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三國共出現姓吳的都有誰

                  2023-03-16

                  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三國演義里姓吳的人有哪些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三國共出現姓吳的都有誰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共出現姓吳的都有誰的相關圖片

                  《三國》中姓吳的大將有哪些?

                  三國中姓吳的大將有:吳蘭、吳班、吳懿。

                  吳蘭(?-218),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璋的部將,后降劉備。在漢中對曹操的戰役中被陰平的氐族人強端所殺(《三國演義》中則描寫為被曹操次子曹彰所殺)。

                  吳班,字元雄,生卒年不詳,兗州陳留郡(治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為領軍,隨劉備參加伐吳之戰,后又隨蜀漢丞相諸葛亮參加北伐曹魏的戰爭,并于公元231年(建興九年)的北伐中大破司馬懿。官至驃騎將軍,封綿竹侯。吳班以豪爽俠義著稱于當時,又因族妹吳氏是蜀漢穆皇后,在蜀漢將領中有較高的地位。

                  吳懿(又作吳壹)(?-公元237年),字子遠,兗州陳留郡(治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蜀漢穆皇后吳氏兄長。隨劉焉入蜀,劉璋時任中郎將。劉備進攻劉璋,吳懿歸降劉備,歷任討逆將軍、護軍、關中都督。后隨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并與魏延在陽溪大破魏將郭淮、費曜,升任左將軍,進封高陽鄉侯。諸葛亮逝世后,任漢中都督,升任車騎將軍、雍州刺史、假節,又進封濟陽侯。公元237年(建興十五年)去世。吳懿為人高亢強勁,又因其妹的身份,是當時蜀漢的重要將領。

                  三國時期的吳國名將都有哪些呀?

                  1、周 瑜 (字公瑾),漢末名將,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洛陽令周異之子,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后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病逝,年僅36歲。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江左風流美丈夫"。

                  2、太史慈(字子義),東漢末年武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后被孫策收降,于赤壁之戰前病逝,死時才四十一歲。

                  3、甘 寧 (字興霸),三國時期吳國大將。他為人暴躁記仇,少有氣力,好游俠,為人勇猛剛強,忠心耿耿,勇往直前。曾被孫權稱為: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矣。

                  4、周 泰 (字幼平),孫策平定江東時即成為東吳的將領,曾經多次保護孫權免受敵軍的攻擊。后來孫權為了表彰周泰為了東吳出生入死的功績,而賜給他青羅傘蓋。

                  5、凌 統 (字公績),凌操之子,原來與甘寧有殺父之仇,后與甘寧成為東吳的頂梁之柱。

                  6、徐 盛(字文向),相貌英俊,江南極少數文武全才之一。

                  早年徐盛抗擊黃祖,因功升為中郎將。劉備伐吳時,徐盛跟隨陸遜攻下蜀軍多處屯營;曹休伐吳時,徐盛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戰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將軍、安東將軍,任廬江太守。后來,曹丕大舉攻吳,吳國依徐盛的建議在建業外圍筑上圍墻,曹丕被迫退走。黃武年間,徐盛病逝,被陳壽盛贊為“江表之虎臣”。其官爵由兒子徐楷繼承。

                  7、丁 奉 (字承淵),孫權所看重的青年將領之一,位至大司馬。

                  8、黃 蓋 (字公覆),早期跟隨孫堅老將,赤壁一戰中火燒連環船的重要人物。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時,黃蓋前往曹營詐降,并趁機以火攻大破曹操的軍隊,是赤壁之戰主要功臣之一,以功拜武鋒中郎將,他也因為此事跡而被后人廣為傳頌,小說《三國演義》在刻畫黃蓋這一人物時描寫了"苦肉計"的故事。不久武陵蠻夷反,攻打城邑,黃蓋以五百人,放其半入,攔腰截擊,大破諸賊。春去夏來,寇亂盡平。后又平討長沙益陽縣山賊,加偏將軍。官至偏將軍、武陵太守。有一子黃柄。

                  9、朱 然 (字義封),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原姓施,朱治的養子。猇亭之戰與陸遜合力大破劉備,之后朱然提出應該收兵防備魏國,魏國果然趁機攻吳。曹真、夏侯尚、張郃等魏將圍攻江陵六月之久,最終在朱然死守之下退軍,朱然從此名震敵國。

                  10、朱 治 (字君理),三國時期吳國武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代。為東吳武將朱然之嗣父。

