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4星座哀鴻遍野下一句怎么說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哀鴻遍野下一句怎么說,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劍鋒所指,所向披靡
劍鋒所指,哀鴻遍野
劍鋒所指,所向披靡
劍鋒所指,哀鴻遍野
《蜀相》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寫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短短的八句當中,有敘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摯,充分體現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
游成都武侯祠,卻為什么要題作《蜀相》?寫蜀相的“兩朝開濟”,為什么要先提到劉備的“三顧茅廬”?
古人云:“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我們不妨尋蹤覓跡,來探尋一下“詩圣”的心跡。
為什么要題作《蜀相》?
一種解釋是:因為詩的主旨是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同時惋惜他的壯志未酬(見人教版《教師用書》)。這似乎有些道理。但游記也可以涉及到有關的人物,游武侯祠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也是順理成章,這種解釋當然有些牽強。所以,這其中,應該還有些其他原因。
大唐自“貞觀之治”,中間經過高宗、武后朝,至玄宗當政迎來了“開元盛世”,人口至“安史之亂”前增至五千余萬,國力空前強盛。但是,隨著玄宗的老邁,李林甫、楊國忠兩位奸相先后把持朝政,將一個好端端的“開元盛世”葬送了。隨著安祿山起兵,各種矛盾突然如決堤泄洪,奔涌狂突,形勢急轉直下。兵連禍結,哀鴻遍野。杜甫舍妻棄子,親歷了戰亂,其間耳聞目睹了國家的動蕩、人民的痛苦,能不憂心如焚嗎?痛定思痛,他對治國賢相倍加思念,渴望能有一位諸葛亮式的人物橫空出世,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救黎民于水火。于是,在成都剛剛安定下來,他就尋來了: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首聯寫專程尋訪武侯祠,這是“起”。開篇一問一答,一個“尋”字,迫不及待之情畢現。而“柏森森”三字,一言祠堂清冷寂寞,一言諸葛亮沒世已久。五百多年過去了,諸葛武侯已經托體山阿,到哪里去找這能安邦定國的奇才大賢呢?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頷聯直承上文,寫祠堂內的春色,這是“承”。杜甫參謁武侯祠,一不寫殿宇,二不寫塑像,卻寫什么碧草和黃鸝,雖然一植物一動物,一碧一黃,一靜一動,一視覺一聽覺,對仗極是工穩,但這未免有些偏題——撿芝麻漏西瓜了。前四句,以一半的篇幅,寫老柏,寫碧草,寫黃鸝,是何道理?
我們不妨臆測一下:
老柏森森,終歲不凋,成為武侯祠的忠實守望者;碧草無情,年年逐春風而綠;黃鸝無心,日日隱深林而自得其樂。它們寄身在武侯祠,知道武侯何許人也?一個綠得滿階滿院,一個唱得婉轉悠揚。但這些在滿腹心事的少陵野老眼里,都是些無知無心的東西。只有我杜甫才可以和武侯談一談。“千秋萬代名,寂寞身后事”老杜也是知道的。但武侯祠的荒涼、落寞還是令他驚心。
諸葛亮不但忠心耿耿,而且多智多謀,未出茅廬已定天下三分,聯吳拒曹,入川建國,之后,把個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只有賢相,就能成就大業嗎?想那諸葛亮,結廬于隆中,躬耕于壟畝,是誰三顧草廬之中,請他出山?諸葛亮當時不過二十余歲的小青年,白面書生,乳臭未干,是誰力排眾議,給他施展才能的空間?又是誰,給了他無限信任,使他敢于盡心竭力?歷代歷朝,缺過能臣良將嗎?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玄宗一朝可謂人才濟濟,但一個李林甫,口蜜腹劍,取得玄宗信任后,弄權使詐,閉塞言路,同時的張九齡、裴耀卿、李適之等皆被他排擠罷相。從而使得玄宗與賢臣阻隔,其后楊氏姐妹,權傾朝野,楊國忠胡作非為,搞得天昏地暗。縱使諸葛亮再世,又能有何作為呢?所以杜甫接下來說: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頸聯推開一層,寫對諸葛武侯評價,這是“轉”。一般認為上句看起來是說劉備,其實是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的才智和抱負。(見人教版《教師用書》)。但筆者認為,杜甫的意思是:必先有君王的“三顧頻煩”,后才能有老臣的“兩朝開濟”。這種觀點的背后,流露出一絲委屈和對肅宗的失望。
想當初,杜甫舍身棄家,追隨肅宗,可謂忠矣。杜甫至鳳翔后,于至德二載(757)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拜為左拾遺。對肅宗感激涕零,立志要庶竭駑鈍,盡忠報國。但不久就因為上疏救房琯,深深地惹惱了肅宗。當年閏八月初一日,杜甫便被放還鄜州省家。此后便被肅宗逐漸冷淡,可謂報國無門矣。而當時的一些賢才,又有多少機會?所以杜甫來到武侯祠,一則以哭,一則以告。諸葛大名垂宇宙,固然與才高智廣有很大關系,但與其他人相比,得遇先主,士能為知己者死,又何其幸也!!
