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2數碼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翻譯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翻譯,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
簡體部首: 艸 ,部外筆畫: 5 ,總筆畫: 8。
釋義
◎ 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無人。置~罔聞。門庭~市。
◎ 你,汝:~輩。“更~役,復~賦,則何如?”
◎ 約計:~干(ɡān?)。~許。
◎ 此,如此:“以~所為,求~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 順從:“曾孫是~。”
◎ 指“海若”(古代神話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嘆。”
◎ 指“若木”(古代神話中的樹名)。
◎ 指“杜若”(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沐蘭澤,含~芳”。~英(“杜若”的花)。
◎ 文言句首助詞,常與“夫”合用:“~夫陰雨霏霏,連月不開。”
◎ 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后,表示事物的狀態:“桑之未落,其葉沃~”。
組詞
◎?若不?ruòbù
[unless] 要不是
◎?若此?ruòcǐ
[so;such] 如此;像這樣子。
◎?若非?ruòfēi
[if not;were it not for] 要不是;如果不是。
◎?若夫?ruòfú
[as to] 句首語氣詞,用在句首或段落的開始,表示另提一事。
◎?若干?ruògān
(1) [several]∶比兩個多但比許多要少的一個不定數目。
(2) [how many;how much]∶疑問代詞。多少(問數量或指不定量)。
造句
1, 他若是發起牛脾氣來誰也勸不住。
2,?若是明天不下雨,我們就去郊外踏青。
3,?若是他不來,咱們就去找他。
4, 一個人若是缺少恒心毅力,不管做什么事都將虎頭蛇尾,有始無終。
5, 我若是太陽,就用光明普照大地。
譯文:您說事務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
卿:古代君對臣的愛稱。
務:事務。
孰若:哪里比得上。
孤:古時王侯的自稱。
卿言多務,孰若孤?
出自宋代司馬光 撰的《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頗多。”呂蒙于是開始學習。
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吳下時沒有才學的阿蒙了!”呂蒙說:“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就應當用新的眼光看待,長兄你知曉事情怎么這么晚呢?”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好友后分別了。
“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讀了這篇文章,我很受啟發,尤其是當孫權勸呂蒙讀書時,“蒙辭以軍中多務”孫權的對答“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譯:你的事多,還能有我事多,我常讀書,感覺大有益處。)
我們常常不讀書,不學習、不寫作,但也總會給自己找好多借口,說工作忙,家務忙。讀了這篇文言文,感覺有點臉紅,古人尚且知讀書學習之重要性,我們又有何理由放棄讀書、學習?
呂蒙聽了孫權的教誨,開始涉獵群書,后與魯肅見面,魯感慨“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并與其結為好友。由此可見讀書學習確實可以改變人。昨晚輪我推薦博文,就有這種感受,老師們通過一年多的讀書、博文撰寫,在專業寫作方面確實有力地證實了這一點。比如大家寫我們的第八次教育沙龍《相約春天,再說新教育》,內容接近,但表達的方式和切入點各異,而且還都各有特色、從文字功夫 、表達方式方面,可以看出老師們拔節般地成長。
讓我們牢記“卿言多務,孰若孤?”,在讀書、學習、寫作個人專業成長方面多擠時間,不要輕易以“軍中多務” 找借口而放松了自己。
意思是:如果說沒有時間,誰能比我更忙,我還常常讀書,自以為大有裨益。
出自北宋司馬光《孫權勸學》,原文選段: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譯文:
最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手握權柄,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辯護說,不是他不讀書,而是軍中事情太多,沒有時間。
孫權說:“我豈是要你研究儒家經典,去當教書匠?只不過希望你大略有個印象,知道歷史就夠了。如果說沒有時間,誰能比我更忙,我還常常讀書,自以為大有裨益。”呂蒙才開始求學。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三國時期,吳軍大將呂蒙年少時不愛學習,后來聽從孫權的勸告,博覽群書,學問大進。此文即是司馬光根據這一史料整理改寫而成。
主題思想:
此文記敘了三國時期呂蒙在孫權勸說下開始學習,而使才略有了驚人的長進,并令魯肅為之嘆服、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應當好學、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進步的道理,突出了學習重要性。
賞析:
此文以對話為主,人物的語言簡潔而傳神,極富表現力,毫無冗繁之處。
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呂蒙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么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孫權勸學。
原文:
孫權勸學
【作者】司馬光?【朝代】宋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學官嗎!
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像我?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呂蒙于是開始學習。
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
呂蒙說:“讀書人(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事物怎么這么晚呢?”魯肅就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后分別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三國時期,吳軍大將呂蒙年少時不愛學習,后來聽從孫權的勸告,“篤志不倦”地博覽群書,學問大進。此文即是司馬光根據這一史料整理改寫而成。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中進士甲科。宋英宗繼位前任諫議大夫,宋神宗熙寧初拜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
次年,判西京御史臺,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撰。哲宗即位,還朝任職。元豐八年(1085),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黨,廢止新法。數月后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作收錄于《司馬文正公集》中。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孫權勸學。