                  朱治原是朱然的舅父,后來收朱然為養子。朱治早年跟隨孫堅,孫堅掛掉后又幫助孫策平定江東,并舉薦孫權為孝廉。孫策掛掉后,朱治和張昭、周瑜等一起輔佐孫權。孫權對朱治非常尊敬,朱治每次覲見,孫權都親自迎接他且賞賜頗豐。《古今刀劍錄》載,黃武二年,朱治被封為安國將軍,親鑄佩刀,取名安國。

                  11、程 普 (字德謀),東漢末年東吳的武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君主。他曾跟隨孫堅討伐過黃巾、董卓,又助孫策平定江東。孫策死后,他與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并討伐江東境內的山賊,功勛卓著。程普在東吳諸將中年歲最長,被人們尊稱為"程公"。

                  12、韓 當(?-227年,字義公),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韓當因為長于弓箭、騎術并且膂力過人。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代,隨從其征伐四方,功勛卓著,對江東基業的逐漸穩固和吳國的建立有著重要影響。官至昭武將軍、冠軍太守,加都督稱號,封爵石城侯。黃武六年(227年)卒。

                  在戰火不斷的三國時期,吳國的名將都有哪些?

                  1、孫堅(155年-191年),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后裔。東漢末年將領、軍閥,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

                  2、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破虜將軍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三國演義》稱其武勇猶如霸王項羽,綽號“小霸王”。

                  3、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4、周瑜(175—210)三國吳國名將。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世代為宦。助孫權兄策創立政權,官建威中郎將,吳中人稱呼為“周郎”。

                  5、呂蒙(178—219)三國吳國名將。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從孫權轉戰各地,任橫野中郎將。后隨周瑜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受孫權之勸,多讀史書、兵書,學識英博。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關羽。旋病逝。

                  三國演義吳國有哪些人物?

                  1、孫登

                  孫登(209年-241年),字子高。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吳皇太子,吳大帝孫權長子,會稽王孫亮、景帝孫休異母兄。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立孫登為皇太子。孫登多次勸諫孫權,對時政多有匡弼。鎮守武昌時,處理政務謹慎得體。嘉禾元年(232年)后還居建業。

                  2、呂蒙

                  呂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鄧當死后,呂蒙統領其部眾,拜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后,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

                  從圍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后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掩護孫權逃生,并于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后,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3、賀齊

                  賀齊(?-227年),字公苗,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年輕時任會稽郡吏。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孫策巡視會稽,經考察推舉賀齊為孝廉,任永寧長,后任南部都尉、平東校尉。建安十三年(208年),賀齊任威武中郎將,受孫權派遣,討伐丹陽郡黟、歙等地。

                  4、諸葛瑾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漢族,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

                  經弘咨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稱為“神交”,并努力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5、朱然

                  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義封,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毗陵侯朱治的外甥。

                  朱然早年被朱治收為養子,并在讀書期間和孫權相交甚篤。孫權統事后,朱然歷任、馀姚長、山陰令、臨川太守,加折沖校尉,率軍平定山賊。曾隨呂蒙擒殺關羽,以功遷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呂蒙死后,朱然代替呂蒙鎮守江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孫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呂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賀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諸葛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然

                  【三國演義】吳國有什么將領有多少人

                  吳國:孫堅,孫權,孫策,黃蓋,程普,周瑜,祖茂,周泰,甘寧,呂蒙,徐盛,丁奉,孫桓,陳武,潘璋,陸遜,凌統,太史慈,韓當,蔣欽。

                  劇情簡介?· · · · · ·。

                  東漢末年,山河動蕩,劉漢王朝氣數將盡。內有十常侍顛倒黑白,禍亂朝綱。外有張氏兄弟高呼“蒼天已死,黃巾當立”的口號,掀起浩大的農民起義。一時間狼煙四起,劉家朝廷宛如大廈將傾,岌岌可危。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曹操(鮑國安 飾)、公孫瓚、袁術、袁紹、呂布(張光北 飾)、劉備、孫策、關羽、張飛、諸葛亮(唐國強 飾)等各路豪杰不斷涌現,從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戰,從魏蜀吳三國鼎立到三分歸一統,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的大幕緩緩拉開……

                  本片根據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改編。

                  三國演義 ?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jH06rQdI0gS04JH9skwHKA。

