言輕正式的學規,頒于岳麓書院。,朱熹曾兩次來此講學,當時學生達千人,從而使岳麓書院有“瀟湘洙泗”之譽,幾與孔子在家鄉講學的地方并稱。 從元、明至清初,由于戰亂,岳麓書院曾兩度遭到焚毀,后來雖然得以重建和恢復,已不復舊觀。清初。書院被禁。后康熙為了表彰理學,放寬書院政策。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書“學達性天”匾額,并以十三經、二十一史、經書講義等遣送至岳麓山,乾隆九年(1744)又御書“道南正脈”匾額送至岳麓山,岳麓書院又得以復興。復興后的麓書院,除了對齋舍屢加擴建外,其書院性質也由民辦而逐漸演化為官辦。隨著乾嘉考據學的興起,岳麓書院往往由從事詁經考史的著名漢學家主持,學習的內容也由理學轉向經史考證,特別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間,更以“群經教授諸子”。此后羅典任山長,“唯以治經論文,啟誘后進”。道光年間巡撫吳榮光在岳麓書院增設“湘水校經堂”,專以研習漢學為主。岳麓書院的最后一任山長是王先謙,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經學家。 清代的岳麓書院,集聚了一代常識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師,培養出諸如王夫之、陶樹、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國藩、郭嵩濤、李元度、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等著名的湖湘學者。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議的呼聲中,延續了近千年的岳麓書院正式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后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范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至今,歷經千年,弦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 岳麓書院自創立伊始,即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化而聞名于世。 書院大門橫匾“岳麓書院”四個大字,兩邊對聯“惟楚有才,于斯為盛”。講堂正中懸清乾隆御書“道南正脈”匾,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節”四個高1.6米、寬1.2米大字。左右兩廊有清歐陽正煥所書“整齊嚴肅”石刻。講堂屏風正向刊張村撰《岳麓書院記》。麓書院占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筑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筑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筑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河南登封嵩陽書院
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衡恒,四塞關河拱神岳歷九朝,為都會,包伊洛澗,三臺風雨作高山。
嵩陽書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后,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明末書院毀于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書院的建制,古樸雅致,大方不俗。 嵩陽書院學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始于唐朝,興盛于北宋,一直到了清朝末年,興學堂以后書院制才被廢除。教學特點: 嵩陽書院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經過近千年的衡讀發展,積累了豐厚的教學經驗,其特點主要是:1、書院既是教育教學的機關,又是學術研究的機關,實行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2、書院盛行講會制度,允許不同學派,不同觀點進行講會,開展爭辯。3、書院的教學,實行“門戶開放”,有教無類,不受地域限制。4、書院以學生個人讀書鉆研為主,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并采用問難論式。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5、書院內的師生關系融洽,感情深厚。書院的名師,不僅以淵博的知訓教育學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氣節感染學生。 嵩陽書院,是中州教育史上的一顆明珠,我國古代的高等學府。 宋初,國內太平,文風四起,儒生經五代久亂之后,都喜歡在山林中找個安靜的地方聚眾講學。登封是堯、舜、禹、周公等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據記載,先后在嵩陽書院講學的有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楊時、朱熹、李綱、范純仁等二十四人,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鑒》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號稱“二程”的程,程顥在嵩陽書院講學10余年,對學生一團和氣,平易近人,講學鮮感,通俗易懂,宣道勸儀,循循善誘。學生虛來實歸,皆都獲益,有“如沐春風”之感。康熙辛卯年,全省在開封選拔舉人,錄取 名額一縣不足一人,僅登封就中了五個。名儒景冬,就這于嵩陽書院,中進士后,曾九任御史。嵩陽書院正是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師資條件,聲名 大振,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為北宋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 院內的漢封將軍柏人稱“稀世珍寶”。 嵩陽書院內原有古柏三株,西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游嵩岳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 大將軍柏樹高12米,圍粗5.4米,樹身斜臥,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二將軍柏樹高18.2米,圍粗12.54米,雖然樹皮斑駁,老態龍鐘,卻生機旺盛,虬枝挺拔。樹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門庭過道,樹洞中可容五、六人。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金雞欲飛。每當山風吹起,枝葉搖動,如響環佩,猶聞絲竹之音。三將軍柏毀于明末。 關于將軍柏樹齡一直是個神秘的話題。該樹從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趙樸初老先生留有“嵩陽有周柏,閱世三千歲”的贊美詩句。經林學專家鑒定,將軍柏為原始柏,樹齡有4500年,是我國現存最古最大的柏樹。 細心的游人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二將軍柏比大將軍柏大得多,為什么被封為“第二”呢?這里有個“先入為主”的傳說,動人的傳說,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的墨客潑墨揮毫,賦詩贊頌,更留給人們以啟示。 巍巍將軍柏,給嵩陽書院增添了歷史的滄桑感和濃郁的感染力。 門外的大唐碑素有“嵩山碑王”之稱。全稱為《大唐嵩陽觀紀圣德盛應以頌碑》,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內容主要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的八分隸書。字態端正,剛柔適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噸,僅碑帽就有10多噸重,古時,人們是怎樣將這么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千百年來,凡到嵩陽書院的游人都要提及這個問題。在民間,“智立唐碑”這個充滿智慧的傳說故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們,成為品賞大唐碑的重要內容之一。嵩陽書院在我國歷史上以理學著稱于世,以文化瞻富,景觀奇特名揚古今。山巒環拱、溪水長流、松柏參天、環境幽雅、景最清、石幢莠紀故宮銘而文明。書院主要文物有西漢的“將軍柏”和唐朝的“大唐碑”。 嵩陽書院在歷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場所,但時間最長,最有名氣的是作為儒教以圣地之后,嵩陽書院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為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待多達數百人。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為道教活動場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為嵩陽書院,以后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明末書院毀于兵火,歷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1750多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清代末年,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經歷千余年的書院教育走完了這的歷程。但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載入史冊。 嵩陽書院在古代并不是單純的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筑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大至而言,建筑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圣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除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筑外,屬于書院的建筑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于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應天府書院,又名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因為商丘在唐供稱為睢陽,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為南京,為當時四京之一。商丘瀕臨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輻輳,隋唐以來,已發展成為一方都會。宋代的應天府書院就設立在商丘的繁華鬧市中。 應天書院位于商丘舊城州之東。其前身是后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后經其學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發展,學子們“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余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 宋真宗時,因追念太祖自立為帝,應天順時,將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為應天府,1014年又升為南京,處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于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相當于現在的社會科學院。 后該書院在曹誠等人尤其是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擴展。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學家晏殊出任應天知府,聘請著名學者王洙為書院“說書”,王洙博學多才,應天府書院在他主持下“其名聲著天下”。仁宗景佑二年(1035),應天府書院改為府學,晏殊又聘請因服喪而退居睢陽的范仲淹執教,任教期間,范仲淹撰寫《南京書院提名記》。當時的應天府書院,是中州的一大學府,據《宋史》記載:“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晏殊)始。”從大中祥符以后的二十余年間,應天府書院的學生“相繼登科,而魁甲英雄,儀羽臺閣,蓋翩翩焉,未見其止”。明正德六年遷城,應天書院也遷往今地——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現存有大成殿、明倫堂、月芽池等建筑。原大成殿內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倫堂為學堂。這兩座建筑均為歇山式建筑。大成殿為祭孔之地,明倫堂為應試地。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正在重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