肅宗對杜甫有知遇之恩,而且君為臣綱,杜甫當然只能喻之于心,而不能宣之于口。但,有些東西是掩飾不住的,特別是在他倍加推崇的武侯祠前。
肅宗啊,你能體諒一位老臣的拳拳之心嗎?
直到大歷三年(768),杜甫已五十六歲,還在《江漢》中哀怨地吟道: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真是癡心不改啊!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尾聯收束全詩,寫對諸葛武侯的悼念,這是“合”。
以諸葛之偉才,得先主托孤之重,后主言聽計從,本可以一統河山,建千秋偉業。無奈天不從人愿,諸葛亮正當盛年之時,即在五丈原病逝軍中,苦心經營的興復大業也付之東流。確實讓人痛惜不已。但杜甫此刻的淚滿襟,卻又多了一層含義:大唐多難,賢相何在?縱有賢相,圣主何在?這淚水背后,千言萬語,能向誰訴?這淚水,不灑在武侯祠,又能灑落在何處呢?
《蜀相》一詩,前四句由思人而謁祠,后四句由謁祠而及人。第五句寫先主,第六句寫諸葛,第七句寫出師未捷,第八句寫淚滿襟。正是因先主三顧,而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由蜀相的出師未捷引出杜甫的淚滿襟,環環相扣,思路清晰,正與前四句相呼應。祠長存而人已逝,怎不令人唏噓?而此時淚滿襟的杜甫,卻有千言萬語,永遠無法對人說出。長安十年“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悲辛;肅宗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上疏救房琯時的滿腔忠誠;肅宗“荃不察余之衷情兮”的冷酷決絕;朝廷的危機四伏和自己的報國無門……都化作汩汩的淚,灑啊,灑啊。
國難當頭,人心動搖,亂世“思”英雄,亂世“思”良相。杜甫對國家的憂患,對時局的牽掛,是那么深切。而由于自己的親身感受,他痛切地認識到:只有良相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那個以皇帝為中心的高度集權的體制下,良相離開了明君的信任、支持,毫無作為。這正是“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呼告,正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哭訴。
1、多事之秋?[ duō shì zhī qiū ] 多事:事故或事變多;秋:時期。事故或事變很多的時期。
出自: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滅跡匿端,無為綠林之嚆矢也。”
翻譯:所以在這事變很多的時期,應該隱藏形跡,不要成為賊人的目標。
2、兵荒馬亂?[ bīng huāng mǎ luàn ] 形容戰時社會動蕩不安的景象。
出處: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3、流離失所?[ liú lí shī suǒ ] 由于災荒戰亂等而流轉離散在外,失掉安身的地方。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薛廣德傳》:“竊見關東困極,人民流離。”
翻譯:私下里看到關東生活困難,人民由于災荒戰亂等而流轉離散在外,失掉安身的地方。
4、生靈涂炭?[ shēng líng tú tàn ] 生靈: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
出自:唐·房玄齡《晉書·苻丕載記》:神州蕭條,生靈涂炭。
翻譯:國家毫無生氣,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
5、家破人亡?[ jiā pò rén wáng ] 家庭破產,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慘相。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澧州樂普山元安禪師》:家破人亡;子歸何處?
翻譯:家庭破產,人口死亡,還能去哪里呢?