                  ?pwd=pfg9 提取碼: pfg9? ? ?百度網盤高清資源免費觀看 ?。

                  三國演義中吳國有名的人物

                  1、顧雍(168年—243年),字元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漢末至三國時吳國重臣。

                  顧雍少時受學于蔡邕,弱冠即任合肥縣長,歷任婁、曲阿、上虞縣長,所在之處皆有治績。任會稽郡丞,代行太守事,討平寇賊,安定郡縣。

                  數年后,入孫權幕府為左司馬。后遷大理、奉常,又領尚書令,封陽遂鄉侯。黃武四年(225年),改任太常。同年升任丞相、平尚書事,進封醴陵侯。他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輔正之詞。

                  2、韓當(?-226年),字義公。遼西郡令支縣(今河北遷安)人。漢末至三國時期吳國將領。

                  韓當長于弓箭、騎術并且膂力過人。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代,隨從其征伐四方,功勛卓著,對江東基業的逐漸穩固和吳國的建立有著重要影響,被陳壽盛贊為“江表之虎臣” ?。官至昭武將軍、冠軍太守,加都督稱號,封爵石城侯。

                  3、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并于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4、諸葛直(?——231年),三國時期東吳將領,奉孫權的命令和衛溫渡海到夷洲(今臺灣)。返回東吳后,孫權認為他們二人無功而返,把他們處死。衛溫和諸葛直等人是史料記載的最早到達并開發臺灣的中國人。

                  5、衛溫 (?——231年),三國時東吳將領,曾任將軍職。230年(黃龍二年),東吳皇帝孫權命他與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浮海求夷州(臺灣)、亶州。雖未找到亶州,卻在臺灣停留近一年。回來后,以“違詔無功”入獄被殺。

                  此后臺灣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同大陸的聯系逐漸密切,開始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顧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韓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孫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諸葛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衛溫

                  三國時期吳國有哪些人物呢?

                  1、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

                  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于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僅36歲。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

                  孫權稱贊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杰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2、呂蒙

                  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后。

                  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后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

                  并于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后,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

                  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呂蒙發憤勤學的事跡,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

                  3、張昭

                  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東漢末年,張昭為避戰亂而南渡至揚州。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

                  將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張昭。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并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赤壁之戰時,張昭持主降論。

                  孫權代理車騎將軍時,任命張昭為軍師。孫權被封為吳王后,拜其為綏遠將軍,封由拳侯,此后曾參與撰定朝儀。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

                  孫權以張昭敢于直諫、性格剛直為由而不用他,先后用孫邵、顧雍。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上還官位及所統領部屬。

                  改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張昭去世,年八十一,謚號“文”。

                  4、黃蓋

                  黃蓋(生卒年不詳),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人。東漢末年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早年為郡吏,后追隨孫堅走南闖北。

                  孫權即位,諸山越不賓,黃蓋活躍在鎮撫山越的一線,前后九縣,所在悉平,遷丹楊都尉。黃蓋為人嚴肅,善于訓練士卒,每每征討,他的部隊皆勇猛善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時,黃蓋前往曹營詐降,并趁機以火攻大破曹操的軍隊,是赤壁之戰主要功臣之一,以功拜武鋒中郎將,他也因為此事跡而被后人廣為傳頌。

                  小說《三國演義》在刻畫黃蓋這一人物時描寫了“苦肉計”的故事。不久武陵蠻夷反,攻打城邑,黃蓋以五百人,放其半入。

                  攔腰截擊,大破諸賊。春去夏來,寇亂盡平。后又平討長沙益陽縣山賊,加偏將軍。官至偏將軍、武陵太守。有一子黃柄。

                  5、韓當

                  韓當長于弓箭、騎術,膂力過人,因而為孫堅所賞識,追隨他四處征伐周旋,數次冒險犯難,陷陣擒敵,屢立戰功,后被任命為別部司馬。

                  等到孫策東渡長江,韓當追隨討伐揚州的丹陽郡、吳郡、會稽郡,升遷為先登校尉,孫策授韓當兵二千,馬五十匹。

                  再追隨孫策征伐揚州廬江郡的太守劉勛,在江夏郡的沙羨擊破劉表將黃祖,回師后討平豫章郡的鄱陽縣,又兼領樂安縣長,使山越畏服。

                  三國演義中,魏蜀吳的主要人物分別有哪些人~?

