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9特產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古稀80耄耋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古稀80耄耋,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花甲是60歲。
古代沒有日歷的時候,就以10天干和12地支來計算歷法。天干和地支兩兩組合,輪完一次正好是六十年。
其中,天干中排在最先的是“甲”,地支中排第一的是“子”,以“甲子”為第一個單位,所以也稱為一個甲子。又因為干和支之間是相互錯雜的,所以也稱為花甲。六十年一個甲子輪回,所以后來花甲也成了六十歲的代稱。
還有說法認為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道白色的痕跡,等到了六十歲的時候,指甲上的白痕也逐漸消失,所以,六十歲就被稱為“花甲之年”。
相關說明
花甲之年的近義是耳順之年、平頭甲子、杖鄉之年。耳順之年是指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
常見的還有:“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的是七十歲;“杖朝之年”指的是八十歲;“耄耋之年”指的是八十到九十歲。“鮐背之年”指的是九十歲;“古稀之年”是指百歲以上。
另外,“皓首、白首”稱老年,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鐘、潦倒之年”的。
年輕少男少女的一些叫法也有不同,比如豆蔻年華是指13歲,孩童時期叫法是總角、垂髫,黃口等。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花甲之年。
花甲是指多少歲:60歲。
將六十歲及以上的老人稱為花甲之年,這一名稱的來歷與我國古代的干支紀年法密不可分。花甲:舊時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又一種說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跡,到六十歲,隨著身體的愈加衰老,這道白痕就會消失不見,故而稱作“花甲”。
我國古代多使用干支紀年法,由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加上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合。每一千支代表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等,六十年一循環,故人們就把六十年稱為一甲子,而又因為千支名號錯綜參互,所以人們也稱其為花甲子。
年齡稱謂:
嬰兒:人初生。
襁褓是多少歲:未到一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總角是指多少歲:指8-14歲的幼童也是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金釵之年是指多少歲: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是指多少歲:女子十三四歲。
舞勺之年:十三歲至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歲至二十歲。
志學之年:十五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弱冠之年是多少歲:男子二十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之年是多少歲:男子三十歲。
半老徐娘指多少歲:女子三十歲。
中年是多少歲到多少歲:四十到五十九這個階段的人。
不惑之年是多少歲:四十歲。
知天命是多少歲:五十歲。
耳順之年是多少歲:六十歲。
花甲是多少歲:六十歲。
古稀之年是指多少歲: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歲合稱。
耄耋之年是多少歲:指八十到九十歲的人。
期頤:百歲之人。
花甲是60歲。
花甲之年,漢語成語,拼音是huā jiǎ zhī nián,因為六十年為一花甲,所以花甲之年的意思是人到了六十歲了,也可稱耳順之年。
拓展:
1、豆蔻年華:
有一點古代和現代是有共同之處的,那就是對年齡比較敏感的往往是女性和老人,比如我們大家問女孩年齡的時候,會帶上“芳齡”,問老人年齡會帶上“高壽”,所以今天咱們就著重討論一下女性和老人“專用”的年齡詞匯。
首先就是在影視劇或者文學作品里經常出現的豆蔻,這個詞有對應的成語,即“豆蔻年華”,這是多少歲呢?一般來說是指13歲到14歲的女孩。
2、及笄之年:
及笄還有一個別稱,為“既笄”,同樣有一個對應的成語叫做“及笄之年”,這是指多少歲的女孩呢?就是豆蔻和碧玉之間的15歲少女。
這源自于我們漢民族一個古老的傳統,在女孩子年滿15歲的時候,就可以結發了,其中用到的工具就是笄,用它從頭發中間穿過,意味著進入到一個嶄新的生命階段,這個笄實際上就是一種裝飾頭發用的發簪。
3、花甲之年:
這涉及到了古代常用的一整套歷法——干支紀年法,這套紀年系統,是以天干和地支相互之間錯位搭配而成的,現代的年輕人一般很少能夠準確的推算出,這里咱們也不多講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研究一下。
簡單的來說,以甲開頭,依次搭配12地支,就有了我們在歷史書上看到的“甲子年”、“甲午年”、“甲辰年”等說法,這樣搭配12地支完整的走一圈,在古代被稱為“周甲”,亦稱為“花甲”,也就是60歲的意思。
花甲,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歷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又一種說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跡,到了六十歲,隨著身體的愈加衰老,這道白痕就會消失不見,故而稱作“花甲”。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身體好的人超過六十歲,白痕還在,而有的人身體衰弱,未到六十歲也有可能沒有白痕。
擴展資料
1、自古以來,人們對不同年齡段的老人都有雅稱。如:70歲稱為古稀之年、懸車之年;八九十歲稱為朝杖之年、耄耋之年;百歲的稱為期頤之年。
2、襁褓:不滿周歲。孩提:兩至三歲。始齔、韶年:男孩八歲。總角:幼年泛稱。垂髻之年:指兒童。黃口:十歲以下。幼學:十歲。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志學:十五歲。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弱冠:二十歲。而立之年:三十歲。