6、哀鴻遍野?[ āi hóng biàn yě ]?比喻到處都有流離失所、悲哀呼號的災民。哀鴻:哀鳴的大雁。
出處:先秦·佚名《詩經·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
翻譯:鴻雁飛翔的時候,,嗷嗷地發出哀鳴聲。
7、民不聊生?[ mín bù liáo shēng ] 老百姓無以為生,沒有辦法生活下去。聊:依賴。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財匱力盡;民不聊生。”
翻譯:既沒有錢財也沒有力氣,?老百姓無以為生,沒有辦法生活下去。
8、內憂外患?[ nèi yōu wài huàn ] 指國家內部的動亂和來自國外的侵略。
出處:先秦·管子《管子·戒》:非有內憂;必有外患。
翻譯:國家內有動亂,外有侵略。
民不聊生的意思是:聊:依賴,憑借。指老百姓無以為生,活不下去。
使用環境
在句子中一般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出處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財匱力盡,民不聊生。”
造句
1、很久以前山里頻頻發生瘟疫災荒,民不聊生。
2、在那些年月,軍閥混戰,土匪橫行,民不聊生。
3、舊社會,滿目瘡痍,民不聊生。
4、君子當道,家給人足;小人當道,民不聊生。
5、一些國家的內戰頻仍,民不聊生。
6、戰爭時期,民不聊生,流離失所。
7、在黑暗的舊中國,百姓饑寒交迫,民不聊生,但腐敗政府卻貨賂公行,官官相護,于民生國計而不顧。
8、安史之亂后,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最終使唐朝走向了滅亡。
9、隋煬帝兇狠淫佚,橫征暴斂,使得民不聊生,國內狼煙四起。
10、軍閥混戰時期,兵荒馬亂,民不聊生。
11、由于連年戰爭,這一帶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12、秦始皇橫征暴斂,苛虐無度,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13、災難深重的舊中國,民不聊生,哀鴻遍野。
14、奸臣當道,朝野上下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民不聊生。
15、從歷史經驗來看,都是當朝弄得民不聊生,人民才會起而反抗。
16、這部電影中烽火連天、民不聊生的情景,拍攝得十分逼真。
17、政府如果橫徵暴斂,必然導致民不聊生,人民便會揭竿而起,反抗到底。
18、他說,這場戰爭使得民不聊生,國家分裂,至今這些問題仍然困擾著我們。
19、好不容易才平息戰事,哪知道又有蓄意挑釁的;一旦重燃戰火,必定兵連禍結,民不聊生。
20、那時候,軍閥橫征暴斂,巧取豪奪,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近義詞 ?
火熱水深?生靈涂炭?哀鴻遍野?水深火熱?民生凋敝?民窮財盡 ? 。
反義詞 ? ?
豐衣足食?飽食暖衣?安居樂業?民康物阜?安生樂業?國泰民安?物阜民安?家給人足 ?。
巧取豪奪 巧取:軟騙;豪奪:強搶。舊時形容達官富豪謀取他人財物的手段。現指用各種方法謀取財物。
生靈涂炭 生靈: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
蠶食鯨吞 象蠶吃桑葉那樣一步步侵占,象鯨吞食那樣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種方式侵占吞并別國的領土。
民不聊生 聊:依賴,憑借。指老百姓無以為生,活不下去。
橫征暴斂 斂:搜刮。指向人民強行征收苛捐雜稅,進行殘酷剝削。
哀鴻遍野 哀鴻:哀鳴的鴻雁。比喻啼饑號寒的災民。比喻在天災人禍中到處都是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饑民。
哀鴻遍野—— 戰爭年代,人民飽受苦難, 哀鴻遍野.。
束之高閣——很多家庭都將老式的黑膠唱機束之高閣了。
道貌岸然——他老是裝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
頂禮膜拜——那老太太在佛像面前頂禮膜拜。
敝帚自珍——我三十年前的處女作,筆法幼稚,但對于我卻敝帚自珍。
無限朱門生餓殍,幾多白屋出公卿意思死:無數的富貴子弟落為貧苦潦倒,而許多貧寒家庭出了顯貴的大人物。
無限朱門生餓殍,幾多白屋出公卿出自《增廣賢文》:“無限朱門生餓殍,幾多白屋出公卿。”
這句話告訴我們: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個人命運和家庭門第也是可以改變的。
注譯:
1、朱門:紅漆大門。指貴族豪富之家。
2、餓殍:即指餓死的人。
3、白屋:茅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無色彩裝飾,故名白屋。
4、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簡稱,夏朝始設,周代沿襲,“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時高級長官或爵位的稱謂。
典故:
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意思是說廚房里有肥嫩的肉,馬棚里有壯實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有餓死的尸體。
擴展資料:
無限朱門生餓殍,幾多白屋出公卿相關成語:
1、餓殍遍野
意思是: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形容人們死于饑寒的慘狀。出自《增廣賢文》中“無限朱門生餓殍,幾多白屋出公卿。”
2、餓殍枕藉
意思是:指餓死的人縱橫交疊,形容饑荒之年的悲慘景象。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32回:“那個莊上不餓殍枕藉。”
3、哀鴻遍野
意思是:形容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難民之悲慘景象,出自于《詩經·小雅·鴻雁》。
西周時期,周厲王任命榮夷公為卿士,對內殘酷剝削,瘋狂斂財,搞得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派衛巫監督百姓的言行,搞得人心惶惶。
憤怒的人們起來反抗,趕走了周厲王。周宣王即位,他帶領卿士巡訪城郊,見到處都是“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的慘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增廣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