                  魏:曹操、曹丕、曹植、張遼、司馬懿、司馬昭、鄧艾、鐘會;

                  蜀漢: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姜維;

                  吳:孫策、孫權、周瑜、魯肅、呂蒙、陸議、黃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擴展資料

                  后世影響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軍事政治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并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

                  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余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

                  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斗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趙云“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三國演義中,魏蜀吳的主要人物分別有哪些人~?

                  魏國:曹操,夏侯惇,徐晃,張遼等;蜀國:劉備,諸葛亮,張飛,關羽等;吳國:孫權,張昭,周瑜,黃蓋等。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于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中吳國有哪些主要人物

                  揚州

                  陸抗:226—274,揚州吳郡吳縣人,表字幼節。陸抗,陸遜次子,吳郡吳人。遜死,抗拜建武校尉,率遜眾還葬。明年與恪換屯柴桑,又壽春勝魏,督西陵等地。蜀亡,攻巴東羅憲,無功而返。抗憂國憂民,鞠躬盡瘁。數諫朝堂,厲眾治寡、安治亂,親賢遠宦戒于君。守江陵與晉車騎羊祜英雄相惜;筑圍墻退楊肇平西陵降步闡眾。后上疏求敕薛瑩,任人唯賢。又言休養生息,以待時機。鳳皇二年,就拜大司馬、荊州牧。三年夏,病重上疏,陳西陵利害,勸施仁治,重守西陵,以應急變,秋天卒。

                  演義死因:病死。

                  孫策:175—200,揚州吳郡富春人,表字伯符。孫策,破虜將軍孫堅之子。少居江淮間,頗有聲望。堅死后投靠袁術,但因術只重用親信,故策甚失望。興平二年,后袁術以孫堅舊部千余人資策,孫策遂自領兵馬渡江轉戰整個江東。先后攻揚州刺史劉繇、會稽太守王朗等諸部。善用兵,軍紀嚴明,又得周瑜、張紘等當代名士支持與輔佐,先后攻占吳、會稽等郡。為人闊達,善于用人,故甚得江東民心,短短八年間,平定了整個江東,并使江東迅速蓬勃發展,打下了吳國的基礎。孫策平定江東后,自領會稽太守,并以其親族分守諸郡。袁術僭號稱帝時,策與之絕交,并奉漢帝詔同曹操等共討袁術。旋與其友江東名將周瑜娶江東國色大小喬。其年,受封吳侯。不久,孫策利用劉勛攻打海昏之機,一舉攻下皖城,又于彭澤大敗劉勛。隨即帶兵攻打黃祖,劉表派其侄劉虎等率長矛隊五千人救祖,為策大破,斬其將南陽韓晞,又討平鄒陀等,于是江東六郡都歸于孫策之手。次年,孫策在進攻陳登于丹徒時,被吳郡太守許貢門客策刺殺,臨終前囑弟孫權以承其事業,時年二十六歲。

                  演義死因:為許貢門人所刺,又斬殺道士于吉而受其詛咒,傷重而亡。

                  顧雍:168—243,揚州吳郡吳縣人,表字元嘆。顧雍,弱冠為合肥長,后歷任數縣,所在多有治績。孫權掌權后,任命他為會稽郡丞,行太守事,后不斷升遷,成為吳國第二任丞相。顧雍為人嚴肅,不飲酒,少言語,自孫權上下對其多有忌憚。顧雍為相十九年,多進良言,有功于吳,后病逝,孫權親自臨吊,謚曰肅侯。

                  演義死因:病死。

                  嚴輿:?—199,揚州吳郡人,表字不知。嚴輿,嚴白虎之弟,有勇力,受兄長派遣與孫策講和,在席間被孫策投擲手戟擊中而死。不久,嚴白虎被孫策擊敗。

                  演義死因:被孫策飛劍砍死。

                  呂蒙:178—219,揚州汝南富陂人,表字子明。呂蒙,三國時東吳名將。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后,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于南郡,并于濡須數御曹軍,屢獻奇計,累功拜廬江太守。在軍旅之時,亦發憤讀書,深為孫權、魯肅所倚賴。后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于合淝戰奮勇抵抗魏軍追襲,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又后上代魯肅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然而旋即得病,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歲。