3、漢人戴圣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mào]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后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后代詞匯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_花甲(60歲雅稱)
花甲之年是對60歲老人的簡稱。
中國古代歷法是以天干地支相配來紀元。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十二地支。天干地支兩兩相配,從甲子開始,至癸亥為止,共有六十個組合,每六十為一個循環,周而復始,所以六十為一甲子,稱“六十甲子”。六十年一輪回。
古代年齡稱謂:
10歲以下:黃口
黃口:兒童;小兒:小孩子。常用以譏諷別人年幼無知。
10歲:稱為髻年
嚴格說,髫年,是指女孩。男孩則用“齠年”。兩個字,讀音相同,字義也一樣,就是寫法不同。
13-14歲:(女)稱為豆蔻年華。
豆蔻年華,是一個漢字成語,意思是指少女十三四歲。形容女子的年齡,也是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
15歲:(女)稱為及笄之年
及笄之年的意思及笄之年特指女子滿15周歲,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結婚的年齡。
16歲:(女)稱為碧玉年華
女子16歲,稱碧玉年華。出自,唐·李群玉《醉后贈馮姬》詩:“桂影淺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30歲:(女)稱為半老徐娘
徐娘: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婦女。指尚有風韻的中年婦女。
20歲:(男)稱為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但體還未壯,所以稱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30歲:(男)稱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的代稱,來自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40歲:(男)稱為不惑之年
惑:迷惑;年:年齡。不迷惑的年齡;人到四十歲;稱“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時已掌握知識;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50歲:稱為知命之年、半百
意思是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50歲。 知命之年出自《論語·為政》。
60歲:稱為花甲
從甲子開始,至癸亥為止,共有六十個組合,每六十為一個循環,周而復始,所以六十為一甲子,稱“六十甲子”。
70歲:稱為古稀
稀:少。指人到七十歲。語出自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80歲:稱為杖朝之年
意思是年過八十就可以允許撐著拐杖入朝。出自《禮記·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
80-90歲:稱為耄耋之年
形容年紀十分大的時候。出自曹操《對酒》: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100歲:稱為期頣、人瑞
一般指一百歲老人。期是期待,頤是供養,意謂百歲老人飲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別人供養或照顧。通稱期頤或稱百歲人瑞,常指年紀100歲以上的人。
古代稱謂的來歷:
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 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還有依據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于《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漢人戴圣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后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后代詞匯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當然,古代年齡稱謂并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于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
花甲之年是60歲。
把六十歲及以上的老人稱為花甲之年,這一名稱的來歷與我國古代的干支紀念法密不可分。
花甲:舊時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花:形容干支名號錯綜參差。
古代年齡稱謂
襁褓則指不滿周歲;
孩提則指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則指男孩八歲;
總角則為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則指兒童;
始齔、髫年指女孩七歲;
黃口則為十歲以下;
幼學指十歲;
舞勺之年,則為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則為十五歲;
及笄之年指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指女子十六歲;
舞象之年為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則為二十歲;
而立之年,則為三十歲;
不惑之年為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為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即為六十歲;
古稀之年為七十歲;
杖朝之年為八十歲;
耄耋之年為八十、九十歲;
期頤指百歲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