                  演義死因:在君臣慶功之時,被關羽陰魂索命而死。

                  周瑜:175—210,揚州廬江舒城人,表字公瑾。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于袁術麾下初崛起時曾隨之掃蕩江東。后來回去鎮守丹陽。袁術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后設法投奔孫策,為中郎將,孫策相待甚厚,又同時迎娶有「國色」之稱的二喬,成為連襟。孫策遇刺身亡后,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為中護軍,執掌軍政大事。赤壁大戰期間,力主拒曹,而指揮全軍在烏林迎擊曹軍取得勝利。赤壁大戰之后,周瑜諫議孫權將劉備安撫在吳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孫權未采納。孫權后來采納周瑜的諫議,擬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然后消滅曹操,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于巴陵,時年三十六歲。孫權曾為其素服吊喪。周瑜性情開朗,氣度寬宏,深得維恩顯著。精通樂律,即使在醉酒時也能聽出音律的錯誤。

                  演義死因:被諸葛亮活活氣死!(有點夸張)

                  朱治:156—224,揚州丹陽故鄣人,表字君理。朱治字君理。初為縣吏,舉孝廉,被州辟為從事。跟從孫堅征伐,為軍中司馬。從討荊南山賊有戰功,為孫堅器重。又隨征董卓,任督軍校尉。其后,朱治帶兵東助陶謙討黃巾。孫堅去世后,朱治輔孫策投袁術,因術政德不立又勸策帶兵平定江東,自成霸業。此時治為太傅所重,任吳都尉,接納在劉繇治下的孫堅家小。朱治到吳,與太守許貢戰,大破之,朱治領太守事。后策薨權立,朱治起兵征討夷越,為孫氏平定東南少數民族叛亂、穩定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又擒斬黃巾余黨陳敗、萬秉等。時孫權弟孫翊性急,喜怒無常,朱治以長輩身份正言曉諭,總而言之,朱治在吳威名甚隆。后任安國將軍,金印紫綬。朱治每次晉見孫權,都得權親迎,恩敬特隆;然朱治性儉約,為孫權所喜。后年老還鄉,父老故人都來拜訪,治以酒食相待,共享田園之樂。居家年余復出,不久病故。

                  演義死因:不知,病死了吧!

                  吾粲:?—?,揚州吳郡烏程人,表字孔休。吾粲,烏程人。起先為郡中小吏,被縣令孫河器重。孫河為將后,用粲為長吏,粲在任職期間卓有成就,與同郡陸遜齊名。孫權用粲為主簿,后轉參軍校尉。黃武年間,吳軍以舟師拒曹休于洞口,時天刮大風,吳軍船隊瓦解,損失慘重;落水的吳兵呼救,吾粲不顧船顛覆的危險,叱左右:“船敗,當俱死耳!人窮,奈何棄之!”于是救了百余人。回軍后,吾粲召集人眾,與呂岱討平了山越,最后任太子太傅。時值吳宮爭權,吾粲從大局出發,抗言執正。被孫霸所恨,在孫權面前誣陷他,下獄將粲害死。

                  演義死因:同上。

                  陸遜:183—245,揚州吳郡吳縣人,表字伯言。陸遜,本名議,世江東大族。少孤,為從祖康綱紀門戶。年二十一,歷東西曹令史,海昌屯田都尉,領縣事。年旱,開倉濟民,督農桑。討會稽山越賊帥潘臨、鄱陽尤突,所向皆服,拜定威校尉。權配遜策女,數訪世務,遜議以 “平山寇叛,取精銳。”權納其策。由虛勢伏兵,破丹楊費棧,安內患,得精卒數萬。建安二十四年,蒙稱疾瞞關羽,遜代獻驕兵計,軍暗渡取荊州,除撫邊華亭侯。敗詹晏、屈陳鳳。破房陵鄧輔、南鄉郭睦,誘降文布。遷鎮西將軍,封婁侯。陸遜論治荊州“拔人才、未親疏。”權納之。黃武元年,拜大都督、假節。督軍五萬西陵拒劉,伐謀分兵相機而動。火攻,備軍盡歿;伏兵,遜逸待勞。加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吳蜀合,捆以外遜主之,權留璽于遜自裁度。皖縣破曹休,繳獲從輜重。黃龍元年,拜上大將軍、右都護。輔太子。京外上疏:“寬刑罰、忘過記功,以成王業。阻權偏師取夷州。”公孫淵背盟,權欲征,遜陳弊利“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輟;圖四海,匪懷細害大。乞息六師,定中夏。”權納焉。嘉禾五年,遜協諸葛瑾攻襄陽。信韓扁為敵虜。遜佯攻暗退兵,襲江夏附者眾。陷魏江夏太守逯式解邊害。嘉禾六年,平吳遽亂,定三郡。遜憂呂壹弄權,陳曲直于權。年少豐,開倉濟民。遜善賭人,昔言以諸葛恪、暨艷、楊竺終敗喪,果應。赤烏七年,代顧雍為丞相。陳 “太子正統,藩正有別,當彼此得所,上下獲安。”叩頭流血。權不納,又累遣使責遜,遜憤恚卒,年六十三。孫休時,謚昭侯。

                  演義死因:病逝。

                  孫堅:154—191,揚州吳郡富春人,表字文臺。孫堅,據傳為孫武的后代,縣吏出身,因勇敢又有謀略被官府賞識,提拔為軍官。孫堅參軍后多次成功平定漢末叛亂,又隨朱俊征討黃巾,立下許多功勞,被東漢朝廷封為長沙太守、烏程侯。后董卓亂政,孫堅聯合袁術,參加了諸侯聯軍,征討董卓,表現最為積極,數次擊敗董卓的部隊;董卓遷都長安,孫堅進兵洛陽,修復被董卓破壞的皇陵后返回魯陽。不久,孫堅受袁術派遣與劉表交戰,擊敗了劉表部下黃祖,卻在一次追擊中被黃祖的士兵射殺。孫堅的兒子孫策、孫權后來創建了東吳政權。

                  演義死因:與劉表手下黃祖的交戰中,中埋伏而死。

                  周循:?—?,揚州廬江舒城人,表字不知。周循,盧江舒城人,東吳名將周瑜長子。其妻為孫權與步夫人之女孫魯班。史書上說他有其父的風范,但是早卒。官拜騎都尉。

                  演義死因:不知。

                  陳武:?—215,揚州廬江松滋人,表字子烈。陳武年輕時儀表堂堂,跟隨孫策征戰江東,因戰功封為別部司馬。后來在孫權部下任職。由于陳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孫權,下至鄉里的敬愛。陳武又屢建戰功,封為偏見軍,建安二十年在合肥戰役中因為張遼的偷襲而不幸戰死。孫權對此十分哀痛。

                  演義死因:陳武受命帶兵在江岸巡視,與曹操部將龐德相遇,兩軍大戰。陳武無接應之兵,被龐德趕到山谷口,樹林從密,陳武欲回身交戰,但被樹枝掛住袍角,不能迎敵,為龐德所殺。(點背)

                  周胤:?—239,揚州廬江舒城人,表字不知。周胤,東吳名將周瑜次子。最初官拜興業都尉,孫權將孫氏宗室之女為配,并且授兵千人,屯駐公安。孫權稱帝時,封他為都鄉侯,后來因為縱情聲色被免官為平民、并遷徒到廬陵郡。赤烏二年,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替他求情,要求赦免其罪、發還他的兵馬并恢復他的爵位。孫權原本沒有答應,后來朱然及全琮又上書替他求情,孫權才許可,可是赦令未到周胤已經病死在廬陵。

                  演義死因:病死。

                  全祎:?—?,揚州吳郡錢唐人,表字不知。全祎,東吳名將全琮之孫,全緒之子。太平二年五月,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以淮南之眾保守壽春城,并遣將軍朱成向吳稱臣上疏,又遣兒子諸葛靚、長史吳綱諸牙門之子為人質入吳。東吳孫琳使全端與全懌、文欽、唐咨等步騎三萬救誕,全祎時在建業。十一月,全祎、全儀攜祖母奔降于魏,二人皆歷郡守列侯。

                  演義死因:不知。

                  孫皓:242—283,揚州吳郡富春人,表字元宗。吳王朝最后的皇帝,孫和之子。繼位前人們對他寄予厚望,但是繼位后,卻殘暴無度,人心盡失。后投降西晉,受封為歸命侯。

                  演義死因:不知,病死?

                  凌統:189—237,揚州吳郡余杭人,表字公績。凌統,三國時東吳驍將,破賊校尉凌操之子。其父凌操從孫權討江夏黃祖,中流矢而死。凌統年方十五歲,孫權遂拜凌統為別部司馬行破賊都尉,攝繼父兵。后孫權復征江夏,凌統為前鋒,斬黃祖將張碩,搏戰登城,大獲全捷,封為承烈都尉。不久凌統與周瑜等攻曹仁于南郡。其時甘寧在夷陵,為曹仁別軍所圍,周瑜用呂蒙之計,留凌統以拒曹仁,周瑜自分軍救寧,反敗為勝,因功遷為校尉。凌統雖在軍旅之中,卻親賢接士,輕財重義,又愛士卒,士卒亦敬慕凌統。后從孫權往合肥,為軍中右部督。時全軍出陣,前部已發,魏將張遼等卻忽在津北出現,孫權遭圍;凌統便率領親近三百人攻入敵圍,捍護孫權突走。凌統復還奮戰,左右戰士盡死,自身亦被創,仍攻殺數十人,待孫權無事方還。于是拜為偏將軍。嘉禾六年,凌統病卒,時年四十九。孫權聞之,哀不能自止,數日減其膳,每言及凌統皆流涕,撫育其孤,又使張承為之作銘誄。

                  演義死因:不知,病死?

                  孫權:181—252,揚州吳郡富春人,表字仲謀。吳國大帝。 孫權19歲就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后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后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并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后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后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他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發展造船業、連通臺灣、積極和印度等國外交、多次減免賦稅,促進了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

                  演義死因:病死。

                  孫韶:188—241,揚州吳郡富春,表字公禮。孫韶,本姓俞,賜姓為孫。韶高八尺,儀容英俊,風度文雅。年十七,收河余眾,繕治京城,修建工事,以備敵。權甚器韶,另其統河部,以曲阿、丹徙為他封地,自置長吏。及權為吳王,遷建武將軍,封建德侯。嘉禾三年,韶、承軍向廣陵,后止。韶久戍邊,善養士卒,得其死力,警疆域遠作侯為務而備之,戰少敗,近百姓多附。韶善記邊疆軍事,權問之,韶緘對。及權稱帝,拜韶為鎮北將軍,后加封幽州牧,赤烏四年卒。

                  演義死因:病死。

                  馬忠:?—?,揚州人,表字不知。馬忠,東吳將軍潘璋部下司馬。在呂蒙襲荊州之戰中,馬忠于章鄉擒獲關羽、關平、趙累等人。

                  演義死因:糜、傅二人與兵變,于是刺殺了馬忠,將首級獻于劉備。

                  祖茂:?—?,揚州吳郡富春人,表字大榮。孫堅大將。

                  演義死因:討伐董卓時,頭戴孫堅的頭巾做替身,掩護孫堅突圍。

                  孫桓:198—222,揚州吳郡春人,表字叔武。孫桓,孫河的三子。桓儀容端正、器懷聰明、博學強記、能論議應對。年二十五拜安東中郎將,與陸遜共拒劉備伐吳,備軍甚重,桓分兵夷道攻備前鋒,為被所困,孫桓乃固守,及遜計施,桓率眾當先,奮命殺敵,備大敗逃,桓斬上夔道,扼徑要,備逾山越險僅乃得逃,桓以功拜建武將軍,封丹徙侯,調牛渚,督修橫江塢,會卒。

                  演義死因:不知。

                  劉曄:?—?,揚州淮南成德人,表字子揚。經郭嘉推薦,給曹操效力,曾提出制作投石車。

                  演義死因:不知。

                  孫權

                  (182—252)即吳大帝。三國吳國建立者。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父堅為長沙太守,兄策結交江淮世家,據江東六郡。東漢末,繼其兄據有江東,在魯肅、周瑜輔佐下,治理屬地。建安十三年(208年)聯合劉備,大敗曹操于赤壁。后吳蜀爭霸,于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即帝位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鄴(南京)。曾派船隊航海至夷州(今臺灣)。設農官,實行屯田,發展生產。但賦役繁重,刑法嚴峻,人民不斷起義反抗。

                  周瑜

                  (175—210)三國吳國名將。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世代為宦。助孫權兄策創立政權,官建威中郎將,吳中人稱呼為“周郎”。后克皖,與策納大喬、小喬。策死,與張昭同輔孫權,為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左督(正指揮)與劉備聯軍敗曹操于赤壁。后病逝。精音樂,時有“曲有誤,周郎顧”語。

                  大喬

                  三國時橋公的長女。嫁孫策,稱大喬(橋)。與妹小喬(橋)合稱二喬。

                  小喬

                  三國時橋公的次女。嫁周瑜,稱小喬(橋)。與姐大喬(橋)合稱二喬。

                  魯肅

                  (172—217)三國吳國名將。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南)人。出身世家大族。初率百余人隨周瑜至江南,得孫權敬重。建安十三年(208年),曾軍大舉南下,他堅決主張聯合劉備抗曹。任贊軍校尉,助周瑜于赤壁大敗曹軍。瑜臨危,薦其代己領兵,任奮武校尉。繼續堅持與劉備的和好政策。

                  呂蒙

                  (178—219)三國吳國名將。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從孫權轉戰各地,任橫野中郎將。后隨周瑜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受孫權之勸,多讀史書、兵書,學識英博。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關羽。旋病逝。

                  黃蓋

                  三國吳國將領。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初為郡吏,舉孝廉。后從孫堅起兵,為別部司馬。繼從孫策、孫權征戰。為安撫山越,曾相繼任九縣令長,殺不法官吏,所在平定,遷丹陽都尉。他善于馭眾,愛護士卒。赤壁一戰,建議火攻,并領滿載薪草、灌有膏油的船只數十艘詐降,乘機因風縱火,大破曹軍,以功任武陵中郎將。后為郡守,征“武陵蠻”。官至偏將軍,病卒。

                  程普

                  三國吳國將領。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初為州郡吏,從孫堅征伐,鎮壓黃巾軍,破董卓。后助孫策經營江南,官拜蕩寇中郎將,領零陵太守。策死,與張昭等共輔孫權。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周瑜為左右督,大破曹操于赤壁(在今湖北蒲圻西北)。官至江夏太守、蕩寇將軍。

                  甘寧

                  三國吳國將領。字興霸,巴郡臨江(今四川忠縣)人。初依附劉表,后歸孫權。曾從周瑜破曹操,又從呂蒙拒關羽,以功拜西陵太守、折沖江軍。后曹操進攻濡須(在今安徽),他為前都督,率兵百余夜襲曹營,使魏軍大驚。建安二十年(215年),從孫權攻合肥,奮勇死戰,為孫權所重。

                  張昭

                  (156—236)三國吳大臣。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初從孫權兄策,任長史、撫軍中郎將。策死,與周瑜共輔孫權,赤壁戰前,主降曹,為權所不滿。官至輔吳將軍。著作今佚。

                  顧雍

                  (168—243)三國吳國大臣。字元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江南士族。初為合肥長。孫權領會稽太守,以他為丞,行郡守事。孫權為吳王,累遷大理奉常,領尚書令。黃武四年(225年)為丞相,平尚書事,在吳國執政達19年。選用文武將吏能隨才授任,以正直見重于孫權。

                  諸葛瑾

                  (174—241)三國吳大臣。字子瑜,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諸葛亮兄。東漢末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后從征關羽,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軍公安(今屬湖北)。復遷左將軍,封宛陵候。為孫權所重,每大事咨訪。權稱帝后,官至大將軍。

                  諸葛恪

                  (203—253)三國吳大臣。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諸葛瑾長子。少知名,才捷善辯。嘉禾三年(234年)任抗越將軍,丹陽太守。率兵攻降山越,以其民充兵。陸遜卒,遷大將軍,駐武昌,代遜領荊州事。不久孫權死,輔立孫皓。專國政。他力主伐魏,建興二年(253年),率兵20萬眾攻新城,以士卒傷病,不得已退兵。然為民所怨,不久被皇族孫峻所殺。

                  陸遜

                  (183—245)三國吳名將。字伯言,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世家大族。孫權侄婿。精于謀略,曾與呂蒙定襲取關羽之計。黃武元年(222年),劉備率軍數十萬伐吳,銳不可擋,他領兵抗擊,在兵力懸殊情況下,堅守七八月不戰,待蜀軍疲憊,實行火攻,取得彝陵之戰的勝利。吳黃武七年(228年),破魏揚州牧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懷寧、桐城間)。加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后佐太子孫登鎮守武昌,官至丞相。

                  陸抗

                  (226—274)三國吳國名將。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遜子。年20為建武校尉,領其父眾5000人。后遷立節中郎將、鎮軍將軍等。孫皓為帝,任鎮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駐樂鄉(今湖北江陵西南)。鳳凰元年(272年),擊退晉將羊祜進攻,并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后拜大司馬、荊州牧,卒于官。

                  文章來源:http://www.412cn.com/urit16hc.html

                    <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哎呦视频在线资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